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戴2小時 內側細菌數量增6倍

2020-12-04 哈爾濱新聞網

近日,哈市疾控中心發布重要提醒:我市已進入冬季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市民要繼續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做好健康防護,堅持科學佩戴口罩。

入冬後,很多人認為,一個口罩多用用「沒毛病」。對此,東北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許士玉副教授說,雖然細菌一般都喜歡暖和,但有一些細菌和病毒嗜冷。冬天低溫雖然對細菌生長有抑制作用,但細菌、病毒並不會死亡,只是繁殖速度慢了,存活條件還具備。冬季,佩戴的口罩在冷熱交替下容易潮溼,口罩內側就會變成細菌大量繁殖的「溫床」。

大家都知道用過的口罩外層最「髒」,那麼,口罩內側也會有細菌嗎?緊貼口鼻的位置會不會被「染」上細菌?記者找到東北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微生物分析實驗室,請專業人士做了個口罩含菌檢測的實驗。

 實驗過程

實驗結果

新晚報製圖/宋佔晨

佩戴1小時以上,菌落成倍激增

實驗數據顯示,使用過的口罩外側普遍要比內側含菌數量多,但內側含菌情況也十分突出。佩戴2小時的口罩,內側被檢出的菌落數為218個,是佩戴1小時的7倍,細菌增加了6倍;佩戴4小時的口罩,內側被檢出的菌落數1967個,是佩戴2小時的9倍,細菌增加了8倍。

專家表示,菌落數量雖然不是隨著佩戴使用時間而呈現按比例遞增的規律,但也存在一定正相關的關係,即隨著佩戴時間延長,口罩上面的細菌數量可能會越來越多。不過,這也受佩戴者所處環境、使用習慣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口罩內側細菌數不比外側少

實驗同時對口罩外層和內層的菌落數量進行檢測,分別取同一位置口鼻處的同等面積口罩樣品,進行取樣和細菌培養。結果發現,口罩內層細菌數不比外層少多少,這是為什麼呢?

許士玉表示,冬天室外氣溫寒冷,人們呼吸出的水氣易凝結在口罩上,從室外進入室內後,冷熱交替,口罩裡面有小水珠,這就為細菌大量繁殖創造出優越條件。另外,一些人習慣隨手將口罩摘下後放進衣兜,很容易造成手或其他物品接觸到口罩內層,增加沾染上細菌的機會。

細菌能夠「遷移」,避免「自身汙染」

合格的一次性醫用口罩有3層,即外層疏水無紡布、內層吸溼無紡布,中間層熔噴布,從而起到吸附微生物和過濾病毒的作用。

實驗結果發現,中間層實測菌落總數介於內、外層之間,大多數值在1000個以下。佩戴8小時的口罩,中間層菌落數2936個,已經「被汙染」。

專家介紹,空氣中的細菌、病毒會附在細小灰塵上,口罩外層只能阻擋大顆粒的微生物,一些「身材瘦小」的致病菌會穿透外層,進入到口罩內部,「著床」後在溫暖潮溼的環境下生長繁殖。緊貼口鼻處的口罩內層上的細菌,主要來自「自身汙染」,即呼出的熱氣遇冷創造出潮溼的環境,冷熱交替下口罩從未烘乾處理,致使細菌大量繁殖。

專家建議

一次性口罩4小時更換

1.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口罩,防護效果是有限的,需要定期更換。一次性口罩最好4個小時更換一次,儘量不要超過1天。使用時間過久,會因為大顆粒物被阻隔在口罩表面,或超細顆粒物阻塞口罩過濾材料空隙中,而引起過濾效率下降和呼吸阻力上升。

2.口罩從打開包裝的那一刻起,上面就會「吸附」細菌,使用時間越長,越會增加被「汙染」的機率,即使摘下來放在一邊不用,上面的細菌也一刻沒有停止活動,因此反覆使用不利於佩戴者的健康。建議口罩不戴的時候,最好放進口罩盒或密封袋裡,這樣可減少與外界接觸,同時密閉也能抑制細菌繁殖。

相關焦點

  • 口罩的正反面你分得清楚嗎?好多人都戴反了!
    在家宅了那麼久,終於要頻繁出山了,口罩是必不可少的。出門戴口罩已形成習慣,但是還真不是所有人都會戴口罩!那些沒有明顯標記的無紡布口罩的正反面你搞得清楚嗎?小編居然發現自己也一直誤解了口罩的戴法!一直認為口罩的繩子與本體連接的地方(上圖黃圈)一定是內側,查了資料發現正確的答案應該是:繩子與本體的連接處的一側「有些口罩是外側,有些口罩是內側」,這個答案一定讓你很迷茫。
  • NEW | 洗手這件"小事",比戴口罩還重要!
    在各種科普及官方倡導下,出門「戴口罩」的防護措施已深入人心。其實,「勤洗手」也同樣重要,有時甚至比戴口罩更重要,但很多人都習慣性地忽視了,或者嫌麻煩而甚少洗手。
  • 2張科學圖片告訴你,什麼樣的口罩真正擋得住細菌病毒
    病毒是無法單獨存在的,它需要宿主,比如細胞,細菌等,而細菌細胞等又會依附在顆粒物上,而細菌是0.1微米,只有低於0.1微米才能具備細菌的防護級。 在2003年的非典期間,據《New Scientist》報導,香港皇后瑪麗醫院的首席生物學家Wing Hong Seto認為,對於SARS,在醫院內,帶口罩的人比不帶口罩的人多13倍的保護。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戶外活動時,戴什麼樣的口罩才真正能起到效用?
  • 戴口罩劇烈運動或引發猝死 戴口罩時應如何鍛鍊?能做哪些運動?
    戴口罩劇烈運動或引發猝死 戴口罩時應如何鍛鍊?能做哪些運動?部分場館在通知中建議佩戴口罩進入場地,相當一部分鍛鍊人自覺為之。然而,最近一些悲劇的發生又令戴口罩鍛鍊的人蒙上陰影。哪些運動不宜戴口罩,哪些可以在戴口罩的情況下進行?專家給出了科學建議。「不論室內或室外,跑跳較多的運動項目,比如路跑、馬拉松,還有一些大強度的球類運動,最好不要戴口罩。
  • 戴N95數小時缺氧!司機昏迷撞上電線桿,美醫生:沒病戴什麼口罩
    據英國《太陽報》4月25日報導,警察表示,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名司機戴著N95面罩「數小時」後昏迷並撞上一根電線桿。林肯公園警察局表示:「事故現場沒有發現任何跡象表明司機有吸食毒品或酒精的影響。」事故被認為是由於司機戴了N95面罩數小時後,吸入的氧氣不足和攝入過量的二氧化碳而昏倒在方向盤上,並撞向一根電線桿。司機被發現後立刻送往醫院,目前沒有任何生命危險。警方表示:「雖然我們不能百分之百確定(事故原因)。但我們可以確認,司機在車內戴了N95口罩幾個小時後,最終在駕駛車輛時昏倒。」
  • 戴口罩人臉識別準確性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NIST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以來,蒙面(戴口罩)人臉識別的準確性已經大幅提升。「來自開發人員的一些較新算法在性能上比之前的要好得多。有些新算法的準確性比舊算法提高了10倍。」該研究的作者之一NIST的Mei Ngan透露。
  • 戴口罩能不能進行劇烈運動
    而院前心肺復甦的自主循環恢復率為25%至40%,我國心源性猝死患者最終能被搶救回來並完全恢復的概率只有2%左右。  2.猝死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導致猝死的原因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藥物或毒物中毒、過敏、精神應激、水電解質和代謝紊亂、嚴重感染等,還有一些原因不明的猝死。其中80%以上為心源性猝死。
  • 研究稱戴口罩導致面部識別錯誤率大增
    [釘科技編譯] 根據《CNET》消息:許多面部識別技術公司聲稱,即使用戶戴著口罩也可以精確地被識別,但是一項最新研究的結果表明,戴著口罩導致的識別錯誤率很大。這些算法中的很多都考慮了戴口罩時的識別問題,並聲稱即使遮蓋了用戶一半的臉,仍然能夠準確識別出來。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在7月發布了一份報告指出,戴口罩影響了面部識別算法,錯誤率不等。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被認為是面部識別準確度測試的權威機構,。
  • 日本為何少見N95口罩?防花粉的有用嗎?日本防護口罩選購詳解
    除了國家要求的「宅」之外,我們每個人也記住了出門要戴口罩,回家要洗手,家裡要消毒、通風等等基本防疫常識。原本只是在霧霾天氣才受到大家關注的口罩,作為防疫必需品,目前已成為了不折不扣的緊缺物資。國內買不到,很多正好在國外旅行的同學就順便在當地買了。
  • 北京新冠疫情防控嚴峻,紋影技術告訴你為什麼要戴口罩來減緩病毒...
    6月12日 6例; 6月13日 36例; 6月14日 36例; 6月15日 27例。FDA要求醫用口罩需要提供以下的測試數據: Bacterial Filtration Efficiency(BFE/細菌過濾效率):衡量醫用口罩防止飛沫中的細菌通過的能力的指標。
  • 戴口罩才聞到有臭味,是口臭還是口罩臭?不妨了看一下
    導語:隨著疫情的持續發展,生活當中大部分人在外出的時候都會佩戴口罩,但是有些人在配戴口罩的時候經常感覺到一股臭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不妨來了解一下。一、戴口罩才聞到有臭味,是口臭還是口罩臭?不妨了看一下1、來自口罩的異味其實一次性口罩的外層是無紡布的,而無紡布是一種無毒、無臭的原料,但是如果在生產或存放過程當中出現問題的話,會容易出現異味。所以在戴口罩的時候我們可以放在通風處晾一晾,這樣可以減少異味的出現。
  • 長期戴口罩,蛀牙、口臭、牙齦萎縮……你可能患上了「口罩嘴」!
    長期戴口罩可致「口罩嘴」這種新型的口腔症候群與口罩有關,因此被稱為「口罩嘴」。 它是由於長期遮蓋面部導致口腔乾燥和有害細菌的積累。口腔呼吸易導致口腔乾燥、唾液減少,而唾液正是對抗細菌和清潔牙齒的關鍵物質,也可以中和口腔酸性成分,防止蛀牙。在新冠疫情期間,人們戴口罩時飲水減少,酒精和咖啡消費明顯增高,這兩種飲料也容易導致脫水。
  • 防霾口罩未必好 專家建議戴一次性醫用口罩
    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主要源於霧霾中的細菌、病毒、有害顆粒物等。」  建議佩戴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  霧霾對人體健康有危害,因此,很多人在用各種方法抗霾。不過,不少人對於霧霾的認知存在誤區。  第一,很多人生病了,認為罪魁禍首是霧霾中的PM2.5,其實,在霧霾天,不少患者急性感染,出現咳嗽、哮喘、肺炎等疾病,大多是因為霧霾中的細菌和病毒。
  • 戴口罩有用嗎?
    2月6日 一則新聞震驚到了很多人—— 寧波有一男子未戴口罩去菜市場買菜 結果15秒感染了新冠肺炎! 緊接著,一男子取藥未戴口罩 50秒被感染的新聞也出現了 這些新聞再次展示了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傳染力有多強 2020年2月8日下午2:
  • 闢謠:戴口罩如果能吹滅打火機火苗,就說明口罩質量不合格?
    說到這裡,估計身上有打火機的朋友會忍不住戴口罩做一下這個試驗。然而,這種說法經不起推敲,口罩有很多種,有的口罩本身有呼氣閥,氣體比較容易通過,吹滅打火機火苗不成問題。有些級別比較高的口罩如N95中間熔噴布層會比較厚,氣體通過阻力會比較大。而且,每個人的肺活量和力氣都不一樣,用吹火苗這樣粗糙的測試來檢驗口罩是否合格是不靠譜的。
  • 細菌主宰人體:共生細菌數量為人體細胞10倍
    各司其職的細菌不管是細胞數量,還是擁有的基因數量,寄生在人體表面和內部的細菌都遠超人體本身。在我們的身體內,住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它們寄生在我們的皮膚、生殖器、口腔,特別是腸道等部位。實際上,人體細胞並不是人體內數量最多的細胞,共生細菌的數量是人體細胞的10倍。由微生物細胞和它們所包含的基因組成的細菌群落,不僅不會危害我們的健康,反而對人體有益,能幫助身體進行消化、生長和防禦。小小的細菌居然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 戴口罩眼鏡起霧怎麼辦?教你一個方法,一點霧氣都沒有
    特別是冬天氣溫低,戴著口罩之後時不時呼出來的氣會使得眼鏡起霧。遇到這樣的問題該怎麼辦呢?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招戴口罩之後防止眼鏡起霧的方法,解決了很多人困擾的煩惱。下面就來了解一下戴口罩之後如何防止眼鏡起霧的方法吧!防止眼鏡起霧的方法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大家不管出門去哪裡都會戴著口罩。
  • 科學戴口罩「指南」您收好
    科學戴口罩「指南」您收好本報海口1月10日訊 (記者 馬珂 通訊員 楊靜)科學戴口罩,對於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具有預防作用,既保護自己,又有益於公眾健康。目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下,為引導公眾科學戴口罩,有效防控疫情,保護公眾健康,省疾控中心特提出以下指引。
  • 口罩不夠怎麼辦,三大攻略速來看!如何延長口罩壽命?如何重複使用口罩?
    )《中國防癆雜誌》2012年刊登的北京市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中心辦公室「十一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研究《醫用防護口罩防護效率及佩戴時間的研究》也表明:N95口罩使用2天過濾效率仍在95%以上,6天在90%以上,14天在80%以上。此處「天」是指每天2次一次4小時,不是24小時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