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發文章:2030年前送人類上火星並安然無恙返回地球

2020-12-05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美國總統歐巴馬近日在CNN網站發布文章稱,美國政府將在本世紀30年代到來之前將人類送上火星並安全返回。在文章中歐巴馬提到,除了各領域的頂尖專家,美國還有上千個商業公司在從事航天研發業務。接下來兩年中會首次有私人企業送太空人去國際太空站。在為CNN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歐巴馬公布了他為太空探索設立的短期目標:執行前往火星的載人航天任務、讓太空人安然無恙地返回地球,以及實現長期居留的「雄心壯志」。

One of my earliest memories is sitting on my grandfather's shoulders, waving a flag as our astronauts returned to Hawaii. This was years before we'd set foot on the moon. Decades before we'd land a rover on Mars. A generation before photo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would show up in our social media feeds.
我最早的回憶之一,就是我坐在祖父的肩頭上,揮舞著小旗子,迎接太空人們返回夏威夷。在那之後,又過了幾年,我們才成功登月;又過了幾十年,我們才向火星上發射了一臺登陸器;又過了一代人的時間,國際空間站拍攝的照片才得以出現在社交媒體上。

I still have the same sense of wonder about our space program that I did as a child. It represents an essential part of our character -- curiosity and exploration, innovation and ingenuity,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what's possible and doing it before anybody else. The space race we won not only contributed immeasurably important technological and medical advances, but it also inspired a new generation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ith the right stuff to keep America on the cutting edge.
而時至今日,我對太空項目的驚奇之心仍與童年時無異。它代表了人類性格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和巧妙的技藝,不斷挑戰可能性的極限,並爭先恐後地去實現它。我們贏得了這場太空競賽,不僅對科技和醫學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還激勵了新一代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讓美國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That'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in my first address as President to the American people, I vowed to return science to its rightful place. In our first few months, my administration made the largest single investment in basic research in our history, and I went to the Kennedy Space Center to call for reimagining and reinvigorating our space program to explore more of our solar system and look deeper into the universe than ever.
因此,在我首次以總統身份向美國人民發表致辭時,我曾發誓說,要讓科學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我任期的頭幾個月中,我們做出了迄今為止在基礎研究上給出的最大一筆單項投資,我還來到了甘迺迪航天中心,呼籲大家一起使太空項目重新煥發生機,進一步探索我們的太陽系,並更加深入地研究宇宙。

In the years since, we've revitalize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t NASA, extended the life of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and helped American companies create private-sector jobs by capitalizing on the untapped potential of the space industry.
在那之後的幾年間,我們重振了NASA的科技創新精神,延長了國際空間站的工作壽命,並向未開發領域的太空企業投資,幫助美國私營企業創造出了更多的工作機會。

Last year alone, NASA discovered flowing water on Mars and evidence of ice on one of Jupiter's moons, and we mapped Pluto -- more than 3 billion miles away -- in high-resolution. Our space telescopes revealed additional Earth-like planets orbiting distant stars, and we're pursuing new missions to interact with asteroids, which will help us learn how to protect the Earth from the threat of colliding with one while also teaching us about the origins of life on Earth. We've flown by every planet in the solar system -- something no other nation can say. And we continue to drive down the cost of space exploration for taxpayers.
僅僅在去年一年當中,NASA就實現了幾大壯舉:在火星上發現了液態水、在木星其中一顆衛星上發現了冰的跡象、還給距地球30億英裡(約合48億公裡)之遙的冥王星拍攝了高解析度照片。我們的太空望遠鏡成功找到了一些圍繞著遙遠的星球運轉的類地行星,我們還開展了一些與小行星有關的新任務,這將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該如何保護地球、免遭小行星碰撞的威脅,其中一項研究還讓我們對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有了更好的了解。我們已經飛掠了太陽系中的每一顆行星,別的國家都不曾做到過這一點。此外,我們還在不斷降低太空探索的成本,減輕納稅人的負擔。

This week, we'll convene some of America's leading scientists, engineers, innovators and students in Pittsburgh to dream up ways to build on our progress and find the next frontiers. Just five years ago, US companies were shut out of the global commercial launch market. Today, thanks to groundwork laid by the men and women of NASA, they own more than a third of it. More than 1,000 companies across nearly all 50 states are working on private space initiatives.
本周,我們將在匹茲堡召集一些美國頂尖的科學家、工程師、創新人士和學生,一起設想我們該如何繼續進步下去,並找到下一個挑戰的目標。僅僅五年以前,在全球商業火箭發射市場上,美國企業還被人拒之門外。而如今,多謝NASA工作人員的兢兢業業,我們已經佔領了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在全美將近50個州裡,已經有超過1000家企業正在開展私人太空探索工作。

We have set a clear goal vital to the next chapter of America's story in space: sending humans to Mars by the 2030s and returning them safely to Earth, with the ultimate ambition to one day remain there for an extended time. Getting to Mars will require continued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rivate innovators, and we're already well on our way. Within the next two years, private companies will for the first time send astronauts to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為了翻開美國太空探索的新篇章,我們已經設立了一個清晰的目標:在本世紀30年代之前,把人類送上火星,然後再讓他們安然無恙地返回地球;同時還要抱有更大的雄心壯志,有朝一日讓太空人在火星上停留更長時間。要想實現火星之旅,政府和私營創新企業之間需要展開進一步合作,而我們已經在這方面著手努力了。在接下來兩年內,私營企業將首次把太空人送上國際空間站。

The next step is to reach beyond the bounds of Earth's orbit. I'm excited to announce that we are working with our commercial partners to build new habitats that can sustain and transport astronauts on long-duration missions in deep space. These missions will teach us how humans can live far from Earth -- something we'll need for the long journey to Mars.
而下一步便是飛出地球的軌道。我在此懷著激動的心情宣布,我們正在與商業領域的合作夥伴聯手,共同打造新的太空居所,供太空人在深空中執行長期任務時維持生活和進行運輸。這些任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人類能在距離地球多遠的地方生活——如果我們要開展前往火星的長途旅行,這些信息都是我們需要去了解的。

The reporter who covered the moon landing for The New York Times, John Noble Wilford, later wrote that Mars tugs at our imagination "with a force mightier than gravity." Getting there will take a giant leap. But the first, small steps happen when our students -- the Mars generation -- walk into their classrooms each day. Scientific discovery doesn't happen with the flip of a switch; it takes years of testing, patience and a national commitment to education.
為《紐約時報》撰寫了登月報告的記者約翰•諾伯•威爾福德後來寫道,火星對我們的吸引力「比地心引力還大」。如果能到達火星,那將是一次巨大的飛躍。但在此之前,我們需要一步步地來。我們的學生每次邁進教室、學習知識,都是一次微小的進步,他們是「火星一代」。科學發現得來不易,它需要經歷長年累月的測試和耐心、還需要整個國家對教育的重視。

President Eisenhower knew this: In 1958, he devoted great resources to science and math education around the same time he created NASA. And it's why I'm proud that we've passed important milestones in STEM educ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more than 100,000 engineers are graduating from American schools every year, and we're on track to accomplish my goal of training 100,000 excellent new STEM teachers in a decade.
艾森豪總統就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1958年,差不多就在他創立NASA的那段時間,他還向科學和數學教育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正因為如此,我才因為我們在STEM教育(即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中取得的成就而自豪。有史以來第一次,每年都有10萬名工程師從美國的學校中畢業,而我們也正在實現我設定的、在十年內訓練出10萬名卓越的STEM教師這一目標。

When our Apollo astronauts looked back from space, they realized that while their mission was to explore the moon, they had "in fact discovered the Earth." If we make our leadership in space even stronger in this century than it was in the last, we won't just benefit from related advances in energy, medicine, agricultur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e'll benefit from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our environment and ourselves.
當阿波羅號上的太空人在太空中回望地球時,他們意識到,雖然他們的任務是探索月球,但他們「實際上也發現了地球」。如果我們本世紀能進一步確立太空探索在這個國家的領先地位,我們不僅能從相關領域、如能源、醫學、農業和人工智慧中大大受益,還能更好地理解我們的環境、以及我們自身,並從中受益無窮。

Someday, I hope to hoist my own grandchildren onto my shoulders. We'll still look to the stars in wonder, as humans hav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ime. But instead of eagerly awaiting the return of our intrepid explorers, we'll know that because of the choices we make now, they've gone to space not just to visit, but to stay -- and in doing so, to make our lives better here on Earth.
有朝一日,我希望也能讓自己的孫輩坐在我的肩頭上。我們仍會滿懷好奇地凝視夜空中的繁星,就像人類自古以來做的那樣。但到那時,我們將不是等待勇敢的探險者從太空中歸來,因為我們知道,由於我們現在所做的決定,他們前往太空並不是進行短期拜訪,而是長期地停留——並通過這種做法,讓地球上的生活更加美好。

英文來源:CNN
中文來源:網易新聞
編審:yaning

相關焦點

  • 歐巴馬:2030年前送人類上火星並返回地球
    美國總統歐巴馬近日在CNN網站發布文章稱,美國政府將在本世紀30年代到來之前將人類送上火星並安全返回。在文章中歐巴馬提到,除了各領域的頂尖專家,美國還有上千個商業公司在從事航天研發業務。接下來兩年中會首次有私人企業送太空人去國際太空站。
  • 埃隆-馬斯克計劃2030年前送第一批人類移民火星,這個現實嗎?
    文/科學年輪埃隆-馬斯克是當今世界科技界的一個紅人,他憑藉智慧與能力在電動汽車和宇宙探索方面做得風生水起,說起特斯拉汽車,說起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相信知道的人不在少數,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更是成功實現了火箭的回收,可謂這個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私人太空航天公司。
  • 馬斯克想在2050年前將100萬人送到火星?人類如何從火星返回地球
    當然,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我們人類暫時還沒將太空人送上火星表面,談論移民到火星看起來還有點早。不過,這些年來,已經有很多機構提出了載人登陸火星、移民火星、打造火星城市的計劃。據外媒報導,SpaceX公司負責人埃隆·馬斯克在當地時間2020年1月16日透露了關於火星移民的想法。
  • 俄羅斯洩密文件稱俄計劃2030年前完成登月計劃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3月13日報導,被洩露的俄羅斯聯邦航天署文件顯示,俄羅斯「將派遣太空人駕駛宇宙飛船進行繞月飛行測試,隨後登陸月球,預計在2030年返回地球」。近些年,莫斯科方面時常宣布一些滿懷壯志的宇宙探索計劃,但這還是他們首次為載人登月任務立下具體期限。
  • 馬斯克計劃2025年將人類送上火星
    馬斯克計劃2025年將人類送上火星 2016-06-02 21:59:26,稱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計劃在2025年將人類送上火星。  作為載人火星探索計劃的第一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計劃在2018年先派遣新型龍飛船「龍2」前往火星,但這一飛船不執行載人任務。  馬斯克說,「龍2」擁有與一輛SUV差不多大的內部空間,需要一枚非常大的火箭來發射,飛船可能會航行6個月之久,所以不太適合載人,它也沒有能力返回地球。
  • 2030年或迎火星採樣「返回潮」,大量高風險關鍵技術需提前部署攻關
    2020年是全球火星探測元年,而2030年則可能迎來火星採樣「返回潮」。截至目前,美、日和我國都宣布了火星採樣返回任務的計劃或相關設想: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分步實施2030「火星採樣返回」(MSR)任務;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計劃於2024年發射火星衛星探測任務(MMX),2029年實現火衛一(Phobos)樣品返回地球;中國也規劃了2030年前後火星採樣返回任務,分析火星宜居環境及其演化歷史等
  • 馬斯克:2030年移民火星!劉慈欣早就打算移民木星、土星、海王星
    馬斯克:2030年移民火星!劉慈欣早就打算移民木星、土星、海王星!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5月31,13點02分,SpaceX公司的"龍"飛船,帶著兩名太空人成功升空,並與國際空間站接軌,整個世界為之沸騰。一個私人商業公司,居然能造出載人飛船,並成功送太空人進入空間站,其最大的功臣莫過於公司總裁,埃隆·馬斯克。
  • 《火星任務》20年了 人類仍未登陸火星
    《火星任務》20年前的口碑慘案如何發生的,這部影片是不是真的被低估了?這20年裡,人類在影視劇和現實中火星探險做了哪些嘗試。2030年,人類真的可以登陸火星嗎?  火星上的一天幾乎和地球一樣長,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規律也與地球上相似,由於它的自轉軸稍有傾斜,也有四季。幾十億年前,火星要比現在更像我們地球,如今的火星雖然空氣稀薄,但畢竟還有大氣,又有河流衝刷留下的痕跡,而且極冠(火星的兩極地區)還有乾冰(固體二氧化碳)。  對於人類,火星魅力是非凡的。
  • 電影裡的2020年:沒有疫情肆虐,人類已經登陸火星
    按照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計劃,人類登陸火星最樂觀也要到2030年以後才能實現,馬特·達蒙的《火星救援》設定的就是這一年前後。各位要不等到《火星救援》上映15周年時,檢驗一下勇敢的人類有沒有真的實現目標?
  • 火星載人登陸的最大困境:為何人類無法從火星返回地球?
    其實按照現有的技術來說,我們前往火星雖然花費巨大,但是在技術上是沒有難度的。可是現在的困難不是去火星,而是返回地球。載人登陸火星後,就再也不能回來了,你還願意去火星嗎?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在航天領域的成就很多,更大推力的火箭,更精密可靠的控制系統,這些我們必須承認。
  • 被帶回地球的火星樣本對人類有威脅性嗎?科學家:應限制返回地球
    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對火星的探索也越來越深入,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的發現也越來越多。而且根據國外媒體報導,按照美國NASA和歐洲空間局ESA的計劃,人類將在2030年之前,將通過美國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收集存儲從火星上發現的原始樣本,並將其運回地球。那電影裡的恐怖災難會在現實中發生嗎?那些火星樣本會對人類造成威脅嗎?
  • 剛剛SpaceX載人龍飛船啟程返回地球!「送100萬人上火星」 馬斯克的...
    原標題:剛剛,SpaceX載人龍飛船啟程返回地球!「送100萬人上火星」,馬斯克的SpaceX比特斯拉還值錢?   中新社消息,美東時間8月1日晚,美國宇航局(NASA)商業載人航空計劃(CPP)的首次載人試航開始最後一階段任務——返回地球。
  • 人類為什麼無法從火星返回地球,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人類50年前就實現了載人登月,而且可以從月球返回,那麼人類登陸火星是否也可以安全返回地球呢?但是科學家卻告訴我們,以我們目前的技術,還無法從火星返回地球,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現在載人登陸火星,只能是一個單程車票,太空人將會留在火星上而無法返回地球。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來聽聽科學家的解釋。
  • 2030年人類就可能殖民火星 制氧成一大難題
    2030年人類就可能殖民火星 制氧成一大難題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許多偉大的思想家認為,人類必須分散在多個星球上,以免被一場自然災難完全摧毀。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已經預測,未來100年內地球上就可能發生這樣的災難,我們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開發運載火箭。人類能在世界末日到來之前做好太空殖民的準備嗎?參加Futurism民調的70%讀者認為,人類能夠在21世紀前50年建立起太空殖民地。此外,36%的參與者認為2030年左右就能實現這個目標。
  • 爭取2030年前能夠實現中國人手裡面有一公斤的火星樣品
    吳偉仁院士在報告中說:我們採用長徵五號大型運載火箭實現了嫦娥五號發射任務,探測器、軌道器、著陸器、上升器返回器組成,突破關鍵任務月球採樣、地球大氣高速載物返回實驗四是我們月球探測帶動了我們國家發射場整體布局的不斷優化,在九泉、太原、西昌、三個發射場基礎上,2016面海南文昌發射場投入使用,形成了沿海內陸相結合,高低緯度結合,各種射向相結合的航天布局,其中海南文昌發射場專門用於執行大型運載火箭發射
  • 為了將人類送上火星,美國宇航局正在推進的六項技術
    我們還需要為太空飛行器和太空人配備高科技,讓他們能夠到達那裡,探索地表,並安全返回家園。這次任務大約需要兩年,包括往返地球和火星表面的時間。 技術開發已經開始,最早在2030年代就能實現載人火星任務。許多技術將首先應用在「阿爾忒彌斯」月球探索計劃上,其他系統更適合深空環境。以下是美國宇航局(NASA)為實現人類登陸火星而正在研究的六項技術。
  • 埃隆·馬斯克想在2030年之前將人類送上火星,可能過度樂觀
    科技狂人美國鋼鐵俠埃隆·馬斯克希望在2030年之前將人類送上火星。這一宏大願景不是無稽之談。畢竟在剛剛過去的5月,SpaceX成功發射載人龍飛船,將兩名美國太空人和一隻恐龍玩偶送往國際空間站。這也自2011年以來美國首次使用國產火箭和飛船從本土將太空人送往空間站。
  • 人類登陸火星是單程票?科學家指出,人類在火星上只能活68天!
    人類在地球上生存已經有幾百萬年的時間了,人類通過漫長的發展與進化,具備的能力已經越來越強大了,如今人類是地球上的智慧生物,站在食物鏈的最頂端,然而人類是在不斷發展的,未來人口的數量還會繼續增長,人類對地球資源的需求量也會更大。
  • 人類登陸火星是單程票?科學家指出,人類在火星上只能活68天!
    人類在地球上生存已經有幾百萬年的時間了,人類通過漫長的發展與進化,具備的能力已經越來越強大了,如今人類是地球上的智慧生物,站在食物鏈的最頂端,然而人類是在不斷發展的,未來人口的數量還會繼續增長,人類對地球資源的需求量也會更大。
  • NASA預計2037年前送人類登上火星,火星會是人類的第二家園嗎?
    火星,在普通人看來是一個非常遙遠又神秘莫測的地方。在科學家的眼裡,它雖然表面上稀薄寒冷,乾枯死寂,但這種表象之下很可能隱藏著生命的奧秘。作為古希臘時期的戰神,活在神話裡的火星文化也吸引著許多的科學家,百年來,人類對火星的探索從未停止,NASA預計2037年前送人類登上火星,火星會是人類的第二家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