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深度測序揭示人類多樣性起源

2021-01-10 科學網
DNA深度測序揭示人類多樣性起源 發現最古老非洲三部落曾與神秘人種「通婚」

 

早期人類的經歷已經嵌入了這些後代的DNA中,圖為生活在非洲喀麥隆的俾格米人。

 

圖片來源:Sarah Tishkoff

 

在書寫被發明很久之前,當最早的人類穿越非洲遷徙到歐洲時,他們並沒有為自己的旅行記下一本帳。然而他們的故事卻已被牢牢地銘記,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以另外一種形式:他們後代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對現存3個非洲狩獵部落進行的一項史無前例的DNA篩查如今填補了這個史前故事的一部分章節。這些發現暗示了新疾病的威脅、農業的開端、俾格米人矮小的原因,以及與一個未知人種的聯姻。

 

對於那些想要搞清人類何以為人的科學家來說,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人類遺傳信息都是可以利用的。但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遺傳學家Sarah Tishkoff指出:「只有相當少的研究聚焦於非洲人,儘管這裡曾是所有人類的老家。」因此她和博士後Joseph Lachance,連同一個多國研究小組,對今天生活在非洲的3個狩獵部落進行了DNA測序研究。他們分別是來自坦尚尼亞的哈扎人、桑達維人和喀麥隆的俾格米人,這些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種族。這些部落長期以來一直讓人類學家感到困惑。他們依然都是狩獵者,但桑達維人曾與農耕部落通婚並已涉足農業;他們同時生有淺色的皮膚。相比之下,膚色黝黑的哈扎人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本色,儘管他們生活在距離桑達維人僅僅150公裡的類似環境中。而生活在茂密叢林棲息地中的俾格米人依然是這顆星球上最矮小的人,其成年男性身高甚少超過1.5米。

 

在最新出版的《細胞》雜誌刊登的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分別詳細篩查了來自每個部落的5名個體的DNA——平均掃描每個基因組達60次。研究人員尋找了遺傳編碼中具有指示器作用的變異,從而有助於解釋個體與族群之間的差異。他們發現了超過1340萬個遺傳變異,其中有300萬個變異之前從未在人類中被發現。在這3個部落中,與嗅覺和味覺有關的遺傳區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意味著每個部族的感官都已經適應了他們遇到的新氣味和新食物。其他變異的特徵模式包括與免疫系統活性和母乳中脂肪含量有關的基因。而有一種與大麻素受體——響應四氫大麻酚(大麻的活性組分)的一種細胞表面蛋白質——有關的變異卻是哈扎人所獨有的,Tishkoff的研究小組注意到,哈扎人會抽大量的大麻煙。這3個部落同時在產生參與損傷修復的血液化合物的基因中也有不同的變異。

 

研究小組同時發現了導致俾格米人身材矮小的新線索。在之前對俾格米人基因組進行的一項研究中,Tishkoff和同事已經發現了與腦垂體產生的調節身高的人類生長因子有關的基因變異。新的研究在名為HESX1的一個基因——它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被激活並控制腦垂體自身的生長——中發現了俾格米人特有的44個變異。這一基因的突變引發了腦垂體紊亂,並最終導致身材矮小,但這些突變之前在俾格米人中並未被發現。另一方面,這44個變異在已經發表的非洲人基因篩查中並未出現;而其在俾格米人中的普遍性表明它可能是有益的。

 

美國哈佛大學的人類進化生物學家Mary Ellen Ruvolo認為,儘管這些基因變異到底如何幫助俾格米人依然是個謎,但每個部族都以不同的形式擁有它們便是一個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它們參與了人對環境的適應過程。她認為這項研究向生物學家提出了新的挑戰——搞清這些變異的作用是什麼。例如,與嗅覺和味覺有關的變異在3個部族中存在差異的事實意味著這些變異在適應當地飲食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Ruvolo說:「傷口癒合基因同樣非常有趣。我們是不是都受益於相同程度的康復,或者是否有些人比其他人復原得更好呢?」

 

然而最讓研究人員著迷的是,這項研究發現的遺傳證據顯示,所有3個部落都與一個未知且更為古老的種族——大概類似於歐洲尼安德特人在非洲的「副本」——進行了繁衍。不但哈扎人、桑達維人以及俾格米人都擁有一大段來自未知種族的DNA,而且數萬年以前,同時代的歐洲人也與尼安德特人有過親密的接觸。Tishkoff強調,科學家並不指望能夠找到這個神秘種族的化石標本,更不必說提取可用的DNA加以分析,但她預計,新研究所使用的這些遺傳方法將有助於辨識這一未知的非洲祖先。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人類學遺傳學家Mark Shriver表示:「這項研究為未來探索人類與更早的種群之間的融合建立了一個標準。」Shriver說,辨識非人類的祖先有助於我們以多種途徑、而非單一途徑了解自身的起源。他說,之前的研究曾認為現代人通過與尼安德特人雜交而獲得了大量的免疫系統基因;而其他的人類特徵或許直接來源於其他的人族。(來源:中國科學報 趙路)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深度測序揭示血漿循環遊離DNA變體的來源
    深度測序揭示血漿循環遊離DNA變體的來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6 15:11:18 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Jorge S.
  • 基因測序揭示EB病毒多樣性
    為了更好了解EBV特異性抗體在不同DNA序列的病毒複製和進化中的作用,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們檢測了EBV gp350特異性抗體反應,並且對初次感染EBV導致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患者的gp350基因進行測序,待六個月後患者進入康復期時在進行一次基因測序。
  • 單細胞RNA測序揭示腸肌層神經元類別的多樣性
    單細胞RNA測序揭示腸肌層神經元類別的多樣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22:22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Ulrika Marklund研究小組利用單細胞RNA測序揭示腸肌層神經元類別的多樣性
  • 通過轉錄組技術而測序的dna序列被稱為「dna受體」
    後面的dna受體可通過做dna晶片credit-sweep來獲得,後面的dna受體包括mirna,smallmrna,circrna和ae等。根據技術的不同,dna晶片可以分為三類:測mirna:測定mirna。測dna受體的全雙工轉錄信號的兩轉錄本等等。測vxrna:測vxrna。
  • Science_史上最全人類遺傳多樣性分析
    ),劍橋大學及其合作者對929個人類基因組進行了測序。該研究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是迄今為止世界範圍內種群遺傳多樣性的最詳細代表作。所有研究人員均可免費使用它來研究人類遺傳多樣性,包括研究世界不同地區對疾病的遺傳易感性。
  • 西北農林魏安智團隊揭示花椒遺傳多樣性、品種親緣關係及栽培起源
    我國是花椒屬植物起源和多樣化中心之一,約有39種14變種,廣泛分布於我國華北、華中和華南地區,臺灣和西藏地區亦有分布。然而,這些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及其進化關係尚未揭示,嚴重阻礙了花椒和竹葉花椒的良種選育。
  • 樣本量重要,還是測序深度重要? 生物信息工程師可以分為多少種類型...
    3樣本量重要,還是測序深度重要?我認為是樣本量遠比測序深度重要。只要有足夠多的樣本,我們甚至可以用很低的測序深度(比如1x)獲得這些樣本中每個人準確的genotype和群體的遺傳頻譜。這是為什麼?其中一個核心原因是人類這個物種具有單一祖先起源,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前提假設。
  • 研究揭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通訊員李曉春、王學鋒 記者張行勇)7月12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基因組生物學》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於頻繁地與野生小麥的種內雜交以及與更遠緣野草的種間雜交
  • 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信息
    在即將出現在8月3號《細胞》(Cell)雜誌封面上的一篇報導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遺傳學家們和他們的同事對分屬三個不同狩獵者(hunter-gatherer)群體的15個非洲人的完全測序基因組進行了分析,並破解了一些必定涉及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的信息。  Tishkoff 說:「我們的研究強調了基因組非編碼區域的重要性,特別是調控基因的表達。
  • 非洲首個大型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揭示高水平遺傳多樣性
    南非科技部資助的「南部非洲人類基因組計劃(SAHGP)」,順利完成了對24名來自不同民族語言個體的全基因組測序,證實非洲人群存在高水平的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該計劃是非洲首個由政府資助開展的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旨在揭示南部非洲人群的獨特遺傳特徵,全方位發掘各類人群的多樣性。研究由南非金山大學實施,來自4個省份、講4種民族語言的24名南非人作為樣本採集對象,包括16名黑人以及8名混血或有色人種。
  • 2017年度聚焦:DNA測序深度分析
    圖1.染色體、DNA和基因基因測序是一個新興行業,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全球基因測序行業的市場規模巨大。從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HGP)正式啟動以來,基因測序應用的壯闊前景開始展現在人類面前。2006 年第二代測序儀誕生,成本下降百倍,形成「超摩爾定律」之勢。
  • 16款測序平臺性能大PK!人類和細菌基因組DNA水平測序數據研究
    各家測序儀的「霸主之爭」由來已久,在人類和細菌基因組DNA層面的測序性能到底如何,不同的檢測需求又該如何進行平臺選擇?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各個平臺的錯誤模式?此研究分析了在文庫製備和生物信息可控下, 各大測序平臺的數據,將平臺的性能和測序錯誤模式一一揭示,為各大平臺的「霸主之爭」提供真實全面的參考依據。
  • 科學家揭示人類表觀遺傳多樣性模式
    相關研究於今日發表在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期刊,這可能揭示了人類如何通過表觀遺傳學反應來應對環境壓力。表觀基因組是基因組與環境之間的接口,因此研究它提供了人類對其周圍環境作出反應的線索。人類的一種適應方式是通過 DNA 序列的變異,但人類也可以通過 DNA 甲基化的變異來應對或適應環境挑戰。
  • 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
    中新社昆明4月8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8日發布消息:該所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和泰國邦瑪帕地區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揭示懸棺葬的源流歷史。
  • 使用機器學習和Python揭開DNA測序神秘面紗
    儘管如此,科學家發現人類基因組的大部分彼此相似。作為數據驅動的科學,基因組學廣泛地利用機器學習來捕獲數據中的關係並推斷出新的生物學假設。但是,要想擁有從不斷增長的基因組學數據中提取新發現的能力,就需要更強大的機器學習模型。通過有效利用大型數據集,深度學習已給了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帶來了很大進步。
  • 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測序與功能分析
    對微生物群落進行測序包括兩類,一類是通過16s rDNA,18s rDNA,ITS區域進行擴增測序分析微生物的群體構成和多樣性;還有一類是宏基因組測序,是不經過分離培養微生物,而對所有微生物DNA進行測序,從而分析微生物群落構成,基因構成,挖掘有應用價值的基因資源。
  • 家雞是從哪兒起源怎麼馴化的?全基因組DNA測序揭開謎底
    家雞是當今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飼養數量最多的家養動物,但其起源和馴化過程仍存在巨大爭議。自達爾文以來,這個問題一直頗受關注。問:在家雞馴化起源問題上,考古學都有哪些發現?答:進入20世紀後,有關家雞馴化的考古學證據得到了快速積累,這類研究有助於人們理解史前人類是如何涉足動物馴化的;認識過去地理、地貌、氣候條件以及其他環境因素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用史前動物骨骼還可輔助相關遺存材料的年代判斷。
  • 「佳作推薦」Cell 全球海洋DNA病毒宏觀和微觀多樣性
    用R語言分析病毒宏觀α多樣性(Shannon’s H)和β多樣性(Bray-Curtis dissimilarity)。選擇在GOV 2.0據庫中至少在1個樣品中出現過、70% contig的平均測序深度≥10×的病毒類群,分析其微觀多樣性。在各資料庫中對翻譯成蛋白的序列進行注釋分析。
  • 揭示地球生命起源
    據外媒報導,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對該隕石的最新研究發現,它或將成為揭示地球生命起源的關鍵。雖然人類一直在探索生命起源,但目前仍有多種假說,而其中一種「宇宙生命論」指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來自宇宙間的其他星球,宇宙太空中的「生命胚種」可以隨著隕石或其他途徑跌落在地球表面,即成為最初的生命起點。
  • 新一代測序技術連接古今人類關係
    新一代測序(NGS)是一種顛覆性的技術,它的出現使得科研工作者能夠以較少的經費,測取數以百萬計的短DNA序列數來進行各方面的研究應用,這其中既包括對古生物的全基因組測序。  7月24日,science雜誌上的一篇短評「Newlifeforoldbones」揭示了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在古生物DNA檢測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