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感,這是一個當代哲學命題

2020-10-18 安東老王

   這篇關於「家園」的對話,摘選自《銀杏別墅》第一章「初遇夢雨」。家園可以是一個城市,一個村莊,也可以是一個國度。但,人類的家園,則是我們共同的地球,以至於整個宇宙。


  一陣暖風吹過,掀起夢雨的長髮,她下意識地攏了攏,遠眺山下。綠湖百裡蘆葦,騰著綠茵茵的波浪,直通千裡大江。 

  

  夢雨:……我也說不清楚,為什麼要回來。好像我心裡有一種聲音,叫我回來。也許這是一種鄉戀的情結吧,踏上家鄉的土地,心中才能流淌童年的歌謠。我也不說不清楚,反正我要回家。

  我要尋找什麼,尋找什麼?我的思想不是很清晰。我是在尋一個夢、一個人、一個一生的意境?還是永遠青春的心情?是尋找失去的伊甸,我曾擁有的樂園?還是我的藝術、宗教、哲學或純情?

  什麼都是,什麼也都不是。我想,邊城恐怕是地球上汙染最輕的城市之一,是我心裡最美的山水畫卷。蓮山老林,萬株銀杏,一江碧水,兩國風情。我喜歡這座城市。我的心靈融入了這座城市太多的靈性,所以,我得回來。不然,我心底響不起那優美的旋律,也無物激發我藝術的靈感,滋潤我的青春和生命。


  

  

  福予:回來,回家,這是一個哲學的命題。現代人沒有家園感。你是否意識到,要建一個心靈的家園?你覺得這裡才是你的家園,既是生活上的,又是哲學甚或宗教意義上的家園?

  夢雨:我說不準。我只能感覺。要說家園,這兒確是我的家。可是精神上的家園,我還需要尋找。也許,我是回來尋找精神家園的。

  ……我的經歷很平淡,也很普通。可能是《與太陽對話》這本書,觸動了我的哪根神經。讀你的書,我很感動,總有一曲清音,繚繞我的心靈。從「人類自救」,到「太陽歸夢」,空靈的境界,叫我撫琴低吟,扣弦嘆息,淚灑古箏。

  

  

  

  我能大段大段背誦其中優美的句子,我背你聽:「我一直在做一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個有血肉有氣息的男人,去追逐地球。而她已變成了整個宇宙間最美麗的少女。我成了亞當,地球成了夏娃,銀河系成了伊甸園,整個宇宙啊,都成了我與她的樂園。我由火光化為有形,由無限化為有限。只求,只求那怕只有那麼一個間隙,來感受你們人類的情愛!於是在夢中,我變成了一個牧羊少年,地球則變成一個牧羊女。我們趕著羊群,從這個星系旅行到那個星系,從宇宙的這一極遊玩到另一極,欣賞宇宙中最秀美的風光,飽嘗天體中最甜蜜的果實。我們遊歷著天國中的每一個國度,牧羊是我們唯一的職業,遊戲是我們純粹的樂趣。我們以宇宙啟戶為晨,以宇宙掩門為暮,早晚相隨,永無相厭。我恆古不變的情腸,她恆古不變的容顏。無限變幻者,是頭上的星空和心靈的光焰。我們把世界一切的無,化為生活一切的有。她用我的純一的光,演奏出生命的無限變幻的音樂;我用她純一的美,描繪出生命無限豐富的畫圖……」


    

  

  福予:我的文字能有你這樣一位知音,也不枉我燃燒的青春文筆,封存著的歲月激情嘍。

  夢雨:我是搞音樂的。你的文字像音樂,有某種我朦朧觸摸過的意境。我甚至想為三十六篇對話譜上曲子。把你的文字變成典雅詩意的交響樂,也許,這就是我將來要做的事情。我想通過音樂,叫更多的人知道一部《與太陽對話》,知道世上珍存著不甘墮落的靈魂,在掙扎中去尋生命的意義,在人性的矛盾衝突中體驗人生。

相關焦點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今年是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歷史感特別強的民族,有著「慎終追遠」的深厚傳統,而黑格爾由於其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崇高地位,尤其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淵源關係,自然成為我們以各種形式回望的對象。回望黑格爾之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以及與此密不可分的黑格爾哲學之於馬克思哲學當代意義的相關性。
  • 一個充滿悖論的精神命題--讀陳世旭長篇小說《世紀神話》
    閱讀過程中,有一種感覺不時衝上我的意識表層,這就是小說在形而下的藝術表現形式的背後,隱匿著一個形而上的充滿悖論的精神命題。隨著閱讀行為的完成,我對自己的感覺越加確信無疑。  作者在《世紀神話》的《後記》中說,小說的思路是想對當代文化人的精神問題作一些摸索。應該說,這一思路在《世紀神話》中得到了實現。小說把敘述的焦點鎖定在方肅這一形象上,對方肅的精神世界進行了深度開掘。
  • 2015考研政治:馬原理認識論命題規律與命題趨勢
    一、命題規律本部分命題規律有如下特點:(一)命題形式:從單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辨析題、論述題、材料題、分析題、圖例分析題都出現過,考點最多,題眼最集中,年年必有題,多數是主觀題。;(三)命題分值:分值大,在政治理論考試中所佔分值比例最大。
  • 辯證法:不是工具,而是哲學本身──評《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
    近日,繼《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馬克思辯證法理論的當代反思》《哲學:思想的前提批判》之後,吉林大學資深教授、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孫正聿先生研究辯證法的一部新作——《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問世了。該書是國家「十三五」出版重點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由長春出版社出版。
  • 群星思想(12)德國現象學是如何被超越的:當代歐洲哲學的法國性
    但德希達批評說,這只是一種虛假的一致性,文字是不服管的,作者的初心無法控制文字的效果。通過精彩的開場白,尚傑指出,當代法國哲學與德國哲學的傳統區別在於,德國哲學是在宏觀層面上討論問題的,就此而言,德國哲學保留著更多的形上學傳統元素,而當代法國哲學是在微觀層面上的,它返回生活世界的細節。
  •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方法中所固有的歷史空間辯證法精神出發,從反思批判當代西方社會科學理論方法視域局限入手,在與當代西方哲學、心理學、語言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地理學、生態學等交流交鋒及問題域重構中把握當代社會空間化現實的現象與本質規律。這種理解既印證著馬克思主義依舊繁盛的當代生命力,也為科學地看待中國一百多年來的道路探索歷程提供了一種有益的方法論視角。
  • 反身性視野下的當代社會科學哲學:知識、社會與行動
    在反身性視野下,社會科學不再是一個外在於當代社會的獨立變量,而是包含在它的研究對象之中,構成研究對象的一部分。基於反身性視角,實證主義、解釋學與批判理論的傳統分歧得到了彌合;同時,在建構論與實在論、知識的統一性與多元論等議題上,反身性也為當代社會科學哲學開啟了新的張力。
  • 趙劍英:構建當代中國哲學形態已具備很好的條件
    這一偉大變革和成就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一偉大變革與成就充分證明了中國道路的正確性、中國理論的科學性和中國制度的優越性,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先進性,也體現出當代中國哲學的智慧和力量。
  • 如何理解分析哲學的「分析」?
    分析哲學的樣態在當代發生了很大變化。分析哲學這一術語通常用來指稱自20世紀初以來,主要在盎格魯—撒克遜國家進行的、雖然名稱各異但都與語言分析有關的哲學研究。不過,誠如斯特羅所言,「與其說分析哲學是一個抽象的事業,不如說是充滿了個性及其相互競爭的方法與論證的領域。」
  • 2016考研政治:唯物辯證法之命題分析
    :唯物辯證法在考研政治中處於很重要的地位,下面帶領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唯物辯證法的命題規律和趨勢預測。   ▶命題規律   本部分命題規律有如下特點:   (一)命題形式   從單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辨析題、論述題、材料題、分析題、圖例分析題都出現過,考點最多,題眼最集中,年年必有題,多數是主觀題。
  • 德勒茲的事件哲學與當代前衛藝術
    因此也有眾多的學者和評論家就索性將其思想冠以「事件哲學」的稱號。此種界定是頗有根據的。雖然作為一個哲學概念,事件絕非德勒茲的原創,但他確實從先哲(斯多葛、萊布尼茲、懷特海等)的論證之中生發出種種獨到的意味,並進一步以此為線索對時代的狀況進行了深刻闡釋。尤其重要的是,事件對於我們理解當代藝術乃至藝術的本質都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 笛卡爾心身二元論主導當代心靈哲學論域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笛卡爾關於心身區分的哲學洞見效力盡失。行為主義、心身同一論、功能主義等流派的迅速轉換,昭示著當代心靈哲學的發展面臨重重困境。從笛卡爾哲學的視角審視心靈哲學諸流派的發展變遷,可以清楚看出,當代心靈哲學的邏輯起點仍是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心身區分問題仍然主導著當代心靈哲學的基本論域。  在笛卡爾哲學中,心身的區分是基於二者本質不同而作出的。
  • 紀念「太原會議」四十周年暨當代西方哲學發展新趨勢全國學術研討...
    、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聯合主辦,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承辦的紀念「太原會議」四十周年暨當代西方哲學發展新趨勢全國學術研討會在山西太原開幕。我們要認真總結國外現代理論思維發展中的經驗教訓,把握現代哲學思想發展的規律,為當代中國哲學創新發展服務;要善於主動設置議題,提出標識性概念,創建中國學派,與世界一流學者開展深度對話和交流,努力掌握世界學術論壇的話語權、主導權;要重視對外國哲學重要學術命題和關鍵範疇概念的正本清源工作,加強中外哲學思想的比較研究;要關注重大前沿交叉問題研究,增進哲學與社會科學其他學科,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程.科學相關學科
  • 當代意識的哲學—科學研究
    當代意識的哲學—科學研究 2016年08月09日 08: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恆威 字號 內容摘要:現在,意識研究被認為是認知科學研究中的「皇冠」,是認知科學中最富含哲學意蘊的
  • 他是一個哲學命題,而不是科學假設
    有時候去到一個地方總感覺曾經來過,但事實卻從未去過,但那種熟悉的感覺卻是很真實的,難道是平行世界中的另一個自己曾經去過的記憶反映到現實中的自己嗎?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在你看不到的世界,有一個完全一樣的你,在不確定的時間節點和你做一樣的事情。理論上來說,你和另外一個你永遠不可能相遇,但是你是否曾經有那麼一種感覺,你正在做的事情好像曾經做過,明明第一次去某個地方,卻好像曾經去過一樣。
  • 馬克思主義哲學希望意識的當代表達
    馬克思主義哲學希望意識的當代表達 2020年05月28日 08: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曠三平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哲學對認知領域的影響和作用,專業人士必看!
    這種語言學研究的實施,能夠向我們揭示出一個多維度、富有特色以及具有相當潛在理論意義的表徵概念。在概念意義的澄清問題上,如果單純依賴奇異命題可接受性的直覺判定,那麼這是很難做到的。3,歷史視角哲學的歷史訓練和歷史視角培養則是對過去思想和運動的持續審視。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能夠嫻熟地掌握亞里斯多德、阿奎那、休謨、康德、弗雷格以及維根斯坦等傳統哲學巨擘的思想和論證。
  • 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維根斯坦的「全部哲學是語言批判的命題」是其哲學思想的中心,也是邏輯實證主義的一個主要原則,它是對羅素的哲學的本質是邏輯這一命題的進一步闡述。在繼承羅素、維根斯坦等人觀點的基礎上,邏輯實證主義認為一切科學命題都是並且僅僅是對事實有所斷定並可被證實的經驗命題,數學命題和邏輯命題則是對事實無所斷定的、必然的命題。
  • 讓智慧之光引領當代中國前行——訪中央黨校哲學部侯才教授
    可以說,這是一個從未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空前的物慾主義和功利主義時代。在這樣的氛圍和環境中,哲學顯然難以受到守護和關注,哲學精神也難以得到滋養和生長。還有,由於「官學一體」的強大的歷史傳統,哲學難以保持自身的獨立性以及與政治之間的合理張力,從而其功能難以得到有效發揮。
  • 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當代西方的理論效應及其當代價值
    摘 要: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涉及對馬克思哲學本質和理論本性的追問、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問題的研究和對當代西方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的探尋三個方面問題,對這三個理論問題的探討不僅使他們提出了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的闡釋,而且提出了諸如異化、技術理性批判、消費主義文化批判和空間理論等新的理論論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