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利用氣體動力學理論模擬戰爭進程

2021-01-09 網易新聞

2016-10-20 11:50:14 來源: 《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

舉報

1939年,德國在對波蘭的戰爭中首次使用了閃電戰。在那次致命的軍事進攻中,德國人先以重型火力攻擊施以幹擾,而後出其不意地撕開了對方防線。近80年後的今天,幾位俄羅斯物理學家發現,他們可以用氣體的分子動力論重現這次奇襲。

1939年,德國在對波蘭的戰爭中首次使用了閃電戰。在那次致命的軍事進攻中,德國人先以重型火力攻擊施以幹擾,而後出其不意地撕開了對方防線。近80年後的今天,幾位俄羅斯物理學家發現,他們可以用氣體的分子動力論重現這次奇襲。

只要你充分運用想像力,這兩者的相似之處還是不難發現的。軍隊和氣體都具有「密度」的概念:對軍隊而言是每平方千米的士兵數,對氣體而言則是每立方米的原子數。此外,兩者都具有「橫截面積」的概念:對軍隊而言是武器的平均射程,對氣體的原子而言則是電子的軌道半徑。「橫截面積」表徵了每個單元所佔據的空間,當「截面」重疊時,兩軍將會對峙,原子則會發生碰撞。不僅如此,在當年的閃電戰中,波蘭軍隊四散的狀態與氣體稀疏的分子排布也十分類似。

俄羅斯科學院的物理學家弗拉迪米爾·阿里斯託夫(Vladimir Aristov)和奧列格·伊雷因(Oleg Ilyin)查閱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兩軍的士兵、坦克、飛機和火炮數量,以及坦克、裝甲車的初始入侵速度等數據,然後代入基於分子動力論的數學模型中進行模擬。在數學模型中,原子隨機運動,並與周圍的原子頻繁發生碰撞,但可以通過讓氣體流過管道或噴嘴的方式,來加以約束。在這兩位物理學家的模型中,德國軍隊就好像集中的快速氣流,而波蘭軍隊則像靜止的稀薄氣體,因此德國軍隊能夠快速穿透波蘭防線。

上述模擬還考慮了分子碰撞所造成的減速。最終計算表明,德軍每天能行進50千米。而事實上,德軍行進350千米到達華沙正好花了7天。接著,他們又對1940年法國閃電戰和1941年史達林格勒閃電戰進行了模擬,計算結果也都與史料吻合。然而,當戰爭的意外襲擊階段過去,守方開始更有效地還擊時,上述模擬方法就不再有效。相關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年4月的《物理評論E》(Physical Review E)上。

科學家藉助物理規律來解釋社會歷史現象的例子還有很多。數十年來,研究人員用墨水在水中的擴散來類比14世紀黑死病的傳播,運用慢擴散模型對其進行模擬。相比之下,分子動力論在描述迅速入侵等快過程上更為成功。伊雷因說,他們的模型成功模擬前方部隊行進速度的前提是,守方只使用傳統戰術還擊。如果守方擁有核武器或者是無人機等現代裝備,模擬的結果將與現實大相逕庭。

本文來源:《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 責任編輯: 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第十八屆中國空氣動力學物理氣體動力學學術交流會
    來源: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中國空氣動力學物理氣體動力學學術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第十八屆中國空氣動力學物理氣體動力學學術交流會擬定於
  • 更高效的材料動力學模擬方法與應用
    動力學模擬是一種重要的原子級模擬方法,通過求解原子運動的經典力學牛頓方程對相空間進行採樣,不僅可以研究體系在相空間的演化過程,還可以通過產生的系列結構(系綜)通過統計方法得到體系在非零溫度下的各種性質。 動力學過程中的原子間相互作用力則可以通過多種方法求得,可以是密度泛函理論,也可以是經驗力場。
  • 林紹珍:群體細胞動力學的理論與實驗研究
    群體細胞動力學的理論與實驗研究/選題意義/研究價值 群體細胞動力學現象廣泛存在於胚胎發育、傷口癒合、腫瘤侵襲等生理或病理過程中,且對這些過程起著重要調控作用。
  • 量子物理學:捕獲裡德堡分子自旋動力學的新理論模型
    物理學家多年來一直在理論和實驗上研究裡德伯格分子。然而,大多數研究這些分子的研究僅關注於不涉及量子自旋的情況,因為裡德堡分子的多體性質使得分析其自旋動力學特別具有挑戰性。在最近的理論研究中,東京大學,中國科學院,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一種結合了新方法的方法,能夠捕獲裡德堡電子自旋動力學和原子的軌道運動之間的相互作用。高斯ansatz的雜質去耦轉換。
  • 進展|利用選擇性振動激發實現單分子解離反應的動力學研究
    由於掃描隧道顯微鏡通常用於測量靜態的原子和電子結構,以往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對表面單分子化學反應的研究大多沒有探討化學反應的動力學過程,如電子弛豫、聲子激發等。然而,單分子化學反應的結果與分子中電子和聲子的相干動力學有直接的關聯性。如何將分子激發態的壽命與化學反應的動力學過程在時間、空間和能量的尺度上有機地聯繫起來,目前還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武漢巖土所煤中多組分氣體擴散的分子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氣體在緻密儲層中的運移是地下氣體能源(如煤層氣和頁巖氣)開採的關鍵問題,大量吸附態氣體經歷解吸、擴散進入裂隙後經滲流得以開採。擴散是氣體從緻密儲層微孔中進入裂隙的主要方式。氣體在緻密儲層中的運移是地下氣體能源(如煤層氣和頁巖氣)開採的關鍵問題,大量吸附態氣體經歷解吸、擴散進入裂隙後經滲流得以開採。擴散是氣體從緻密儲層微孔中進入裂隙的主要方式。
  • 物理所具有強相互作用的低維量子氣體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陳澍研究員和博士生關黎明,在費米超TG氣體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近年來,由於冷原子物理領域中實驗技術的迅猛發展,在低維量子氣體的實驗研究方面已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學術報告】「空氣動力學及氣體動力學在工業領域中的一些應用...
    報告人:單希壯 研究員報告題目:空氣動力學及氣體動力學在工業領域中的一些應用報告人1983年本科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氣動力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師從中國科學院俞鴻儒院士。他先後在中航集團中國航空空氣動力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及同濟大學等單位從事風洞實驗技術、氣體動力學工業應用、高速列車及汽車空氣動力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在跨聲速風洞洞壁幹擾、氣動方法裂解製取乙烯、熱分離器技術、工業廢鹼回收技術、壓電式壓力傳感器技術以及高速列車動模型實驗技術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詣。
  • 超導量子計算實驗進展:動力學相變的超導量子模擬
    經過多年研究,人們已經提出了諸多量子算法,指出量子計算機可以解決或虛擬或現實、或過去或未來的各種經典問題。費曼設想的場景也許是隨著量子技術的發展,人們將會碰到越來越多需要解決的量子工程問題,量子計算機無疑是解決量子問題的有效工具。 利用一個可操控的量子系統去模擬複雜的量子現象或者解決經典計算機難以解決的量子問題是量子計算的重要應用。
  • 【中國科學報】煤中多組分氣體擴散的分子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分子動力學,研究了煤層氣主要成分甲烷(CH4)和CO2單組分氣體及其混合氣體在煤中的自擴散和互擴散行為,分析了分子水平上煤的自由體積和氣體分子徑向分布函數,發現自由體積的大小和空間分布對氣體分子的擴散起著重要的作用。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例如,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利用高度可控的超冷量子系統來模擬複雜的難於計算的物理系統,可以對複雜系統進行細緻和全方位的研究,從而在化學反應和新型材料設計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在量子模擬研究方向上,人們首先研究的是理論上可以處理的問題,通過理論和實驗比較來演示量子模擬的可靠性和潛在的優越。
  • 上海交通大學洪亮課題組專論:利用中子散射、分子動力學模擬和氘化技術對蛋白質及其表面水分子動力學的研究進展
    因此,研究蛋白質及其表面水分子運動對理解蛋白質功能的微觀機理具有重要意義。近期,上海交通大學洪亮特別研究員受邀在《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發表的專論中系統的介紹了近年來課題組利用中子散射、分子動力學模擬和氘化技術對蛋白質及其表面水分子動力學的研究進展。
  • 科研人員實現三維手性拓撲絕緣體的量子模擬
    最近,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劉雄軍組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及王亞組利用量子淬火動力學模擬了凝聚態體系中難以實現的三維手性拓撲絕緣體,並第一次對體內和表面的拓撲物理進行了全面的量子模擬研究。儘管如此,在理論預言的眾多拓撲物態中,目前仍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在凝聚態實驗中被觀察到。量子模擬作為一種前沿的技術,可以超越真實體系所受的限制,為探索和研究各種奇異的量子物相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手段。
  • 【科技日報】研究人員利用原位中子衍射實驗室合成出穩定「可燃冰」
    記者7月5日從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獲悉,今年5月上旬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於曉輝副研究員的可燃冰研究團隊與中物院中子科學平臺合作,首次利用原位中子衍射開展可燃冰的科學研究,成功合成了穩定的可燃冰晶體樣品,通過高壓、低溫中子衍射實驗確認了可燃冰晶體的SI型晶體結構,並對可燃冰的動力學穩定性進行了研究。
  • 化工與化學學院張家旭、楊麗課題組在材料和藥物合成理論計算模擬...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近日,我校化工與化學學院張家旭、楊麗教授課題組在材料和藥物合成的理論計算模擬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溶劑分子如何影響消除和取代競爭動力學,洞察機理隨溶劑化的變遷機制」 (How a Solvent Molecule Affects Competing Elimination and Substitution Dynamics.
  • 北大教授在利用彈性應變梯度調控半導體激子和載流子動力學研究上...
    近年來,人們對應變下微/納米結構半導體材料的發光和能帶等物性調控開展了廣泛的研究。但是,對於非均勻應變場的應變梯度對半導體激子和載流子動力學影響的研究,尤其是實驗上的研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一方面難以在微/納米結構半導體中實現精確可控的非均勻應變場;另一方面缺乏同時具有高空間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的實驗技術。
  • 努力掌控航天技術的跨流域空氣動力學
    李志輝作為跨流域空氣動力學計算與應用研究領域的獲獎者感言,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是團隊集體榮譽,是默默無聞勤懇工作氣動人的光榮,更是對高超聲速稀薄氣體力學理論分析與計算空氣動力學應用研究工作的支持和肯定。  李志輝1991年國防科技大學航天技術系空氣動力學專業畢業,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高超聲速稀薄氣體動力學與計算流體力學理論基礎與應用研究工作。
  • 開創分子動力學模擬,95歲頂級科學家辭世
    Berni Alder開創了計算機模擬的先河,特別是冷凝物中原子和分子的動力學。1957年,Alder和Wainwright首次使用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物質的宏觀性質。Alder認為:計算機仿真是一種新的科學方法,可以將理論與實驗聯繫起來。這一觀點回答了一些基本物理問題,並改變了統計力學領域和許多其他應用科學領域。
  • 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進展
    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Schwinger Model)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高斯定理,取得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
  • 生物質熱解的動力學特性研究
    北極星固廢網訊:摘要:用綜合熱分析儀研究了氮氣或二氧化碳作為載氣的條件下,生物質(稻殼、玉米秸稈和木屑)熱解的TG/DTG曲線的比較。依據TG曲線,將熱解反應分為兩個主導反應區,其拐點溫度為Tf,並根據熱重試驗數據,利用改良的Coats-Redfern法和常用的46種機理函數,計算出生物質熱分解反應的表觀活化能、反應級數及頻率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