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忠海
北宋雖然是一個富裕王朝,但也一直深受財政方面的困擾,至宋徽宗在位時發展到極為嚴重的程度。宋徽宗任用蔡京為宰相,試圖破解這道難題,而「能臣」蔡京卻提出了一個根本不靠譜的理論,給出的是一個不實際的方案。
財政困境
如果僅從統計數字來看,北宋是一個財政富裕的王朝。曾鞏在《議經費扎子》中記載:「天下歲入,皇佑、治平皆一億萬以上,歲費亦一億萬以上。」《宋史·食貨志》記載:「治平二年,內外入一億一千六百十三萬八千四百五。」折合成銀兩,一般認為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財政收入超過1億兩的王朝,不僅遠超之前的唐朝,也較之後的明朝高出不少。但到了北宋末期,尤其宋徽宗執政時期,卻出現了「府庫空虛」的財政危機。
在遼、金威脅下,北宋長期處於戰時狀態,在廣大北方地區,各行業生產都受到嚴重影響,隨著戰場上的一次次失利,生產也受到嚴重破壞,處在日漸萎縮的狀態。宋徽宗在位時,偏偏人禍之外又頻受天災,在其25年統治期間共發生14次大水災、6次大旱災、5次大火災和4次大地震,嚴重影響到物資生產,導致財政收入減少。北宋財政收入峰值出現在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宋徽宗時呈下降趨勢。
財政收入在減少,但支出卻沒有減少。北宋一朝,一直受冗兵、冗官、冗費等「三冗」的困擾,官吏隊伍過於龐大,官員待遇又非常高,造成相關支出加大。《宋史·食貨志》記載,宋徽宗時「吏祿泛冒已極,以史院言之,供檢吏三省幾千人」。御史中丞張克公說:「今官較之元豐已多十倍,國用安得不乏?」僅十幾年光景,官員人數就增加十多倍?這裡可能有誇張的成分,但至少說明這一時期官員隊伍膨脹速度相當驚人,由此產生的額外財政支出也是一筆天文數字。
北宋還有一項巨大的支出,那就是軍事及相關費用。宋朝初年,朝廷共有常備軍22萬,到宋仁宗時猛增到125萬。時人富弼說:「自來天下財貨所入,十中八九贍軍。」這一說法被宋仁宗時任三司使的蔡襄在《論兵十事》中印證:「一歲所用養兵之費,常居六七,國用無幾矣。」宋徽宗即位後,軍費繼續增加,以京師地區為例,前任宋哲宗時每月吏祿兵廩支出40多萬貫,到宋徽宗初期很快增加到60萬貫,中期增加到68萬貫,晚期增加到120萬貫。除常規軍費支出外還有一些額外支出,如崇寧二年(1103年)曾向吐蕃、西夏境內拓邊,「費錢億萬」;宣和四年(1122年)出兵攻打燕京,「月費米三十萬石,錢一百萬緡」。頻繁對外用兵,造成了「邊事數易而國力大匱」的局面。
「豐亨豫大」
收入在減少,支出在增加,財政必然難以為繼,朝廷內外一空,形成了「公家無半歲之儲,百姓無旬日之積」的局面。為應對財政困難,尤其是應對大額臨時性支出,北宋朝廷採取了額外加稅的辦法,如為向遼國興兵,曾向百姓加徵「免夫錢」,具體標準是:正常稅錢每1貫額外收「免夫錢」10貫,或按照戶等計口出錢,每夫20至30貫。
但是,這些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宋徽宗也曾想向「三冗」開刀,通過深化改革破解難題,但之前經歷過多次變法的失敗,讓宋徽宗缺乏信心,嘗試一下,遇到困難就縮手了。
怎麼辦?這時「能臣」登場了。蔡京,曾是王安石變法的堅定支持者,他的弟弟蔡卞還是王安石的女婿。變法失敗後,司馬光要求各地在5天之內廢除王安石推行的所有新法,眾人認為根本無法做到,結果只有「知開封府」蔡京做到了。司馬光表揚蔡京:「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蔡京由變法派搖身一變成為保守派,時人雖譏其見風使舵,但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行政執行力。
宋徽宗即位後,蔡京幾經輾轉,最後被重用,於崇寧二年(1103年)二月升任左僕射參知政事,左僕射相當於宰相。蔡京之所以能引起宋徽宗的注意並予以重用,絕不是因為他與宋徽宗是書畫界的「同道」,而主要得益於他對經濟問題的看法。蔡京並不認為此時財政難以為繼,更不主張節省支出,他認為「今泉幣所積贏五千萬,和足以廣樂,富足以備禮」,這迎合了宋徽宗的心理。
為此,蔡京還發明了一個「豐亨豫大」的理論。「豐亨豫大」之說緣於《易經》,其中「豐」「豫」都是易卦:「豐,大也,明以動,故豐,王假之,尚大也」;「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按蔡京的解釋,王朝在最興盛時一切都崇尚盛大,不必憂此慮彼,而應當日行中天,依天理而動,那樣才能安逸和快樂。
為此,蔡京鼓勵宋徽宗多花錢,設法把朝廷、宮室都搞得雄偉高大、富麗堂皇,認為這才是明主之德,才能體現大宋王朝的昌盛。《宋史》記載,宋徽宗在一次宴會上拿出玉琖、玉卮給輔臣們看,對大家說:「欲用此,恐人以為太華。」蔡京立即回答:「臣昔使契丹,見玉盤琖,皆石晉時物,持以誇臣,謂南朝無此。今用之上壽,於禮無嫌。」還有一次,宋徽宗說:「先帝作一小臺財數尺,上封者甚眾,朕甚畏其言。」蔡京說:「事苟當於理,多言不足畏也。陛下當享天下之奉,區區玉器,何足計哉!」
《水滸傳》描寫的「生辰綱」,原型就是蔡京大興的「花石綱」。「綱」指運輸貨物的船隊,為了給宋徽宗修造豪華園林,蔡京從江浙等地調集花石運往開封,其規模越來越大,為此專門設置了蘇杭應奉局,索求奇花異石。運送花石的船隻每10隻編為一綱,駛離長江後沿淮水﹑汴水而上,舳艫相接,絡繹不絕,前後持續了20多年。
幣制改革
那麼,蔡京的錢是從哪裡來的呢?持續增加稅賦肯定行不通,因稅賦徵收標準有極限。蔡京的辦法主要有兩個:一方面,改革鹽法、茶法,通過加強專賣加大徵斂,增加一部分收入;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通過改革幣制、鑄行「大錢」來增加朝廷收入。
北宋流通最廣的貨幣俗稱「小平錢」,類似於五銖銅錢,重約3克左右,因為鑄造精良、分量足而廣受歡迎。蔡京擔任宰相後,以銅材匱乏為藉口,鑄行所謂「大錢」,最早在陝西路試行,鑄造的是「當五大錢」,也就是1枚這樣的銅錢可以當5枚「小平錢」使用。大約因為最初的發行量較小、發行地區也有限,所以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不大,推出後沒有引起通貨膨脹。蔡京的膽子於是大起來,隨後推出了「當十大錢」,標準的「小平錢」每枚重1錢多,崇寧年間的「當十大錢」每枚僅重3錢甚至更輕,不僅虛出的面值更大,而且向全國範圍內強行推廣。
除增加銅錢的面值,蔡京還鑄造了「夾錫錢」,主要原料是鐵和錫。「夾錫錢」最早在缺銅的地區鑄行,後來逐漸擴大範圍,政和二年(1112年),朝廷頒布錢式,「命諸路以銅錢監復改鑄夾錫」。為使百姓接受「夾錫錢」,朝廷頒布了嚴格法令:「凡以金銀、絲帛等物貿易,有弗受夾錫、須要銅錢者,聽人告論,以法懲治。」
惡性通脹
「當十大錢」推出後,首先遭遇到技術難題:用這種錢買東西經常需要找錢,而「找零」往往成為問題。宋人曾敏行在《獨醒雜誌》中記述:「優人因內宴為賣漿者,或投一大錢飲一杯,而索償其餘,賣漿者對以『方出市,未有錢,可更飲漿』,乃連飲至於五六。其人鼓腹曰:『使相公改作折百錢,奈何!』」
當然,這只是技術性的小問題,還有辦法解決,更大的問題是私鑄泛濫。用不到3枚「小平錢」就能改鑄1枚「當十大錢」,中間利潤可觀,自然有不少人鋌而走險,私下鑄造,官府難以禁絕。宋人方勺在《泊宅編》中記述:「崇寧更錢法,以一當十,小民嗜利,亡命犯法者紛紛。」時任監察御史的沈畸說:「遊手之民,一朝鼓鑄,無故有數倍之息,何憚而不為?雖日斬之,其勢不可遏也。往往鼓鑄,不獨閭巷細民,而多出於富民、士大夫之家。」尚書省也奏言:「私鑄當十錢,利重不能禁,深慮民間物重錢濫。」
更嚴重的問題是,大量官鑄、私鑄的「大錢」如潮水般湧向市場後,加劇了原本就已經嚴重的通貨膨脹。「大錢」推出前,邊郡糧草的價格是「鬥米止百餘錢,束草不過三十錢」,「大錢」泛濫後「鬥米有至四百,束草不下百三十餘錢」,部分地區「至鬥米錢四千,束芻錢千二百」,就連京城開封也出現「鬥米千錢,民兵缺食」的局面。宋徽宗在所下的詔書中也不得不承認:「物價騰湧,細民艱食,嗷嗷幾至失業。」
嚴重的經濟和金融混亂,激化了社會矛盾。沈畸一針見血地指出:「錢輕則物重,物重則貧下之民愈困,而饑寒之患,此盜賊之所有起也!」在這種情況下,蔡京被宋徽宗罷去宰相之位,但不久又將其召回,原因是蔡京的辦法雖然帶來了很多問題,但也實在找不出更好的辦法維持局面。就這樣,蔡京罷了召、召了罷,先後四登相位,表面看是蔡京個人仕途浮沉的尷尬,實際上是北宋面臨諸多困局而無解的悲哀。
宣和六年(1124年)蔡京最後一次罷相,兩年後金軍大舉入侵,宋徽宗禪位給宋欽宗。為了避難,蔡京舉家南下。南宋史學家王明清在《揮麈後錄》中記載,蔡京南下時雖攜帶大量財寶,但「道中市食飲之物,皆不肯售,至於辱罵,無所不至」。富可敵國的蔡京竟然「窮餓而死」,成為北宋王朝的一個諷喻!
作者簡介:陳忠海,本刊專欄作家、文史學者,長期從事金融工作,近年來專注經濟史、金融史研究,出版《曹操》等歷史人物傳記8部,《套牢中國:大清國亡於經濟戰》《解套中國:民國金融戰》等歷史隨筆集6部,發表各類專欄文章數百篇。
本文刊於《中國發展觀察》雜誌2020年第23期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編輯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開設有戰略、宏觀、區域、世界、法治、社會、文化、前沿、產業、智庫論壇等欄目,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中國發展觀察》在學術理論界、各級黨政機關以及企業家階層擁有廣泛而穩固的讀者群,並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重要機構和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等權威資料庫列為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
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中路22號院亦城財富中心A座7層(郵編:100176)
網址:www.chinado.cn
公眾號:ichinado(中國發展觀察)
電話:010-6835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