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沙龍探秘「神奇化學」 專家共話綠色能源與材料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4月15日電 (鄭瑩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主辦的公益科普論壇墨子沙龍「新能源&新材料:讓世界更綠色的神奇化學」日前在上海圖書館舉行,邀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楊培東、廈門大學教授鄭南峰、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陳立桅共話「神奇化學」。

  墨子沙龍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倡導主辦的公益性大型科普論壇,沙龍邀約近百名前沿科學領域的中國國內優秀科學家,力圖打造以上海為中心,影響力覆蓋全國的高端前沿科學普及論壇。此次活動,潘建偉院士為活動主持人,由中科大校長包信和作為圓桌會談主持人。

  楊培東的分享主題是「液態陽光」,即二氧化碳加上水、加上太陽能,把它轉化成氧氣和人類所需要的一些重要化學品。

  他表示,過去一百多年來,人類工業化進程當中,利用了大量能源,來源大都是化石燃料,這裡會有一系列環境問題,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二氧化碳排放問題,「化學能的能量密度非常高,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過去一百年當中,我們一直在用化石能源,因為它的能源密度非常有利於我們開車、飛機等方面的能量要求。」

  但他同時指出,如果在接下來的時間中,我們還是沿用以前的能源結構,源源不斷地給環境增加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全球暖化將加劇。

  光合作用無處不在,而且太陽能取之不盡,「二氧化碳+水」這個化學方程式在楊培東看來,是一個可以創造奇蹟的方程式,只要有合適的催化劑,其不僅可以變成氧氣,還可以變成燃料、藥物和商業化學品。

  他介紹,在2003年的時候,他們在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能源部啟動了太陽神計劃,這個計劃的目的就是怎麼跟自然界學習,做到把二氧化碳利用半導體、利用催化劑,把它轉化成有用的化學品。

  團隊2014年在實驗室以人工光合作用系統,實現了0.38%的轉化效率,當時這一數字與植物的轉化率相當,前幾年達到了0.5%,最新的數據是8%至10%。

  鄭南峰分享了「如何用材料研究,讓化工生產更綠色」。他介紹的是,怎麼用好的一些材料,讓化工更綠色。鄭南峰表示,離開很多材料,人類的生活將沒有那麼舒服及多姿多彩,但一看這些材料來自化學工業,人們心裡便有些忐忑:「這是化工,可能會產生汙染,然後大家就開始反感了。」

  鄭南峰表示,其實通過技術的進步,我們是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我們不應該將這些能夠改進我們生活水平的東西,排斥在外,如果那樣,可能我們的生活水平就會倒退很多年,這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

  作為一個化學工作者,鄭南峰說,希望以基礎研究促進技術創新,推動中國的化工更綠色,「因為我們真的離不開化工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陳立桅說的則是「小電池與它的大影響」。人們現代生活中可以說是到處都有電池,到處離不開它,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手機和電腦,現在每個人都離不開智慧型手機,而我們經常都會對智慧型手機電池的續航能力發出抱怨。除了手機和電腦以外,像很多常用的電動工具,很多年輕人和孩子們的玩具或機器人,乃至現在非常重要的電動汽車,它的核心都需要用到電池。

  陳立桅科普了小電池的「成長史」,他表示,未來我們還需要繼續研發,把我們的電池工業做得更加綠色、環保、低成本,「未來人類社會將會更加智能,現在大家都講5G物聯網的應用,講人工智慧和超級計算等等,這些所有在互聯的物體、器件都需要電池,所以電池可以使我們的未來更加綠色、更加智能、更加移動。」(完)

相關焦點

  • 墨子沙龍聚焦「神奇的生命物理之美」
    墨子沙龍 供圖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20日電(林梅 鄭瑩瑩)「大自然才是最偉大的發明家和創造者。」這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湯超一直以來的觀點。12月19日,湯超在墨子沙龍和觀眾分享了他對這一觀點的體會。計算機的發明,將人類帶入了信息化的時代。隨著計算機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運算能力越來越快,處理單位信息所需的能量也越來越少。如今我們手中的一部智慧型手機的運算能力,已經遠遠大於早期的經典計算機。這種成就往往讓我們產生錯覺,以為人類是最具創造力的發明家。
  • 今明兩天,墨子沙龍 活動直播 + 線上互動
    前沿科學進展、開放的科學思想、與頂尖科學家面對面,與大家闊別半年之後,墨子沙龍線下活動終於回歸!7月25日(今天)和7月26日(明天),墨子沙龍連續推出兩場重磅活動。中國科學院藥物所陳凱先院士和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執行院長汪毓明教授將分別與大家面對面。
  • 「墨子沙龍活動簡報」未來趨勢:量子網際網路
    8月25日,墨子沙龍登陸上海科技節,在上海中心舉辦了主題為「未來趨勢:量子網際網路」的科普活動。神奇的量子技術告訴大家,通過單光子成像技術, 「霧裡看花、隔牆觀物」就可能實現。單光子相機是一種基於量子物理原理的超高靈敏度的光電探測技術。利用單光子相機和計算成像算法,可以實現遠距離成像與傳感、非視域成像。傳統光電探測技術的探測靈敏度約為1 nW,要想獲得一張清晰照片往往需要採集數十億計的光子。
  • 綠色化學如何助力「綠色發展」?許群:新材料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近日,鄭州大學河南先進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許群接受人民網採訪,詳細介紹了綠色化學與材料發展之間的聯繫她表示,綠色化學是一個新興的技術,在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節省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許群教授一直致力於綠色化學與材料製備的相關研究領域。目前她的團隊正在開展的研究是利用超臨界二氧化碳(CO2)製備先進的能源轉化和存儲材料。眾所周知,化石能源支撐著現代工業,造成了CO2的大量排放,使得能源需求與減少CO2排放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 不是汙染代名詞 神奇化學能讓世界更「綠」
    近日,一場圍繞「新材料&新能源:讓世界更『綠色』的化學」的論壇在上海圖書館舉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楊培東、廈門大學教授鄭南峰、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陳立桅等共話「神奇化學」,探討人類走向綠色未來的方向。是否可以用化學的方法直接產生人類生產、生活所需要的能源?
  • 有機熱電材料:未來綠色能源新翹楚
    π(pi),讀音「派」,是一個神奇的希臘字母。我們知道它,是從圓周率開始的。對於化學家而言,π更多地是指一種化學鍵。在化學所為該先導專項組織的國際評估中,參與評估的國際同行專家對項目取得的成績作出極高評價:「這個項目取得了巨大成功,超過了最初的目標,發展了令人興奮的材料和器件研究的完整平臺。」同時,基於專項的科學研究成果,科學家們還發展出具有自主產權的柔性器件製備與集成技術,有力推動我國在這一戰略新興產業上發展,為有機電子工業顛覆未來生活做好了科學與技術的準備。
  • 第五屆能源化學與材料國際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
    10月19至21日,第五屆能源化學與材料國際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本次大會由「2011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iChEM)主辦,復旦大學承辦,來自全球10餘個國家的近300位領域內的專家和學者參加會議。會議共舉行主題報告29場,接受優秀牆報80餘份。
  • 帶你探秘!綠色能源是如何勘探的?
    >地勢險峻之地艱苦作業被業界稱為石油勘探「偵察兵」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走進中國石化公眾開放日活動在綿竹三維項目駐地「零距離」接觸油氣勘探行業共同探秘智慧綠色能源當天,50餘名來自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新聞媒體的代表及市民代表走進中國石化上遊板塊,參與這場以「踐行綠色能源勘探 探尋油氣金山銀山」為主題的公眾開放日活動。今年年底,中國石化在川西地區部署綿竹三維油氣勘探項目,該項目的實施對加速龍門山斷裂帶綿竹地區常規和非常規油氣勘探步伐,保障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 科普中國直播探秘三門核電站,和網友共談能源話題
    供圖:三門核電)為此,科普中國「未來耀科學」系列直播走進三門核電站,帶廣大網友近距離觀看核能發電過程,體驗核電站的安全管理,並和核電人一起熱烈討論核能奧秘、核能應用前景,共同探討未來能源話題。這次直播從探秘三門核電站、核能基礎及應用、綠色能源和未來能源三個不同角度充分調動觀眾興趣,覆蓋不同喜好的人群,力求打消公眾疑慮、引發對科技議題的思考。
  • 墨子沙龍登陸上海中心「墨子號」團隊成員分享未來空間量子計劃
    正值「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成功4周年之際, 8月25日,墨子沙龍登陸上海科技節,在上海中心舉辦了主題為「未來趨勢:量子網際網路」的科普活動。此次活動邀請到「墨子號」團隊重要成員印娟教授,量子成像領域的青年才俊徐飛虎教授以及「潘之隊」超導量子計算負責人朱曉波教授,帶領青少年及科普愛好者走進量子技術的探索空間。
  •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問題沙龍」開講 共話「疫情之下的野生動物保護...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問題沙龍」開講 共話「疫情之下的野生動物保護觀察」 2020-05-23 21:50:00來源:央廣網
  • 第二屆材料化學和能源化學青年學者學術交流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本次會議旨在為材料化學和能源化學領域的青年學者搭建交流平臺,推動材料化學、能源化學學科建設。會議內容涉及有機發光材料、多孔材料、仿生材料、有機光電材料和有機熱電材料、生物功能材料、高分子自組裝材料以及碳基能源化學、電能源化學、太陽能能源化學、可再生能源化學、能源化學機制等。來自全國近60所相關高校及科研院所的70餘位知名專家學者和150餘位材料化學和能源化學領域的青年學者參加了會議。
  • 綠色和平與中華環保聯合會成功舉辦「水-能」形勢研討沙龍
    2020年12月23日,由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與中華環保聯合會聯合發起,主題為「聚焦水-能關係,探索突破關鍵」沙龍活動,在綠色和平北京辦公室順利舉行。機構學術代表、相關專家學者、媒體及企業代表三十餘人參加了本次沙龍。與會者針對中國水資源與能源發展問題,多方論證與建議,探尋在十四五實現「以水定產」的能源發展新格局。研討會上,綠色和平正式發布了由綠色和平與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共同撰寫的《黃河流域電力部門虛擬水轉移和2030年電源結構優化研究》報告。
  • 活動 | 2020 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開始報名啦
    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之一探秘神奇的生物細胞(南昌路57號)主講嘉賓:趙東元 中國科學院院士 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主任對話嘉賓:楊為民 教授級高工、博士生導師、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長、綠色化工與工業催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對話嘉賓:施章傑 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對話嘉賓
  • 「液態陽光」讓「碳中和」更近一步|專家探討綠色能源未來
    近日,在蘭州舉行的「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高端論壇」上,來自國內18名院士、逾百名知名專家學者共同圍繞可再生能源、氫能、甲醇應用以及綠色能源新興產業發展,深入探討綠色能源的未來。 專家們表示,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是新時代背景下發展綠色能源的重要路線之一,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碳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 ...8場自由沙龍、 6場工作坊共話「學無邊界」時代的教育熱點問題...
    原標題:12位跨界領袖、9大主題論壇、8場自由沙龍、 6場工作坊共話「學無邊界」時代的教育熱點問題 | 直播 ‍ ‍第二屆LIFE教育創新峰會,12位跨界領袖、9大主題論壇、8場自由沙龍、 6場工作坊共話「學無邊界」時代的教育熱點問題,探索「學無邊界」時代的教與學!屆時,我們將對本次大會進行全程直播,讓您足不出戶就能學習新知識、洞悉新動態!
  • 「液態陽光」讓「碳中和」更近一步|專家探討綠色能源未來
    近日,在蘭州舉行的「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高端論壇」上,來自國內18名院士、逾百名知名專家學者共同圍繞可再生能源、氫能、甲醇應用以及綠色能源新興產業發展,深入探討綠色能源的未來。專家們表示,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是新時代背景下發展綠色能源的重要路線之一,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碳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 一起踏上神奇的化學之旅!2019萬華化學神奇實驗室開放日今日啟動
    7月17日下午,萬華化學「神奇實驗室」第十八站——2019暑期煙臺開放日啟動儀式在煙臺市青少年宮舉辦。啟動儀式上,萬華實業集團黨委委員、工會主席王劍波表示,作為全球運營的化工新材料公司,萬華化學始終將履行社會責任作為公司長遠發展、持之以恆的目標,也一直希望充分利用自身的科學、研發實力和優勢,為青少年打造化學科普教育基地,從小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讓小朋友們在近距離感知神奇化學世界的同時茁壯成長,進而為未來社會培養創新型人才。
  • 2020 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開始報名啦
    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之一探秘神奇的生物細胞主 題:探秘神奇的生物細胞主 辦: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 辦: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承 辦: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科協大講壇」、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地 點:上海科學會堂海洋能廳(南昌路57號)主講嘉賓:趙東元 中國科學院院士 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主任對話嘉賓:楊為民 教授級高工、博士生導師、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長、綠色化工與工業催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 納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舉辦「第二屆高分子納米複合材料」學術沙龍
    11月10日,由中國複合材料學會納米複合材料分會主辦,納米雜化材料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承辦的「第二屆高分子納米複合材料」學術沙龍在中州國際酒店二樓報告廳舉行。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亞雪梨大學講座教授米耀榮先生,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解孝林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同濟大學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院長李巖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劉天西教授應邀參加此次學術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