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2021-01-08 道學書院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上天之道,就像張弓射箭一樣?)

高者抑之,(高了,就低一點)

下者舉之。(低了,就高一點)

有餘者損之,(有多的減少)

不足者補之。(不足的補足)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上天之道,減少多的補不足的)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人的思維獨立之行為則不是這樣,是減少不足的用來補給多的。意思就是說:道令"有無",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人的思維則不這樣,常有出入)

孰能損有餘以奉天下?(誰能夠做到減少多餘用來奉獻天下之不足?)

唯有道者。(唯有道這樣的。即只有道才能夠做到,或像道一樣的人,即思維有道的人)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所以聖人與"有無"合拍,行為"有"而不仗恃"有",成就"有"而不逗留在"有",聖人不想表現自己)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上善若水也被篡改,帛書本出世才真相大白!
    《道德經》通行本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帛書本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橐龠怎麼理解?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玄元聖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唐代詩人白居易,對《道德經》的見解,正如老子在這一篇章裡說的,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我們要展開這一段的解讀,那麼就要再進一步討論「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載營魄①抱一②,能毋離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④?滌除⑤玄鑑⑥,能毋有疵⑦乎?愛民治國,能無為⑧乎?天門開闔,能如淵⑨乎?明白四達⑩,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當然是人的道德智慧了!橐龠的中間是空虛的存在,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把心放空,人才可以像橐龠那樣順應陰陽的變化,如果在風箱當中放上很多的東西,那這個風箱要麼清理,要麼就被廢棄不用了。風箱因為中間的空虛才更好用,人的心神也是同樣的道理。
  • 《道德經》全文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長地久。
  • 《道德經》05章,告訴我們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自然運作
    《道德經》第0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玄應書引蒼頡篇云:橐,囊之無底者。裝滿東西後,兩頭紮緊。到後來,將這個字用於指風箱,如《墨子·備穴》:具爐橐,橐以牛皮。在本章,橐,指風箱,取其一來一往的象;籥,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多孔,類似幾根簫綁在一起的排簫。其猶全文出現兩次,77章「天之道其猶張弓歟?」其猶,表示此是個比喻,且不完全恰當,與「綿綿若存、天網恢恢」等肯定的說法不同。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
  • 被故意篡改的道德經與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對比
    42 第七十七章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又以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43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理道 理解道德經原文譯文
    理解道德經 原文第一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冀知其子,附知其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復守其母,是謂玄德。塞其兌,閉其戶,知常,終身不堇;開其兌,濟其事,妄作,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道德經》新解:第一章永恆之道
    道,無根無源、無始無終。從無名生,以有名顯。無中生有,隨觀而現。《道德經》全篇分為八十一章,九九八十一,大成之數。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譯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
  • 「道德經」的「道」字理論與宇宙多維空間理論不謀而合
    一、「道」字詳解《道德經》裡的「道」字隨處可見,從其所表達的意義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名詞,宇宙多維空間的意思,即陰性世界。如天道。第二種:名詞,道德之意,指人的思想行為(素養、品性、品質)。如人道。第三種:名詞,是統領之意,指方向、方法和手段。如王道第四種:動詞:說或講的意思。
  • 老子名句起名:用道德經取名別具一格,個個充滿國學底蘊!
    成賢出處: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第七十七章-道德經這句話的意思是: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成」是成就之義,「賢」是聖賢之義。「成賢」、「成賢」、「成賢」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一生,成為一個有道德修養的賢人。之柔出處: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第七十八章-道德經這句話的意思是: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道德經》問答15章-古人為什麼一直在錯解《老子》
    以魏晉王弼本《道德經》為代表的通行本,在近兩千年的時間基本被作為標準範本,原是沒有對錯之分的。但公元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了西漢初年的帛書甲、乙兩部《老子》抄本,打破了這一定論,因為其中《道經》和《德經》的排列順序不同,很多文字也不同。1993年郭店楚墓又出土了部分竹簡《老子》,其中大量的文字與漢帛本又有所不同,更異於通行本。
  • 道德經10 儒道釋共同的修身之道:靜坐呼吸冥想
    道德經第十章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譯文:(打坐時)精神專一,能沒有游離嗎?(呼吸時)專注氣息放鬆身心,能像嬰兒一樣嗎?(冥想時)清楚妄見,能沒有雜念嗎?開始講道德經第十章,不得不分開兩部分講。我們知道儒道釋都講修身,而道德經這一章涉及到了修身之道。修身最常用的方式是什麼?就是蓮花坐!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嬰兒、女人和水!
    在老子《道德經》中,一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中的「道」似乎成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道德經全篇都在講道,可是很多人看了依然一頭霧水,「道」到底是什麼?道德經中,有三樣東西常用來比喻道:嬰兒、女人和水。
  • 理道 理解道德經譯文
    理解道德經 譯文第一章自然界存在產生宇宙萬物的始基,作為派生宇宙萬物的本元。我未知其名,勉強為之取字「道」,勉強為之取名「大」。冀求知物,依附於知道;已經知道(得道),得以知物;已經知物(得物),復守道(復命復樸返本歸元循道順道),是為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