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技術應用於考古的優勢:客觀、全面、準確

2020-12-03 華夏經緯

  「遙感技術已成功應用至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並在其保護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日前召開的第四屆國際遙感考古會議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Patrick Mckeever說出了全球遙感專家的共識。

  「一批又一批深埋地下數千年的文物古蹟被科學家發現和發掘,一些損壞的珍貴文化遺產得到了修復和數位化保存。」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長關強說,「其中空間信息技術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其他技術手段無法實現的。」

  於細微處尋找遺址的蛛絲馬跡

  在863計劃中,曾經有這樣一個項目——陝西省秦始皇陵等世界級文化遺產區遙感考古調查與研究。在這一項目中,科學家們採用航空高光譜遙感技術和熱紅外遙感技術與磁法、電法等20多項技術,對秦始皇陵區2.13平方公裡,陵園區56.25平方公裡進行考古研究。  

  中科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研究員王成介紹:「有些遺址被埋在地下,就在人們腳下卻無法發現。但實際上,這些土地與周圍沒有經過人工擾動的土壤環境是有差別的。只要有人類生活過,就會留下痕跡,植被、土壤、水系……這些很難用肉眼分辨的差異,卻能造成遙感圖像上的光譜差異。」

  應用遙感技術,考古學家們穿越滄海桑田的變化,找尋出歷史的遺蹟。利用衛星遙感影像,美國考古學家發現了沉沒海底數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亞歷山大;希臘考古學家用紅外像片在科林斯灣發現了公元前373年毀於地震的古城「Hekike」;也是應用遙感技術,科學家們重建了吳哥古城的分布範圍,重現歷史的輝煌……在文化遺址的發現上,遙感技術具有獨特的優勢,王成說:「循著這些線索,考古學家們往往能事半功倍。」

  客觀、全面、準確地監測變化

  中科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副研究員習曉環剛剛完成一項研究,「我們受國際組織的委託,應用高解析度的遙感技術,對越南下龍灣這一世界自然遺產的環境變化進行了監測。」習曉環說,2010年下龍灣被列為瀕危世界遺產,應用遙感技術,科學家們試圖摸清其環境究竟惡化到什麼程度,找出導致環境惡化的原因。「下龍灣這片海域約為1553平方公裡,包括1969座島嶼;中心區面積為434平方公裡,有775座島嶼。這麼大的面積,僅靠人力是無法完成調查研究的,必須應用遙感技術。」

  準確,是遙感技術的另一大優勢。「遙感圖像的解析度能夠精細到0.5米,換句話說,別說你在自然保護區裡建個違章建築,就是地上多出個大坑都能看得見。」王成說。

  客觀、全面、準確——在自然與文化遺產的保護中,特別是在面積較大的自然遺產保護中,遙感技術有著其他技術無法比擬的優勢。2011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HIST)在北京成立。「空間技術宏觀、快速、準確的觀測特點,正使其成為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的重要手段。」中科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郭華東說,受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世界遺產正受到越來越多的威脅。HIST就是要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框架下,利用遙感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開展自然與文化遺產地的監測保護工作。

  技術創新永無止境

  「雷射雷達技術應用於長城研究,使得古老的長城栩栩如生、重煥活力。」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對遙感技術在長城保護上的應用讚許不已,「空間信息技術以其獨特的工作原理與方式在遺產的保護和恢復中已經發揮作用,日益成為遺產監測與保護中不可或缺的技術支撐。」

  王成解釋說:「簡單地說,雷射雷達是一種新興的遙感技術。傳統的遙感技術往往只能得到二維圖片,藉助雷射雷達,我們能獲得遺址的三維圖像。」就是應用雷射雷達技術,科學家和考古學家們穿透濃密的雨林,繪製出古瑪雅城邦卡拉考遺址的3D地圖。

  大英博物館內演示的古希臘神殿、數字長城、數字故宮……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虛擬遺產技術,或稱虛擬考古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為國際學界研究的熱點。「在電腦上,你可以從各個角度欣賞文物或遺址。這能吸引公眾更多的關注,讓遺產保護煥發出更多的活力。」王成說:「同時,通過對同一文物或遺址不同年代3D影像的比較,我們也能知道它們的變化在哪裡,並大致推測變化的原因,從而引導文物部門進行修復和保護。」

  技術創新永無止境。「世界遺產是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其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挑戰,空間對地觀測技術是世界遺產監測和管理的重要技術與有效手段。」郭華東說,「本次會議將解決空間技術應用與世界遺產的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諸多研究難點,期待專家學者們對自然與文化遺產探測、監管、模擬等智能化管理提出新的科學理念和創新方法。」(本報記者 齊芳)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楊馥戎

相關焦點

  • 遙感技術有何特點?揭開遙感技術的神秘面紗
    ,到關鍵時刻的抗震救災,都離不開一項基礎技術——遙感。與傳統的地面作業相比,具有顯著的優勢。例如遙感用航攝飛機飛行高度為10千米左右,陸地衛星的衛星軌道高度可以高達910千米左右,從而可及時獲取大範圍的地表信息。一張陸地衛星圖像,其覆蓋面積可達3萬多平方千米。這種展示宏觀景象的圖像,對地球資源和環境分析極為重要。
  • 遙感技術介紹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遙感技術的應用也日趨廣泛。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遙感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未來的遙感技術將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人類通過大量的實踐,發現地球上每一個物體都在不停地吸收、發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種人類已經認識到的形式――電磁波,並且發現不同物體的電磁波特性是不同的。
  •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城市綠地監測中的應用
    無人機遙感技術的運用為快速準確獲取城市綠地信息提供了技術條件,成為微中觀尺度上綠地監測的重要工具。文章深入研究無人機系統在城市綠地監測中的應用現狀,從綠地信息提取、變化檢測、生態系統服務3方面綜述了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結果表明,無人機遙感在城市綠地信息提取方面的技術已經較為成熟,且在城市綠地變化監測和評估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服務方面已經進行初步嘗試。
  • 遙感技術:觀察世界的「天眼」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進行市容規劃的時候,為了取得土地的使用情況,如果採用地面測量,工程量將會是非常巨大的,而使用遙感技術,通過空中拍攝取得規劃區域的圖像信息後,只需要分析這些圖片就能夠得到這一區域的土地資源信息——綠色的是植被,規則的長方形、正方形是建築物,深色的是河流……一目了然,快捷準確。
  • 3S遙感技術在戰疫中的應用?
    以RS、GIS、GPS為基礎,將RS、GIS、GPS三種獨立技術中的有關部分有機集成起來,構成一個強大的技術體系,可實現對各種空間信息和環境信息的快速、機動、準確、可靠的收集、處理與更新。美國的巡航飛彈和愛國者飛彈上安裝了3S集成系統,可以實現自動導航、自動跟蹤、自動識別目標,以進行準確的攔截和打擊。
  • 遙感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
    遙感技術具有覆蓋面積大、重訪周期短、獲取成本相對低等優勢,對大面積露天農業生產的調查、評價、監測和管理具有獨特的作用。  二、農業遙感的發展  從20世紀70年代出現民用資源衛星後,農業成為遙感技術最先投入應用和收益顯著的領域。
  • 遙感技術(RS)於地震緊急救援中的應用
    分析發布的數據中有一組清晰的震區遙感影像圖,如下。藉此,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遙感技術於地震緊急救援中的應用。一般指運用傳感器/遙感器對物體的電磁波的輻射、反射特性探測,是獲取目標地物反射、輻射或散射的電磁波信息(如電場、磁場、電磁波、地震波等信息),並進行提取、判定、加工處理、分析與應用的一門科學和技術。在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緊急救援)業務能力建設和科技支撐水平發展過程中,遙感技術以其高動態、大觀測、全天時、全天候等特點,展現出顯著的技術優勢。
  • 東北地理所等在森林優勢樹種高光譜遙感自動分類方面取得進展
    幾十年來,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森林優勢樹種及樹種組成的精細識別領域,尤其是高光譜遙感的發展,突破了多光譜遙感在光譜解析度上的局限性,能夠準確地探測到具有細微光譜差異的地物類型,極大地提高了森林樹種的識別精度。但高光譜遙感數據波段多、數據量大、特徵複雜,發展更為有效的分類算法才能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 陳述彭:遙感應用與數字地球
    以實時、準實時生成三維遙感圖像為其鮮明特色。它是一個集成系統,由掃描成像技術、雷射測距技術、GPS技術、姿態測量技術等子系統組成信息獲取分系統,並開發了直接對地定位軟體和同步生成已準確匹配的地學編碼影像和DEM等軟體組成的信息處理分系統。 其主要功能有:一次同步生成地形影像圖,也可單獨提供等高線圖、正射影像圖。其二級產品包括:三維顯示圖、專題圖、各種量算功能等(圖版4)。
  •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測繪工程測量中的運用
    【摘要】在各項新型技術的支持下,我國測繪工程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不僅提高了測繪效率,還確保了測繪結果的精確性。尤其是無人機遙感技術的應用,其實現了定位技術與通訊技術的有效融合,可以完成制定空間各類信息的精準、全面測量,在測繪工程中的應用優勢顯著。
  • 2020年農業遙感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市場前景可期
    遙感以其快速、簡便、宏觀、無損及客觀等優點,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各個環節。農田作物信息的快速獲取與解析是開展精準農業實踐的前提和基礎,是突破制約中國現代農業應用發展瓶頸的關鍵,在農業田間信息獲取上,遙感技術優勢明顯。
  • 【SMART Camp】遙感「視角」看世界,大咖熱議遙感技術及應用
    近日,在SMART Camp 2020年度第二場技術分享會上,行業專家、平安科技專家、平安業務大咖們齊聚一堂,探討了遙感技術在業務中的應用場景與模式。疊加平安的科技能力,遙感技術從更多視角展現出更大的應用空間與價值。
  • 科普| 遙感測繪技術雷射LiDAR在文化遺產保護帶來的便捷你了解嗎
    這種想法早就過時了,考古之所以不等同於盜墓,是因為有一套完備的技術支持,來庖丁解牛式地還原遺址原景。隨著考古研究工作的擴展和研究區域的擴大,考古學家們需要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去研究歷史文化,認識古代文明,追溯歷史進程,與傳統的考古方法相比,遙感具有實時獲取大範圍的數據、成本低、對監測對象無破壞等特點,為考古學家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技術手段。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 遙感作為一種空間探測技術,至今已經經歷了地面遙感、航空遙感和航天遙感三個階段。 廣義的講,遙感技術是從19世紀初期(1839年)出現攝影開始的。19世紀中葉(1858年),就有人使用氣球從空中對地面進行攝影。1903年飛機問世以後,便開始了可稱為航空遙感的第一次試驗,從空中對地面進行攝影,並將航空圖像應用於地形和地圖製圖等方面。
  • 比輻射計助力高光譜遙感技術發展
    、資源勘查、防災減災等行業,有力提升了我國在環境、生態、資源、農業、林業等多個領域遙感監測方面的能力,將助力美麗中國和富強中國的建設,使我國高光譜遙感技術再上新臺階,走在國際前列。但對於大範圍、定量化、同步觀測要求較高的生態環境遙感監測,現有衛星數據在數據覆蓋和重訪能力、空間解析度、時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嚴重製約了衛星遙感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應用。
  • 空間考古大有可為(文明之聲)
    可以說,我們從遙感考古走向了空間考古空間考古是遙感考古的繼承、發展與飛躍,它不再僅僅局限在航空、航天以及地面平臺的遙感空間觀測技術,而要綜合其他的廣義遙感考古技術與方法我國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正逐漸實現從內容、手段到形式的系統性加強與創新。
  • 智庫| 導航與遙感技術融合綜述
    導航/遙感技術的協同導航與遙感技術的協同是指這兩種技術在任務級別的協同。導航技術與遙感技術在信息獲取方面各有側重,優勢互補,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典型的應用包括災害應急保障,地質災害監測等。01導航遙感協同災害應急保障災害應急保障需要導航技術和遙感技術協同服務。
  • 遙感技術應用風口,農村金融市場落地的關鍵是什麼?
    圖片來源:珈和科技採編丨王睿 萬豐鋮當前,金融科技已成普惠金融快速發展的有力支撐,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與創新推動了金融科技的高質量發展。遙感技術助力普惠金融快速發展在農業信貸工作中,長期以來,農業信貸存在著信息不對稱、風控成本高和效率低下等問題。而珈和科技可以藉助獨有的精確到「米」級別的衛星遙感數據與人工智慧等技術,實現人、地、物等信息的精準串聯整合。通過衛星遙感高頻獲取農作物種植面積、作物類型、生長情況等主要經營信息,匯總成為農戶的信用資產檔案,為銀行提供貸款發放的依據。
  • 基於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的蝗蟲災害防治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蝗蟲防治系統,隨著技術的進步,更多新的技術也應用到了蝗災的防治,不斷完善蝗蟲防治系統,提高蝗災防治水平。近年來,隨著遙感地理信息技術的進步,全球都開始將地理信息遙感技術應用於蝗災防治工作。
  • 遙感的基本原理及技術特點
    基本概念  遙感一詞來源於英語「Remote Sensing」,其直譯為「遙遠的感知」,時間長了人們將它簡譯為遙感。遙感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遙感技術的應用也日趨廣泛。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遙感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未來的遙感技術將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於遙感的科學含義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 廣義的解釋: 一切與目標物不接觸的遠距離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