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故事的主角是「普氏野馬」,那麼,這種野馬為什么姓普呢?其實,來自中國的「普氏野馬」並非是以中國人普氏命名,而是以俄羅斯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命名,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其中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屈辱往事,讓我為大家慢慢道來。
野馬是世界上極為稀缺的物種,近年來,聯合國動物保護協會倡導下,我國用新疆的野驢向外國動物園換取野馬保護養殖。與我們平日裡所見的馬不同的是,野馬有著短而寬大的頭顱,十分顯眼。
在想像中,野馬一定是馳騁荒漠的俊秀馬種,一定有著較為立體健碩的體形。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在人工養殖的環境下,現存的野馬們紛紛膘肥體胖,慵懶不堪,對人類有了較強的依賴感,甚至,再也難從它們身上尋摸到之前的野性。
1875年,俄國境內戰禍橫行,使得各方勢力對於戰馬達到了近乎渴求的程度。並且,那個年代並沒有戰車坦克,一匹駿馬可以說是馳騁疆場作戰的最佳之選。由於馬少兵多,通常各方勢力的統治者都將戰馬的性命看的比士兵更貴重。
由於一馬難求,沙皇便有了培育優秀良馬品種的念頭,所以,派遣了一隊考察隊前往我國新疆地區尋找良馬的蹤跡,1878年,普爾熱瓦爾斯基就是在這個時候受到俄國多方舉薦而成了考察隊的隊長。
之後,普爾熱瓦爾斯基的考察隊請了一個名為列佐夫的嚮導,在少量騎兵的保護下裝扮成商隊,前往中國新疆開始對駿馬的探索。
一行人來到清朝北方的邊境齋桑湖,並連夜趕製牛皮筏渡湖,從當地駐軍手裡用大量銀兩換了一批當時新疆的熱賣貨紅銅線,得到清朝駐軍放行。
誰知,這一放行,竟成了「引狼入室」。
考察隊在當地牧民手中採購了一頂帳篷,於野馬溝落腳。由於,他們手中並沒有時興的洋貨供當地人交易,所以,當地牧民們對這支商隊沒什麼興趣,這也就使他們的意圖在大眾的視野中變得模糊起來。
考察隊在尋找野馬之餘,還獵取了當地的不少小動物製成標本。甚至,還僥倖的發現了該地區出產的名貴寶石。可惜,電臺出現故障未能與俄國聯繫,否則不知又要生出多少事端。
普爾熱瓦爾斯基一行人尋馬未果,卻並未氣餒,裝作要回國曲折迂迴行進。之後,這一可疑舉動迅速引起了清軍的注意,所以,考察隊改走小路,也不再踏足牧民聚居地,就住在荒郊野嶺。
某天,普爾熱瓦爾斯基望見又一匹俊美的野馬從泉水處向他們走來,迅速集結考察隊眾人拿起槍枝待命,可這隻聰明的野馬最終還是跑出了包圍圈。隨後,考察隊在將軍戈壁這個地方發現了大量野馬的蹤跡,在密謀許久之後,他們潛伏在一條山隙中,一輪射擊獵殺了九隻野馬,剝去了九張野馬皮。
等到考察隊回到俄國皇宮的時候,九張馬皮迅速在俄國產生轟動,甚至,被帶去法國展出,使得野馬聞名世界,「普爾熱瓦爾斯基」的名字也被冠在這批野馬頭上。
其實,俄國沙皇的目的可並非野馬皮這麼簡單,他更希望考察隊能夠帶回活著的野馬,使這種優良的馬種能夠應用到戰爭中。於是,他又多次派普爾熱瓦爾斯基組建考察隊前往中國尋找野馬的蹤跡。
在普爾熱瓦爾斯基隨後的幾次考察行動中,還鬧出一個很大的笑話:他在青海地區發現了跟野馬較像的野驢,消息一經傳出直接誤導了世界考察界,使得後來無數考察隊都來青海地區尋找野馬。
雖說,命運並沒有眷顧這個偷獵者,但是,普爾熱瓦爾斯基還是在幾次考察中帶回大量我國珍貴的物種標本,興高採烈的回到俄國。後來,普爾熱瓦爾斯基患上天花死在了塞克湖,俄國人對野馬的探索終於告一段落。
由於世界上見過野馬最多的冒險家死了,所以,這也使得野馬這種物種變得更加神秘莫測。1890年德國人來到我國科布達草原,用當地牧民的套馬技術一舉捕捉了約三十匹的野馬駒,後來更是用網捕的方法捕捉了五十餘頭野馬駒。
但是,在輾轉回國的過程中由於飼育方式不當和惡劣的環境因素,這批野馬駒死傷大半,等到了德國只剩下不到三十匹。
自此,野馬流落他鄉,在遠離故土的外國流亡了百年,直到1984年,終於在國際多方努力下得以回歸故土,重新見到自己祖先繁衍奔馳的中華大地。
其實,在此之前的中國於1957年曾在甘肅肅北縣的野馬泉和明水之間捕到過1隻,1969年在新疆尚有人在準噶爾盆地看到過有8匹野馬組成的小群。1971年,當地的獵人看到過單匹的野馬。
20世紀80年代初,還有人在東準噶爾盆地烏倫古河和卡拉麥裡山之間的地域發現了野馬的蹤跡,但是,沒有確鑿的證據。後來,新疆也時常傳來發現野馬的消息,不過經證實,所看到的都是野驢。
從某種角度上講,野馬就像是流落在外的遊子,牽動著中華人民的心,幸而,如今已有對偷獵者的懲戒法律,這種動物流落他國的事情才變得少了起來。
參考資料:
《普氏野馬(蒙古野馬、野馬)》、《普氏野馬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