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 深埋海底1億年微生物復甦,「地球主人」微生物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

2020-08-04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訊 近日,由日本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復活了存在於地表下18000英尺(約5.5千米)、來自1億年前的微生物。要知道,這些微生物早在恐龍滅絕之前就已經處於休眠狀態。

不過,科學家告訴我們,就微生物圈來說,這些甦醒的微生物實在屬於「年輕後輩」,比他們年長的「億歲老人」大有人在。那麼,微生物的前世今生有著怎樣的故事?

人類發現最古老的微生物,來自38億年前

距今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但那時的地球荒涼無趣,沒有生命存在,直到這一天——微生物的出現。 「地球上的第一個細胞,就是微生物。」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袁訓來告訴《科技周刊》記者,「至今為止,我們發現最早的微生物可以追溯到38億年前,從那時起到至今六七億年前,地球上一直都是微生物的世界,且種類可能比現在的更多更複雜。」 這個有著數十億年歷史的龐大家族,同樣有著一代又一代的進化史。南京農業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閆新表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一方菌,地球上的環境條件不斷變化,微生物為了更好地生存也隨之不斷變化。當然,微生物的活動反過來也會改變環境,二者在相互作用中一起變化。」 正因為記錄與反映、甚至影響著地球環境變化,微生物成為了科研人員探索地球環境演變的生物密碼。 今年5月,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副研究員鄭全鋒等研究人員在華南的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微生物巖中,發現了一種名為似Polybessurus的單細胞球狀藍細菌化石。鄭全鋒介紹,似Polybessurus藍細菌化石普遍存在於華南的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微生物巖中,是這些微生物巖的主要造巖微生物。這一發現以化石的證據直接證實了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後藍細菌爆發事件,且該類微生物的發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熱帶淺海海域的微生物群面貌,對於了解大滅絕後的海洋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在地球史上,一共發生過5次著名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其中距今大約2.5億年前發生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最為嚴重,造成了超過90%的海洋物種從地球上完全消失。不過,也不必為當年的地球擔心。因為,每一次後生動物的大量滅絕都會導致微生物的極度繁盛,其主要表現就是滅絕之後的地層中微生物巖的廣泛發育和微生物標誌化合物豐度的激增。也正由於微生物的繁盛,為大滅絕後倖存下來的後生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從而迎來生命復甦與爆發的下一個時代。 其實,不僅1億年前已經休眠的微生物比較少見,微生物化石同樣難尋。鄭全鋒介紹,微生物化石的保存形式主要有碳質壓膜保存和礦化保存兩種。其中,碳質壓膜形式保存的微生物化石一般只能在細顆粒的碎屑沉積巖中形成,如頁巖或粉砂巖。礦化形式保存的微生物化石主要包括碳酸鹽化石、矽質化石、磷酸鹽化石、硫化物化石等。「微生物形成礦化化石,需要兩個條件。簡而言之,就是礦化過程要發生在微生物有機體腐爛和降解之前,礦化的礦物顆粒最好是納米級礦物顆粒,這樣才能很好地保存微生物的形態和解剖結構。另外,微生物化石要能長久保存在巖石中,還需要這些化石不能遭受後期成巖作用的強烈改造,尤其是重結晶作用。即使微生物化石已經在巖石中形成,但之後巖石中發生的重結晶作用也往往會破壞這些微生物化石。」

不起眼的微生物,卻是地球的「真正主人」

對於「龐然大物」人類來說,微生物可能微不足道。但其實,人類卻是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僅僅在人體內外,就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閆新介紹,人體內微生物的細胞數大概是人體細胞數的10倍,環境中的微生物就更不計其數了。微生物不僅數量龐大,種類更是極其豐富。為了便於研究,科學家們將微生物劃分為細菌、 、真菌、原生動物、單細胞藻類、病毒和亞病毒這幾大類群。 古菌 「上至萬米高空,下至幾千米深的地下,都能找到活著的微生物。」袁訓來告訴記者,微生物存在於各處,而且很常見。當連續多日降雨的時候,石板地上可能會出現一層薄薄的綠色覆蓋物,踩上去會有滑滑的感覺,這就是微生物藍細菌。如果拿上小瓶子去玄武湖內打上一瓶水,選擇少許放至顯微鏡下,可能會發現上萬種活躍的微生物。「當然,也有一些微生物只能在特定的環境下生存。比如在美國黃石公園內超過100℃的熱泉中,就生活著一種適宜高溫的微生物『古菌』。菌如其名,這種微生物在數十億年前就已經存在。如果暫時脫離這種高溫環境,它們會進入休眠狀態。」 在我們的身邊還能見到那些有著古老基因組的古菌嗎?「很容易找到。」袁訓來回答。比如,深挖至煤堆的最底下,在煤渣的黑水中,生活著一種很原始的古菌——甲烷菌。甲烷菌的性格、脾氣與其他微生物不同,只有在無氧的條件下才能生長繁殖。「所以,人們常會在密不透氣的池子裡放上甲烷菌愛『吃』的食物,如各種農作物的莖、葉及許多排洩物、廢棄物。讓甲烷菌生長並釋放出一種無色、略帶一點酸臭的可燃性氣體,也就是俗稱的沼氣。」 「微生物之所以能無處不在,繁榮於地球, 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代謝的多樣性,通俗來說就是食譜廣。」閆新表示。對於微生物來說,有機無機有毒無毒好啃難啃皆不在話下,有些細菌以農藥甚至塑料為食。也正是因為微生物「食物種類」多樣的特點,人類利用微生物可以解決不少大麻煩。 在醫療健康方面,乳酸菌等益生菌可以幫助人類調節腸道菌群平衡,一些甚至病毒可以作為載體製作疫苗;食品方面,微生物可以被用來發酵產生酒、醋、醬油和麵包等食物;在環境方面,汙水處理主要就是藉助微生物分解有毒有害汙染物……隨著合成生物學的興起,人類改造微生物的能力越來越強,微生物作為細胞工廠的潛力被無限放大,幾乎可以合成任何化合物。

來自地球的微生物,會成為其他星球的生命起源嗎

既然微生物如此強大,它們有機會跟隨人類的航空器飛往外太空和其他星球上演繁衍嗎? 今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恰逢26個月一遇的火星探測器發射窗口期,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已於杜拜時間7月20日發射成功,中國的「天問一號」也在北京時間 7月23日發射成功,美國的「毅力號」火星車即將擇期發射。而火星也一直被科學家們認為是唯一可能會適合人類移民移居的星球。 當這些火星探測器還在地球上時,一定會有微生物附在其表面繁衍生息。當這些微生物離開地球之後呢?會不會因此給其他星球帶去生命的種子呢? 「從上個世紀70年代人類第一個火車探測器在火星著陸至今,沒有任何可靠證據證明火星上有從地球前往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存活下來。」袁訓來斬釘截鐵地表示,以我國剛剛發射成功的「天問一號」為例,從地球前往火星的太空之旅長達7個月,在宇宙中飛行,探測器所面臨的是最低溫度達到-273.15℃的真空環境,同時還存在各種宇宙射線。如此條件下,微生物的活性蛋白會失去活性。這樣艱難且遙遠的旅途,實在不適合微生物的生存。 不過,如果真的有如此強大的微生物成功抵達了火星,結局如何呢?「等待它們的依舊還是死亡。」袁訓來說,「火星的溫度在-133℃至27℃之間,大氣密度僅為地球的1%、成分以二氧化碳為主。最重要的一點,火星表面並不存在液態水。水是生命之源,因此,即使僥倖活到火星,微生物也會最終斃命。」 交匯點記者 葉真 實習生 孫海峰

相關焦點

  • 深埋海底1億年微生物復甦,「地球主人」微生物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
    交匯點訊 近日,由日本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復活了存在於地表下18000英尺(約5.5千米)、來自1億年前的微生物。要知道,這些微生物早在恐龍滅絕之前就已經處於休眠狀態。不過,科學家告訴我們,就微生物圈來說,這些甦醒的微生物實在屬於「年輕後輩」,比他們年長的「億歲老人」大有人在。那麼,微生物的前世今生有著怎樣的故事?
  • 探秘地質時代「年輕人」,追問「地球主人」前世今生
    近日,由日本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復活了存在於地表下18000英尺(約5.5千米)、來自1億年前的微生物要知道,這些微生物早在恐龍滅絕之前就已經處於休眠狀態。 不過,科學家告訴我們,就微生物圈來說,這些甦醒的微生物實在屬於「年輕後輩」,比它們年長的「億歲老人」還有很多。那麼,微生物的前世今生有著怎樣的故事? 人類發現最古老的微生物,來自38億年前 距今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
  • 外媒:科學家將休眠1億年的海底微生物復活
    據路透社華盛頓7月28日報導,科學家們成功復活了從南太平洋海底深處的沉積物中提取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在沉積物中休眠了1.015億年,該研究凸顯地球上生命的韌性。報導稱,這些微生物分別屬於10個主要細菌群和許多次要細菌群,它們可能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的生物。
  • 海床下埋了1億年的微生物居然還活著,是怎麼回事?
    海床下埋了1億年的微生物居然還活著,當它們被科學家帶回實驗室,並進行培育時,這些微生物居然開始繁殖了。 這一發現引發了瘋狂的設想,這些微生物是否是在海底沉積物中休眠或者進行非常緩慢的,沒有分裂繁殖的生長,
  • 科學家們復活了在海底沉睡1億年的微生物,或揭示生命沒有限制
    根據cbsnews新聞網7月30日報導,科學家們將海底深處1億年前沉積物中發現的微生物復活。這項實驗為地球上哪裡可以發現生命以及生命的復原能力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 科學家們復活了海底深處1億年前沉積物中發現的微生物
    科學家們復活了海底深處1億年前沉積物中發現的微生物,極大地擴展了我們對地球上生命存在地點和存在時間的看法。1.015億年前的沉積物中恢復過來的狀態。由來自日本海洋地球科學技術廳的地球微生物學家Yuki Morono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從能量貧乏的海底沉積物中提取了1.015億年前的微生物。在實驗室條件下,這些微生物重新活躍起來,咀嚼食物並繁殖。根據今天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最新研究,在經歷了數百萬年的低能環境後,這些微生物(細菌的一種類型)仍然設法「保留了它們的代謝潛力」。
  • 科學家從海底1億年的生命中吸取微生物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被埋在海底下超過一億年的微生物仍然活著。回到實驗室並進食後,它們開始繁殖。微生物是愛好氧氣的物種,它們以某種方式存在於少量氣體從海洋表面擴散到海床中。研究人員不知道微生物在這幾百萬年來一直在做什麼。他們發現的大多數物種沒有形成孢子,這是一些細菌在不利條件下形成的無生命的生命階段。可能是細菌一直在緩慢分裂,這使得本研究中分離出的細菌成為數百萬年前的遠古祖先。
  • 國際最新研究發現,微生物在海底可存活逾1億年
    (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微生物學研究論文發現,在海底能量貧乏的深海沉積物中,有微生物群落維持了長達1.015億年的代謝潛力。這也意味著,微生物在海底可存活逾1億年。
  • 海底微生物重新定義了生命的能量極限,打破了科學家對生命的認知
    總的來說,這些沉積物中的微生物,在某些地方可能延伸到海底以下幾公裡的地方,總共使用的能量僅是海洋上層200米細胞所消耗能量的十分之一,而且比任何在實驗室環境中測量到的生物體的能量水平低了一個數量級。一個停滯的生物圈這項研究表明,這個地下生物群落幾乎沒有細胞分裂,下面的一些單個細胞可能已經有1億年的歷史了。這也意味著,在這段時間裡,這些細胞可能根本沒有進化或變化。這是一個停滯的生物圈。「對於這個難以置信的大生物圈,我們關於細胞如何進化的概念已經過時了。」
  • 埋藏在海底一億年的微生物甦醒了
    1億年前,當地球上最大的食肉恐龍棘龍在地球上漫遊時,微生物則被埋在泥土中,甚至早於霸王龍。放大後的圖像顯示了復活的微生物10年前,鑽井船上的研究人員從海底採集了沉積物樣本,這些樣本來自南太平洋環流底部20000
  • 來自恐龍時代的微生物 海底沉睡逾億年被日本團隊喚醒
    ▲ 日本科學家發現最古老微生物並成功喚醒(圖/路透)日本國家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和高知大學等研究人員28日在科學權威雜誌《自然通訊》上發表驚人研究,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休眠億年後,成功被喚醒。此研究突破既有觀念,科學家感嘆海底生物圈的微生物根本「沒有壽命限制」,對未來其他星球的研究有重大貢獻。
  • 埋藏在海底一億年後,睡眠中的微生物會醒來
    圖片:©JAMSTEC)微生物發現自己埋葬在塵土中,距今已有1.515億年,當時甚至在霸王龍之前,地球上最大的食肉恐龍"棘龍"在地球上漫遊。時間流逝,大洲在變化,海洋在起伏不定,大猿出現了,人類最終以好奇心和技巧來進化,以挖掘這些古老的細胞。
  • 從絕望到希望:「不吃不喝」,海底微生物8萬年的生命之旅
    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海底的「能源荒漠」中發現了微生物賴以生存的綠洲。研究人員探究了格林蘭海和挪威海中斯卡林杜瓦屬(Scalindua)的微生物,它們被埋藏8萬年之久,飢腸轆轆,但在遇到適宜環境後卻能從休眠狀態復甦,並迅速大量繁殖。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海底的每寸「土地」都生活著數百萬微生物細胞。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逐漸被上層落下的顆粒覆蓋,最後被深埋在沉積物中,成為深層沉積生物圈的一部分。
  • 日本發現存活逾億年的微生物
    海底沉積物樣本。圖片來源:JAMSTEC/《自然·通訊》在線版科技日報北京7月28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8日發表的一項微生物學研究,日本科學家團隊在能量最貧乏的深海沉積物中,發現有微生物群落維持了1.015億年的代謝潛力。
  • 休眠了1億年後,這群微生物被喚醒,一點氧氣就能讓它們活上億年
    據報導,科學家們成功復活了一群來自於南太平洋海底的微生物,讓人驚訝的是,這群微生物竟然已經在海底休眠了1.05億年的時間,它們或許會成為地球上已知的生存時間最長的生物。因為它們至少已經在海底休眠1億多年了,而且生命特徵也都非常的微弱,想要喚醒它們,就需要對它們進行悉心的照顧,並且對它們進行特殊的孵化工作。在耗時557天後,科學家們終於迎來了成功。這次參與古老微生物喚醒工作的,是來自日本的科學家團隊,參與這項實驗的科學家表示,這項實驗其實危險係數還是很高的。
  • 1億年前!科學家復活最古老的微生物,餵食物讓其生長、繁殖!
    據發表在《自然通訊》科學期刊的一篇研究報告稱,日本科學家成功復活了自1億年前的恐龍時代以來沉睡在海底的微生物,並讓其生長、繁殖。01 休眠了上億年的海底微生物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將微生物培養了長達557天,用糖和諸如胺基酸之類其他食物為誘餌,並通過微生物是否攝入糖分來檢查其生存狀況。結果從培養開始的第21天,微生物被發現攝入食物中,此後微生物數量增加。另外,似乎除非在培養過程中添加氧氣,否則微生物幾乎不會攝取食物,這表明需要氧氣進行生長的好氧微生物已經在該沉積層中存活了下來。
  • 1億年前!科學家復活最古老的微生物,餵食物讓其生長、繁殖
    據發表在《自然通訊》科學期刊的一篇研究報告稱,日本科學家成功復活了自1億年前的恐龍時代以來沉睡在海底的微生物,並讓其生長、繁殖。  01 休眠了上億年的海底微生物  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將微生物培養了長達557天,用糖和諸如胺基酸之類其他食物為誘餌,並通過微生物是否攝入糖分來檢查其生存狀況。
  • 南太平洋海底火山發現奇特微生物 在火星上也可能生存
    來源:新浪科技研究人員在南太平洋海底深處巖石裂縫發現微生物,這些單細胞微生物或許與火星潛在的生命十分接近。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南太平洋海底火山巖樣本中發現了一種單細胞、以甲烷為食的微生物,這種地球深處發現的神秘微生物或許將成為探索其他星球生命形式的關鍵。通常情況下,海底中提取每立方釐米泥漿中可能包含近100個細菌,但是在南太平洋海底火山巖樣本中卻發現每立方釐米樣本包含近100億個細菌。
  • 海底以下千米發現微生物
    圖片來源: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 Texas A&M University 據5月22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報導說,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居住在比海底還要深得多的微生物
  • 古老的微生物:賽過恐龍生命力的生命體究竟如何存活?
    我們的科學家們發現,深埋於海底之下紅色粘土有一種微生物,它依靠極其微量的氧氣存活,目前已經有8600萬年的歷史。同時,根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最近在科學雜誌上一項新的研究報告表明,這些微生物所用的氧氣是非常的少,他們僅能夠勉強算作是有生命的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