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雖未參加,但經此一戰,歐洲文明追平了中國

2020-12-06 袁載譽

網絡上一直流傳著這樣的偏執觀點,說在古代我們華夏文明一直是最牛、最強、最牛逼的存在,對此小編想說,我們古人是很強悍,但卻真不是始終同時期全球最強,我們最該驕傲的是我們千年傳承源源不絕。

而小袁認為遠古最強的應該是今中東地區兩河文明,以目前的考古挖掘來看,它建立了已知最早的國家形態蘇美爾早王朝,時間約是公元前23世紀。

該王朝不但有了文字,還修建神廟為中興發展城市,王朝內部也不再是一個城池,而是很多個構成,由統治者委派的行政官僚機構管理,且已經開始大規模治練青銅、紅銅等金屬器皿。

面對這樣的王朝,就算我們的夏朝不是周人編的,拿他那公元前21世紀和23世紀比還是有不少差距。此後兩河文明相繼誕生了古巴比倫、西臺帝國、亞述帝國、波斯帝國。

這些帝國中從前19世紀西臺帝國就已廣泛使用鐵器,而我們中國直到秦朝建立都還沒有普及推廣鐵器,還是以青銅器為主,兵馬俑兵士武器的挖掘就是明證。

綜上可見我們華夏文明雖跟上了主流文明發展的步伐,但屬於後進生,至於歐洲人的先祖愛琴海文明,很長一段時間都停留在原始奴隸城邦狀態,直到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國興起,才在外敵波斯的攻擊下改變。(蘇美爾早王朝的建立基礎,就是各個奴隸制城邦撮合成了一個勢力)

這也就是為什麼小袁一直堅稱,公元前546年開始的希波戰爭跟隋朝打高句麗一種性質,那時波斯人可能遠比希臘人文明的多,至於很多電影裡把波斯演成了「蠻夷」,我只想說,不是因為波斯太野蠻,而是現在中東波斯人太弱了。

至於愛琴海文明何時趕上了兩河文明以及緊跟其的華夏文明,我們就要說到希臘城邦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他在位時期波斯帝國由於內部腐敗,各民族矛盾尖銳,陷入不可挽救的「內憂外患」。

而此時的馬其頓剛完成了對希臘半島的兼併,正值刀鋒最快的時候,於是亞歷山大在前334年選擇進攻波斯,在進攻戰略上亞歷山大很聰明,不搞什麼種族滅絕,而是拉攏波斯各路諸侯歸屬自己。

就跟明末滿清入關一樣,雖然文化、人員不夠,但有足夠唯利是圖的人給你效力,對此小袁想說,波斯帝國在亞歷山大東徵下崩潰不幸跟千年後的華夏大地滿清入關雷同了。

同時由於亞歷山大建立帝國後,除了把波斯東方的財富運回希臘半島,還通過帝國行波斯政,將波斯先進的文化引進到了愛琴海文明的基因裡。

後來亞歷山大帝國雖一世就崩了,但至此歐洲開始跟兩河以及中國平起平坐,後二者再也沒有能夠完全秒殺最前者的時期,整個亞歐文明都進入了一個階段"封建時代",當然不得不承認這時期內中國的封建是最頂呱呱的。

配圖來源網絡,沒發現版權申明,版權人若覺不妥,聯繫我們!立馬刪

相關焦點

  • 中國像一戰前德國?德專家:東亞應避免意外開戰
    中國像一戰前德國?不過,德國洪堡大學國際政治學者霍爾特曼14日對《環球時報》稱,這種「對號入座」的比較顯然是「中國恐懼症」的反映。中國的強硬只是因為日本歪曲歷史作出的憤怒反應。但東亞應該從一戰中吸取教訓,避免偶然事件引發戰爭,關鍵是東亞各國應該對話和制定危機管理原則。
  • 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文明真的就比中國早?西方人說是古國就是古國?
    雅利安人自東向西及向南遷移,向南搞掉次大陸原住民,斷掉了印度文明。向西推,逐漸拓展至全歐。這是公元前十四世紀之後發生的,大約商中期,埃及,巴比倫,古印度,華夏文明皆在此之前。中國歷史的問題不是有沒有,而是如何證明其存在,尤其是很多文物流失造成困難。
  • 馬丁·雅克: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國統一!歐洲人不懂
    而其中深意顯然一位外國人要比許多國人看的通透,馬丁·雅克拋出如此一個問題: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國統一!歐洲人不懂!一、中國與歐洲截然不同的歷史走向「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乃歷史演進,王朝更迭的必然規律,當一個國家內部矛盾重重,尤其階級差距懸殊以至於底層人民無法生存之時,必然面臨著分裂。然而經由分裂之痛,必有統一。中國任何時代皆屬其中。
  • 「一戰」中的戰勝國中國——被豺虎欺凌的羔羊
    大戰開始後,中國力求「中立」。德國駐華代辦馬爾贊在中國組織了「中德協 會」,拉攏中國知名人士站在德國一邊。英國公使朱爾典、法國公使康悌、俄國公使克 魯朋斯基對中國政府此時不停支付德國庚子賠款以使德國用此款進行活動不滿,並對袁 世凱政府允許青島德國守軍用中國人修築防禦工事提出抗議。
  • 是什麼造就了文明發展的走向——20世紀初年歐洲歷史的反思
    即使參加戰爭的一些將領也意識到這是一場滅絕人類的戰爭和文明的湮滅。當代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將一戰稱為西方文明崩潰的起點。  的確,這場戰爭超出了人們的預料,本來參戰者預計在聖誕節前即可結束,結果卻整整打了四年。戰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在一戰中,英國近80萬人、法國160萬人、德國180萬人傷亡。法國每3名軍人中只有1人能毫髮無損地打完這場大戰。
  • 侯中軍:中國外交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者按:本文系《中國外交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語。作者在文中梳理了中國一戰外交的歷史脈絡。其中特別留意內政與外交的互動關係,探討了在面對重大決策時,內政與外交是如何互相影響的,以及作為內政與外交互動案例之一的國民外交運動在此時期的發展情況。侯中軍,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 西方文明起源於中國 英語英人起源於中國
    山東濟南陳兆乾老師在從表意與含義上研究英語漢語同源的基礎上,還從易經、道德經角度研究英語單詞和字母,發現英語詞組與字母乃至發音,都遵循了易經原理。記 者:國外有相同研究麼?翟桂鋆:國外也有相同研究。英籍華裔學者諸玄識教授,在大英博物館已研究西方文明起源於中國十多年。18世紀50年代以前的古英語表達功能非常混亂,現在已沒有人能認識了。
  • 梁佔軍:一戰歷史給現實的啟示
    梁佔軍:一戰歷史給現實的啟示 ——一戰史研究的新看點新觀點 2018年05月14日 09:25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梁佔軍 字號 關鍵詞:一戰歷史;戰爭;歐洲;學者;中國;爆發;帝國主義;教授;研究成果;一戰;學界
  • 孫江:「中國文明西來說」在東亞的傳布
    此說一經流傳開來,便儼然成為討論中國古史時無法迴避的話題。對於這段公案,繆鳳林曾痛加批判, 以「疑古」著名的學者顧頡剛也頗表懷疑。 伴隨著中國近代民族—國家建設的展開,1929年,何炳松、 金兆梓 等學人又競相對其加以批駁。絕大多數中國學者不但直指拉克伯裡「西來說」之荒誕,還異口同聲地討伐清末轉述「西來說」的蔣智由等人,大概在1930年代中葉,「西來說」便從中國歷史敘述中銷聲匿跡了。
  • 同樣海陸兼具,為何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
    但同樣是海陸兼具,為什麼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呢?是什麼導致了東西方的差異?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一、東西方的文明起源文明的起源與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每個文明的發展又與發源地一直存在緊密聯繫。自然環境即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也制約人類創造文明的活動。
  • 外譯名著榜《道德經》居第二
    外譯名著榜《道德經》居第二 2014-08-19 14:22:11 環球時報大字 作為道家思想的開創者,老子憑藉《道德經》為國人所熟知,其在《道德經》中所闡發的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 此國雖弱小野心卻大,差點將華夏文明滅亡,後被中國一舉滅國
    他們的實力是在逐步增長的,於是他們開始盯上了中國,畢竟中國跟他們只有一河之隔。此時中國經過朝代更迭,還比較脆弱,隋朝也才建立沒幾年,就必須和強國對戰。因為路途遙遠,在6世紀末到7世紀初的時候,高句麗就仗著自己強勢,不斷欺負中國北方的一些小城市,對我們造成了許多不小的麻煩。不過可能是新羅想要復仇,實力也日漸漲高,新羅有一顆充滿欲望又躁動不安的心。
  • 李宏圖、呂一民:理解歐洲文明的多樣性和整體性,與它的未來
    是繼續承擔引領的作用,還是說跟著中國、美國亦步亦趨?現在美國是全球秩序的引領者,中國未來可能要改變這一現狀。歐洲就面臨居於兩個大國夾縫當中的局面。因此歐洲人必須要思考歐洲文明的未來到底在哪裡。我認為如果從一戰二戰來思考的話,可能就是本書作者所說的,也是今天我們活動的主題,那就是榮耀與悲歌並存。
  • 在美蘇和歐洲的封鎖下,中國航天為什麼能生機勃勃?
    但是中國的航天事業卻一直備受美蘇和歐洲國家的壓制和封鎖,但是中國依然在1970年成功發射了首枚運載火箭和首顆人造衛星,此後中國航天事業就如雨後春筍一般不斷有新成果,為什麼在美蘇和歐洲國家的竭力封鎖下,中國的航天事業依然能夠生機勃勃?
  • 歐洲今天的巨大文明,忘不了這幾位中國士兵!
    今晚21:15,第七集《絲路·文明》將精彩呈現!本集都有哪些精彩亮點?小編帶大家先睹為快!在阿拉伯地理著作《旅程與王國》一書中,對中亞造紙技術的來源是這樣記載的,「紙,是由俘虜自中國引入撒馬爾罕的」。唐軍在怛羅斯戰敗之後,被俘虜的幾千名大唐士兵中,就有造紙的工匠,阿巴斯王朝第一任哈裡發在撒馬爾罕建立的第一座造紙坊,就是由被俘虜的中國工匠組成。
  • 迄今為止唯一沒有中斷的古文明為什麼只有中國文明?
    為什麼說中國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文明沒有中斷的國家?美國建國以來也有200多年的歷史,也從未中斷,美利堅文明影響世界深遠,為什麼沒有獲此殊榮呢?或者說,這個命題的對象只是指人類早期的幾個古文明,那麼埃及金字塔、蘇美爾人的數學概念、希臘羅馬的藝術,不都仍享譽世界,為人追捧嗎,何言其中斷呢?
  • 同歐洲國家相比,中國航空航天領域雖剛剛起步,但勢頭強勁
    中國航天此前一直都在第二方陣,落後於美俄,與歐洲等國差距不是很大,但我國航空航天領域雖剛剛起步,但勢頭強勁,北鬥三號已經組網成功,火星探測器也成功發射。好多技術都是自主產權,一點也不比其他國家差。這都多虧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辛勤努力。
  • 一戰停戰百年紀念日活動 加駐華大使麥家廉:中國勞工為盟軍勝利...
    【環球網綜合報導】11月11日,加拿大駐華大使麥家廉(John McCallum) 在使館舉辦的一戰停戰百年紀念日活動上發表講話,以下為講話全文:今天,11月11日,是特別的紀念日,因為在一百年前,1918年11月11日,幾乎在同一時刻,停戰協定在歐洲西線戰場開始生效
  • 歐洲原本18個國家,為何一戰翻2倍,二戰翻3倍?
    歐洲的總面積其實和中國差不多,但是歐洲卻有40多個國家,而且其中有一些國家被稱為國中國。不仔細看甚至都看不到這個國家。但是大家可能想像不到的事就在100多年之前。整個歐洲都沒多少國家,仔細數來數去也不過才18個國家,但是為什麼到100年之後的現在歐洲卻有將近50國家存在?
  • 一戰遺留數億未爆炮彈 需700年清除
    當地時間2014年7月27日,波蘭Szkotowo,來自歐洲各地的歷史愛好者重現坦能堡戰役的恢宏場景,紀念一戰100周年。 香港《文匯報》28日刊出一戰百年系列文章,稱一戰可能遺留下數億枚未引爆的炮彈,直至今日仍在威脅著當地居民的人身安全,全部清除未爆炮彈可能需要700年。殺傷力巨大的化學武器也在一戰戰場上首次使用。 報導稱,一戰期間,被稱為西線的法國和比利時戰況尤其激烈,估計4年間交戰雙方互轟15億枚炮彈,多達1/3未引爆,直至近年仍不斷掘出未爆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