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外國人為了得到中國一稀有物種,害得此物種幾近滅絕

2020-12-05 指點江山

今天我們故事的主角是「普氏野馬」,那麼,這種野馬為什么姓普呢?其實,來自中國的「普氏野馬」並非是以中國人普氏命名,而是以俄羅斯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命名,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其中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屈辱往事,讓我為大家慢慢道來。

野馬是世界上極為稀缺的物種,近年來,聯合國動物保護協會倡導下,我國用新疆的野驢向外國動物園換取野馬保護養殖。與我們平日裡所見的馬不同的是,野馬有著短而寬大的頭顱,十分顯眼。

在想像中,野馬一定是馳騁荒漠的俊秀馬種,一定有著較為立體健碩的體形。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在人工養殖的環境下,現存的野馬們紛紛膘肥體胖,慵懶不堪,對人類有了較強的依賴感,甚至,再也難從它們身上尋摸到之前的野性。

1875年,俄國境內戰禍橫行,使得各方勢力對於戰馬達到了近乎渴求的程度。並且,那個年代並沒有戰車坦克,一匹駿馬可以說是馳騁疆場作戰的最佳之選。由於馬少兵多,通常各方勢力的統治者都將戰馬的性命看的比士兵更貴重。

由於一馬難求,沙皇便有了培育優秀良馬品種的念頭,所以,派遣了一隊考察隊前往我國新疆地區尋找良馬的蹤跡,1878年,普爾熱瓦爾斯基就是在這個時候受到俄國多方舉薦而成了考察隊的隊長。

之後,普爾熱瓦爾斯基的考察隊請了一個名為列佐夫的嚮導,在少量騎兵的保護下裝扮成商隊,前往中國新疆開始對駿馬的探索。

一行人來到清朝北方的邊境齋桑湖,並連夜趕製牛皮筏渡湖,從當地駐軍手裡用大量銀兩換了一批當時新疆的熱賣貨紅銅線,得到清朝駐軍放行。

誰知,這一放行,竟成了「引狼入室」。

考察隊在當地牧民手中採購了一頂帳篷,於野馬溝落腳。由於,他們手中並沒有時興的洋貨供當地人交易,所以,當地牧民們對這支商隊沒什麼興趣,這也就使他們的意圖在大眾的視野中變得模糊起來。

考察隊在尋找野馬之餘,還獵取了當地的不少小動物製成標本。甚至,還僥倖的發現了該地區出產的名貴寶石。可惜,電臺出現故障未能與俄國聯繫,否則不知又要生出多少事端。

普爾熱瓦爾斯基一行人尋馬未果,卻並未氣餒,裝作要回國曲折迂迴行進。之後,這一可疑舉動迅速引起了清軍的注意,所以,考察隊改走小路,也不再踏足牧民聚居地,就住在荒郊野嶺。

某天,普爾熱瓦爾斯基望見又一匹俊美的野馬從泉水處向他們走來,迅速集結考察隊眾人拿起槍枝待命,可這隻聰明的野馬最終還是跑出了包圍圈。隨後,考察隊在將軍戈壁這個地方發現了大量野馬的蹤跡,在密謀許久之後,他們潛伏在一條山隙中,一輪射擊獵殺了九隻野馬,剝去了九張野馬皮。

等到考察隊回到俄國皇宮的時候,九張馬皮迅速在俄國產生轟動,甚至,被帶去法國展出,使得野馬聞名世界,「普爾熱瓦爾斯基」的名字也被冠在這批野馬頭上。

其實,俄國沙皇的目的可並非野馬皮這麼簡單,他更希望考察隊能夠帶回活著的野馬,使這種優良的馬種能夠應用到戰爭中。於是,他又多次派普爾熱瓦爾斯基組建考察隊前往中國尋找野馬的蹤跡。

在普爾熱瓦爾斯基隨後的幾次考察行動中,還鬧出一個很大的笑話:他在青海地區發現了跟野馬較像的野驢,消息一經傳出直接誤導了世界考察界,使得後來無數考察隊都來青海地區尋找野馬。

雖說,命運並沒有眷顧這個偷獵者,但是,普爾熱瓦爾斯基還是在幾次考察中帶回大量我國珍貴的物種標本,興高採烈的回到俄國。後來,普爾熱瓦爾斯基患上天花死在了塞克湖,俄國人對野馬的探索終於告一段落。

由於世界上見過野馬最多的冒險家死了,所以,這也使得野馬這種物種變得更加神秘莫測。1890年德國人來到我國科布達草原,用當地牧民的套馬技術一舉捕捉了約三十匹的野馬駒,後來更是用網捕的方法捕捉了五十餘頭野馬駒。

但是,在輾轉回國的過程中由於飼育方式不當和惡劣的環境因素,這批野馬駒死傷大半,等到了德國只剩下不到三十匹。

自此,野馬流落他鄉,在遠離故土的外國流亡了百年,直到1984年,終於在國際多方努力下得以回歸故土,重新見到自己祖先繁衍奔馳的中華大地。

其實,在此之前的中國於1957年曾在甘肅肅北縣的野馬泉和明水之間捕到過1隻,1969年在新疆尚有人在準噶爾盆地看到過有8匹野馬組成的小群。1971年,當地的獵人看到過單匹的野馬。

20世紀80年代初,還有人在東準噶爾盆地烏倫古河和卡拉麥裡山之間的地域發現了野馬的蹤跡,但是,沒有確鑿的證據。後來,新疆也時常傳來發現野馬的消息,不過經證實,所看到的都是野驢。

從某種角度上講,野馬就像是流落在外的遊子,牽動著中華人民的心,幸而,如今已有對偷獵者的懲戒法律,這種動物流落他國的事情才變得少了起來。

參考資料:

《普氏野馬(蒙古野馬、野馬)》、《普氏野馬的由來》

相關焦點

  • 6種消失多年的稀有物種,第4種僅在中國現身一次
    日本狼,曾經在日本地區分布的一種狼,是北海道狼的近親物種,也是體型最小的狼種,因傳染病以及人類的滅狼行動而逐漸瀕危稀有,最終走向滅絕,至今已消失了一百多年。瓜達魯貝美洲大鷹,這類稀有鳥類是一種獨一無二的鷹類,它是隼和鷹的同類,體型比鷹要大得多,其巨大的身軀看起來就像是一類遠古物種一般,遺憾的是這類稀有物種在20世紀後便消失不見了。北非紅麋羚,紅麋羚曾是非洲地區非常多的動物,後來因人類活動導致棲息地縮小,甚至是嚴重的濫捕行為導致了紅麋羚變得稀有,而生活在北部的紅麋羚亞種沒能倖存下來,至今已消失超過七十年。
  • 稀有金龜被宣布滅絕,今日卻在雲南重現,為何滅絕物種會再現?
    隨著物種多樣性的減少,科學報告也顯示我們的地球或許會出現第6次的生物滅絕,因此一切也就預示著我們在將來能夠看到的生物會越來越少。在四川又被發現了,研究人員認為他其實已經消失了90年,並且真的是非常的稀有,但這次。一種植物更加稀有的則是一種金龜,叫做陽彩臂金龜。
  • 2019年已滅絕和2020將要滅絕的物種
    有一些物種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幾百萬年,但在2019年之前就永遠地消失了。在新的2020年,仍有物種面臨滅絕的危險。已經滅絕的物種2019年12月23日,中國水科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稱,長江又一特有物種「長江白鱘」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 滅絕滋生滅絕: 一個物種的滅絕會導致更多物種滅絕
    研究人員還發現,一個物種的滅絕會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引起連鎖反應,使其他物種也容易遭受同樣的命運。也就是說:滅絕正在滋生滅絕!隨著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科學家們正在爭分奪秒,爭取在這些脆弱的生命消失前好好研究它們。
  • 長江白鱘滅絕!科學家是如何定義物種滅絕的?
    剛剛跨入新的一年,我們就迎來了一個令人悲傷難過的消息:2020年1月2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等人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中發表論文,論文的內容顯示白鱘這一中國長江特有物種,很可能在2005-2010年就已經滅絕。
  • 2018年已滅絕和2019將要滅絕的物種
    有一些物種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幾百萬年,但在2018年卻永遠地消失了。在新的2019年,仍有物種面臨滅絕的危險。在國際鳥類保護組織(BirdLife International)的最新報告中,科學家稱,2018年有三種鳥類滅絕。
  • 我們要拯救物種的滅絕
    從人類生命周期的角度計算,這一滅絕速率是極小的,從自然保護的角度來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值得注意的是,當今尚有多達600萬個物種未被科學界發現)。同時,這也意味著,雖然全球掀起了富有英雄主義色彩的自然保護運動,但目前已知物種的滅絕速率還是接近於前人類時期的1000倍,而且仍在加速。一切生物系統中止不住的大出血只會導致一種結果:有機體的死亡和物種的滅絕。
  • 幾近滅絕的銀杏為何能延續至今?
    在銀杏近2億年的時間軸上,「它們的數量逐漸減少,如今已幾近滅絕。最近因為人類對它的興趣而有所恢復,」《銀杏》一書的作者、全球最重要的銀杏專家之一Peter Crane說。  追蹤物種生存狀況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野生銀杏列為瀕危物種。科學家們認為只有少量的稀有銀杏樹種群可能存在於中國。
  • 中國長江又一物種宣告滅絕
    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透露了這一消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張輝博士。
  • 噩耗:中國長江又一物種宣布滅絕
    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透露了這一消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張輝博士。
  • 地球物種在被滅絕,我們該自身做起保護環境
    2019年5月,澳大利亞宣布:考拉已功能性滅絕。在次月也就是六月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宣布:中國穿山甲在中國大陸已功能性滅絕。 工業革命之後科技高速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質的飛躍,但人們似乎忘記了人類只是自然中微不足道的一份子
  • 此外來物種在國外「泛濫」,在我國卻快「滅絕」,農民:不夠吃
    此外來物種在國外「泛濫」,在我國卻快「滅絕」,它的名字叫做菊芋。這是一種原產於北美洲的農作物,後來隨著美洲大陸被歐洲殖民者發現,菊芋被殖民者帶到了歐洲,後來又被他們帶到了亞洲,自此傳入我國。
  • 外國人撿到一塊石頭,打開一看竟是個已經滅絕的物種,卻萬年不腐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西伯利亞的雅庫特地區終年寒冷不適宜居住,但是,這裡卻有常住民族,對他們來說寒冷就像四季的更替一樣簡單,基本上不會影響任何人的正常生活。居住在此的馬可尼科夫,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發現了一塊不同尋常的石頭。
  • 6種接近滅絕的植物,第4種消失一百餘年仍被發現
    鄂西商陸,鄂西商陸是在中國湖北地區新發現的植物,雖然是2018年新確認的物種,但目前發現數量少於50株,是極度瀕危的一種植物,甚至已接近滅絕。百山祖冷杉,冷杉是裸子植物中的一個小家族,百山祖冷杉是中國特有的古老孑遺植物,是珍貴的瀕危植物,分布範圍極度狹小,目前只在浙江省慶元縣發現,是非常接近滅絕的一個稀有物種。普陀鵝耳櫪,這是一種稀少的樺木科植物,只在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島佛頂山上發現,以往只存在一株野外個體,是近乎滅絕的植物,現已繁育出大量普陀鵝耳櫪樹苗。
  • 瀕臨滅絕的物種05:中國巨型蠑螈
    當我說我們現在處於滅絕事件的中間時,特別是我們的兩棲動物在全球滅絕時,有些人可能會感到驚訝,僅在過去的四十年中,僅120多種兩棲動物已經滅絕。目前,超過500隻兩棲動物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人口以每年3.7%的速度下降。也許最著名的兩棲動物是中國大蠑螈,這些是當今最大的兩棲動物,也是最稀有的兩棲動物之一,它們是這個系列的完美兩棲動物。
  • 為什麼物種滅絕速度越來越快,給人類帶來哪些危害?
    大家最熟悉的恐龍,我們現在只能通過殘留的化石來大致想像曾經的外貌特徵,不僅僅是恐龍,還有很多物種,在中國來說,已經有很多物種不存在了,筆者在這裡簡單列舉幾個在國內已經滅絕的物種:1.豚鹿主要分布在雲南耿馬和西盟縣邊界,在上世紀60年代,還能偶爾發現幾隻,上世紀80年代,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宣布滅絕。還有很多已經滅絕的物種,在此小編就不一一舉例了,為什麼物種會滅絕呢?小編總結有以下幾方面原因:1.
  • 世界「最稀有」的動物即將面臨滅絕,全球僅剩3隻,有2隻在中國!
    世界「最稀有」的動物即將面臨滅絕,全球僅剩3隻,有2隻在中國!何為稀有動物?數量極其少,並且繁衍後代很困難的動物。我們都知道熊貓是中國的國寶,甚至是世界之寶,歪果仁都想瞅一瞅熊貓那憨態可掬的模樣。可是比熊貓還要稀有的動物是很多的,我們不要否認那些沒有熊貓的小動物們,或者說是忽視,他們的生命也尤其珍貴,我們要懂得,一個物種沒了就是沒了,以後就再也不會出現了。那麼小編今天帶個大家的是世界「最稀有」的動物即將面臨滅絕,全球僅剩3隻,有2隻在中國!
  • 繼小龍蝦之後,又一個入侵物種被吃得瀕臨滅絕,吃貨:太美味了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應該都聽說過「入侵物種」這四個字,入侵物種指的是一種物種離開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到達一個新的地方。通常情況下,入侵物種往往會對這個新的地方的生態平衡造成難以估量的破壞。好比如德國的大閘蟹,美國的大鯉魚,之所以泛濫成災,就是因為失去了天敵相關的制約。美國人和德國人每年都得投入相當巨額的資金去治理入侵物種。
  • 地球經歷過幾次物種大滅絕?(史前物種大滅絕)
    一、奧陶紀大滅絕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該紀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距今腕足動物在這一時期奧演化迅速,大部份的類群均已出現,無鉸類、幾丁質殼的腕足類逐漸衰退,鈣質殼的有鉸類則盛極一時;鸚鵡螺進入繁盛時期,它們身體巨大,是當時海洋中兇猛的肉食性動物;由於大量食肉類鸚鵡螺類的出現,為了防禦,三葉蟲在胸、尾長出許多針刺,以避免食肉動物的襲擊或吞食。珊瑚自中奧陶世開始大量出現,復體的珊瑚雖說還較原始,但已能夠形成小型的礁體。
  •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
    研究人員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事實上,在2019年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