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絕大部分人的思維,不可能把「低能兒」和諾貝爾獎聯想到一起,而愛因斯坦出生的家庭,卻以「縱容」的教育方式讓他成長為科學界的巨匠。
愛因斯坦一出生,他的與眾不同就把家裡人嚇了一大跳。他的後腦大得異於常人,而且頭骨呈稜角狀。祖母因為孫子怪異的頭型而感到不安,一個如此弱小的身體如何能夠支撐這個碩大的腦袋?
而這個大腦袋並沒有給童年的愛因斯坦帶來超凡的智慧,反倒是到了四歲時,愛因斯坦才學會說話,家裡人因此甚至擔心他是個「低能兒」。
愛因斯坦的思維也和別的孩子不一樣,當別的孩子在無憂無慮地玩耍時,他總是在琢磨一些奇怪的問題。
在他五歲那年,父親給他一個小羅盤,他盯著羅盤看了很久,發現中間那根針指向一個方向輕輕抖動,無論他怎麼晃動羅盤,轉來轉去,那根針依舊是指向同一個方向。這引起了愛因斯坦極大的興趣:這根針周圍什麼也沒有,是什麼力量推動它始終指向同一個方向呢?而在旁人看來,與別的同齡人格格不入的愛因斯坦是一個傻孩子。
進入學校之後,愛因斯坦又迷上了數學和科學,他總是纏著大人問:「黑暗是怎麼產生的?」「太陽光是什麼組成的?」
這種沉迷於個別學科的行為讓愛因斯坦嚴重偏科,學習成績自然也相當差。一次,愛因斯坦的父親問他的老師,愛因斯坦將來適合做什麼,他的老師竟直接說道:「做什麼都沒有關係,因為他將來會一事無成。」老師對於愛因斯坦有著很深的成見,認為他是一塊朽木,沒有雕刻的價值。
「排異心理」作祟,與眾不同的行為不受人待見,愛因斯坦掙扎於別人的諷刺和鄙視中。他開始不願意去學校,甚至害怕見到同學和老師。少年的愛因斯坦並不知道他的這份與眾不同會給他帶來如此多的煩惱。
幸運的是,愛因斯坦有一對「縱容」他的父母。
愛因斯坦的父親是一位機電工程師,母親的文化水平也很高。他們對於孩子的與眾不同甚至有些怪異的舉動並沒有感到惱火或是失望,相反,他們發現愛因斯坦具有很特別的聰明才智。因此,他們會常常鼓勵孩子,「縱容」他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
父親對愛因斯坦說:「我們不覺得你很笨,別人會做的,雖然你做得不夠好,但這不代表你比他們差多少,但是你懂得的東西,他們未必能理解。你的思維與眾不同,我相信你一定會在某一方面做得比所有人都好。」而母親則會安撫和開導愛因斯坦,讓他不要去在意別人對他的評價。
正是因為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愛因斯坦如魚得水。26歲時,他就發表了著名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建立了狹義相對論,而後,他一步步走上了物理學界的巔峰。
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戴上「低能兒」的帽子,也沒有人願意自己的孩子被大眾所排斥,然而愛因斯坦的父母做到了「縱容」他的特點,也無形中拯救了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的成功是個個例,但是還有無數的猶太家庭中誕生了在社會各界的傑出人才,如果你也想借鑑學習猶太人的家庭教育,推薦你看一看《猶太人智慧全書》,這本書中不僅有猶太人的教育智慧,還蘊藏了猶太人經商智慧、處世智慧和口才智慧,堪稱一部有關猶太人智慧的百科全書。
書中沒有泛泛的理論講述,而是從頭到尾都由引人入勝的有關猶太人的故事所組成,故事所要表達的思想直接、鮮明地體現了猶太人獨特的智慧。經過時間的歷練和成功的實踐,這些智慧已經成為全世界各民族公認的寶貴精神財富,億萬人通過學習這些智慧而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