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測迎來發射「窗口期」。
我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三大任務,對火星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這在世界航天史上都屬於首例。
搭載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長五遙四火箭點火升空。南方日報記者 李細華 攝
「天問一號」是通過一個著陸巡視組合體來完成著陸和巡視兩項任務的。
著陸巡視組合體包括進入艙和火星車兩部分,進入艙負責著陸,火星車負責科學探測。
奔向火星的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在於「恐怖七分鐘」,即再入、下降與著陸過程中,要在7分鐘內,要將探測器時速從超過2萬千米/小時降至零。
如何做好探測器的熱防護,關係著火星車能否安全到達火星表面開展相關工作,關係著「天問一號」探測任務的成敗。
「天問一號」著陸模擬圖。
「恐怖七分鐘」探測器都經歷什麼
與月球不同,火星上也存在大氣層。雖然火星大氣比地球要稀薄一些,但在著陸器高速進入情況下,與大氣層的高速摩擦也會使著陸器表面溫度急劇升高,就如同一顆流星一樣,如果不進行有效的防護,就將燒毀在大氣層中。
別看火星上大氣密度只有地球的1%,但其大氣中二氧化碳佔95%,氮氣佔3%,與從地球軌道上返回的飛船相比,著陸火星的探測器在高熱狀態下會發生更加複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從1960年人類第一次開展火星探測任務以來,在所有火星表面軟著陸的嘗試中,成功率只有不到50%,可見火星探測器成功著陸的難度有多高。
為了安全地護衛「天問一號」成功著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所屬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研製了專門的新型熱防護材料結構。
這種熱防護材料結構由超輕質的蜂窩增強低密度燒蝕防熱材料和超輕質的燒蝕防熱塗層材料這兩種材料組成,探測器著陸的時候,材料表面與火星大氣摩擦並發生複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同時帶走大量的熱量,同時材料還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雖然表面「熱浪滾滾」,裡面卻依舊「涼爽舒適」,有效保護探測器不被燒壞。
由太空所見的火星稀薄且充滿塵埃的紅色大氣層。1976年NASA的維京一號探測器拍攝。
新型防護材料有哪些過人之處
火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最近的時候也有5500萬公裡,是月球到地球距離(38萬公裡)的近150倍。這就要求我們除了要使用大推力火箭的同時,還必須對探測器的重量進行「精打細算」。
在重量要求嚴苛的條件下完成熱防護使命,要求防熱材料採用最優化設計,最大限度的發揮防熱性能和防熱效率。
「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過程中,受熱最嚴重的探測器底部採用超輕質的蜂窩增強低密度燒蝕防熱材料,密布了近7萬個蜂窩格子,格子裡面充滿耐燒蝕且隔熱性能優異的防護材料。
科研人員採用比單孔灌注(美國的「阿波羅」號採用的工藝)更加先進的大面積灌注工藝,使得材料灌注成功率達到100%,效率提升了5倍。同時,在探測器整體結構上,採用了超輕質的燒蝕防熱塗層材料,相當於為探測器穿上一件「防護服」。
火星的真實色彩影像,2007年2月由羅塞塔號拍攝。
前面說到,火星距離地球如此之遠,探測器飛向火星需要長達近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的時間裡,由於軌道的變換,防熱材料需要承受極低的溫度以及「冰火兩重天」的高低溫循環交變。
我們常見的大部分材料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冰火兩重天」的環境很容易導致材料發生開裂、脫落等問題,而這對於探測器而言是不可接受的災難性問題。為此,研究人員通過科學的材料和形狀設計,確保了三種熱防護材料具有非常好的結構匹配性,在超低溫和高低溫循環的太空惡劣環境中,防熱結構與著陸器的內部結構保證良好的完整性。
「九天之際,安放安屬?」兩千多年前,屈原發出這樣的「天問」,如今,我國新一代航天人,再一次向浩瀚宇宙發出「天問」。我們期待著7個月後探測器能夠順利抵達火星,並圓滿完成後續探測任務,讓中華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
【記者】王詩堃
【通訊員】王春明 梁馨
【作者】 王詩堃
科技能見度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