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的力量》:廣州首部自然類紀錄片展示珠三角溼地魅力

2020-12-05 界面新聞

文/界面廣東 邱梓瑤

溼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廣州擁有豐富的溼地資源,溼地面積達79284公頃,約佔全市面積的十分之一。溼地與廣州這一大都市的關係,比大家想像中還要密切。廣州第一部自然類紀錄片便瞄準了溼地。

近日,由廣州廣播電視臺與廣州市南沙人民政府聯合出品的紀錄片《溼地的力量》,與觀眾見面。《溼地的力量》第一次完整呈現了珠三角地區的溼地生態物種故事,具備獨一無二的影像價值,是今年不容錯過的一部紀錄片。

從「溼地力量」看珠三角魅力

珠江三角洲地處太平洋西北海岸、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潮起潮落,海水日復一日的衝刷,使得這片土地平坦齊整;常年的溫潤多雨,造就了鬆軟肥沃的土壤環境,充滿無限生機;與此同時,洋流將豐富的魚蝦類海洋資源帶到了珠江三角洲,孕育出生機勃勃的溼地樂土。

珠三角的「候鳥天堂」——廣州南沙溼地,每年吸引了數萬隻候鳥棲息過冬,數量佔廣州市候鳥總數的50%以上。到目前為止,在南沙溼地監測發現的鳥類超過200種。

《溼地的力量》提供了世界珍稀候鳥黑臉琵鷺等20多個物種之間生物鏈的珍貴影像,同時從多角度記錄了珠三角地區常見物種的故事,如小白鷺、蒼鷺、反嘴鷸等等,為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城市化發展與生態文化建設提供了多學科的參考價值。

珠三角獨特的地域優勢,孕育了溼地的獨特魅力。溼地孕育的不止是多樣的生物物種,更是這片土地的飲食、民俗、文化、風情、鄉愁……當人類沿著自己的腳步蹤跡尋根溯源,認識到地球家園的美好,並決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時,溼地的生態保護是他們無法迴避的議題。紀錄片《溼地的力量》對此提供了深刻的觀照。

《溼地的力量》記錄了珠江與南太平洋呼吸咽喉位置的溼地生態現狀,為觀察和協調珠江三角洲自然生態與城市人文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維度,以客觀的角度展現溼地生態物種與人類如何共同面對大自然的節律。

一組簡單的鏡頭,兩年辛苦的等待

作為廣州有史以來第一部自然類紀錄片,《溼地的力量》的拍攝長達三年。三年的時間裡,攝製團隊以日拱一卒的匠人精神,每天穩打穩紮、全程跟蹤。大部分時間,攝製團隊都要駕駛小船,前往溼地深處拍攝,趟水拍攝、與蛇蟲打交道、應對惡劣天氣都成了攝製團隊的家常便飯。

有時候為了拍攝一個精彩瞬間,團隊要花上十天半個月甚至兩年時間。《溼地的力量》總導演兼攝影彭穎斌透露,為了拍一個彈塗魚彈跳求偶的鏡頭,他足足等了兩年時間,計算潮汐的時間,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最終成功拍攝到這一組鏡頭。「看上去雖然簡單,真的到自己去做的時候才發現很困難。」彭穎斌說。

《溼地的力量》如此長時間跨度、大費周章的完整記錄,不僅使得這部紀錄片成為「只有珠三角才有的」珍貴自然文獻,更為重要的是,它是迄今為止、唯一有資格代表珠三角去與其他地區、乃至其他國家進行「物種對話」的自然類紀錄片。據了解,《溼地的力量》將參評2019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向更多的人展示珠三角的溼地魅力。

見證著嶺南故事、承載著嶺南文化的溼地,力量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廣州廣播電視臺綜合頻道用一部恢弘又細膩的匠心巨作《溼地的力量》,希冀再次引起人們對溼地的重視。據介紹,《溼地的力量》共分為《我的家園》《遠方的客人》《適者生存》《拍攝日誌》四集,帶領觀眾認識溼地、珍惜溼地、保護溼地,同築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

圖片來源:由《溼地的力量》出品方提供

相關焦點

  • 南方評論:在前行中感懷溼地的力量丨廣州首部自然生態類紀錄片今日...
    編者按:廣州首部自然生態類紀錄片即將驚豔上線,這裡有碧波蕩漾、萬鳥齊飛。讓人心動,令人感懷。《南方》雜誌為此撰寫評論:在前行中感懷溼地的力量。以下是評論全文,以饗讀者!廣州市廣播電視臺《溼地的力量》攝製組,不辭辛勞,篳路藍縷,以寬廣的溼地為背景,以自然與人文為脈絡,對南沙溼地進行連續三年的跟蹤記錄,以溼地為切入點,闡述了城市發展與溼地保護的關係。有人說:「不是你拍的不好,而是你離得不夠近。」
  • 以保護溼地生態系統為核心 展示溼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商友江在看溼地公園效果圖 商友江強調,要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統籌規劃、體現特色、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建設好白果坨國家溼地公園。要從維護溼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防止溼地退化的基本要求出發,通過適度人工幹預,保護、修復或重建溼地景觀,維護溼地生態過程,展示溼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實現溼地可持續發展;要根據溼地保護和區域經濟發展等進行統籌規劃,根據溼地的地域特點和保護目標合理布局,先易後難、分步實施、分期建設;要重點突出溼地景觀,保留溼地的生態特徵,最大限度維持區域的自然風貌,體現特色,在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展示和溼地合理利用示範
  • 廣州南沙溼地再現52隻黑臉琵鷺
    廣州南沙溼地再現52隻黑臉琵鷺金羊網  作者:張愛麗 林蔭  2020-12-08 專家介紹,廣東特別是南沙溼地優良的生態環境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沿海溼地成為候鳥樂園。
  • 52隻黑臉琵鷺現身廣州南沙溼地 數量創歷史新高
    一群黑臉琵鷺現身廣州南沙溼地。廣東省林業局 供圖中新網廣州12月8日電 (程景偉 林蔭)秋冬季正是觀鳥好時機,目前大批候鳥飛臨廣東沿海溼地。據廣東省林業局8日消息,廣州南沙溼地12月5日發現了52隻黑臉琵鷺,規模巨大,創下了南沙溼地歷史新紀錄。
  • 這裡是「第一國家溼地公園」,被評選為中國「十大魅力溼地」之一
    西溪國家溼地公園,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國非常珍貴的溼地文化公園之一,屬於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圖片來自 IC photo)它不僅僅是一個展示溼地文化的公園,這裡還集合了城市溼地、農耕溼地於一體,是一個綜合型旅遊景區。
  • 記錄、展示! 鹽城世界自然遺產「心路歷程 大美溼地」系列作品首發
    紀實圖書《零的突破》《中國國家地理(鹽城特刊)》、鹽城黃海溼地世界遺產宣傳片……9月29日上午,在鹽城舉行的「心路歷程 大美溼地」系列作品首發儀式上,圖書作者、攝影師和視頻拍攝者向廣大觀眾分享了創作中的細節和感人故事。
  • 遇見大美溼地!鹽城黃海溼地世界自然遺產進高校!
    >▲鹽城黃海溼地世界自然遺產進高校活動暨走進南京大學正式啟動12月3日上午,由我市和共青團江蘇省委共同主辦的鹽城黃海溼地世界自然遺產進高校活動在南京大學正式啟動>▲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楊忠致辭楊忠對活動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他說,鹽城黃海溼地作為我國首個濱海溼地類世界自然遺產,具有深遠的生態價值、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 中央電視臺「美麗中國·溼地行」公益活動在京啟動
    中央電視臺推出大型公益活動「美麗中國·溼地行」,倡導生態環境保護,共同建設美麗中國,將宣傳「十八大」精神與創新推出新節目和活動相結合,打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既體現時代精神又展現央視品質的精品節目和大型活動。活動內容主要包括啟動儀式、「魅力溼地」的徵集推選、紀錄片展播、頒獎典禮等內容。
  • 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花開中國》即將開播
    中國,跨越地球上大多數的氣候帶,歷經億萬年時光流轉,造化出極為豐富的自然景觀。中國是眾多花卉植物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擁有「世界園林之母」的美譽。 中國人自古就喜愛花,對花有著深厚的感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特別推出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花開中國》。本系列共5集,每集50分鐘,選擇了五種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花卉:茶花、杜鵑、月季、菊花和牡丹。從山野到園林,從中國到世界,花雖無言,卻用美連接起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
  • 廣州海珠溼地開放時間及收費標準一覽
    最新消息:2016年廣州海珠溼地公園全票20元 海珠湖片區免費開放海珠溼地公園將於2015年12月閉園 2016年1月重新開園  【海珠國家溼地公園】  海珠國家溼地公園(以下簡稱「海珠溼地」)既為自然生態景觀,又將嶺南水鄉傳統文化特色融入其中
  • 南沙溼地再現52隻黑臉琵鷺
    52隻黑臉琵鷺(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央廣網廣州12月8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林蔭)秋冬季正是觀鳥好時機,目前大批候鳥飛臨廣東沿海溼地。12月5日,工作人員在廣州南沙溼地發現了52隻黑臉琵鷺,規模巨大,創下了南沙溼地歷史新紀錄。早在今年1月8日,南沙溼地也曾發現25隻黑臉琵鷺。2月初,在廣東沿海溼地——陽江海陵大堤溼地曾發現大規模的60隻黑臉琵鷺。專家介紹,廣東特別是南沙溼地優良的生態環境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沿海溼地成為候鳥樂園。
  • 三垟溼地「綠心」蝶變,文旅融合魅力綻放
    三垟溼地「綠心」蝶變,文旅融合魅力綻放 2021/01/11 08:17 來源:溫州都市報 編輯:王一川 瀏覽:1893
  • 廣東十大最美溼地公園,號稱「世界級的觀鳥天堂」,簡直美炸了!
    (排名不分先後)南沙溼地公園南沙溼地公園是羊城新八景之一,有「廣州之腎」、珠三角「候鳥天堂」的美譽。豐富的溼地空間,為不同的物種提供多樣性的生態環境,成為各種魚類以及鳥類繁衍、棲息的場所和遷徙通道。,也是我國經政府認定的首個溼地公園。
  • 東調查溼地資源 已建立溼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7處
    中國園林網4月11日消息:山東全省溼地資源調查今天正式啟動,全省將利用一年時間,查清全省溼地資源及其環境現狀。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具有強大的生態功能。
  • 翠亨國家溼地公園成為城市生態試紙
    碧水繞島,綠意盎然……11月27日,當記者乘著渡輪來到廣東中山翠亨國家溼地公園時,眼前展現的便是這樣一幅清新自然的生態畫卷在溼地公園的紅樹林棧道前,記者遇到了正帶著一家人到公園中「踏青」的梁志敏,他5歲的兒子在前面跑得歡快,對自然中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天空中飛過的鳥群最讓他開心。來自廣西的梁志敏在中山工作定居已經有15年,「我親眼看著這裡從一座島建成了溼地公園,現在每個月都會帶著家人或朋友來幾次,這裡空氣好,地方大,來過了就不想走。」「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公園目前實行預約制。日人流量控制在2000人以內。」
  • 中國林科院副院長崔麗娟:滋潤生命——溼地的力量(二)多樣的溼地生態系統服務
    讓我們跟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研究中心主任崔麗娟走進溼地,認識溼地。 今天推出第二講:滋潤生命——溼地的力量(二)多樣的溼地生態系統服務。視頻:滋潤生命——溼地的力量(二)多樣的溼地生態系統服務溼地是地球上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是重要的生存環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景觀之一,在維持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減緩災害等方面有著其他系統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 中山翠亨國家溼地公園成為城市生態試紙
    ,眼前展現的便是這樣一幅清新自然的生態畫卷。在溼地公園的紅樹林棧道前,記者遇到了正帶著一家人到公園中「踏青」的梁志敏,他5歲的兒子在前面跑得歡快,對自然中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天空中飛過的鳥群最讓他開心。來自廣西的梁志敏在中山工作定居已經有15年,「我親眼看著這裡從一座島建成了溼地公園,現在每個月都會帶著家人或朋友來幾次,這裡空氣好,地方大,來過了就不想走。」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公園目前實行預約制。
  • 溼地與溼地功能
    依賴溼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動植物極為豐富,其中有許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種,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重要地區和瀕危鳥類、遷徙候鳥以及其它野生動物的棲息繁殖地。在40多種國家一級保護的鳥類中,約有1/2生活在溼地中。中國是溼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亞洲有57種處於瀕危狀態的鳥,在中國溼地已發現有31種;全世界有鶴類15種,中國溼地鶴類佔9種。
  • 曾被央視評選為中國「十大魅力溼地」,位於杭州,距西湖僅5千米
    國家溼地公園具有一定規模和範圍,以保護溼地生態系統完整性、維護溼地生態過程和生態服務功能並在此基礎上以充分發揮溼地的多種功能效益、開展溼地合理利用為宗旨,可供公眾遊覽、休閒或進行科學、文化和教育活動的特定溼地區域。國家溼地公園是自然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屬社會公益事業。
  • 「生態課堂」溼地知識小百科第三期:中國溼地的五種類型
    小編考考你3、(多選題)中國有哪幾類溼地類型?A.近海與海岸溼地B.河流溼地C.湖泊溼地D.沼澤溼地E.人工溼地知「溼」才是力量按《國際溼地公約》定義,溼地是指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溼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