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郝成 呼和浩特報導
兩級紀委介入調查後,「13公斤氰化鉀」卻變得「時有時無」。兩年前,呼和浩特市中心一舊工廠,被發現遺留大量危化物,而彼時300名師生正在裡面辦學,直到9個月後被媒體曝光才離開。法院副院長被舉報將「毒地」交予女同學,用於辦學。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隨著內蒙古紀委責成呼和浩特市紀委介入調查,先是危化物處置公司向紀委出具說明,稱其交接單上「氰化鉀」並非氰化鉀成品,又有多部門異口同聲否認兩年前發現過氰化物,但錄音卻顯示:當事法院曾承認有2公斤氰化物。
記者另獲得一份錄音顯示,就在近日一次會議上,第二次介入調查此事的呼和浩特市紀委人員,竟要求舉報企業必須籤字與政府共同委託檢測。此前,曾有四份檢測報告先後誕生,但內容卻差別較大。該舊工廠自2015年司法拍賣後,至今未能完成移交。法院曾組織強制移交,但被企業拒絕。
「毒地辦學」事件真相更加撲朔迷離。相關企業因此向中央環保督察組、中紀委發起舉報。此前,其曾向內蒙古紀委舉報九次,引來當地紀委第二次調查。
「對質」錄音曝光
「這個倒了好幾手了,這個爛廠子。我們都處理過一批。處理過13公斤氰化鉀。我們那次去了二三十號人。法院、治安、安監、環保,我們都去了。」2017年4月,玉泉區安監局工作人員彭建軍告訴央廣新聞的記者。
彭建軍所說的「爛廠子」,原為內蒙古外貿工藝品廠,創建於上世紀70年代。此後30多年,氰化鉀、氰化鈉等劇毒危化物,始終都是其鍍化生產的重要原料。進入新世紀,這家工廠停工、改制,變為內蒙古長弘工藝品廠,又被租於內蒙古郵政使用多年。(為方便表述,以下簡稱「工藝品廠」。)
2016年7月2日,一年前即已競得工藝品廠的赫邦公司,應玉泉區法院要求,去廠內配合被執行人搬遷。當天在一間地下室內,發現大量危化物及其包裝物等,隨即便有了彭建軍描述的那一幕:在多個部門見證下,專業公司搬走了危化物等。
但兩年後的今天,在紀委調查中,13公斤氰化鉀卻變成了謎題:公安、法院、環保均稱沒有氰化鉀成品,只是一些空瓶和包裝箱。
曾參與處理的呼和浩特市聯合鼎盛固體廢物處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合鼎盛公司」),向環保部門提供記錄顯示:在2016年8月24日,至少有19.25公斤和6.75公斤標為「氰化鉀(劇毒)」的物品,被交給巴彥淖爾市靜脈產業園高新技術環保有限公司做焚燒處置。
但今年6月5日,曾參與處理的聯合鼎盛公司人員更向玉泉區紀委出具「情況說明」,稱上述「交接清單中所謂的『氰化物』均是氰化物包裝瓶、木筐、紙箱等包裝物,並沒有未使用完的氰化物殘留物」。
但「打臉」的是,近日媒體曝光了一段關鍵錄音:2017年3月1日,玉泉區法院院長李建軍、副院長蘇和、庭長馮政以及赫邦公司的兩個人,在該院小會議室進行了一次「對質」。
這次對質的核心內容,是發現氰化鉀後,誰把學校放了進去。其中關於氰化鉀的發現,赫邦公司人員稱:「氰化鉀7月份就出來,馮庭長讓我們去現場清場的時候,我們才發現了氰化鉀,我們過來之後,馮庭長說之前就拍了照片……兩噸多殘留物,以及十幾公斤成品,兩個庫放了這麼多年的東西,誰敢接?」
李建軍隨即問道:「真有那麼多?兩公斤氰化鉀。」赫邦公司人員回應:「13公斤。」
隨後馮政跟著說:「兩公斤、兩千克。」李建軍再次問:「正兒八經有氰化鉀呢?」馮政說:「氰化物。」
「工藝美術品,重金屬肯定有殘留。」最後,李建軍以此結束關於氰化物的「對質」。另一段錄音則顯示,早在2016年10月21日,李建軍即告訴赫邦公司人員:「氰化鉀已經給你清理完了,清理花了8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