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問我,工作中遇到後輩升職比自己更快怎麼辦?我突然想起了這個故事,並解析一下吧!
古時候趙惠文王從澠池回國後,因為藺相如助趙王完璧歸趙,功勞很大,升他為上卿(官名,最高的執政大臣),官位在廉頗(戰國趙良將)之上,廉頗自以為南徵北戰建立下大功,而藺相如只不過費了一點口舌,官位居然高過自己,就說:「我若遇見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藺相如聽到這些話,就不肯和廉頗碰頭,每次託病不上朝。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望見廉頗,就繞道避開他。
門客都來見藺相如,要告辭離開。藺相如再三挽留,說:「你們認為廉頗和秦王比較起來怎麼樣、哪個厲害些?」
門客回答說:「自然是秦王厲害。」
藺相如說:「以秦王的那麼厲害,我還敢當面斥責他,侮辱他的臣子;我雖然笨,不怕秦王,難道會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強大的秦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只因為有我們兩人。如今要是兩虎相鬥,一定不能夠兩個都存留下來。我所以對廉將軍處處謙讓,是先顧慮到國家的危機,拋開私仇啊!」
廉頗聽說這件事,袒開上衣,背負荊條,請賓客帶領到藺相如家謝罪,於是兩人成為刎頸之交。
這就是著名的《將相和》的故事。京劇還將這個故事演成了劇目,長久不衰。
其實這裡面就反映了很多職場的故事。
廉頗絕對是個聰明人,他的所作所為並不一定是貿然為之,而是有著一定的深度的。
第一,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作為一個有功勞的前輩,眼看著自己的領導,開始重用別人。自己如果還是安安穩穩,不吭不哈的話。估計就會被領導給邊緣化了。所以廉頗要鬧出一點動靜。讓自己的領導也能想起他。也能念起他以前的一些功勞。
第二,這是一個試探的過程。廉頗作為一名武將,有著汗馬功勞。面對後輩的藺相如的崛起,你說他沒有危機感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就用一種比較敵對的方式試探一下藺相如到底是敵是友。結果藺相如十分知趣,很給廉頗面子。甚至鬧得自己的門客都要出走。各種示弱的態度讓廉頗很受用。也會讓大家覺得廉頗還是餘威猶在。從而也會堅定地跟隨廉頗,而不是說立馬倒向跟著藺相如。
第三,這是一個表態的過程。廉頗到最後認錯。主要是藺相如說了兩句話。第一,承認廉頗很厲害。第二,表示對廉頗的謙讓是為了團隊,是為了集體。這樣的話一說就無敵了!因為他的意思就是你廉頗很厲害,我願意和你結交。但是你廉頗再厲害,我可不怕你。我願意和你好是為了團隊。如果你還不識相和我繼續鬧的話,那就是廉頗你自己的錯了。廉頗怎麼會不知道其中的深淺?所以主動認錯。留下了千古美談。因為廉頗也知道這件事情,不能再鬧大了,見好就收,才是最佳答案。
而藺相如的做法也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主動示弱。畢竟自己剛當上領導。就和以前的老領導對著幹。這是十分不好的。
第二,旁敲側擊。通過別人之口傳達自己的意向。說明自己並不是怕廉頗。而是為了團隊考慮。為了大局,寧願損害自己的個人聲譽。藺相如從說這句話開始就贏了。
第三,以大局為重。工作中想要更加長久的進步。還是要以大局為重的。格局要大,心胸要大。如果總是和自己人爭來爭去,那都是小聰明早晚吃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