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劑是腎小球疾病的重要治療方法之一,但長期使用免疫製劑可能會增加不良反應風險。昨天,小編在「腎病患者使用糖皮質激素,常見副作用一覽」一文中就糖皮質激素的常見不良事件進行了介紹,今天就黴酚酸酯、環磷醯胺、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利妥昔單抗、依庫珠單抗的相關併發症進行概述。
黴酚酸酯
黴酚酸酯(MMF)是一種抑制肌苷單磷酸脫氫酶增殖的藥物,廣泛用於腎小球疾病的治療,尤其是狼瘡性腎炎(LN)的誘導和維持治療。可與蛋白質高度結合(結合率達97%),隨著腎病症候群低蛋白血症的發展,游離黴酚酸(MPA)水平增加,可能會導致多種不良事件。需要注意的是,抗酸藥/磷結合劑(高達33%)和質子泵抑制劑(25%或更高)可能會抑制其口服吸收率,降低有效性和併發症發生率。最常見的副作用為噁心和腹瀉。因可導致流產和先天性畸形,妊娠期患者嚴禁使用黴酚酸酯。
病毒感染(帶狀皰疹,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是MMF治療的重要不良事件,骨髓抑制和白細胞減少症可增加該不良事件風險。因MPA可抑制HBV表面抗原和HBV病毒複製,HBV和HCV感染風險較小。小規模研究表明,腎小球疾病患者治療藥物監測可提高其有效性,降低副作用發生率。
環磷醯胺
環磷醯胺(CYC)是一種無活性的前藥,進入機體後經細胞色素P450酶代謝為活性代謝產物,磷醯胺芥(phosphoramide mustard)和膀胱毒性代謝產物丙烯醛。CYC與多種嚴重不良反應有關,其中多數於早期發生(如骨髓抑制,感染,出血性膀胱炎,不孕),但也可在停藥10年後發生,如惡性腫瘤。
出血性膀胱炎是長期口服高劑量CYC(50-100 g)患者的常見併發症,發生率約為12%-41%,但在靜脈注射和口服低劑量CYC患者中則較少見。美司鈉(Mesna)可與尿液中的丙烯醛結合,預防出血性膀胱炎,然而,最近有研究質對其有效性提出質疑。
CYC還可降低男性、女性生育能力,且與藥物累積暴露量相關。研究顯示,相較於使用低劑量CYC(約5-6 g)的患者,使用高劑量CYC(約10-15 g)的患者更易發生閉經;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閉經發生率越高——<25歲者發生率為12%,26-30歲者為27%,>31歲者為62%。雖然目前尚未明確具體的安全閾值,但使用10-15 g CYC後,閉經風險可顯著增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如亮脯利特,leuprolide)常用於預防生育能力下降,但有效性尚具爭議。如果需要高劑量使用CYC,應考慮卵母細胞或胚胎冷凍保存。
在男性患者中常見暫時性無精症,恢復程度與累積劑量有關。累積劑量<7.5 g/m2恢復率為72%,累積劑量>7.5 g/m2恢復率僅為11%。
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
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CNIs)——環孢菌素和他克莫司——廣泛用於膜性腎病、微小病變和FSGS的治療,以及狼瘡性腎炎多靶點治療的一部分。CNI可抑制T細胞活化,也可直接作用於足細胞,穩定肌動蛋白細胞骨架。
環孢菌素和他克莫司的副作用基本相似,其中多毛症,牙齦增生,高尿酸血症,高血壓,高脂血症在環孢菌素中多見, 葡萄糖耐受不良、神經毒性則多見於他克莫司,此外,他克莫司還與高鉀代謝性酸中毒和高血壓相關。腎毒性是CNI應用面臨的主要問題,編碼CYP3A4、CYP3A5和P-糖蛋白的基因變異可導致藥代動力學改變且與腎毒性風險相關。
利妥昔單抗
利妥昔單抗是一種靶向 CD20 的嵌合型單克隆抗體,可抑制B細胞增殖,作用時間長。目前已在美國獲批用於治療ANCA相關性血管炎(AAV)。
輸液反應:速髮型超敏反應相對常見,在特發性膜性腎病患者中可達28%。由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介導引起,而非過敏反應,臨床表現為嚴重流感樣症狀(高熱,害冷,肌痛,呼吸急促)。可給予乙醯氨基酚,苯海拉明和甲強的松預處理,以及緩慢輸注預防。
感染:利妥昔單抗治療後感染率受年齡、合併症、其他免疫抑制劑累積作用影響。低丙種球蛋白血症通常是利妥昔單抗治療的晚期併發症,在AAV患者中嚴重低丙種球蛋白血症發生率約為4%-10%(<3-4 g/L),可增加患者感染風險,尤其是肺部感染。低丙種球蛋白血症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利妥昔單抗長期治療,治療前使用CYC,治療前IgG水平低。因此,接受利妥昔單抗治療前,應檢查高危患者IgG水平。
遲髮型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指絕對中性粒細胞計數<1.5×109/L,通常發生於最後一次輸注利妥昔單抗後1個月之後(一般為2-6個月)。
依庫珠單抗(Eculizumab)
依庫珠單抗主要用於補體介導性疾病的治療,如C3腎小球疾病和血栓微血管病。通常耐受性較好,輸液反應較少見;肺炎鏈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感染較少見,但腦膜炎奈瑟菌感染風險顯著增加。因此,治療前至少2周應接種四價腦膜炎球菌結合疫苗,每5年加強一針。治療前4周,使用青黴素或環丙沙星預防。
醫脈通編譯自:Complications of Immunosuppression in Glomerular Disease. CJASN. 2018; 13 (8): 1264-1275.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