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子泵抑制劑(PPIs)如何分類?
第一代 PPIs 主要包括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託拉唑,具有起效慢、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效果不持久,夜間酸突破,依賴 P450 酶代謝,以及療效個體差異等特點,但相對價格經濟。
第二代 PPIs 主要包括雷貝拉唑、埃索美拉唑、艾普拉唑,具有抑酸效果好、起效快、24 h 抑酸、個體差異小、與其他藥物間相互作用少、不良反應少等優勢。
溶媒如何選擇?
PPIs 分為口服製劑和注射製劑兩種。其中口服製劑一般為腸溶製劑,服用時應以整片(粒)吞服,不得咀嚼和壓碎,並至少在餐前 1 h 服用,以避免胃酸對療效的影響。
注射製劑的溶媒選擇則不同。
因為 0.9% 氯化鈉注射液和 5% 葡萄糖注射液的 pH 值範圍不同,PPIs 配製後的穩定性也不同。
奧美拉唑可以選用 0.9% 氯化鈉注射液或 5% 葡萄糖注射液做溶媒(以 0.9% 氯化鈉注射液溶解的藥液應在 12 小時內使用,以 5% 葡萄糖注射液溶解的藥液應在 6 小時內使用)。
蘭索拉唑、埃索美拉唑、泮託拉唑,需要選用 0.9% 氯化鈉注射液做溶媒,因為 PPIs 水溶液不穩定,在酸性溶液中可快速分解而出現聚合、變色,如果使用葡萄糖作溶媒,會影響穩定性及藥效。
常見不良反應有哪些?
(1)胃腸道症狀:
如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便秘等;
(2)循環系統症狀:
如心絞痛、心悸、心率失常、右束支傳導阻滯及高血壓等;
(3)神經系統症狀:
如頭痛、頭暈、乏力、耳鳴、嗜睡、失眠、共濟失調、意識障礙等;
(4)皮膚及過敏反應:
如紅斑、全身瘙癢、蕁麻疹、皰疹,中毒性表皮壞死鬆懈症,及過敏性休克等;
(5)泌尿系統症狀:
如血肌酐升高、血尿、蛋白尿等;
(6)血液系統症狀:
如全血細胞、血小板、粒細胞減少及貧血等。
與心血管藥物相互作用有哪些?
預防使用PPIs指徵是什麼?
預防性應用 PPIs 的主要目的為預防急性胃黏膜病變,包括抗血小板藥物、NSAIDs 及糖皮質激素等藥物相關性胃黏膜損傷、應激性潰瘍以及預防全麻所致酸吸入症候群等。
1、接受機械通氣患者,具有高出血風險者(含預計機械通氣 ≥48 h 或存在凝血功能異常等)需要應用 PPIs 。
2、入住 ICU 且具有嚴重創傷、急性腎衰竭、急性肝衰竭、急性肺損傷、
凝血功能障礙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預防使用 PPIs 。
3、具有以下 2 項或 2 項以上危險因素的患者也可應用 PPIs:
(1)膿毒症;
(2)ICU住院時長 >1 周;
(3)潛血陽性持續 ≥6 d;
(4)使用高劑量糖皮質激素。
4、具有臟器移植術後、一年內有消化性潰瘍或上消化道出血史、凝血功能障礙、年齡 >65 歲、ERCP 術後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出現嚴重心理應激如精神創傷、過度緊張等應激源,可以應用 PPIs 。
5、預防藥物相關性胃黏膜損傷:
(1)抗血小板藥物可增加患者潰瘍性胃黏膜損傷風險,因此對於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藥物且具有以下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以應用 PPIs:
年齡 >65 歲
有消化性潰瘍或上消化道出血病史
長期吸菸或有害使用酒精飲品
雙聯抗血小板用藥
抗血小板聯合抗凝、糖皮質激素、抗抑鬱藥、NSAIDs
阿司匹林治療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併胃黏膜損傷
慢性腎功能不全透析治療並服用阿司匹林
應用抗血小板藥物且存在多種出血高危因素
(2)使用非阿司匹林的 NSAIDs治療的患者,應充分評估患者受益,權衡
NSAIDs 與 PPIs 相互作用風險。具有下列胃黏膜損傷風險之一的患者,可以預防性合用
PPIs :
年齡 >65 歲
既往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
5 年內消化性潰瘍病史
既往有 NSAIDs 消化道損傷病史
有胃食管反流症狀
需長期使用 NSAIDs
需同時服用多種 NSAIDs 或服用大劑量 NSAIDs
同時服用抗凝藥物
(3)全身用糖皮質激素聯用 NSAIDs的患者,無論糖皮質激素何種劑量均應予以 PPIs 預防性應用。
(4)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的患者,根據胃黏膜出血風險,必要時給予 PPIs。
6、下列患者可短程靜脈應用 PPIs:
(1)腫瘤患者靜脈使用存在致吐風險的化療藥物
(2)嚴重顱腦外傷、頸脊髓損傷,GCS 評分 ≤10 分
(3)燒傷面積 > 30% 的成人及年齡 ≥1 月的燒傷兒童
(4)各種困難、複雜的重大手術術前
(5)多臟器功能障礙症候群或多臟器功能衰竭
(6)心、肺、腦復甦術後
(7)合併休克或持續低血壓
(8)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9)心腦血管意外
(10)腸梗阻
(11)上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行消化內鏡檢查前
7、全身麻醉或大手術後,以及衰弱昏迷的患者,為預防胃酸反流合併吸入性肺炎,可預防性應用 PP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