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界面廣東 邱梓瑤
溼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廣州擁有豐富的溼地資源,溼地面積達79284公頃,約佔全市面積的十分之一。溼地與廣州這一大都市的關係,比大家想像中還要密切。廣州第一部自然類紀錄片便瞄準了溼地。
近日,由廣州廣播電視臺與廣州市南沙人民政府聯合出品的紀錄片《溼地的力量》,與觀眾見面。《溼地的力量》第一次完整呈現了珠三角地區的溼地生態物種故事,具備獨一無二的影像價值,是今年不容錯過的一部紀錄片。
從「溼地力量」看珠三角魅力
珠江三角洲地處太平洋西北海岸、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潮起潮落,海水日復一日的衝刷,使得這片土地平坦齊整;常年的溫潤多雨,造就了鬆軟肥沃的土壤環境,充滿無限生機;與此同時,洋流將豐富的魚蝦類海洋資源帶到了珠江三角洲,孕育出生機勃勃的溼地樂土。
珠三角的「候鳥天堂」——廣州南沙溼地,每年吸引了數萬隻候鳥棲息過冬,數量佔廣州市候鳥總數的50%以上。到目前為止,在南沙溼地監測發現的鳥類超過200種。
《溼地的力量》提供了世界珍稀候鳥黑臉琵鷺等20多個物種之間生物鏈的珍貴影像,同時從多角度記錄了珠三角地區常見物種的故事,如小白鷺、蒼鷺、反嘴鷸等等,為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城市化發展與生態文化建設提供了多學科的參考價值。
珠三角獨特的地域優勢,孕育了溼地的獨特魅力。溼地孕育的不止是多樣的生物物種,更是這片土地的飲食、民俗、文化、風情、鄉愁……當人類沿著自己的腳步蹤跡尋根溯源,認識到地球家園的美好,並決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時,溼地的生態保護是他們無法迴避的議題。紀錄片《溼地的力量》對此提供了深刻的觀照。
《溼地的力量》記錄了珠江與南太平洋呼吸咽喉位置的溼地生態現狀,為觀察和協調珠江三角洲自然生態與城市人文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維度,以客觀的角度展現溼地生態物種與人類如何共同面對大自然的節律。
一組簡單的鏡頭,兩年辛苦的等待
作為廣州有史以來第一部自然類紀錄片,《溼地的力量》的拍攝長達三年。三年的時間裡,攝製團隊以日拱一卒的匠人精神,每天穩打穩紮、全程跟蹤。大部分時間,攝製團隊都要駕駛小船,前往溼地深處拍攝,趟水拍攝、與蛇蟲打交道、應對惡劣天氣都成了攝製團隊的家常便飯。
有時候為了拍攝一個精彩瞬間,團隊要花上十天半個月甚至兩年時間。《溼地的力量》總導演兼攝影彭穎斌透露,為了拍一個彈塗魚彈跳求偶的鏡頭,他足足等了兩年時間,計算潮汐的時間,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最終成功拍攝到這一組鏡頭。「看上去雖然簡單,真的到自己去做的時候才發現很困難。」彭穎斌說。
《溼地的力量》如此長時間跨度、大費周章的完整記錄,不僅使得這部紀錄片成為「只有珠三角才有的」珍貴自然文獻,更為重要的是,它是迄今為止、唯一有資格代表珠三角去與其他地區、乃至其他國家進行「物種對話」的自然類紀錄片。據了解,《溼地的力量》將參評2019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向更多的人展示珠三角的溼地魅力。
見證著嶺南故事、承載著嶺南文化的溼地,力量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廣州廣播電視臺綜合頻道用一部恢弘又細膩的匠心巨作《溼地的力量》,希冀再次引起人們對溼地的重視。據介紹,《溼地的力量》共分為《我的家園》《遠方的客人》《適者生存》《拍攝日誌》四集,帶領觀眾認識溼地、珍惜溼地、保護溼地,同築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
圖片來源:由《溼地的力量》出品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