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市疾控中心發布重要提醒:我市已進入冬季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市民要繼續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做好健康防護,堅持科學佩戴口罩。
入冬後,很多人認為,一個口罩多用用「沒毛病」。對此,東北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許士玉副教授說,雖然細菌一般都喜歡暖和,但有一些細菌和病毒嗜冷。冬天低溫雖然對細菌生長有抑制作用,但細菌、病毒並不會死亡,只是繁殖速度慢了,存活條件還具備。冬季,佩戴的口罩在冷熱交替下容易潮溼,口罩內側就會變成細菌大量繁殖的「溫床」。
大家都知道用過的口罩外層最「髒」,那麼,口罩內側也會有細菌嗎?緊貼口鼻的位置會不會被「染」上細菌?記者找到東北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微生物分析實驗室,請專業人士做了個口罩含菌檢測的實驗。
實驗過程
實驗結果
新晚報製圖/宋佔晨
佩戴1小時以上,菌落成倍激增
實驗數據顯示,使用過的口罩外側普遍要比內側含菌數量多,但內側含菌情況也十分突出。佩戴2小時的口罩,內側被檢出的菌落數為218個,是佩戴1小時的7倍,細菌增加了6倍;佩戴4小時的口罩,內側被檢出的菌落數1967個,是佩戴2小時的9倍,細菌增加了8倍。
專家表示,菌落數量雖然不是隨著佩戴使用時間而呈現按比例遞增的規律,但也存在一定正相關的關係,即隨著佩戴時間延長,口罩上面的細菌數量可能會越來越多。不過,這也受佩戴者所處環境、使用習慣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口罩內側細菌數不比外側少
實驗同時對口罩外層和內層的菌落數量進行檢測,分別取同一位置口鼻處的同等面積口罩樣品,進行取樣和細菌培養。結果發現,口罩內層細菌數不比外層少多少,這是為什麼呢?
許士玉表示,冬天室外氣溫寒冷,人們呼吸出的水氣易凝結在口罩上,從室外進入室內後,冷熱交替,口罩裡面有小水珠,這就為細菌大量繁殖創造出優越條件。另外,一些人習慣隨手將口罩摘下後放進衣兜,很容易造成手或其他物品接觸到口罩內層,增加沾染上細菌的機會。
細菌能夠「遷移」,避免「自身汙染」
合格的一次性醫用口罩有3層,即外層疏水無紡布、內層吸溼無紡布,中間層熔噴布,從而起到吸附微生物和過濾病毒的作用。
實驗結果發現,中間層實測菌落總數介於內、外層之間,大多數值在1000個以下。佩戴8小時的口罩,中間層菌落數2936個,已經「被汙染」。
專家介紹,空氣中的細菌、病毒會附在細小灰塵上,口罩外層只能阻擋大顆粒的微生物,一些「身材瘦小」的致病菌會穿透外層,進入到口罩內部,「著床」後在溫暖潮溼的環境下生長繁殖。緊貼口鼻處的口罩內層上的細菌,主要來自「自身汙染」,即呼出的熱氣遇冷創造出潮溼的環境,冷熱交替下口罩從未烘乾處理,致使細菌大量繁殖。
專家建議
一次性口罩4小時更換
1.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口罩,防護效果是有限的,需要定期更換。一次性口罩最好4個小時更換一次,儘量不要超過1天。使用時間過久,會因為大顆粒物被阻隔在口罩表面,或超細顆粒物阻塞口罩過濾材料空隙中,而引起過濾效率下降和呼吸阻力上升。
2.口罩從打開包裝的那一刻起,上面就會「吸附」細菌,使用時間越長,越會增加被「汙染」的機率,即使摘下來放在一邊不用,上面的細菌也一刻沒有停止活動,因此反覆使用不利於佩戴者的健康。建議口罩不戴的時候,最好放進口罩盒或密封袋裡,這樣可減少與外界接觸,同時密閉也能抑制細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