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談教育:學校是將財富轉移到下一代的最好手段

2020-12-03 澎湃新聞
本文是 1936 年 10 月 15 日愛因斯坦為慶祝美國高等教育 300 周年紀念會,在紐約奧爾巴尼市政府教育大廈校長廳舉行的慶祝會暨紐約州立大學第 72 屆畢業典禮上的發言。原文為德文,由林娜·阿羅內特(Lina Arronet)譯成英文,首次發表於 1950 年英文版《愛因斯坦晚年文集》(31~37 頁),後收錄於 1954 年英文版《觀念與見解》(66~72 頁)。本文參考 1952 年德文版《愛因斯坦晚年文集》(35~42 頁)譯出。

像今天這樣的周年紀念會,主要是用來回顧往事,特別是用來紀念那些為國家文化生活的發展做出特殊貢獻的人。這種對先輩的緬懷確實不容忽視,尤其是對往日盛事的回憶,有助於鼓舞今天善良的人去勇敢地奮鬥。

但這件事必須由一個從小就與紐約州有聯繫,並且熟悉其過去的人來完成,而不是由我,一個像吉卜賽人一樣四處流浪,並在各個不同的國家積累經驗的人來做。

因此,當我接受您的友好和榮耀的邀請時,我別無選擇,只能談論一些不受時空限制、始終與學校事務相關的問題。在這一努力的過程中,我絲毫不能以權威自居,因為從古到今,明智的有才之士已經討論過教育問題,並且就這些問題反覆明白地表達了他們的觀點。

作為教育領域的半個門外漢 ,除了個人經驗和個人信念之外,什麼也沒有,談論教育問題的勇氣從何而來?

如果這真是一個學術探討的問題,人們可能會對這些考慮三緘其口。但是對於人類的生活和行動來說,情況就不一樣了。在此,僅僅有真理的知識就不夠了;相反,如果不想失去這種知識,就必須不斷努力持續更新。它就像豎立在沙漠裡的一座大理石雕像,隨時承受著被流沙埋藏的威脅。必須不停地伸手拂拭,才能使大理石在陽光之下永遠熠熠發光。為此,我也應盡綿薄之力。

學校一直是將傳統財富從一代轉移到下一代的最重要手段:相較過去,這個道理更適宜於今天。

現代經濟發展削弱了家庭作為傳統和教育承載者的角色。因此,人類社會的生存和健康更加依賴於學校。

有時候,人們把學校看成僅僅是一種工具,靠它將一定數量的知識傳遞給成長中的下一代。事實並不是這樣的。知識是死的,而學校卻是在為活人服務。它旨在培養年輕人對社會繁榮有價值的品質和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剝奪個人的獨特性,以使他成為社區中不情願的工具,就像蜜蜂或螞蟻那樣。

因為一個由沒有個人獨特性和個人目標的標準化的個人所組成的社會,將是毫無發展可能的、可憐的社會。相反,學校的目標必須是培養能獨立行為和思考的個人,而這些個人又把為社會服務視為他們最高的生活任務。

據我所知,英國學校最接近實現這一理想。

但是,人們怎樣才能更接近這個理想呢?我們是否能通過道德說教達到這一目標?絕對不能!言辭現在是,今後仍將是空洞的聲音,通往毀滅之路從來都與關於理想的浮華之辭相伴。但是人格並不是由他們所聽到和說出的,而是通過工作和行動形成的。

因此,最重要的教育手段一直是鼓勵學生採取行動。這適用於學生最初學寫字,也適用於大學畢業生寫博士論文,或者是記一首詩,寫一篇論文,口譯或筆譯一篇文章,解決一道數學題目,或是進行體育運動。

但是在每項成就背後都是這種成就所依賴的情感動機,它反過來又被事業上取得的成功所強化和滋養。這裡存在的最大差別是,它們同學校的教育價值關係密切。

同一工作,其起源可能歸因於恐懼和強制、追求權勢和聲名的雄心勃勃的需求,或是對研究對象的誠摯興趣以及對真理和理解的渴望,因此也可以是每個健康的孩子都有的神聖的好奇心,只不過這種好奇心很早就衰退了。完成同樣一件工作對學生產生的教育方面的影響可能有很大不同,這取決於使他完成這件工作的內因究竟是害怕受傷害、利己主義的情感,還是獲得喜悅和滿足感。沒有人會堅持認為學校的制度和教師的行為對學生的心理發展毫無影響。

在我看來,最糟糕的事情是學校主要以恐懼、脅迫和人為權威的方式來進行教育。

這種做法摧毀了學生健康的生活態度、正直和自信。它產生了順從的子民。這種學校在德國和俄國司空見慣,不足為奇。我知道這個國家的學校裡不會產生這種最壞的邪惡;在瑞士,也許在所有民主統治的國家中都是如此。使學校脫離這種所有邪惡中最壞的邪惡,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給予教師儘可能少的使用強制措施的權力,這樣學生對教師的尊敬的唯一來源就是後者自

身的人性和智力水準。

提到的第二個動機 — 雄心,說得委婉點兒,就是以被承認和獲得尊敬為目標,牢固地存在於人的本性之中

缺乏這類情感的驅動,人類的互動將是完全不可能的;爭取同類的同意當然是社會最重要的約束力之一。

在這種複雜的情感中,建設性和破壞性的力量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爭取贊同和被認可是一種健康的動機。但是,要被承認比夥伴或者同學更優秀、更強大、更聰明,就很容易導致過分的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態度,這種心態可能對個人和共同體都造成傷害。

因此,學校和老師必須小心,為了激發學生努力奮鬥,不要使用喚起個人抱負的簡單方法。

有些人提到了達爾文關於生存鬥爭的理論以及與之相關的選擇理論,以證明復興競爭精神的正當性。經濟競爭中的無政府體系也可能以這種方式偽科學式地得到證明。但這是荒謬的,因為人類在生存競爭中的力量,就在於他是一個過社會生活的動物。正如蟻冢中單個螞蟻之間的戰爭對於生存沒有什麼根本意義一樣,人類社會中個體成員之間的鬥爭也是如此。

因此,人們應該小心,不要向青年人灌輸下面的思想:即生活的目標就是獲得習慣意義上的成功。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成功者從他的夥伴那裡獲得的東西,都遠遠超過他對他們所做的貢獻。但是,人的價值應該體現於他能給予什麼,而不在於他能獲得什麼。

在學校裡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樂趣,以及對該成果的社會價值的感知。我認為學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喚醒和加強年輕人的這些精神力量。只有這樣的心理基礎才會導致對人類最高品質的快樂追求,即從事知識和藝術的創造活動。

激發這些潛在的創造性的心理力量,當然比採取強制手法或喚醒個人野心更不容易,但它更有價值。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遊戲本能以及追求知識的動力,並將其引導到對社會很重要的領域 — 這種教育主要建立在培養的學生今後有能力承擔任務不辱使命的基礎上。

如果學校成功地從這種觀點出發進行工作,它將得到成長中的一代的高度尊重,學校給予的任務也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我認識一些喜歡在校時光甚於喜歡假期的孩子。

這樣的學校對教師提出了要求。在教師的工作領域,他應該像位藝術家。我們如何做才能使這種精神在學校裡盛行?

對此沒有萬能的補救措施,正如不存在讓個人永葆健康的萬能藥一樣,但是有一些必要條件是可以滿足的。首先,教師本身應該在這樣的學校中成長。

其次,教師在教學資料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方面應該擁有廣泛的自主權,因為他的工作樂趣同樣會被強力和外在壓力所扼殺

如果你們一直關注我的考慮,可能會對一件事情感到驚訝:我已經詳細講述了我認為應該在學校裡以何種精神來教育年輕人。但是關於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我卻什麼都沒有說。究竟應該是以語言教育為主,還是以自然科學教育為主?

對此,我的回答是這樣的:在我看來,這些都處於次要地位。如果一個年輕人已經通過體操和跑步訓練了肌肉和耐力,今後他將適應任何體力工作。頭腦訓練及腦力和手工技巧的訓練也是類似的。因此,當愛開玩笑的人將教育定義為「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了他們在學校裡所學的一切,那麼所留下的就是教育」,他的說法大致不錯。正因如此,我一點兒也不急於在古典的語言-歷史教育和更注重自然科學教育這兩種理念的追隨者們的鬥爭中表態。

我想反對這樣一種觀念,即學校應該教那些在今後生活中能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識和技能。

生活中的需求太多樣化了,在學校裡進行這種專門訓練毫無可能。除此之外,我認為更應該反對把個人像無生命的工具一樣對待。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有和諧個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

我認為在某種意義上,這對於那些培養將來從事較為確定職業的技術學校也適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遠應該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獲取特定的知識。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本原理,並學會了如何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肯定會找到屬於他的道路。

除此之外,與那些接受的訓練主要只包括獲取詳細知識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夠使自己適應進步和變化。最後,我想再次強調,在此以一種多少有點兒絕對的形式所談的內容,代表的只不過是我的個人觀點,其基礎僅僅是自己作為學生和教師積累的個人經驗。謝謝你們給我這個機會,能在如此有意義的會議上發表這些意見。

本文選自《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方在慶 編譯,中信出版·見識城邦2018年10月出版

相關焦點

  • 全球背景下的財富創造、保護及轉移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投資者和家庭就考慮到了如何在全球背景下對財富的創造、保護和轉移進行規劃。投資者必須規劃好他們的資產分配,以及將財產轉移到哪些地方、轉移多少等,以保護並增值其財富,這時投資者要面臨的就不是學習好L外匯知識這麼簡單的問題了,而更多的是要政治和貨幣市場兩種問題。
  • 狄邦教育集團副總裁朱非一:網絡教學未來將成學校教育重要手段
    本報記者 秦玉芳 廣州報導2020年11月14日,由興業銀行主辦,《中國經營報》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進行學術指導的「菁英之路 寰宇打造」2020國際教育高峰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狄邦教育集團副總裁朱非一在論壇上表示,疫情後,學校複課最重要的是加強對學生心理變化的關懷。
  • 日本教育學最好的學校有哪些?
    去日本留學,學校排名可以說是學生會考慮的第一方面,另外,想必學生對自己想申請的專業也是比較重視的,日本教育學最好的學校有哪些?教育,文學,理學自然成為最優勢的學科。尤其是教育,在日本也是首屈一指,跟筑波大學齊名。廣島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學研究科旨在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適應21世紀發展的嶄新的教育科學體系。從幼兒教育到高齡教育,從初等教育到生涯教育,學術領域跨度很廣,並且擅長現代社會所要求的綜合學際研究。
  • 做中國最好的私人銀行——新湖財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新湖財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做最好的私人銀行」為願景,旨在為高淨值客戶群體提供專業化綜合金融服務、實現財富資產全球配置及家族事業代際傳承的高端綜合金融服務企業,業務範圍涉及財富管理、定製化服務等方面。
  • 從被學校開除到名人,愛因斯坦逆襲:一半是兄弟,一半是運氣
    01已從德國版本「人大附中」中刪除愛因斯坦出生於住在德國南部的慕尼黑。他的父親希望愛因斯坦在長大之後成為一名工程師,並把他送到當地最好的中學。當時,慕尼黑經濟發達,教育水平也很高,愛因斯坦就讀的學校有點像北京人大附中。
  • 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於65周年的今天逝世
    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於65周年的今天逝世愛因斯坦全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出生1879年3月14日於1955年4月18日逝世,享年76歲。他出生於德國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於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1905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創立的相對論為核的開發利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 馬雲:到底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愛因斯坦:很多父母都搞錯了!
    馬雲在開學季上談了為什麼要創辦雲谷學校,雲谷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面對未來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到底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發表了系列看法。由於我家也有孩子,因此這也成為我一直思考的問題,這逼迫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
  • 科大訊飛教育研究院劉浩:當我談A.I.+教育時,我談些什麼
    11月23日,由芥末堆舉辦的GET2020教育科技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開幕,科大訊飛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劉浩在主題為「或躍在淵:教育的信心與發展」的領袖論壇上,發表名為《當我談A.I.+教育時,我談些什麼》的演講。以下為演講原文(有刪減)先看一下我們所處的大時代。
  • 數字貨幣會推動世界財富與科技中心的轉移嗎?
    在圖2 中也展示了科技中心的轉移,湯淺現象表明,科技中心的轉移與財富中心的轉移往往在時空上並不同步,而是稍有滯後,說明先要有財富的聚集,而後才有創新創造的湧現。科技中心從義大利轉到英國,隨著科技革命的影響,再轉移到法國,隨後是以化工聞名的德國,再轉移到美國。
  • 周光召:學習愛因斯坦的精神 改革我們的教育方法
    一、愛因斯坦對物理學的重要貢獻 在20世紀初古典物理學出現危機的關鍵時刻,愛因斯坦是推動物理學革命思想的一面光輝旗幟。他獨自發現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絕對時空觀念,將時空、物質和作用力通過對稱性統一起來。從狹義相對論出發,他提出了質量和能量等價的公式,開闢了原子能的時代。
  • 宋志平談愛因斯坦,好奇心出創新人才
    愛因斯坦作為科學巨匠,他還熱心致力於社會正義和社會責任;他追尋善良、美麗和真理,認為這些給了他勇氣去愉快地面對生活;他相信簡單樸素的生活對每個人的身心都有好處,鄙視把奢侈、財富和外在的成功看作是人類努力的目標。在這次展覽展出的他和羅素的信件中,他提到了對文明的理解以及對和平的渴望。他揭示了物質和能量的轉化關係,並成為核能的理論基礎,但他寫信給羅斯福總統,呼籲廢止核武器。
  • 《愛因斯坦自述》67歲愛因斯坦的人生觀總結
    除了談了談自己為什麼最終選擇物理方向外,談了更多的是對大學教育的吐槽。他談到,考試後曾整整一年的時間裡,因為對強迫學習的不快,喪失了對科學問題的興趣。之前看過文章說愛因斯坦上學時成績中等,不是一個好學生云云。這裡本尊談到,他在大學時,確實不是一個「好學生」。好學生是那些遵守規則,不惜一切代價學好老師教的東西的人。
  • 愛因斯坦:把學校所學的一切全都忘記後,還剩下來的才是教育
    暑假到了,為了填補孩子這將近兩個月的時間空缺,很多家長不僅為孩子制定了詳細的計劃,而且還給孩子報了許多暑期培訓班。在很多家長眼裡,學習就是孩子最基本的任務。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當在學校所學的一切全部忘記之後,還剩下來的才是教育。」當看到這句話時,就忍不住的在想,如果每天都讓孩子沉浸在學習中,那當他把所學的東西全部忘掉之後,留給他的將會是什麼呢?不會什麼都沒有吧!想想就有點害怕。
  • 德欲請愛因斯坦回家(圖)
    到處都是對這位眼神迷離、灰發飛揚的科學家的頌詞,但愛因斯坦本人卻與德國有段不愉快的歷史。「愛因斯坦痛恨納粹,並把這種恨擴大到了全體德國人身上,愛因斯坦真的恨德國。儘管這樣,在他生命的最後30年中,他還是為德國的發展感到高興。」
  • 熱烈慶祝 導航輔導學校將入駐經三路財富廣場
    2009年度河南省最具責任心教育培訓機構  ——鄭州導航輔導學校  導航輔導學校自創辦以來,黃埔校長本著「 授人以漁」和為學生負責為家長負責的教育理念,為學生量身打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鄭州掀起了一股黃埔學習法的浪潮。
  • 愛因斯坦天賦過人?沒有猶太家庭這一點教育方式,他可能不如常人
    以絕大部分人的思維,不可能把「低能兒」和諾貝爾獎聯想到一起,而愛因斯坦出生的家庭,卻以「縱容」的教育方式讓他成長為科學界的巨匠。愛因斯坦一出生,他的與眾不同就把家裡人嚇了一大跳。他的後腦大得異於常人,而且頭骨呈稜角狀。
  • 全國政協常委陳章良談教育問題
    陳章良:2010-3-11 10:21到地方工作也是一樣的,我和廣西老百姓在一起,總是那麼融洽,那麼好,到那麼多邊境地區,到山區,跟他們生活得非常快樂。我現在除了幾個縣沒有走完以外,基本上大部分的縣我都走過了,山山水水我都走了,這也是生命中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所以我覺得特別高興組織上這麼安排。
  • 如果愛因斯坦是你的校長,你的學校會是什麼樣子?
    人們經常聲稱愛因斯坦是一個數學不及格的窮學生。這個老故事是假的,愛因斯坦在聽到這個故事後笑了起來。事實上,他在高中時就掌握了微積分,並能夠理解13歲時的伊曼紐爾康德(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幾乎不可理解的哲學。
  • 不讓愛因斯坦談相對論的頒獎大會?諾貝爾獎與愛因斯坦荒誕的故事
    當時德國實行全民義務兵役制,愛因斯坦討厭部隊,認為士兵就是沒腦子外加一根筋的機器。為了躲避服兵役,當然還有不喜歡德國古板的中學教育等原因。1894年,愛因斯坦一家人移居義大利米蘭。1899年10月,愛因斯坦申請放棄德國國籍,正式申請瑞士公民權。1901年3月21日,愛因斯坦正式取得瑞士國籍。
  • 雲南省教育廳廳長羅崇敏談價值主義教育思想
    一  人類社會活動,無非是以人為主體,將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人力資源)轉化為財富(包括物質財富、文化財富、精神財富)從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過程而已。人類社會活動的主體是人,過程是人,手段是人,目的是人,都是追求人的內在價值的發展和實現主體價值的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