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近滅絕的銀杏為何能延續至今?

2020-12-03 國家地理中文網

秋天,一棵掛滿金黃色樹葉的銀杏樹。與大多數逐步落葉的樹種不同的是,銀杏樹的葉子往往會一次全部落光。攝影:WERNER LAYER,MAURITIUS IMAGES GMBH/ALAMY


撰文:SARAH GIBBENS


  當冬季第一波冷空氣來臨時,在曼哈頓和華盛頓特區的街道上,在首爾的社區以及巴黎的公園裡,銀杏樹金黃的葉子便開始脫離枝頭,落到地面上。


  一開始銀杏樹只落下零星的幾片葉子,之後突然間整條街道都鋪滿了金黃的扇形葉片。不過,科學家們發現全球各地的銀杏樹落葉的時間有越來越晚的趨勢,可能是氣候變化的跡象。


  「人們會問我們,『我應該什麼時候出來看銀杏葉?』我們會回答10月21日,」 維吉尼亞大學布蘭迪實驗農場的主任David Carr說,那裡有一個被稱為「銀杏林」的植物園,園中有300多棵銀杏樹。


  Carr自1997年開始就在銀杏林工作,他說秋天變暖和銀杏落葉時間延後的趨勢非常明顯。「現在落葉時間似乎更接近10月底或11月的第一個星期。」


  不過,這並不是這一古老物種第一次面臨重大的氣候變化。銀杏的故事並不是人們所熟悉的人類忽略大自然的又一個案例。


  通過在北達科他州發現的化石,科學家們發現銀杏已經以現在的形態存在了6000萬年,其基因相似的祖先可追溯到1.7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


  在銀杏近2億年的時間軸上,「它們的數量逐漸減少,如今已幾近滅絕。最近因為人類對它的興趣而有所恢復,」《銀杏》一書的作者、全球最重要的銀杏專家之一Peter Crane說。


  追蹤物種生存狀況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野生銀杏列為瀕危物種。科學家們認為只有少量的稀有銀杏樹種群可能存在於中國。雨後的秋天,當你走在散落著金黃的銀杏葉的人行道上時,你就是在和一種罕見的物種進行近距離接觸——一種被人類從自然遺忘中拯救出來並散播到全球各地的物種。Crane說:「這是一個偉大的進化故事,也是一個偉大的文化故事。」


同類中的僅存物種


  在如今的地球上,共有五種不同類型的植物可以產生種子:數量最多的開花植物;結球果的針葉樹;麻黃目植物,大約有70個種類,包括沙漠灌木、熱帶樹和藤本植物;蘇鐵科植物,另一種古老的掌狀植物,以及孤獨的銀杏。在植物界的銀杏科中,現存的只有銀杏一個物種。


  科學家們認為,地球上曾經也有許多不同種類的銀杏。在中國中部地區的一個煤礦中,曾經發現過可以追溯到1.7億年前的植物化石,其中包含類似銀杏的樹,只是葉子的形狀和種子的數量稍微有所不同。


圖為一組銀杏葉,翠綠的葉子在秋天會變成金黃色。攝影:DARLYNE A. MURAWSKI,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銀杏通常被稱為活化石(其中還包括馬蹄蟹和歐紫萁),因為它是數百萬年前一個種類繁多物種僅存的一種。銀杏是一個極其古老的物種,因此還保留了一些現代樹木中不常見的特徵。


  銀杏樹分為雄樹和雌樹,當風中漂浮的花粉粒攜帶的雄樹精子與雌樹的種子結合,並使其受精時,二者就會繁殖,與人類的受精過程類似。銀杏樹還表現出從雄性變成雌性的潛在性別轉換跡象。科學家很少觀察到銀杏樹的這一現象,也沒有完全理解其中的機制,但研究者認為雄樹有時會產生雌性枝幹,作為確保繁殖成功的安全措施。


  一種理論認為全球銀杏物種滅絕始於1.3億年前,當時開花植物的種類開始增加,並不斷擴散。現在全球的開花植物超過23.5萬種。與銀杏相比,它們的進化和繁殖更為迅速,生長速度更快,還會用果實吸引食草動物,用花瓣吸引更多的傳粉者。


  Crane說:「有可能是銀杏面臨著來自更現代植物的競爭,最終在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雖然銀杏已經開始為生存而競爭,但在大約6600萬年前全球變冷的新生代時期,北美洲和歐洲的銀杏還是不斷走向滅絕。到11000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時代結束時,倖存下來的銀杏僅存在於中國。


人類栽植


  銀杏樹的味道非常難聞。雌樹結的種子外層含有丁酸——人類嘔吐物的特有氣味。


  至於銀杏為何會進化出如此刺鼻的臭味,Crane說,「我猜銀杏種子被那些喜歡臭味的動物吃掉了。之後通過其腸道排出,最後在野外發芽。」


  同樣地,銀杏種子可能幫助它們在1000年前得到人類的喜愛。一旦除去銀杏果的外層果肉,裡面的果實就像開心果一樣。Crane說,1000年前,當其它地區的銀杏樹早已滅絕後,中國人可能開始種植銀杏,並以它們的種子為食。(銀杏種子外面的有毒層去除之後才能食用。)


  直到17世紀末,銀杏才被帶到歐洲。當時德國博物學家Engelbert Kaempfer前往日本,並被認為從中國獲得了銀杏。如今,銀杏是美國東海岸最常見的樹種之一。銀杏似乎天生能抵禦昆蟲、真菌和嚴重的空氣汙染,而且能在混凝土下紮根,茁壯生長。


  在20世紀初之前,野生銀杏一直被認為已經滅絕,直到有人在中國西部發現了一片疑似野生的銀杏林。2004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不同意該觀點,認為這些樹是古代佛教僧人種植的,但同時還認為中國的西南部地區可能還會發現其他銀杏林。


  在隨後的2012年,一篇新論文引用證據稱,中國西南部的大婁山區確實存在野生銀杏林。


  「我認為中國的亞熱帶地區可能還存在一些野生銀杏林。但我們需要進行更多的考察探索,」雲南大學的生態學者、2012年論文的作者Cindy Tang說。那些野生銀杏林是潛在的遺傳多樣性寶庫,可供育種者改善栽培物種。


  不過,Crane並不擔心銀杏的未來:銀杏樹非常受人類的歡迎,這將有助於其生存。Crane說:「儘管野生銀杏的處境可能比較危險,而且人類很難接近,但並不太可能滅絕。」


(譯者:流浪狗)

相關焦點

  • 滿大街的銀杏,為何瀕危程度比大熊貓還要高?
    ,比如渡渡鳥、中國犀牛、新墨西哥狼等,而另一些生物雖然沒有滅絕,但是數量極少已經處於瀕臨滅絕的邊緣,這些動物統稱為瀕危動物,在所有瀕危動物中,最著名的瀕危動物當屬於中國的國寶--大熊貓。誰能想到,滿大街的銀杏其實是一種瀕危物種誰能想到,滿大街的銀杏其實是一種瀕危物種
  • 2.7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的銀杏 靠這種「神力」存活至今
    經歷大滅絕、被子植物崛起 銀杏2.7億年屹立不倒倖存至今   從事銀杏研究20多年的揚州大學教授王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銀杏等裸子植物出現之前,陸地上主要分布著早期維管植物,例如石松綱、楔葉綱、真蕨綱、種子蕨、科達目植物,以及種子植物的祖先——前裸子植物等。
  • 救救長江裡最可愛的動物——擁有最萌微笑,卻幾近滅絕
    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共擁有魚類378種,但隨著近幾年的惡性捕撈與生態破壞,那些曾經熟悉的動物從繁盛族群,走到幾近瀕危,再到功能性滅絕,不過10年:中華鱘,是與恐龍同時代的史前生物,在地球繁衍了1.4億年,親歷了長江的形成和變遷,有「水中活化石」之稱。
  • 大街上隨處可見的銀杏,為什麼比國寶大熊貓還瀕危?
    為了更好地保護地球上的生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各種生物按照數量規模,棲息地大小,受威脅程度等多種因素,將物種編入9個不同的保護級別,滅絕風險從高到低分別是絕滅,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低危,數據缺乏和未評估。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評判標準,我國的大熊貓屬於易危生物,然而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的銀杏樹卻被評為了瀕危生物,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為何銀杏能活千年 且不會出現衰老跡象?
    《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一份新的研究報告,主要是想剖析下,為何像銀杏這樣的生物,可以活千年,且不會出現衰老的跡象。該研究通過年輪測定技術結合DBHs的分析,確定了34株銀杏樹的真實樹齡,其樹齡分布在15年—1353年,並將其中不同樹齡的樹木分為三組進行比較研究。
  • 明明滿大街都是銀杏樹,為什麼銀杏比大熊貓還要瀕危?
    銀杏是銀杏綱-銀杏目-銀杏科-銀杏屬-銀杏種的唯一生物,而其他綱則有許多生物,比如:提到鳥綱,全世界所有的鳥都是該類目之下。只是在三疊紀末大滅跡,以及白堊紀末大滅絕中,由於地球環境突變,導致一大批不適應地球環境的裸子植物消失了,而銀杏綱更是損失慘重,目前該綱之中只有銀杏這一個物種,可謂是家業凋零。
  • 銀杏葉黃秋已濃
    這個季節,最美的樹大概要算銀杏了。藍天麗日下,枝葉金燦燦伸向晴空,真有一種動人的美。金黃的銀杏葉簡直成了深秋的象徵,很多人的手機裡這時都會存有幾張銀杏的照片。人們欣賞銀杏,除了它的美,大概還有一份季節的感懷在裡面。銀杏葉子黃了,一年又快到頭了。    上千年的銀杏樹也算不上稀奇。
  • 受全球變暖影響 到2100年北極熊或幾近滅絕
    加拿大和美國專家發現,到2100年,大多數北極熊亞種將面臨滅絕風險。問題在於北極熊獵捕海豹需要浮冰。據專家計算,到2100年,北極熊可能幾近滅絕。 專家不認為北極熊可以適應永久在陸上生活。他們以更新世末期為例。當時,北極熊遍布被冰覆蓋的波羅的海,而在全新世變暖後,永凍冰消退,北極熊便從該地區消失了。
  • 植物所合作揭示活化石銀杏的種群進化歷史
    活化石類群起源古老,往往一個支系僅現存一個物種,形態性狀保守,現存分布範圍狹窄,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因此達爾文認為活化石是研究物種滅絕、競爭、適應性等進化生物學核心問題的絕佳體系。銀杏(Ginkgo biloba L.)
  • 存活了約3億年的生物,挺過了三次世紀大滅絕,如今卻被拿去養雞
    和地球誕生的時間相比人類只不過的時間長河中短暫的一個瞬間在,在地球悠長的歲月裡無數的生命滅絕,在滅絕之後又誕生新的世界。人類文明現在太過渺小,以至於連地球上的很多謎題至今也無法解開。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之前還有著多個遠古時代,在這些遠古時代中生活著大量已經滅絕了的生物,其中恐龍就是我們最熟悉的,通過考古發掘我們了解到了很多滅絕了的生物距離我們有長達上億的時間跨度,在他們滅絕之後我們只能通過化石來了解他們
  • 銀杏屬於瀕危植物,為何在很多公園都有?基因測序告訴你答案!
    銀杏在世界自然保護名錄中屬於瀕危植物,有活化石之稱,也是我國獨有的植物。我們經常在公園或者馬路邊看到的銀杏,基本上都是通過人工培育(無性繁殖)得到的,基因測序表明,世界其他地方的銀杏幾乎都來自於浙江省天目山,現有銀杏已經失去了基因的多樣性,屬於孑遺物種,自然繁衍下去大概率會滅絕。
  • 答案居然是銀杏……
    恐龍生活的時代——侏羅紀,總是能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1994年,科學家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恐龍時代的植物「活化石」——瓦勒邁杉。恐龍就是以瓦勒邁杉的樹葉為食的。地質歷史上出現很早,至今仍存活於世上未滅絕的生物統稱為活化石。狹義上的活化石是指孑遺生物。
  • 北美野牛成國獸 曾遭到大量屠殺至19世紀末幾近滅絕
    法案起草者之一、眾議員威廉·萊西·克萊評價北美野牛的地位時說:「沒有其他本土物種比這種高貴的動物更能講述美國故事。」北美野牛從史前時代開始就生活在北美大地,是北美最大的陸地動物,成年公牛可達1.8米高,體重將近一噸。
  • 為什麼劍齒虎和泰坦鳥都滅絕了,而與它們同時期的狼卻延續至今?
    狼似乎離人類很近,哪裡都能聽到狼這個詞,童話故事裡,生活中,無處不在。其實狼離我們很遙遠,狼出現在200萬年前,200萬年前是什麼概念,說幾種跟狼同時代的頂級掠食者,泰坦鳥和劍齒虎。泰坦鳥:泰坦鳥體高可達2.5米,體重可達200-400公斤,是最大的恐鶴亞科肉食鳥類。
  • 5種延續至今的史前物種,它們比恐龍還要古老
    水母,分布於世界多個海域的浮遊物種,出現的時間比恐龍還要早遠,在6.5億年前就已經存在,在多次物種滅絕事件的洗禮之後仍舊有少部分群體延續至今。目前在世界上的水母大約有250種,形態各異且多數具有劇毒。鸚鵡螺,在地球上經歷了數億年的演變,至今仍存活在熱帶印度洋之中,外型與生存習性也都幾乎沒有發生變化,被人譽為海洋中的「活化石」生物,且對人類研究生物進化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新疆北鯢,目前是我國新疆地區史前唯一存活至今的有尾兩棲動物,起源於2.4億年前,比恐龍出現的時間要早。被人在1866年發現之後甚至絕跡長達一個世紀才又被人重新發現。
  • 比現代人要聰明,要更先進的人種,為何滅絕至今仍是個迷
    我們現代人的祖先智人,和已經滅絕的尼安德特人來自同一個祖先,海德堡人。大約在50-60萬年前,一支海德堡人離開了非洲,進入歐亞地區,成為了尼安德特人,留在非洲的海德堡人就成為了智人,大約7萬年前,人類祖先走出非洲,走向世界,在智人到達歐洲之前,尼安德特人已經在那邊制霸了約30萬年,智人去到歐洲後,大概在3萬年前,尼安德特人突然神秘的滅絕了。
  • 滿大街可見的銀杏,怎麼就比大熊貓還瀕危?
    通過化石證據顯示,最早的銀杏可以追溯到2.7億年前,並且在恐龍時代銀杏家族迅速崛起,只是在被子植物興起後,裸子植物的生存空間一再被壓縮,導致許多裸子植物因此而滅絕,倖存的裸子植物也退出植物界的霸主之位,在某一個角落苟延殘喘。
  • 在蒙古國呼斯泰嶺保護區,我們發現了幾近滅絕的蒙古野馬
    就是這種曾在草原上生存了數千年的物種,曾幾度傳出「滅絕」的消息。上世紀90年代中期,人們只能在春秋季節能看到黃羊、盤羊的身影,自2000年後呼斯泰嶺保護區便是它們的常駐家園了。而蒙古馬鹿的數量也從50多頭迅速增長到1300多頭。到了候鳥遷徙的季節,珍稀鳥類也會經過這裡,白頭鶴、灰鶴、紅腳隼、獵隼、禿鷲、胡兀鷲等在這裡繁衍棲息。
  • 二疊紀末大滅絕 破解2.5億年前的「謀殺案」
    原標題:破解2.5億年前的「謀殺案」 在生物演化的「長河」中,曾經出現過一次「大滅絕」事件,幾乎造成了地球生物界回到原始狀態,這就是著名的「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但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次大滅絕呢?
  • 中科院專家: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緣於溫室效應
    在生物演化的「長河」中,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曾造成95% 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陸地生物物種滅絕。對這一「大滅絕」事件,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通過大量研究發現,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由溫室效應引發,其滅絕速度遠超早前認識。該研究成果,已於近期被刊登在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期刊——美國的《科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