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葡萄牙自然和森林保護局介紹,一隻名叫「蒙多」的公擬虎貓,才2歲大,它從西班牙的多尼亞納出發,經過近2個月的跋山涉水,行走近200千米,還跨越了國界,來到了葡萄牙的塞爾帕地區。
這傢伙靠著一臉的絡腮鬍,終於找到了它的真愛——一隻母擬虎貓「馬爾瓦」。不久便與它生活在一起,還生下3隻可愛的寶寶。
01一身黃底黑斑如豹紋,靠絡腮鬍撐門面
生活在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擬虎貓,1827年命名為Lynx pardinus,其中文學名叫西班牙猞猁,又名南歐猞猁,人們習慣叫它伊比利亞猞猁。擬虎貓是食肉目下貓科猞猁屬動物,為伊比利亞半島特有的物種,也是歐洲本土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
擬虎貓的臉部更像貓,在野外很多人見到它時總被誤認為是大一點的野貓。一個大臉盤,一雙黃膜黑瞳的漂亮大眼睛,耳朵豎起,耳尖尖上長著一撮迎風飄逸的黑毛;四隻大長腿,但是沒有加拿大猞猁那雙雪地靴一般的厚腳墊;短短的尾巴配上黑色的尾巴尖兒,看起來有點嚇人。
擬虎貓最大的特點當然是臉頰兩邊黑白兩色的絡腮鬍子了,黑中有灰、灰中有白,這麼帥氣的絡腮鬍,自然下垂又不失風度,裁剪參差恰到好處。靠鬍子撐門面,我看也就只有擬虎貓了。
成年雄獸一般體長80-110釐米,尾長6-16釐米,肩高50-60釐米,體重7-16千克;雄獸比雌獸大,雌性頭體長為68.2-77.5釐米,體重為5-10千克。
一身黃底黑斑如豹紋一樣隨性染點的花紋皮毛,威風凜凜,毛髮短而粗糙,呈現淺黃色或黃褐色,身上的斑點顏色有點黑,數量也很多。光從外表看,擬虎貓在四種猞猁中是最帥氣的。
02用樹幹留下的抓痕來標記領地,儘管是獨行俠,但雄獸會照顧母獸和幼崽
擬虎貓是南歐首屈一指的獨行俠,除了正在哺育幼獸的雌獸外,巨大部分擬虎貓都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王老五」。
不過,不少雄獸並不像老虎那樣,交配後就跑了。它們還會照顧母獸和幼崽。雄擬虎貓在5-10月間經常與帶仔的母猞猁在一起,恩恩愛愛,有時還會給它們帶來野兔,有時還擔當起保護幼崽的任務。
母擬虎貓的領地範圍一般在10-15平方千米之間,公擬虎貓的活動範圍最遠可逾100千米。他們經常以尿液、糞便來標記領地。除此以外,他們還會在樹幹留下的抓痕來標記領地。憑藉著鋒銳的爪子,有時會口嘴齊上,在領地邊界的樹幹上抓抓撓撓,直到把樹皮抓得咬得面目全非才肯鬆手。
它們最喜歡把巢穴搭在倒木與另外的樹木所形成的洞穴裡,有時直接把樹上的洞穴當做家。
作為夜行性動物,擬虎貓的大眼睛,可隨著外部的光線變化來調節瞳孔大小,來維持最佳明暗度。不僅如此,這貨還具備遠程視力,能清晰辨認出200-400米外的野兔。除此之外,擬虎貓那長滿長毛的雙耳可不是用來美顏的,耳朵上的叢毛可以幫助它探測到各種聲音源。
03雄獸一天要吃1隻成年穴兔,哺育期的母獸要吃2-4隻
擬虎貓最中意的美食毫無疑問就是穴兔了,其次才是野兔和齧齒目,不過它們只佔一小部分。相關數據顯示,穴兔佔79.5-86.7%,野兔佔5.9%,齧齒目佔3.2%。當然啦,鳥類、小型爬蟲和兩棲動物也是擬虎貓的食物;在沒有食物的時候,也不得不捕食幼鹿、狍子等哺乳動物。
擬虎貓的胃口好,一般一隻雄性擬虎貓每天都要吃1隻成年的穴兔,如果是幼年穴兔2隻都填不飽肚子;而處於哺育期的雌性擬虎貓,那可是大胃王呀,一天要吃上2-4隻穴兔才夠填肚子!也不怪它,別人要餵養寶寶。
捕食時,擬虎貓不會像獵豹那樣百米衝刺追逐獵物,也不會像東北虎用尖牙封喉,它有自己的捕食技巧,喜歡守株待兔。每天傍晚光線暗淡時,擬虎貓就偷偷潛行到小水潭或小溪蜿蜒的天然飲水池旁,做好偽裝,然後靜靜守候幾小時。
待穴兔被凜冽甘甜的清水所吸引,正痛快地埋頭牛飲時,擬虎貓便悄無聲息地緩緩移動,直到穴兔近在咫尺時,它才縱身一躍,把穴兔撲倒在地,然後一口咬死,拉進灌木叢,大快朵頤。
04非常戀家,很多幼崽長期與母獸生活一起,直到母獸老死才獨立生活
談起戀愛來,還是雌擬虎貓比較主動。每到繁殖期,雌擬虎貓就會離開自己的領地,到外面去尋找雄擬虎貓。當然也有少數的雄擬虎貓去主動找雌性的,比如蒙多,居然跨國去「談戀愛」。
擬虎貓的懷孕期通常不長,約55-65天。懷孕期間,少數雄性還會主動送吃的給雌性。雌性擬虎貓產仔期在3-9月之間,不過在3、4月是它們的生育高峰期。一般產仔2-3隻,最多的時候5隻,當然也有一胎只產一隻的。
剛出生的幼崽很小,只有200-300克重,特別是生產數量比較多的情況。小擬虎貓一般到10個月大就能獨立生活了,但是它們一般會與母獸呆到12個月大。
與別的動物不同的是,擬虎貓非常戀家,很多幼崽在出生後,會長期與母獸待在一起。有的甚至直到母獸老死,才開始獨立生活。
尤其是雌性擬虎貓,有個時候為了能與母獸待在一起,還會放棄繁育。有報導說,西班牙曾有一隻雌擬虎貓都到了5歲,還沒有離開家,直到母獸死去,它才開始繁殖。
05.19世紀10萬隻,20世紀不到20000隻,21世初曾只剩下96隻
19世紀,大約有10萬隻擬虎貓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到了20世紀中後期,擬虎貓的野外種群數量銳減了80%,不到20000隻;可悲的是,2000年野生擬虎貓僅存400隻左右,而僅僅2年之後,只剩下96隻,只分布2個「孤島」裡,處於滅絕的邊緣。造成擬虎貓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6個:
第一,擬虎貓被當成「害獸」慘遭獵殺。當地人把這種「兇惡」的貓科動物看成「魔鬼」的象徵,加上它又喜歡偷食家禽家畜,曾一度被當作農業害獸而遭到大規模的獵殺。
第二,皮毛交易導致被偷獵者偷獵。擬虎貓皮毛深得一些富人的喜愛,創造了旺盛的市場需求,偷獵十分猖獗,讓擬虎貓無處藏身。
第三,獵物不足導致一些擬虎貓餓死。伊比利亞半島上的穴兔種群數量由於過度捕獵、棲息地破壞和疾病而大幅減少,直接造成擬虎貓的食物鏈缺失,致使許許多多個體因飢餓而亡。
第四,棲息地被嚴重破壞。大量環境被人類破壞,擬虎貓的自然棲息地不僅明顯減少,而且嚴重破碎化,導致擬虎貓家園喪失及近親繁殖。
第五,「路殺」是當今威脅猞猁死亡的最大因素。每年還有不少個體在公路上命喪車輪,甚至佔據了猞猁死亡因素的50%以上。近年來,100隻擬虎貓被各種車輛撞死。
第六,遺傳因素也影響擬虎貓的生存。由於長期的地理隔離、較小規模的種群數量以及近親繁殖嚴重,擬虎貓的遺傳多樣性嚴重喪失。遺傳多樣性的匱乏,意味著應對環境變化和疾病的能力也會變差。
結語
如果說貓科動物中哪個物種最瀕危?當然要屬擬虎貓了。不過幸好如今的擬虎貓數量已經恢復到了700隻,初步脫離了瀕危的危險。
其實,擬虎貓在當地就像是一個傘形物種,保護了它,就間接保護了當地的別的物種,也就保護了整個自然生態鏈。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參考資料:科學時報、新發現、知識家、科學大觀園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