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遙感測繪技術雷射LiDAR在文化遺產保護帶來的便捷你了解嗎

2020-12-04 澎湃新聞

科普 | 遙感測繪技術雷射LiDAR在文化遺產保護帶來的便捷你了解嗎

2020-06-14 04: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可快速關注我們

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史,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蹟或遺物,如何及時發現並有效保護這些珍貴遺產歷來是考古學關心的話題。了解地下遺蹟,一定要動鏟發掘嗎?這種想法早就過時了,考古之所以不等同於盜墓,是因為有一套完備的技術支持,來庖丁解牛式地還原遺址原景。

隨著考古研究工作的擴展和研究區域的擴大,考古學家們需要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去研究歷史文化,認識古代文明,追溯歷史進程,與傳統的考古方法相比,遙感具有實時獲取大範圍的數據、成本低、對監測對象無破壞等特點,為考古學家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技術手段。

遙感考古通過從太空梭、衛星、飛機、無人機等不同平臺上運用攝影機、光譜相機、紅外相機、雷達等成像設備獲取考古遺址影像資料,根據遺址範圍內地表現狀和光譜成像規律等的相互關係,對影像的色調、紋理、圖案及其時空分布規律進行研究,判定遺蹟或遺址的位置、分布、形狀、深度等特徵,進行遺址識別和調查。

1906年,英國軍官H.P.沙普在軍用熱氣球上拍攝到的史前巨石陣遺址為遙感考古的始端標誌。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考古學家在航空照片上發現了城市中的古代建築遺址及原野上的古代建築遺址。

20世紀20年代提出了航空考古勘察和航片分析的三種標誌:陰影標誌、土壤標誌和植被標誌。

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們通過發射到外層空間的數以百計的衛星,獲得了大量的遙感考古信息。

1990年,由法國空間局、美國宇航局、歐空局、日本宇宙事業開發團共同籌備的「空間考古研究」國際會議的召開為遙感考古的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

1997年,第一屆「遙感考古應用會議」在美國舉行,會議討論了衛星和航空技術在考古領域的應用。

20世紀60年代修建三門峽水庫時,我國考古工作人員就曾經利用航空照片對庫區古代遺址、墓葬的分布進行分析。

90年代以後,我國更是加大了對遙感考古的投入力度,建立了一批重點實驗室並召開了一些具有國際水平的會議,以對遙感考古進行專門的學術研究。

近年來,我國科技考古人員在珠江口通過遙感發現了明代的沉船,並成功地對其進行了打撈。

機載雷射雷達遙感技術原理-進行遺址地層面測量

作為一種主動遙感技術,雷射雷達除了可全天候、快速、直接、高精度採集對象的三維信息外,還能夠穿透密林或者一定深度的水體,極大地提高了三維空間數據的獲取效率,同時為地表植被、農作物等要素覆蓋下的文化遺蹟揭露提供了可能。

雷射雷達遙感考古發現流程

根據近地表歷史文化遺蹟遺存具有特徵起伏微小、分散而不連續、植被覆蓋茂密、地形特徵和遺存特徵混雜等特點,採用顧及近地表考古遺址考古遺址空間特性的點雲濾波與分類算法,得到精細表達的地表微地形數字高程模型;實現近地表考古遺址空間特徵的準確提取和表達,並結合嚴格地理配準的高解析度光學遙感影像,進行近地表考古遺址信息的呈現與判讀。

對考古的無損探測

無損探測法是一種能探測和研究遺蹟的平面形制特徵和布局結構,無需進行大面積的揭露,即能節省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又不會對遺存有任何破壞。

長周期環境考古

用遙感研究長周期的環境歷史變遷,因為各種研究對象,都有其區別於其它對象的特徵, 其中不少特徵得以不同程度的保留。這些特徵反映在遙感圖像上,則可以通過色調、陰影、形態、大小、紋理等的差異識別出來。一個地區的環境演變,最主要的是水系的演變,這主要包括水系變遷、湖泊的變化以及海岸線的演變等。利用遙感圖像上地物特定的光譜特徵,通過土壤溼度、鹽度及沉積物組分等信息的分析, 可以很清楚地將水系變遷的路線、方向甚至原因反映出來。

雷達遙感考古-強穿透力

波長越長,雷達電磁波穿透性越強。而雷達波穿透性及深度還同地表參數、雷達入射角及極化模式直接相關。通常長波段雷達信號有穿透植被能力,且其次地表穿透性在幹沙區最佳。

雷射雷達遙感發現叢林中的瑪雅遺址

來源:飛燕航空遙感技術有限公司

原標題:《科普 | 遙感測繪技術雷射LiDAR在文化遺產保護帶來的便捷你了解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鹿心社:促進攝影測量與遙感等測繪高新技術發展
    我國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發展狀況如何?鹿心社說,我國高度重視發展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自20世紀70年代,我國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的奠基人王之卓先生提出全數字自動化測圖的構想以來,國家測繪局一直致力於推動我國測繪技術的現代化變革和發展,使其成為測繪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 遙感技術應用於考古的優勢:客觀、全面、準確
    「遙感技術已成功應用至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並在其保護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日前召開的第四屆國際遙感考古會議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Patrick Mckeever說出了全球遙感專家的共識。  「一批又一批深埋地下數千年的文物古蹟被科學家發現和發掘,一些損壞的珍貴文化遺產得到了修復和數位化保存。」
  • 中國測繪丨寧波測繪機構改革實踐實錄——專訪寧波市測繪和遙感...
    我院將進一步加強組織管理體制、業務實施流程、內部績效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創新和自然資源綜合管理政策研究、測繪遙感關鍵技術研發等方面的技術創新,全面提升測繪遙感技術保障能力。二是加快軟硬體建設,持續採購一批先進的軟硬體裝備,比如多平臺雷射掃描儀、高光譜傳感器、多鏡頭傾斜攝影相機、ENVI、INFO、ECognition、DPGrid等地理信息採集和處理軟硬體。三是開展遙感應用研究與服務。強化遙感影像資源統籌獲取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積極開展各類影像數據在國土空間規劃、自然資源監測、生態修復及保護、執法輔助與分析、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方面研究與應用。
  • 三維雷射掃描測量技術及在測繪領域的應用
    地面雷射雷達(Ground一Based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Ground-Based LIDAR)小型便捷、精確高效、安全穩定、可操作性強,能在幾分鐘內對所感興趣的區域建立詳盡準確的三維立體影像,能提供準確的定量分析,可廣泛應用於各相關領域,如快速建立局部城市三維模型、古建築測量與文物保護、逆向工程應用、複雜建築物施工、地質研究、建築物形變監測等領域。
  • 商業遙感衛星助推測繪技術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遙感技術與應用專家童慶禧在7月22日的2015中國測繪地理信息高端論壇上提到的採用多鏡頭、多衛星組網的方式實現基於傾斜攝影原理的三維建模方式的構想,頗使人深思。  童慶禧: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李維森提到過,要建立創新的測繪體系,包括會形成從地面、低空、中空到高空的測繪手段,這方面也要求我們從技術上追趕國外,甚至趕超國外的技術。  全國傾斜攝影技術聯盟的成立,正是基於核心技術建立一個測繪體系鏈,他們當中的企業優勢互補,當然組件聯盟也有宣傳上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練內功,通過集體的努力,提高技術水平。
  •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測繪工程測量中的運用
    在專業技術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測繪工程測量技術已經由傳統的測繪模式發展成信息化測繪,測繪技術具有更強的適應性,且測繪精度大幅度提高。無人機遙感技術在測繪工程測量中的應用,可以對待測量區域進行全方位勘測,滿足工程建設的各種信息數據需求。
  • 如何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
    如果不讓路,這些遺產就沒了,沒了就不可再生。現在不是提倡可持續發展嗎,說白了就是長遠的為我們的子孫著想,我們既然是文明古國,我們有這麼豐富的資源,而且確實是很有價值的東西,再怎麼困難,我們也要把遺產留給子孫呀。經濟建設高潮過去,我們國家富強了以後,接著文化建設就來了,但是遺產沒了,以後就再也買不回來了。
  • 發揮專業優勢 助力文化遺產保護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強調,要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國機集團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發揮下屬科研院所的綜合性勘察設計優勢,堅持「鍛造國機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用科技力量助力文物、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 團體會員 | 寧波市測繪和遙感技術研究院抗疫科技創新工作獲寧波市...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面對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寧波市測繪和遙感技術研究院科技工作者發揮測繪遙感專業優勢,克服重重困難,加班加點,利用航天、航空、地面巡查、網際網路等平臺,基於遙感、地理信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集成研究和應用,開展了新冠肺炎疫情天地網一體化監測和發布關鍵技術研究,並在第一時間將科研成果運用於我市疫情防控實際工作中:該院出動無人機裝備,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小區巡查並配合市綜合行政執法局開展非接觸式疫情巡查
  • 團體會員 | 寧波市測繪和遙感技術研究院高效開展赤潮監測
    團體會員 | 寧波市測繪和遙感技術研究院高效開展赤潮監測 2020-11-15 14: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無人機遙感技術突破與產業發展綜述
    (3)輕小型無人機雷射雷達載荷  機載雷射雷達是近年來快速發展的一項高解析度對地觀測技術,它突破了傳統地面三維數據獲取周期長、工作量大等問題,是繼GPS技術之後測繪界又一重大技術革命。目前,輕小型機載成像雷射雷達基本延續了大中型機載雷射雷達系統的工作特點:① 一般採脈衝式光機掃描方式;② 點雲獲取效率高;③ 掃描視場大。
  • 你真的知道什麼叫測繪地理信息嗎?
    你知道嗎?從我們乘坐的地鐵、公交,到出門騎行的共享單車,甚至你手中的手機都離不開測繪地理信息的支持。然而你知道什麼是測繪地理信息嗎?北鬥衛星對於我國安全起著什麼作用?地下綜合管廊如何不讓馬路成「拉鏈」?共享單車和衛星之間存在哪些關係?
  • 飛燕遙感行業解決方案丨基於LiDAR技術的地質災害監測與分析
    為了應對日益突出的地質災害,必須構建應急測繪保障體系,提高地理信息數據快速獲取能力,使其具備實時、全面、準確等實用特性。LiDAR發射的雷射能部分地穿透樹林的遮擋,直接獲取高精度的地表三維地形數據,彌補了傳統遙感技術和大地測量方法在高程數據獲取及快速自動化處理方面的缺點和不足。
  • 測繪無人機技術日漸成熟,農作物遙感將成為測量測繪無人機新天地
    打開APP 測繪無人機技術日漸成熟,農作物遙感將成為測量測繪無人機新天地 工程師黃明星 發表於 2018-08-28 11:52:51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第二屆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召開 聚焦遙感前沿技術在氣象等領域的應用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通訊員白維報導8月22日至23日,第二屆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在北京舉辦。聚焦跨界融合、賦能百業和遙感強國戰略,專家學者以及行業應用者交流了遙感在氣象、海洋、農業、國防、應急、導航等領域應用的前沿技術。
  • 遙感技術:觀察世界的「天眼」
    什麼是遙感? 遙感技術並不神秘,從字面上說就是從遠處感覺事物。廣義地講,遙感是指不直接接觸地收集關於某一定對象的某種或某些特定的信息,從而了解這個對象的性質。一般多指從人造衛星或飛機對地面觀測,並以電磁傳播與接收技術,以收取目標的訊息並加以進行分析的技術。
  • 保障應急測繪 InSAR遙感技術應用研究中心成立
    封面新聞 記者 田之路近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應急保障中心,與北京無線電測量研究所在成都舉行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聯合成立InSAR遙感技術應用研究中心。InSAR意為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理論與應用方法技術研究,目前已建立了較完善的區域性地表形變InSAR監測技術體系與工作方法,為我國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提供了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短周期、高精度、大區域覆蓋的遙感技術手段。InSAR技術在鐵路沿線地面沉降、礦山開採沉陷、滑坡活動監測、地震等領域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 測繪學院舉辦「衛星遙感技術研究新進展」學術報告會
    3月21日下午,測繪學院邀請了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應用有限公司研發總監、高級工程師何建軍在舜耕會堂作題為《衛星遙感技術研究新進展》的學術報告。報告分由測繪學院院長趙志根主持。學院教師和各年級本科生、研究生400餘人聆聽了報告。
  • 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體系探析
    1994年,ICOMOS在加拿大召開了以「遺產運河」為主題的會議,形成了《遺產運河文件》(The Information Document on Heritage Canals),該文件從技術、經濟、社會、景觀等方面對運河遺產進行評估。1996年,米迪運河首次以運河類遺產的身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此後,更多具有線形特徵的文化遺產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