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2021-01-08 心法無上秘教學

橐龠讀音為tuó yuè,指古代鼓風吹火用的器具,也就是我們小時候農村做飯用的風箱,橐龠的使用方法非常簡單,就是「拉出來、推進去,中間再停一下」,其中的重點是「中間的停一下」,一方面人可以藉此時機休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火力憑藉推拉的力道在停頓的時候才可以讓燃料充分的燃燒,如果沒有中間的停頓,那一方面人會非常辛苦,另一方面浪費很多的燃料效果卻不會好。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天地之間,也無非是陰陽的變化,和風箱的使用過程一樣,陰陽反覆循環之間也會有類似於「停頓」的狀態,看似在這個時候,人們什麼都沒幹,但就是在這個停頓的時候,燃料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就像電影《無極》裡面講到「真正的速度是看不見的,就像風起雲湧、日落生息,就像你不知道樹葉什麼時候變黃,不知道你的孩子什麼時候長出第一顆牙,不知道你會什麼時候愛上一個人」。使用風箱非常能夠幫助人們體悟「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所以,世界上什麼東西最重要?當然是人的道德智慧了!

橐龠的中間是空虛的存在,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把心放空,人才可以像橐龠那樣順應陰陽的變化,如果在風箱當中放上很多的東西,那這個風箱要麼清理,要麼就被廢棄不用了。風箱因為中間的空虛才更好用,人的心神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修行養身和煉心的過程中,橐龠也指代人的身體,呼吸就是陰陽,藉由凝神調息,精進修持,自然會發生「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變化,其中的訣竅就是把心放空、放空、再放空!

生活當中,人們總是習慣於讓自己的腦袋裝滿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欲望,一切的壓力因此而產生,王陽明「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這句話給我們很好地啟發:無善無惡的心就像風箱中間空虛的存在,有善有惡就是推和拉的變化。所以,人每一次的起心動念,都會引發身體、心理和外在環境的變化,所以陽明先生才著重提醒我們要「知善知惡、為善去惡。」

天地之間各種陰陽的變化催生著萬事萬物的發展,人們的起心動念也決定著自己命運的各種轉化,天地的演化自有天地做主,而內心的變化,每個人自己都可以高度的自主,「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讓我們共同努力!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橐龠怎麼理解?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玄元聖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唐代詩人白居易,對《道德經》的見解,正如老子在這一篇章裡說的,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我們要展開這一段的解讀,那麼就要再進一步討論「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宇宙到底有無盡頭,老子早就告訴我們了:天地之間,其猶槖籥
    也許這樣說來很荒誕,但總是一個描述,當然也有可能宇宙就像老子說的:天地之間,其猶槖籥(tuoyue)乎?(橐龠,就是風箱)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中。也可能老子說的沒錯,宇宙就像風箱一樣,一邊在膨脹,一邊在收縮。當然每一種模型我們只能是想像,因為我們看不到宇宙的邊,看不到宇宙的盡頭,然而沒有任何事物是沒有盡頭的,所以宇宙也是有盡頭的,只不過是在運動中的盡頭。
  • 《道德經》05章,告訴我們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自然運作
    《道德經》第0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天地之間,是不是象風箱和排簫一樣?第二段好像是話風一轉,與上段毫不相干,講到了天地之間的一個大的氣化現象。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這種一來一往的現象,老子做了個比喻,叫作橐籥。王弼《老子注》曰:「橐,排橐也。籥,樂籥也。橐籥之中空洞,無情無為,故虛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
  •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上天之道,就像張弓射箭一樣?)高者抑之,(高了,就低一點)下者舉之。(低了,就高一點)有餘者損之,(有多的減少)不足者補之。(不足的補足)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即只有道才能夠做到,或像道一樣的人,即思維有道的人)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所以聖人與"有無"合拍,行為"有"而不仗恃"有",成就"有"而不逗留在"有",聖人不想表現自己)
  • 《道德經》全文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
  • 以經解經之《道德經》:四,玄牝之門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衝」字可以理解成「充」,充滿的意思。道隱無名,它的性質並非實體。在天地間是滿而虛,也就是「衝虛」的狀態。大道衝虛天地之間,但是道之用卻無窮無盡。天地萬物都是生於道,受益於道。「其」字是代指天地萬物。大道在天地間發揮著作用,使得四時的變化,萬物的生長都和諧有序。
  • 天地遵循自然規律,而不是仁愛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之間,不正像大風箱一樣嗎?中間是空的,拉動起來,可以發出無窮無盡的風。不同的《道德經》版本,對於這一章有不同的用詞,最後一句有的寫成「多聞數窮,不如守於中」,也有不同的翻譯,但大體意思差不多,本不做學術研究,不究於細節某個詞的意思。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
  • 《道德經》裡的這兩句話,讀懂一句,就可以受用終生了!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以及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經》的影響,而且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科學、宗教等各方面。
  • 《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第五章說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講的是全局觀,守中道,天地視角進行操作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從天地角度,從跳出萬物的角度去理解萬物,萬物的形成就像芻狗,編織成型後,用於祭奠,祭奠是祭祀誰?祭奠祖先?祭祀天地?祭祀創造他的人?或者說,從天地視角,萬物生長自有其規律,萬物生長對於萬物自身並無意義(這可能是老子的觀點,可能對祭祀的人有意義,如果萬物得道,了解天地的規律,把握規律,能駕馭規律,可能對萬物自身也就有了意義)同樣,從聖人角度,也要跳出百姓的角度去理解百姓,認識百姓就像芻狗一樣,從編製成型,到老去,死去的意義,百姓做了什麼?做了祭祀的事情嗎?或者做了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嗎?
  • 《道德經》上善若水也被篡改,帛書本出世才真相大白!
    《道德經》通行本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帛書本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德經》是講道的。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實都來源於這個道,所以中國文化的中心要點就是一個「道」字。「道」這個字是廣義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宏觀的。老子講的《道德經》這本書,是春秋戰國階段的事。我們都知道老子西出函關,在那裡被關尹子所求寫出了《道德經》。這本書流傳很久了。經過學術考據,有很多的版本,每種版本的次序的排列也各有各的問題。這些屬於考據學的範圍,我們就不去討論了,討論起來的話,非常的廣博宏大。關於老子其人,我們現在所講的,大部分是根據司馬遷寫的《史記》。
  • 《道德經》前言
    因此,註解不能陷入論文解字,摳字眼的誤區,正確的做法只能是不同的版本之間相互印證除錯,從大處著眼,重在弄清楚和理解老子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和整體文意。2000多年來,道德經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讀《道德經》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漢書·陳平傳》又如:宰世(掌管、治理天下);宰民(掌治民眾);宰匠(主宰;掌治);;肉(未遇時懷有大志;從處理小事中可以看出治理國家的才能);宰攝(主宰);宰總(猶主宰);宰席(主席的地位);宰主(主宰者)。本章結語《道德經》就是《德道經》。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道德經也卡巴拉?
    從妥拉角度考察,老子的道德經也是卡巴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