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核細胞

2021-01-20 帥呆了的大鶴

 巨核細胞是血細胞的前體細胞,而血小板則是止血和凝血所必需的。血細胞的質和量的改變都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巨核細胞生成是一個複雜的細胞和生化過程,包括:1,造血多能幹細胞分化形成巨核系祖細胞。2,巨核系祖細胞進一步分化增殖產生巨核細胞。3,巨核細胞的分化成熟。4,血小板的生成。

 巨核細胞的成熟主要是指喪失了增殖能力的,但形態學上尚不能識別的巨核細胞逐漸分化為形態學上可以識別的巨核細胞。巨核細胞的成熟過程,實質上包括細胞核的多倍體化,細胞質界膜系統的發育和細胞器的成熟。

 巨核細胞胞質成熟的特徵為胞質體積增大,界膜系統廣泛形成,細胞內顆粒的大量出現和最終胞質再分割,導致血小板的產生。界膜系統一般是認為是細胞膜折入細胞質中形成的。界膜系統在胞質中逐漸發育延伸形成網狀,將胞質分割成許多小片,並在巨核細胞成熟後釋放血小板前分成雙層,形成血小板膜。界膜系統在發育過程中逐漸合成膜蛋白。齧齒動物和貓類的巨核細胞及其界膜系統含特異的乙醯膽鹼脂酶,其數量和酶活性隨細胞的成熟而增加。人巨核細胞不含乙醯膽鹼脂酶,但人巨核細胞界膜系統含糖蛋白CD41a。這些巨核細胞/血小板特異性糖蛋白的定量分析有助於識別巨核細胞的成熟過程。

 骨髓是巨核細胞的重要產生部位,除骨髓外,外周血,肝臟和脾臟也含數量不等的巨核細胞祖細胞。臍帶血和胚肝中巨核系祖細胞的含量更為豐富,特別是早期的祖細胞。肺臟也含巨核細胞,包括成熟的巨核細胞。所有這些組織的體外培養均能出現巨核細胞集落。

 哺乳動物和人類的造血通常發生在血管外血竇間隙。骨髓血竇內皮可以看作是造血基質細胞,可產生各種血細胞生長刺激因子,刺激造血細胞的增殖和分化。骨髓巨核細胞在骨髓血竇間隙發育,無竇壁內皮緊密接觸,進入循環的不成熟巨核細胞在肺血管中繼續發育,這些都說明骨髓和肺提供了巨核細胞生長所需的微環境。

(一)原巨核細胞:

 在光學顯微鏡下能識別的最早的巨核細胞通常稱為原巨核細胞,倍體數為8N,胞體直徑20~40um,較其他系的原始階段細胞體積大。細胞膜邊緣不甚規則,呈褶皺狀突起。細胞核呈圓形或橢圓形,可有凹陷,常偏位,染色質較粗糙,呈粗粒狀或細網狀排列。可見不規則天藍色核仁。胞質量少,呈深藍色,著色不均,不透明,無顆粒或有若干細小顆粒。

(二)幼巨核細胞:

 胞體直徑20~70um,核大,8N~16N,有的32N,核形不規則,常有深的楔形凹陷或分頁狀,但葉柄短。核染色質粗糙,紫紅色,可見核仁。胞質量較原始巨核細胞多,深藍色,近核周區淡染,顆粒較多。

幼巨核細胞

(三)顆粒型巨核細胞:

 胞體大,直徑40~70um,可達100um,外形不規則。胞核巨大,倍體32N~64N或更高,核形不規則或分頁狀,可互相重疊。核染色質凝聚,呈索狀排列,無核仁。胞質量多,含彌散的微細紫紅色顆粒,排列緊密。此型巨核細胞尚不見血小板形成。

三核(低核葉)巨核細胞

多核巨核細胞

高核葉巨核細胞

(四)產血小板型巨核細胞:

 大小與顆粒型巨核細胞相似,外形不規則,胞核大且形態不規則,分葉,倍體32N~128N,核染色質濃聚,呈暗紫紅色。胞質量多,呈紫紅色或淡紫色,細小顆粒有聚集成簇傾向。胞質邊緣有血小板形成以及脫落的血小板。此型巨核細胞在骨髓中最為常見。

產板巨

產板巨

產板巨

(五)裸核型巨核細胞:

 胞質完全脫落形成裸核,核固縮或腫脹或分裂,染紅色,周圍可見有脫落的胞質或血小板。此型巨核細胞為成熟的末端細胞。

裸核巨核細胞

微小巨核細胞:

 胞體較小,直徑約為10~20μm,與大淋巴細胞相近,胞核多為1個,圓形或橢圓形。核染色質緻密、深染,一般無核仁。胞質量少,呈淺紅色或灰藍色,邊緣可有血小板生成或脫落。

小巨核

 巨核細胞含有豐富的酸性磷酸酶,中性酯酶,酸性酯酶,呈彌散性分布,對氟化鈉不敏感。巨核細胞還含有豐富的糖類物質,各階段巨核細胞的過碘酸-雪夫染色均為強陽性,顆粒型和產血小板型巨核細胞的糖原常聚集成塊狀散在分布。

 巨核細胞的造血祖細胞均表達:CD34和HLA-DR,血小板糖蛋白最早表達的是GPIIIa,其後是GPIIb,GPIb,和GPVI。糖原的表達持續到血小板的形成,其含量隨著巨核細胞的分化成熟而不斷增加。

  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相關焦點

  • Cell:揭示巨核細胞增大秘密
    相關研究結果將於2012年3月13日發表在《細胞》子刊Developmental Cell期刊上,有助於人們理解這種過程發生故障如何可能導致一種類型白血病,即巨核細胞白血病(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
  • 破骨細胞與顆粒型巨核細胞的區別
    所以破骨細胞比較容易與骨髓裡的多圓核巨核細胞相混淆,也易與轉移癌細胞相混淆,應當特別注意。顆粒型巨核細胞漿上也充滿粉紅色顆粒,顆粒細小均勻,不如破骨細胞清晰,核染質粗條索狀,沒有核仁。
  • Nat Med:巨核細胞可控制造血幹細胞 有望治療多種疾病
    2014年10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巨核細胞被認為是產生血小板癒合傷口最好的細胞,這些在骨髓中發現的巨大細胞在調節幹細胞上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實際上,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可以分化形成巨核細胞,而本文研究者也首次發現造血幹細胞可以直接被巨核細胞所控制,即母體細胞會被子代細胞所控制;研究者Meng Zhao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巨核細胞或許可以被應用於臨床中來促進成體幹細胞進行細胞再生,並且擴大細胞的培養來用於進行成體幹細胞的移植。
  • 《自然》 子刊:血小板通過釋放微囊泡正反饋調節巨核細胞分化和...
    血小板是調控凝血和止血的重要血液成分,它由巨核細胞的胞質剝離而成,而巨核細胞的源頭則是造血幹細胞。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血小板通過釋放微囊泡參與到自身的生成調控中。
  • JEM:中科院闡明CCP6蛋白調控血液巨核細胞譜系發育機制
    Experimental Medicin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範祖森和田勇等人題為「Cytosolic carboxypeptidase CCP6 is required for megakaryopoiesis through modulating Mad2 polyglutamylation 」的研究結果,這一工作首次探明了胞內羧肽酶CCP6及其調控的Mad2蛋白的多聚穀氨酸化修飾對造血譜系發育中骨髓巨核細胞成熟具有的調控作用
  • 工作細胞第二季:血小板戴反帽親修煉變強,獲得巨核細胞的金牌
    一月新番《工作細胞》第二季第一話目前已經開播,此次面臨的危險是腫包,血小板戴反帽親通過自己的修煉變強了,成為克服腫包的關鍵,不僅如此,戴反帽親還獲得了師父巨核細胞所獎勵的金牌,接下來具體說明一下。首先:戴反帽親的修煉之路。
  • 2020ASH 中國之聲 | 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後人巨細胞病毒感染抑制巨核細胞發育及血小板生成的機制
    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巨核細胞內CMV DNA水平。體外巨核細胞由正常CD34+造血幹細胞通過TPO誘導分化形成,加入病毒血清感染後,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CMV感染巨核細胞後細胞內的病毒衣殼。巨核細胞凋亡水平通過Annexin V法檢測,碘化丙啶(PI)標記核酸並結合流式細胞術檢測倍體。
  • 2020ASH中國之聲|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後人巨細胞病毒感染抑制巨核細胞發育及血小板生成的機制
    採用流式細胞術檢測患者骨髓巨核細胞表面CD41、vWF、pp65、c-Mpl、PDGFR、αVβ3和TLR2的表達情況。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巨核細胞內CMV DNA水平。體外巨核細胞由正常CD34+造血幹細胞通過TPO誘導分化形成,加入病毒血清感染後,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CMV感染巨核細胞後細胞內的病毒衣殼。
  • Blood:兩項最新血液學進展_巨核細胞_血小板_急性髓細胞白血病_en...
    1.巨核細胞、血小板新來源:人脂肪來源的間充質基質/幹細胞系(ASCL)血小板輸注的臨床需求正在增加; 然而,供體依賴性血小板輸注面臨很多實際問題,比如供應有限和感染風險。ASCL在巨核細胞誘導培養基中培養。獲得ASCL衍生的巨核細胞,在培養的第8天達到峰值,並獲得ASCL衍生的血小板(ASCL-PLT)。我們觀察到CD42b+細胞表達MSC標記(CD90),其與細胞粘附有關。與外周血小板相比,ASCL-PLT表現出更高水平的PAC1結合,P-選擇素表面暴露,瑞斯託菌素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和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以及相似水平的纖維蛋白原結合和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
  • 血小板也有CP,是一位小正太,師傅是巨核細胞!
    血小板是從巨核細胞邊緣脫落形成的,每個巨核細胞可以生成200-7700個血小板,算下來平均每個巨核細胞生成2000個血小板,這便是血小板的來源,至於血小板的作用,看過動畫或學過生物的都清楚,能夠幫助我們止血。
  •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有什麼區別
    關於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你有了解過嗎?那麼,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一下到底什麼是原核細胞,什麼是真核細胞,一起來看看吧!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  原核細胞是組成原核生物的細胞。  原核細胞沒有核膜,遺傳物質集中在一個沒有明確界限的低電子密度區。DNA為裸露的環狀分子,通常沒有結合蛋白,環的直徑約為2.5納米,周長約幾十納米。
  •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是生物圈的兩個最重要的細胞類群。(如圖1)圖1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基本特徵的比較:特徵 原核細胞 真核細胞大小 較小1-10um
  • 原核細胞、古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根據這種結構的差異,我們可以把細胞分為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這一概念最早首先由20世紀60年代著名生物學家H.Ris提出。這不僅對細胞生物學,對整個現代生命科學都是具有深遠影響的,以至後來整個生物界被劃分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概念:(1)原核細胞:細胞較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狀DNA分子)集中的區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2)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結合而成);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 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
    一、分類依據 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1、本質別: 有無以核膜為界的細胞核 2、大小 :原核較小 ,真核較大 細胞核 :原核沒有由核膜包被的細胞核,有一個環狀的DNA分子,分布區域稱為擬核 真核有成形的、真正的細胞核,有核膜和核仁
  •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對比
    比較項目原核細胞真核細胞大小較小較大主要區別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有擬核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答辯題目及解析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答辯題目及解析1.原核生物與原生生物有什麼區別?【參考答案】原生生物:指單細胞真核生物,如眼蟲、變形蟲。原核細胞:無細胞核,有核糖體,細胞壁由多糖和蛋白質組成,DNA不和蛋白質結合所以沒有染色體等。包含生物:細菌、支原體、衣原體、放線菌、藍藻等。
  • 解題妙招:「三看」「八個不一定」判斷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
    原核細胞和病毒都無染色體,因此不能發生染色體變異,C錯誤。病毒無細胞結構,既不屬於真核細胞也不屬於原核細胞,D錯誤。原核細胞只有一種細胞器——核糖體,D錯誤。答案:C【模型解法】1.解答圖示題的關鍵是根據圖示信息,準確判斷某細胞是屬於原核細胞還是屬於真核細胞。
  • 原核細胞生產線在上海誕生
    原核細胞生產線在上海誕生2001年11月27日11:23 東方網-文匯報  本報訊 三條具有國際水準的原核細胞、真核細胞和凍乾粉針劑生產線已在上海誕生。
  • 地球生命的誕生之:從原核細胞到真核細胞期間經過了漫長的20億年
    最古老的化石是約35億年前的原核細胞形成的。這一時期的化石記錄,同時也包括這些原核生物能進化形成的最高形式的宏觀複合體——疊層石。它們由原核細胞以黏著和膠結的方式沉積而成,當一層被潮汐掩埋以後,其上會沉積新的一層,進而形成上下層疊而成的墊狀體——整個結構的斷面就像是一棵切開的捲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