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條河治得真不賴,兩岸綠化亮化搞得好,河水也清了,也沒有以前那麼大的味道了。」家住江北新區頂山街道的王阿姨每天都在七裡河邊散步,見證了河道的變化。「春節假期,親戚好友來拜年,吃完飯我就帶他們來河邊散步,都誇我們這治水很來斯呢。」
自「263」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江北新區堅決貫徹生態文明建設部署,狠抓河道環境治理,推出多項創新舉措,先後完成東方紅河、鎮南河、鎮北河、定向河、豐字河等5條黑臭河道整治工程,完成七裡河景觀綠化一期工程,再現了18公裡「水清岸綠景美」生態河道景觀。
據悉,在治理之前,幾條河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淤泥嚴重、水面漂浮物多、汙水直排等突出問題。另外,鎮北河河道封閉,交換性差,沿線施工工地多,存在治理難度。河道治理刻不容緩。岸線貫通、控源截汙、河道清淤、岸坡整治、生態治理等「十八般武藝」一一「上場」。
鎮北河全長約為2公裡,為一段封閉河道。完成清淤後,該區第一步就是疏通河道,貫通其與東方紅河、豐字河的連接,增強它的貫通性,也有利於改善河道洩洪能力。同時在河道全線設置水循環管路,提升水體的交換性,有效改善水體的水動力不足,提升水體自淨能力。「就像人生病一樣,不同的河道有不同的『病因』,我們做的就是找到『根子』,然後『對症下藥』。」談起這幾條河道的治理經驗,江北新區公建中心相關負責人總結道,「鎮北河治理的『根子』在貫通,起於七裡河止於城南河的豐字河則在於水生植物肆意生長。」針對豐字河現狀,該區格外注重生態修復,改善水體環境,已在河道局部區域設置微生物的培養基地,源源不斷為系統提供大量有益的處理有機物的微生物,有效減少水體中有機物以及氨氮等。同時在溶解氧較低的區域設置生物曝氣設備,維持生物群落平衡,提升河道的流動性,有效改善局部水體的不穩定性,實現河道整體的平衡性及聯通性。
對一些存在汙水直排的河道,該區採取控源截汙處理,在局部有坡向河道的土質護坡做岸邊截汙工程措施;對無法進行截汙或堵漏的點,在其周圍水域實施生物隔離和生物淨化處理,如採用生物圍堰等,對點源汙水進行前端處理,從而減少汙染物進入河道;排汙量較大的排口則建造生物濾池,將汙水攔截提升至該生物濾池,經過系統供氧、微生物反應後出水各項指標均大幅度下降。河道全線採取全方位立體化清淤疏浚,高壓泵衝洗淤泥後集中裝車外運,避免淤泥上岸後對土壤造成二次汙染。
「我們的理念是要堅持做到綜合治理和保護相結合,在對現有河道治理和保護的同時,還儘可能地融入一些文化市民休閒設施。」江北新區環境保護與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七裡河景觀綠化一期工程總長度為3.05公裡,目前已經完成治理並向市民開放。
「後整治時代也不能掉以輕心。」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江北新區將一如既往貫徹生態文明建設部署,狠抓河道環境長效治理,積極打造水清岸綠的綠色生態河道,為市民增添更多的親水廊道。
楊欣 張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