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檢驗科 李金剛
痰液標本檢查之前我們都會做一般細菌、真菌塗片。檢查目的有二:其一,確定標本是否適合做細菌培養,採用標本直接塗片革蘭染色鏡檢,根據低倍鏡下白細胞和上皮細胞數目的多少來判定(在每個低倍視野中鱗狀上皮細胞<10個或10-25,白細胞>25個,否則視為不合格痰標本)。其二,初步判定是否有病原菌存在,選痰液中膿性部分塗片,乾燥固定後,進行革蘭染色鏡檢。如發現形態典型、有特殊結構,初步可以確定所屬菌屬或種的細菌,可直接報告。如果不能直接確定菌屬或種的細菌,可報告「痰液塗片查見革蘭×性×菌」。
那麼痰液培養的一般細菌塗片是否會看到抗酸菌?形態又是如何的呢?
案例一:老年病科患者,男,60歲,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因憋氣近十年,近期加重來我院治療。患者否認結核病史,所以入院當天做痰培養大夫沒有考慮抗酸菌,只開了一個痰培養的醫囑。但在做一般細菌圖片檢查過程中筆者發現了這些:
案例二:ICU患者,男,73歲,因胸水,重度肺炎,感染性休克 入院治療。在做痰培養的一般細菌塗片中發現「鬼影細胞」:
總結:鬼影細胞是由英文「ghost cell」翻譯而來,因結核分枝桿菌細胞壁含大量脂質,普通革蘭染色難於著色,從而顯現出細胞輪廓的鬼影細胞,或者染色斑駁的陽性桿菌。臨床病例錯綜複雜,一些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未表現出典型的結核感染症狀,臨床大夫沒有高度懷疑是結核菌感染的病人時,可能不會開抗酸染色塗片的醫囑。很大程度會造成一定的漏診,這就需要微生物實驗室人員有高度的責任心和紮實的閱片基本功,通過標本直接塗片及時發現問題,幫助臨床解決問題,讓病人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治。
檢驗視界網微信平臺獨家首發,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點擊標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