01好多地方吃炸糕,天津的最出名
一直都以為炸糕是我們天津的特產,本來打算寫一個地方特產文兒;
然而在整理資料的時候發現,原來好多地方都有炸糕!
有一些是用小麥麵粉糊化以後做的,有些則是用糯米做的;
而讓天津炸糕成名的「耳朵眼炸糕」,最先則是用黍子面做的;
並不是用小麥麵粉和糯米粉的,某某百科裡說的是錯誤的。
現在的耳朵眼炸糕,則是使用黍子面和糯米麵做外皮了。
黍子是在北方常見的一種作為主食的農作物,碾成面以後口感又糯又黏,經常用來作年糕。
直到今天,北方很多地區都還保留著用黍子做年糕的習慣。
今天既然是講炸糕,就先從最經典的做法講起。
最經典的炸糕是民國時期興盛起來的黍子炸糕,有些地方叫黃糕,有些地方逢年過節會做,叫作年糕。
02認識一下黍子
黍,音同蜀,三聲。
黍子是北方一種農作物,並且在張家口、大同,以及朔州的一些地方,至今仍是重要的主食品種。
因為黍子可以耐乾旱,以前在乾旱的北方種植比較廣泛,現在則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內蒙和東北,東北管這個叫大黃米。
黍子剛蒸出來特別燙,直接吃下去會燙傷食道的;
而且散熱比較慢,經常是外邊涼了,而裡面還是燙的。
大約就是因為這個不導熱的特性,黍子在那些溫度低的地方很受歡迎。
黍子乍看起來跟小米很像,也是黃不溜秋小小的一粒,但是比小米略大一些。
03要怎麼把黍子面做成炸糕呢?
第一步,先把粉搓溼
黍子面要先拌上溫水,搓成小顆粒,不要和成麵團;
拌的時候要一點點放水,主要是要把粉搓溼。
有些商家賣的黍子面磨得比較細,有的則磨的比較粗;
於是不同廠家出的面,吸水性差別比較大,所以不好講多少面配多少水。
那要怎麼知道放的水夠不夠呢?就是拿手抓一塊,然後一把又能抓散就可以了。
搓好以後,靜置十到十五分鐘,讓粉充分吸水,這時候去燒水,水開就差不多了。
第二步,蒸透
蒸籠的蒸格裡放一塊溼屜布,把搓溼的黍子面散放到屜布上,然後把蒸格放到蒸鍋上;
如果一層蒸不開,就多放一層,不要把黍子面都放在一層,那樣會蒸不透;。
留出蒸格的邊緣透氣,鋪到兩釐米厚就可以,再厚就不好蒸了;
從蓋上蓋子算,大約蒸四五分鐘就可以了。
所謂蒸透,就是看起來比較黏了。
第三步,和成團
接下來的操作就有點困難了,要趁熱和成團!
這裡有個技巧,記得前面說的,黍子面不怎麼導熱嗎?
如果你手比較嫩,那麼可以先給黍子面表面降溫,然後再和。
可以先用屜布把麵團包住,往屜布上拍涼水;
然後用手沾了涼水之後再和面就行了。
第四步,做劑子
和面的案板上先刷油,然後把和成團的黍子面放上去繼續揉,這會兒已經不燙了。
揉成一個長條,然後揪劑子,手不準就用刀切,刀切的時候要沾涼鹼水,要不會黏住。
第五步,包餡
天津的炸糕豆沙餡的比較多,唐山用紅糖白糖的,洛陽用白糖的,我吃過山楂糕餡兒的,據說還有豬油餡兒的,還有裡面不包餡的。
如果是包餡兒的,就都是把劑子先揉圓,再按扁,在中間按一個窩窩,把餡料放進去,然後用虎口把餡封起來,最後再輕輕按一按。
第六步,炸
炸糕炸糕,得炸啊。
無論是唐山還是天津,做炸糕都很講究一個油溫要穩定,不能一會兒冷一會兒熱的;
以前燒柴燒煤不好控制溫度,所以做炸糕是個高難度技術活;
現在好了,油鍋裡都可以放溫度計了,所以控溫這道大門檻已經沒有了。
油溫要控制在130度,也就是常說的五成熱,並且炸糕下去之後要注意不要粘到一起。
天津的做法是炸兩遍,我認為是要讓黍子面進行二次糊化,而不是坊間傳言的第一遍定型,第二遍增香。
你自己在家試試就能看出去別來,炸第二次的會明顯比第一次的更軟糯。
04再說說比較有代表性的唐山做法
唐山炸糕是用糯米粉做的。
糯米粉300克,泡打粉3克,酵母3克,白糖20克,10克豆面,溫水,150克到200克,揉城團之後加少許油,讓麵團更滋潤,醒發40分鐘。
豆沙餡做成25克一個的劑子,麵團做成30克一個的劑子,麵團捏扁,按成窩,包進去豆沙餡,掐嚴。
油燒到五成熱,130度,下鍋,炸到兩面金黃即可。
05我說用麵粉也能做你信不信?
河南和陝西也吃炸糕,而且是用小麥麵粉做的!
河南和陝西平原比較多,氣候溫和,水量充沛,向來都是小麥主產區,所以這兩省的炸糕用小麥麵粉來做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記得我之前講牛肉餡餅那篇文章裡說的,為什麼要用開水和面麼?
沒錯,開水遇上麵粉,麵粉裡的蛋白質會被破壞掉一些,變得不那麼硬,而澱粉會糊化,變得黏。
陝西和河南的炸糕就是用燙麵做的。
這樣做:
按照一斤麵粉六兩水的比例,算好水,把水先下到鍋裡,加少許糖調味,然後燒開;水燒開之後,下麵粉,然後用筷子向一個方向攪拌,一直攪拌到沒有乾麵粉;案板上刷油,把麵團拿出來,呵呵,別怕,這回不用趁熱揉!讓麵團先放涼,然後揉成光滑的麵團,靜置一個小時;等麵團內部穩定後,搓成長條,然後做劑子。之後的做法就都一樣了,不過這裡炸的話,油溫可能需要略高一丟丟。
06結語
我這篇文章調查了三處比較有代表性的做法,但是這些也僅僅是在北方而已;
在南方,其實也還有很多地方有類似的吃法;
四川有油炸粑,湖北有油炸糕,廣西也有油炸粑,湖南邵陽有油粑粑……
這些就留著以後慢慢寫啦!
記得我以前說過的嗎?如果一個小吃分布越廣,變種越多,就說明這個小吃的接受度越高,操作起來風險也就越低;
今天給了你三種方法,有興趣的趕緊收藏起來,自己核算好成本,調查好市場,在春節前爭取就搞起來吧!對了,你做的話別忘了關注我,會有指導哦!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祝我的粉絲2020都發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