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以太坊 2.0、Polkadot、Cosmos 與 NEAR 等 Layer 1 擴容方案...

2021-01-08 金色財經

大多數下一代區塊鏈的 layer1 以並行架構進行擴展,把交易處理分配給不同的節點

根據如何處理跨分片通信的安全性,這被稱為分片互操作性。

分片化生態系統的挑戰在於它們打破了可組成性--除非智能合約部署在同一個分片或區塊鏈上,否則它們無法同步地相互調用

大多數著名的下一代區塊鏈項目都計劃採用並行化的擴展架構進行擴展。對於 Ethereum 2.0 和 NEAR 的情況,被稱作分片,而對於 Polkadot 和 Cosmos 的情況,它更經常被稱為區塊鏈之間的互操作性。

從自上而下的角度來看,這些解決方案中的每一個看起來都很相似。交易用不同的驗證器集進行處理,不同環境之間有一些類似的通信方法。這對於 Ethereum 2.0 上的分片和 Cosmos 上的特定應用鏈是一樣的。

設計中的一些權衡

共享安全 vs. 主權: 其中每個節點都從全局的驗證器集中獲得安全性,或者對自己的安全性負責。

異質性 vs. 同質性:其中每個連接的分片都和其他分片一樣,或者連接的鏈可以有不同的屬性(例如不同的共識機制或支持的程式語言)。

Ethereum 2.0

Ethereum 2.0 的 分片 基於簡單的目標,即在分片之間劃分交易處理和存儲需求。在當前版本的 Ethereum 中,每個節點都需要驗證所有交易並存儲 Ethereum 的所有歷史信息。

在實踐中,這意味著從 Ethereum 2.0 上作為驗證者的 Proof-of-Stake 節點中,有一個子集被分配給一個分片。一個領導者會被隨機選出,承擔類似於比特幣工作證明中獲勝礦工的角色--打包一個區塊,同時由其他驗證者組成的委員會證明該區塊的有效性。

一旦委員會證明了一個區塊的有效性,它就可以被納入「主鏈」(Beacon Chain)。這個證明就會被存儲在 Beacon Chain 中,而不是存儲分片的全部交易歷史。

委員會會創建分片區塊的時間框架,稱為「slot」。32 個 slot 形成一個「epoch」,之後委員會解散,並以新的參與者重新組建分片。每個 epoch 的第一個 slot 是一個檢查點,之前的區塊可以在這裡實現最終確定。epoch 每 6.4 分鐘循環一次。

拆分驗證器似乎會產生一個明顯的安全問題。例如,如果有 64 個分片,全局驗證器集就會被分割成至少 64 個委員會--可能會使每個分片的驗證器相對較少。此外,單個分片上的交易數據的損壞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後果。如果其他分片建立在虛假的交易基礎上,整個系統就會被破壞。

解決方案 是隨機抽樣和定期輪換驗證者。

每個分片委員會至少要有 128 個成員,如果你從全球隨機選擇驗證者,被挑選者的分布遵循二項式分布。例如,如果您假設從全球貢獻者(ETH 2.0 token 持有者)池中選出 150 名成員,且誠實度為 75%,那麼該分片也誠實的概率為 99.999999998%。

不頻繁的隨機抽樣會存在一個新的攻擊方法,即驗證者知道他們在給定的時間段內處於哪個分片上,並可以開始賄賂同一分片上的其他委員會成員。而抽樣是有開銷的,因為每次驗證者被選入一個新的分片時,他們需要下載整個分片的數據。

Polkadot

Ethereum 2.0 通過共享安全,ETH 持有者在有著同樣分片的情況下對交易進行驗證。Polkadot 也實現了共享安全,但採用不同分片,允許每個分片有自己的 token 和治理規則。

通常情況下,這些分片或並行的鏈建立在 Substrate (一種區塊鏈開發框架)上。如果一條鏈決定連接到中繼鏈,DOT 持有者就會成為 平行鏈 的安全提供者。如果某條鏈想成為 Polkadot 共識的一部分,他們必須通過拍賣租賃一個平行鏈插槽。

Polkadot 使用了一種名為 Nominated Proof-of-Stake (NPoS)的變體。提名者是 DOT 持有人,他們為驗證者投票。目前,該網絡在啟動階段正在將驗證者的規模從 20 人擴大到 100 人。

連接到中繼鏈的每個平行鏈都有 collators,他們運行平行鏈的一個完整節點,並將其交易打包成區塊。然後,這些區塊被提交給中繼鏈上的驗證者,這些驗證者已經被分配到一個給定的平行鏈。與 Ethereum 2.0 類似,這些驗證者會定期隨機輪換到新的 平行鏈 上。

如何激勵這些驗證者由平行鏈決定--例如,給定平行鏈的驗證者可以通過給予平行鏈的原生 token 來激勵。Collators 為平行鏈的驗證者提供最新狀態轉換的 Merkle 樹--區塊鏈中給定區塊的種類摘要和唯一指紋。然後,中繼鏈驗證者會檢查該區塊是否遵循了平行鏈的狀態轉換規則。

需要注意的是,Polkadot 並不保證狀態有效,只是檢查狀態轉換。在實踐中,這意味著當一個平行鏈加入 Polkadot 的共識時,它之前的狀態被認為是有效的。

一旦分配給平行鏈的驗證者達成共識,認為狀態轉換是有效的,他們就會構建一個「候選收據」,並最終包含在中繼鏈的狀態中。在中繼鏈上,一個最終確定的區塊的預計時間是 12-60 秒。Polkadot 還在研究一種跨鏈消息傳遞協議,它可以讓 平行鏈 之間不通過 中繼鏈 進行通信。

與 Ethereum 相比,給予平行鏈負責自己的 token 的權利帶來的一個不同之處是,平行鏈上的交易費用是可以定製的。平行鏈可以在系統內自行選擇費用,而中繼鏈的安全和資源是通過拍賣機制來支付的。

Cosmos

與 Polkadot 和 Ethereum 相比,Cosmos 採取了「lightest」的跨鏈通信方式,將自身的安全性從整個系統的安全性中分割開來。Cosmos Hubs 只對連接的區塊鏈之間的消息進行驗證。

Cosmos SDK 是一個用於構建特定應用區塊鏈(或區域)的框架,這些區塊鏈可與 Cosmos 生態系統的其餘部分互操作。

連接到 Cosmos Hubs 的特定應用區塊鏈(通過 IBC 協議)被設計為保持其完全主權。設計目標是,主權增加了 token 持有人對其協議的 決定 權力。如果發現了一個 bug 或者需要一個新的功能,可以不用說服另一條鏈 token 持有者就可以引入。

例如,如果 MakerDAO 今天被黑客攻擊,MKR 持有者將不得不說服 ETH 所有者分叉區塊鏈。與 MakerDAO 是自己的區塊鏈相比,這樣做的門檻要高得多。

Cosmos 的特別之處在於增加了開發者的靈活性--他們可以完全控制自己想要的虛擬機、共識機制或治理方法。Cosmos 所需要的只是一個輕客戶端證明。

然而,Cosmos 模式要求市場在處理失敗的風險方面承擔更大的作用。例如,一個快速確認版本的錨定 token 可能與同一 token 的慢速版本有不同的價格。從本質上講,安全性可以被定價為資產,而不是區塊鏈的設計。

NEAR Protocol

NEAR 協議的分片設計(Nightshade)與 Ethereum 2.0 一樣,具有核心屬性。NEAR 持有者負責所有分片的安全,這些分片是同質的。兩者的主要區別是 Near 取消了 beacon chain。

NEAR 沒有一條主鏈,而是有一個包含區塊的單鏈,承載所有已經發生的交易。然而,從物理上講,每個驗證者只維護他們驗證交易的一個分片(「塊」)所對應的狀態。

一個塊中的交易被分配在不同的 chunk。區塊本身只包含這些 chunks。與 Polkadot 和 Ethereum 2.0 中的主鏈和分片鏈有兩個獨立的共識進程運行不同,NEAR 只有一個共識進程來維護鏈。

這是由驗證者同時被分配到區塊生產和一些子集的分片中來實現的。在這些分片中,驗證者輪流生產塊。然後,每個區塊生產者等待區塊生產者將區塊的 糾刪 碼版本發送給他們--然後這些區塊被用來創建下一個區塊。

NEAR 在具有接收事務的合約之間保持快速的跨分片調用。當一個交易影響到另一個 chunk 的狀態時,會向區塊鏈發送一個收據。每個 chunk 觀察最近的區塊和指定給它們的收據,並在自己的交易中應用這些收據。

問題是,NEAR 以某種方式必須確保收據被各分塊實際應用--否則,一個分塊會執行一個交易並將其包含在一個 chunk 中,但另一個 chunk 不會。這將導致該 chunk 破壞鏈的其他部分。

為了打擊無效 chunk 的產生,NEAR 使用了一個漁夫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有一個挑戰期,任何人都可以對一個 chunk 發布挑戰。在這期間,任何誠實的驗證者都可以提供一個證明,證明某個 chunk 是無效的。然後,該證明會被下一個區塊的區塊生產者驗證,不誠實的區塊生產者的 NEAR 會被部分罰沒。在這種情況下,整個 NEAR 區塊鏈會被回變到最新的有效狀態。

NEAR 的權衡是,目前的設計最多可以處理約 200 個驗證者,而 Ethereum 可以讓任何擁有 32 個 ETH 的用戶作為驗證者(數百萬個驗證者)。這是因為 Chunk 生產者和區塊生產者之間的不斷通信要求(目標是區塊時間在 2-3 秒之間)。

不過,NEAR 的分片設計的主要優勢在於,相比 Ethereum 2.0 和 Polkadot,NEAR 的分片設計相對容易實現。

結論

對分片或類似區塊鏈生態系統的 擔憂是 ,它們限制了可組合性。其無法支持不同合約的交互和以及交易的升級。經過權衡之後,Cosmos 的跨鏈事務可能是最慢的,而具有同質安全性的分片鏈是最快的。

在有限的可組合性的前提下,像 Ethereum 2.0 這樣的分片設計確實提供了潛在的大規模可擴展性。Ethereum 2.0 將分三個階段推出,其中最後一個階段將啟用智能合約。然而,第二階段之後,使用 Ethereum 作為數據層,通過 Optimistic 或 ZK Rollup 可以將交易處理能力提高到每秒 5 萬筆。

總的來說,這些 layer1 構造中的每一個都能在可擴展性上比現在有指數級的提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它們的相似程度也很高。

不同區塊鏈之間有意義的差異可能更多的是與時間有關--即項目何時能夠推出對 Ethereum 有競爭力的版本。今天,大多數項目都建立在 Ethereum 上,因為它可用,而且所有的資產和其他開發者都在那裡。

如今,Ethereum 用戶為常見的智能合約交互支付 10-50 美元 Gas 費,而提供更多交易處理的競賽正在進行,無論是 layer1 還是 layer2 擴展解決方案,如 Optimistic 和 ZK Rollup。現有的高 Gas 費或許是啟動另一個成功生態系統的最佳機會。到目前為止,只有比特幣和 Ethereum 鏈看到了有意義的推動力。

「無限智能合約能力」論點的一個有趣的例外是,有目的地限制這些能力可能有利於區塊鏈的安全性。

成功的應用可以依附區塊鏈的安全性,因為它們除了驗證鏈上交易獲得利潤還能參加其他的項目--例如,通過還原區塊鏈的歷史記錄來進行有利可圖的交易,從而對 DEX 進行仲裁。Cosmos 上的特定應用區塊鏈可以消除無權限代碼部署的能力,從而消除這種寄生攻擊載體。

不同區塊鏈應用的架構在最終狀態下是什麼樣的,目前還不清楚。可能是應用與其他應用分開,通過跨鏈協議進行通信,也可能是一些一起使用的應用存在於同一個 分片 上--而更多不頻繁的通信則留給跨鏈或分片協議。同一個應用甚至可以將自己分裂到許多分片或區塊鏈上。

相關焦點

  • 什麼是layer2 ?一文讀懂以太坊擴容方案的投資機會 |幣小寶區塊鏈...
    今年以來,layer2 板塊取得了不錯的漲幅,那麼,什麼是layer2 ?為什麼需要layer2 ?layer2賽道有哪些優質項目?layer2 是一個為提升以太坊網絡(layer1)性能的整體解決方案,眾所周知,由於以太坊網絡經常出現擁堵情況,並且手續費奇高不下,導致許多大規模應用無法在以太坊網絡實現。
  • 以太坊2.0來了,其他公鏈該怎麼辦?
    12月1日,以太坊2.0階段0的信標鏈正式啟動,這一刻標誌著以太坊2.0正式拉開帷幕,對於這個龐然大物,大部分人都有著無限的期待,然而這一切只是剛剛開始,以太坊2.0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個時候就有很多派別提出多個解決方案,大致分為幾類,第一類就是擴容,第二類就是二層網絡layer2,第三類就是現在大多數人熟知的分片技術等技術的結合體。
  • 取代以太坊、爭鋒Cosmos, Polkadot 的真實面貌到底是什麼?
    在概念暢想中,Gavin 也在 2014 年首次提出 0 信任的安全交互作業系統——web 3.0 時代,並稱其為 「後斯諾登時代」(第二次重提 web 3.0 則是在 2017 年成立 polkadot 之際);在工具上,出來單幹並獨立創建了 Parity Technologies 的 Gavin 推出了由 Rust 語言編寫的以太坊客戶端 Parity,目前該客戶端的以太坊用戶仍然排名第二
  • 以太坊2.0合約存入ETH突破200萬枚|以太坊2.0|以太坊|波卡|filecoin
    本周技術周刊包含以太坊、波卡、Filecoin、BSN網絡的技術類新聞。以太坊網絡Sigma Prime發布以太坊2.0客戶端Lighthouse v1.0.5版本據官方消息,以太坊2.0客戶端Lighthouse開發團隊Sigma Prime 發布Lighthouse v1.0.5版本。
  • 以太坊2.0設計了那麼複雜的規則,到底為了啥
    小編:記得關注哦來源:彩雲比特自從比特幣減半之後,以太坊2.0重新獲得了大量幣圈人的關注,雖然有一部分原因是現在圈內也沒什麼熱點,而唯一的看點以太坊2.0的phase 0階段可能在今年內完成,加上以太坊目前是區塊鏈領域內非常知名的圖靈完備的公有鏈,而且市值也排名第二,
  • 火星獨家|2個關鍵點讀懂從以太坊1.0到2.0的大遷徙
    在技術上並非不可行,但它需要所有以太坊1.0客戶端都在2.0輕客戶端上能運行,並對以太坊1.0共識規則進行一些修改,允許在相反的方向上採用類似的銷毀/接收方法。如果想要實行雙向橋接方案,採取的路徑將會是:(1)發布以太坊2.0的信標鏈(2)一旦穩定的信標鏈和輕客戶端存在,那麼要求以太坊1.0客戶端成為以太坊2.0的輕客戶端,並將以太坊1.0與2.0最終確定(3)在以太坊1.0和2.0中增加額外的共識規則,以處理以太坊1.0上的重鑄與以太坊2.0上的銷毀證明。
  • 以太坊二層擴容之路:Plasma 衰落與 Rollup 崛起
    以太坊原生代幣 ETH 的價格接近歷史最高水平,以太坊區塊鏈隨著使用量增加而爆棚,鏈條在不斷增長的需求下不堪重負,研究人員和開發人員正在瘋狂地尋找新的擴容解決方案。在世界各地的區塊鏈會議上,開發人員討論了不同的擴容建議。以太坊社區迫切需要一個解決方案。
  • 未來以太坊2.0將會面臨怎樣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12月1日以太坊2.0啟動了創世區塊,目前已進入正常運行階段,但是大家最關注的還是關於資金的問題,有的人認為現在以太坊價格已經很高了,有的人則認為還未迎來真正的牛市。 其實在此之前我已經寫過多篇關於以太坊2.0的文章了,再寫寓意為何?
  • 以太坊2.0創世,在「寧靜」中沸騰
    相比於前者被市場以「機構牛「和「灰度牛」來做解讀的「明褒暗酸」;後者雖然只是以太坊2.0規劃中的很小一步,但其代表了以太坊正式走向了權益證明(PoS)和擴容的主線劇情。時光倒回至2015年,以太坊社區以前沿(Frontier)、家園(Homestead)、大都會(Metropolis)和寧靜(Serenity)這四個充滿遐想的詞來標記以太坊未來的技術階段。
  • 火星人許子敬:以太坊已成為一個自我維繫的生態系統
    2014年1月份我在邁阿密大會上宣布了以太坊項目。那時候智能合約的概念、區塊鏈技術概念還是非常新的,很多人對此感到興奮,很多人也在想在此之上可以做哪些有意思的事情。2014年7月份以太坊基金會成立了,開始進行以太幣預售,主要是為了推動以太坊初期發展。2014年10月,以太坊就「死」了,當時大家都在說為什麼以太坊已經「死」了?
  • 幣贏共識52 AMA 回顧|Polkadot的進化之路——波卡是通往Web3.0的...
    但是在以太坊上會消耗高額的gas費用,而且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影響用戶體驗,對於我們想要吸引用戶做投票的時候是很大一筆開銷。因此我們就暫時把這個投票記錄在中心化的伺服器上,最後一步決議再在智能合約裡去執行。因此這個項目結束之後,我就在尋找一個優秀的區塊鏈框架去實現以太坊完成不了的事情,當時在全球非常火的是跨鏈的項目,cosmos和polkadot,正好也都在柏林。
  • 以太坊擴容二階矩陣:新方案Validium較ZK Rollup等前輩有何優劣勢?
    從數據是否存儲在鏈上以及是否採用零知識證明兩個維度將以太坊擴容劃分為四類,並比較各類方案優劣勢。本月初,StarkWare 團隊推出了全新的以太坊主網 Layer 2 擴展方案。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嘗試,以太坊 Layer 2 生態的擴展方案可以用二階矩陣做歸結(我第一次看到這麼總結的是 StarkWare 團隊的 Avihu Levy )。
  • 深度解析明星公鏈 NEAR:以太坊殺手?還是泯然眾人?
    隨著以太坊 2.0 的浮出水面,存在以下一些擔憂: 以太坊 2.0 更看重去中心化和可擴展性,而不是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 從 PoW 共識轉為 PoS 共識,似乎是圍繞以太坊 2.0 的主要話題,但全新的分片設計才能將以太坊擴容為網際網路級別的基礎層區塊鏈。
  • 以太坊的混合二層擴容協議是怎麼一回事
    以太坊的混合二層擴容協議是怎麼一回事 區塊鏈研究實驗室 發表於 2019-10-17 09:10:28 目前的二層擴容的方法--基本是Plasma和狀態通道。
  • IOSG:暢想最先在 DeFi 跑出來的 Layer2 方案
    截至目前以太坊 2.0 存款合約地址已收到 104,416 枚 ETH,如果在 12 月 1 日的 7 天之前可以滿足啟動的最低 ETH 存款量(524,288),以太坊 2.0 網絡將在該日啟動,否則將在滿足最低質押量的 7 天后啟動。
  • 以太坊2.0存款合約地址存入105000 ETH,超過25%被3名大鯨持有
    以太坊2.0存款合約地址存入105000 ETH,超過25%被3名大鯨持有目前以太坊2.0存款合約地址的105,000 ETH 中,超過25%的存款來自於3名大鯨持有者。還有一個 ETH大鯨存入5,024 ETH,這些是持有三年的 ETH,該名大鯨還持有另外1.5 萬 ETH。
  • 以太坊2.0的成功會加速牛市的到來嗎?鄭州小夥用手機日挖1.6枚
    以太坊2.0多客戶端測試網Medalla已正式啟動,市場對此反響強烈,從7月份ETH價格暴漲就可見一斑。目前比特幣減半之後四大熱點(ETH2.0、波卡、DeFi、Filecoin)中,ETH2.0已經成為行業最為關注的熱點,隨著ETH2.0推進和應用,以太坊成為行業重要的底層技術的共識會越來越強烈。從某種程度上,加密貨幣能否迎來牛市以及區塊鏈未來願景完全取決於ETH2.0。
  • V神:以太坊最終將實現每秒100萬次交易
    EOS等區塊鏈3.0的發展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眼球,但是以太坊的擴容計劃,可能也會給以太坊帶來新的生機。Vitalik Buterin最近做出了非常宏偉的承諾:憑藉Sharding(分片)和Plasma(一種可擴展的自主智能合約)等第二層解決方案,以太坊網絡最終將能夠每秒處理100萬次交易,並有具有每秒1億次以上的潛力。
  • 亞太以太坊社區大會演講精編:Plasma三級鏈層體系實現擴容,引入...
    Plasma為什麼重要簡單的來說,隨著以太坊的火熱發展,其「交易能力不足」的問題日益顯現。使用者需要保留一份完整的區塊鏈備份,即其中完整的交易和計算歷史記錄。因此,以太坊和眾多研究者都在尋找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縮小需要直接儲存在鏈上的數據的體量。在講述這一環節過程中,David使用了一個「Alice和她的UTXO」的故事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這一故事後來貫穿演講全過程)。簡單的來說作為一種區塊鏈擴容解決方案,Plasma使用子鏈向母鏈(即Ethereum)進行報告,以提高交易容量。且無需擔心通常使用較小鏈的安全問題。
  • 波卡和以太坊2.0的中間帶機會:從資產跨鏈到應用跨鏈
    這主要由於現在應用、生態、開發者等幾個層面,以太坊的構建都是相對領先的,波卡等公鏈需要這樣的能量補給,以實現更方便的鏈間互通,這也就催生了另一版塊——軟體應用的跨鏈,一種更偏向於軟體之間的通配性,是不止於資產一環,可實現環環相扣應用開發的適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