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意外發現海綿狀的碳酸鈣

2020-11-23 北京科協

最近,研究人員在製作除冰劑時意外獲得了一種海綿狀的碳酸鈣。


碳酸鈣粉
最近,《物質》的一項研究發現了一種海綿狀的碳酸鈣,儘管大多數形式的碳酸鈣是硬礦物,但這種新形式不僅很軟還具有吸水性。研究人員在製作除冰劑時意外獲得了該形式的碳酸鈣,當研究者將磨碎的貽貝殼和醋酸結合在一起一段時間後,就會出現白色海綿狀物質,經過分析,研究者確定了這種海綿狀物質的成分是方解石(碳酸鈣的一種)。研究推測,這種材料是由沒有與醋酸完全反應的多餘的碳酸鈣形成的,目前正計劃進一步測試其吸附其他物質的能力。

相關焦點

  • 海綿狀血管瘤嚴重嗎?3秒讀懂海綿狀血管瘤
    海綿狀血管瘤嚴重嗎?濟南血管瘤醫院在線為大家講解,海綿狀血管瘤是在出生時,即出現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稱為靜脈畸形。血管損害一般發展較慢,常在兒童期或青春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顯。大多數靜脈畸形呈海綿狀,故名。病變除位於皮膚和皮下組織外,還可發生在黏膜下,肌肉甚至骨骼。
  • 堅硬的外殼柔軟的「心」:廢貝殼中提取出「海綿」材料
    大多數碳酸鈣(CaCO3)是以硬質礦物形式存在的,然而,研究人員近日在開發低腐蝕性除冰劑時,從貽貝等貝類的外殼中提取出了一種海綿狀碳酸鈣。這種材料十分柔軟,且具有良好吸收性。相關研究成果於當地時間11月5日刊登在《Matter》雜誌中。
  • 碳酸鈣家族迎第三成員:科學家與新碳酸鈣不期而遇
    1月25日,武漢理工大學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鄒朝勇在《科學》發表報告稱,他們研究鎂離子在無定形碳酸鈣結晶過程中的作用時,意外發現了一種新型含水碳酸鈣晶相——半水碳酸鈣(CaCO3·1?2H2O),為碳酸鈣家族迎來了第三個「家庭成員」水合晶體相。
  • 堅硬的外殼柔軟的「心」:廢貝殼中也能提取出「海綿」材料
    大多數碳酸鈣(CaCO3)是以硬質礦物形式存在的,然而,研究人員近日在開發低腐蝕性除冰劑時,從貽貝等貝類的外殼中提取出了一種海綿狀碳酸鈣。這種材料十分柔軟,且具有良好吸收性。相關研究成果於當地時間11月5日刊登在《Matter》雜誌中。
  • 科學家與新型碳酸鈣「不期而遇」—新聞—科學網
    1月25日,武漢理工大學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鄒朝勇在《科學》發表報告稱,他們研究鎂離子在無定形碳酸鈣結晶過程中的作用時,意外發現了一種新型含水碳酸鈣晶相——半水碳酸鈣(CaCO3·1⁄2H2O),為碳酸鈣家族迎來了第三個「家庭成員」水合晶體相。
  • 39歲女子反覆癲癇,竟是海綿狀血管瘤「潛伏」在大腦深處
    目前39歲黑龍江胡女士已經嫁作人婦,女兒乖巧,家庭幸福,但是12年前那次「意外」後,癲癇如同魔咒一樣如影隨形。每年都發作一到兩次。不過好在發作時間不長,次數不多。今年上半年,胡女士的癲癇發作次數突然越來越多,症狀也越來越嚴重,胡女士一下子抑鬱起來,也不愛出門也不愛說話了,好好的生活一下子蒙上了一層陰影。
  • 「定時炸彈」腦海綿狀血管瘤初次出血如何預測?
    腦出血(ICH)、癲癇(伴有或不伴有出血)、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FND)而無出血或偶然發現可引起臨床注意。出血性腦海綿狀血管瘤的預後比癲癇或FND更差。散發的腦海綿狀血管瘤通常是單一的病變,可能是由於血管環境的改變,因為經常發現發育性靜脈異常(DVA)。一些學者推測,相關的DVA不僅在腦海綿狀血管瘤的發病機制中起作用,還可能影響出血的風險。也就是說,如果DVA胚根血栓形成,可能會增加腦海綿狀血管瘤的流出阻力,導致出血。如果後一種理論是正確的,那麼在散發性和家族性出血風險的影響因素上可能存在差異。
  • 美科學家開發新疫苗療法抵抗海綿狀腦病
    環球在線消息:美國科學家報告說,動物實驗表明,他們開發的兩種新疫苗療法能抵抗海綿狀腦病。科學家認為,這兩種疫苗可進一步加以開發,最終用於人體防治新型克雅氏症。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17日報導,這兩種疫苗分別由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和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開發。
  • 「定時炸彈」腦海綿狀血管瘤出血可以預測嗎?預測因素有哪些?
    血管瘤位置會是腦海綿狀血管瘤出血預測因素嗎?  深部腦海綿狀血管瘤和淺表腦海綿狀血管瘤在出血率上的差異已經被研究過,但結果仍有爭議,關於哪個部位出血風險更高的結論各不相同。在一項關於110名腦海綿狀血管瘤患者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腦幹海綿狀血管瘤每年出血機率為10.6%。
  • 球形、板狀、棒狀、角狀、海綿狀納米顆粒
    球形、板狀、棒狀、角狀、海綿狀納米顆粒納米粉體也叫納米顆粒,一般指尺寸在1-100nm之間的超細粒子,有人稱它是超微粒子。它的尺度大於原子簇而又小於一般的微粒。按照它的尺寸計算,假設每個原子尺寸為1埃,那麼它所含原子數在1000個-10億個之間。
  • 礁上的客人是「海綿寶寶」
    「礁上的可愛客人是海綿寶寶。」他說,海綿是一種濾水性海洋生物,是常見的海洋生物,能將水中雜質過濾。但因為形態奇特、色彩斑斕美麗,所以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若能加以保護,成片規模開發,倒也可以作為旅遊亮點。海綿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從淺海到深海都能找到它的蹤跡。海綿是一種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
  • 礁上的客人是「海綿寶寶」
    「礁上的可愛客人是海綿寶寶。」他說,海綿是一種濾水性海洋生物,是常見的海洋生物,能將水中雜質過濾。但因為形態奇特、色彩斑斕美麗,所以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若能加以保護,成片規模開發,倒也可以作為旅遊亮點。    海綿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從淺海到深海都能找到它的蹤跡。海綿是一種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
  • 海綿狀肝血管瘤是怎麼形成的?
    肝血管瘤是肝臟類疾病的常見病症之一,是一種較為良性的疾病,大多數表現為肝臟海綿狀血管瘤,那麼,海綿狀肝血管瘤是怎麼形成的?   部分人群之所以會患上海綿狀血管瘤疾病,與其先天的發育是有關聯的,也就是說在成長發育階段,這類患者的肝臟末梢的血管有畸形,從而就會逐步引發血管內皮細胞的異常分裂,進而就在血管內壁出現了增生反應,形成了海綿狀血管瘤。
  • 丘腦海綿狀血管瘤能治好嗎?手術還是保守治療?
    此外,不同部位海綿狀血管瘤的出血率也不同。然而,發生率的差異可能反映了海綿狀血管瘤出血的部位,這些部位更容易出現症狀。雖然深部病變常導致神經功能缺損,但較深的病變不太可能引起癲癇發作。  在前瞻性家族性研究中,出血率在4.3%到13%之間,在每個病灶年0.6%到2%之間,包括無症狀但放射學出血的病變。
  • 海洋光學納米海綿狀SERS晶片全新上市
    上海2016年8月19日電 /美通社/ -- 近日,英國豪邁旗下的微型光譜儀的領導者海洋光學(http://www.oceanoptics.cn/)發布了一款全新納米海綿狀SERS晶片。該晶片具有更低背景噪音、更高雷射功率承受力、更寬泛波長雷射選擇與更長貨架存放期,實屬拉曼增強的理想選擇。
  • 「海綿狀血管瘤」你無視它的存在,它也在無視你的健康
    海綿狀血管瘤在醫學領域是歸於良性腫瘤的,許多患者在網上調查了解到這一結論後,就放鬆了對這一疾病的警惕性,並且產生了它是可以自行消退的想法。可事實上海綿狀腫瘤雖屬於良性腫瘤,但它的危險性並不會因此減小,更不會自行消退。患者需要對海綿狀血管瘤有更清楚更專業的認知,不要放任它對健康的危害。那麼它的危害性到底是怎樣的?
  • 浙大學者最新發現:碳酸鈣變「形」記
    02發現「無機離子寡聚體」三乙胺的加入,讓「平鋪直敘」的結晶過程變成了一場「賽跑」:溶液中的碳酸根離子既能與鈣結合,又能與三乙胺結合,那麼誰的速度更快?最終結果是,幾個碳酸根離子剛和幾個鈣離子形成一個「短鏈」,三乙胺就上來「封」在碳酸根離子的一端,讓它無法再與下一個鈣離子結合——於是, 溶液中充滿了被三乙胺「封」住的碳酸鈣「短鏈」,科學家將其稱為「寡聚體」。
  • 腦海綿狀血管瘤答疑:患者關心的幾大問題答案都在這裡!
    點擊查看 腦海綿狀血管瘤是腦血管疾病的一種,是一種良性血管性腦瘤。腦海綿狀血管瘤實際並不是腫瘤,而是血管畸形。大多數患者在接受腦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時,才知道自己患有這種疾病。有些人會出現症狀,比如癲癇,因為腦海綿狀血管瘤在流血,或者中風,因為它破裂了。
  • 顱內海綿狀血管瘤有什麼特點,可能比想像中更嚴重,建議大家重視
    海綿狀血管瘤其實是血管畸形,手術中可以看到,海綿狀血管瘤裡有畸形靜脈,這些靜脈管壁不成熟,很容易出血。這些靜脈畸形是先天性的。那麼,靜脈畸形為何稱之為瘤呢?
  • 硬脂酸在納米碳酸鈣表面改性中的應用
    採用了電子顯微鏡和原位的布儒斯特角顯微鏡進行測試表徵,觀察到在硬脂酸單分子層下,最終的碳酸鈣晶體是由一種粒子前驅體形成而不是直接來自於溶劑化的離子。從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可以發現這種前驅體粒子是直徑小於100nm非晶碳酸鈣均勻球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