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有深度,格局才會有高度

2021-01-14 中國財富網官方

深度,是指觸及事物本質的程度。而所謂思想深度,就是對問題和現象認識深入的程度。

思想膚淺的人,對問題和現象的認識,常常只停留在表面,無法做到深刻。而思想有深度的人,能拋開表象,直指問題的核心。也就是說,思維主體在思考問題時,不局限於問題的表象,而是能著眼於問題的本質,逐漸由表及裡,進而實現對問題的深入思考。

領導幹部如何讓自己的思想有深度?首要的一個答案,就是深刻思考。

有深刻思考方能有深刻見解,思想才能有深度。一個人不管是閱讀書籍,還是看人生百態,假若他不帶著思考去深究,那麼,他得到的只能是很膚淺的認知,自然也談不上思想的深度。為此,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多加注意:

第一,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人們常用「獨到見解」或「見解獨到」來評價有深刻思想、有深刻內涵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講話或文章。

這種「獨到見解」是怎樣來的呢?它不是說話者或作者頭腦中固有的,而是來自於他的「獨立思考」。

關於「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德國著名哲學家亞瑟·叔本華說得很清楚。他說:「一種純粹靠讀書學來的真理,與我們的關係,就像假肢、假牙、蠟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獨立思考獲得的真理就如我們天生的四肢:只有它們才屬於我們。」

獨立思考,才能克服教條主義和拿來主義,思想才能不僵化。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所以,毛澤東同志形象地要求:「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善於獨立思考,要培養質疑意識。「學起於思,思源於疑」。

只有疑問,才能激發探究的欲望。西方哲學史曾經記載過這樣一則故事:

一天,羅素問大哲學家穆爾:「誰是你最好的學生?」穆爾毫不猶豫地回答:「維根斯坦。」「為什麼?」「因為,在我所有的學生當中,只有他一個人在聽課時總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問題問我。」

後來,維根斯坦的名氣超過了羅素。於是,有人問維根斯坦:「羅素為什麼落伍了?」維根斯坦回答道:「因為他沒有問題了。」

缺乏質疑意識,是不能獨立思考的一個重要原因。能獨立思考的人,對任何問題、任何事物都能問一個「為什麼」,並能很快地進入到思考的狀態,即有強烈的質疑意識。他們愛提出疑問,並且努力地探求原因,尋求答案。相反,不善於獨立思考的人,對任何問題、任何事物都視而不見,熟視無睹,充耳不聞,無動於衷,即缺乏問題意識。

古人認為:「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不善於質疑,只是一味地相信,「凡是書本上寫的便是正確的,凡是前人說的便是真理,迷信書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這樣的人,自然不會有什麼獨到的見解。

第二,養成思考的習慣。思考的習慣是需要培養的。但實際上許多人每天忙於具體工作,很少能夠騰出點時間來進行思考。結果,遇到問題,就只能人云亦云了。

養成思考習慣,要清除怠惰因子。我們中華民族向以勤勞著稱,但也毋庸諱言,我們的頭腦中也有怠惰因子。這種怠惰因子雖然有先天的遺傳,而更多是由話語霸權所造成。所謂話語霸權,就是由某些機構、某些人或某個人壟斷著話語的權力,別人只能俯首聽命,沒有說話的資格。如封建社會皇帝的話就是金科玉律,任何人都要遵照執行,不允許有任何的異議。

正是這種話語霸權,造成了怠惰因子。因為在話語霸權下,一般人的思考、表達是無效的,不僅想也白想,甚至還會造成滅頂之災。因此,就從不敢想,到不敢說;從不願想,到不願說;從懶得想,到懶得說。結果,最終形成了怠惰因子,而這怠惰因子便導致了思維的僵化。於是,人們習慣於接受聖人現成的教誨,懶得自己獨立思考;習慣於接受別人現成的經驗,懶得自己多作分析。

第三,把知識轉化為見識。有知識不一定有見識。沒有見識談何思想有深度?君不見有些文章,有些講話雖然能體現出一種材料的豐富性,體現出一種知識積累的「厚度」,但往往沒有深度,沒有「透」度,道理沒有講透徹,理論與實際不相聯繫。讀來、聽來熱鬧非凡,但讀後、聽後常常會給人一種空洞的感覺。其原因就在於作者、講話者的知識沒有轉化為見識,尚未把從他人書本上讀來的東西,消化、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對於知識和見識,日本的稻盛和夫說過一段很精闢的話:

知曉了各種事情,就把「知識」拿出來炫耀,這是評論家做的事。他們閱讀大量文獻,博學且擁有豐富的知識。但即便擁有再多的知識,對人生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你只是成了一個知識淵博的人而已。

同時,如果說「那個人有見識」,則不僅指擁有知識。是指在廣泛學習後,在擁有知識的基礎上,還通過領會知識,擁有了「非這樣做不可」的信念。

不僅擁有知識,而且知識升華到「非這樣做不可」的信念時,就成了見識。

通過自己的所知,能強烈認識到「非這樣做不可」。像這樣,將知識升華為一種信念,這就叫見識。

要知道,一個人僅有知識,而沒有見識,那就是紙上談兵。戰國時期的趙國人趙括就是紙上談兵的典型人物。

據史書記載,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兵家大事,認為天下沒有能比得上他的。他曾經和父親趙奢談論兵事,父親都難不倒他。但他父親並不認為他有能力。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曰:「打仗,是生死攸關的地方,而趙括太輕率的討論它了。如果趙王不讓他當將軍就罷了,如果一定要讓他當將軍,打敗趙軍的人一定是趙括自己。」

趙括代替了廉頗以後,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的任用軍官。秦國的將軍白起聽說以後,指揮奇兵,假裝打敗撤退,而斷絕趙軍的糧道,把趙軍一分為二,趙軍士氣不能統一。被困四十多天,趙軍非常飢餓,趙括親自指揮精兵搏戰,秦軍用箭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數十萬趙軍投降了秦國,秦國將他們全部活埋了。

(原文: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告訴後人,空談理論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所以,有了知識,還要把它轉化為見識,以此來解決實際問題。

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他的見識。因此,領導幹部不僅要積累豐富的知識,還要把知識轉化為見識。

如何把知識轉化為見識?

讀書學習,要「六經注我」,不要「我注六經」。「六經注我,我注六經」,是宋代理學家陸九淵的名言。

所謂「六經注我」,是閱讀者利用六經的話,來解釋自己的思想;所謂「我注六經」,是閱讀者去儘量理解六經的本義。

要把知識轉化為見識,讀書學習就不能「我注六經」,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而應該是「六經注我」,即帶著目的去讀書學習,將別人的知識為己所用,變成自己的見識,來指導自身的生活和工作。

讀書學習,要把握知識點本質上所講的道理。事情的背後總有道理,讀書學習要善於把握這種道理,把握了這種道理,就要用它來解釋工作生活中的現象,並思考自己的行為通過這個理論可以進行哪些方面的改進。

第四,建立自己的哲理思維框架。列寧在讀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一書時,曾摘錄了這樣一段文字:「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探求一種可以據以理解和評價一切事物的觀點,並堅持這一觀點。因為只有根據一個觀點,我們才能從許許多多現象中掌握其統一性,只有具有一個統一的觀點,我們才不至於陷於矛盾。」

這種能統御一切事物、一切現象的觀點,就是哲學上所說的本原。人類歷代有智慧的人,都試圖直接抓住萬事萬物的本原。莊子說:「吾生有涯而學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現象世界是無限紛繁的,追逐現象莫如探求本原。古希臘米利都學派認為萬物的本原是水;畢泰戈拉派認為「一」是萬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是一團不斷轉化的活火」;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萬物的本原;宋明理學家認為「理」是萬物的本原,如陸九淵說:「千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後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東南西北海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的統一性是物質,即物質是萬物的本原。

如果我們能從本原論出發,建立起自己的哲理思維框架,那麼對紛繁複雜的現象世界,就能在一個高層次上把握其本質,在各個學科之間,各種學說之間看到它們的內在聯繫,這樣我們關於事物的見識、見解,也就不是零碎的、割裂的,我們能從世界萬象中掌握其統一性,而不致於陷於矛盾之中。

而要抓住事物的本原,建立自己的哲理思維框架,不可能通過接受某種現存理論模式而達到。這需要我們有一種不斷地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精神,需要不懈的努力,我們才可能逐步增長我們的見識,擴大我們的見解,使我們的精神境界、智慧不斷地躍上更高的層次。(本文節選自《領導幹部要有大格局》)

《領導幹部要有大格局》

ISBN:978-7-5166-5457-6

劉玉瑛 著

新華出版社 2020年10月

定價:48.00元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

相關焦點

  • 人生要有大格局大境界
    所謂格局,就是你思想的深度,你眼界的寬度,你境界的高度,以及你胸懷的廣度所集中展現出的一種狀態。都說格局決定了人生,那到底什麼決定你的格局呢?大格局是一種智慧,大智若愚;大格局是一種境界,大勇若怯;大格局是一種深度,大音希聲;大格局是一種品性,大巧若拙;大格局是一種姿態,大象無形。格局會有先天稟賦,但大多可以從後天成長中形成與提升。
  • 工作的邏輯思維和格局,決定職場的高度和深度
    、經理等中層幹部,職業螺旋式上升;第三類大學生(佔比約5%以內)在工作做了一兩年之後,成為部門骨幹,然後通過3-5年的努力,表現突出,獲得破格提拔,成為了企業的高管等,職業直線式上升;工作邏輯決定工作的深度。
  • 組織是有格局的,格局分層次,如何樹立組織的團體人格局
    市場競爭的根本是組織思想體系的碰撞,而組織思想體系的頂層是團體人格局。任何組織行為現象都可追溯到團體人格局,它在無形中影響著組織的發展,也改變著每一個組織成員。人有格局,團體人也有格局。人的格局是其思想體系的頂層體現,團體人的格局是組織內部所有成員的共同頂層意識。團體人格局決定了組織發展的上限,格局越大,可發展的空間就越大。
  • 決定格局的三大要素:深度,廣度和遠度
    什麼是格局呢?眾所周知,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是由思維格局所決定的,那什麼是格局呢?我想把它總結為三句話:1, 看事情的深度。2, 看事情的廣度。3, 看事情的遠度。1 看事情的深度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段輝煌的思想黃金時期,那就是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面對當時社會的急劇變化,和出現的各種問題,社會上開始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其中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
  • 年輕富豪在思想上要有深度和廣度
    兩眼直勾勾地盯著財富不肯挪開視線片刻的年輕富豪,在經濟上,他們有幸成了時代的寵兒,但在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上,並沒有及時完成必要的匹配。少有年輕富豪,心智真正成熟參透。他們的一言一行,和促進時代向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相悖離的時候多,普遍都是在敗壞社會胃口,拉低人性的下限。
  • 格局大的男人,在兩性方面也很有「野心」,具體體現在這三點
    讓我們一起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格局大的男人,在兩性方面也很有「野心」,具體體現在這三點。1、對另一半要求很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成功的男人、有大格局的男人,他的思想意識也有很高的層次。這與受教育程度無關,而是豐富的人生閱歷決定的。
  • 左宗棠:厚度決定高度,格局決定結局
    授權圖片 | 滕首詩 攝人生就像壘土蓋房,根基紮實房子才能穩固,地基的厚度影響房子的高度。 生活也像揮毫潑墨,眼界開闊筆墨才能瀟灑,下筆的格局影響最終的結局。 底蘊的厚度決定你的高度,處世的格局決定你的結局。
  • 做大氣的人很難,如果做到這些方面,就有大格局了(深度好文)
    大氣是一種高度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未雨綢繆!大氣是一種財富和自己形影不離,無形的資本,自己在,任何人也拿不走。大氣是一種深度不說是非之事,不輕易去得罪不該得罪的人,能夠很好地把握好處世的分寸。做大氣的人很難,如果做到以上這些方面,你就有大格局了!「點讚+關注+收藏+轉發」,是對作者最好的鼓勵。
  • 《秘密》:改變思想的高度,就能讓人生有另一種可能
    在這長年累月的思想裡,吸引力法則就在無形中運行著。你的思想就是所有事物的起因,你在這個世界上所看到和經歷的一切就是結果,學會轉變思想,把美好的事物吸引到你的生命裡,就能改變你的命運。02思想的高度就是你人生的天花板思想就是你的感覺、想法,而不同的人遇到同一件事情,會產生不同的想法,也就造成了思想的差異
  • 認知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思想深度
    認知決定了一個人的思想深度,事業高度和幸福指數,如何判斷自己的認知層級?青白蘿第三層,認知的多元思維模式,這個認知層級的人能夠兼容外界所有的思想和觀點,可以圓融吸收並隨時提煉使用,外界所有的信息對於他們來講都是有益的
  • 思想之光照亮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之路
    參與全球治理乃至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首先要在世界範圍內尋求最廣泛的思想共識、理念共鳴、文化共通。5年多來,通過思想引領、理念融通、文化交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論述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了靈魂性支撐。把文明交流互鑑置於治國理政大格局,決定了這一思想不僅深接地氣、植根實踐,而且具有更高格局、更深內涵、更厚底蘊,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輻射力。
  • 格局大的男人,多半有這三個特徵,希望你也是
    每一個男人都有個成為英雄的夢想,大部分男人骨子就帶有著開疆拓土的徵服欲,他們渴望成就一番偉業。但是能夠站上金字塔頂端的往往只有一小部分人,而這部分人多半都是有大格局的人。大格局的人能比普通人看得更遠更廣,他們不在意眼前的成敗得失,他們的目光定點在未來。這會指引他們走向遼闊的遠方,並且不會被眼前的一時失敗擊倒。具有大格局的男人,多半是具有這三個特徵。
  • 感知理論著作的高度、深度和溫度
    解讀好中國夢這一重大戰略思想,讓人民群眾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國夢,並把實現中國夢作為自覺的行動,是擺在廣大理論工作者以及每一位關心國家民族命運的中國人面前的重大任務。 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公茂虹博士擔綱編著的《解讀中國夢:一個古老民族的百年夢想》(廣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一書,視野開闊、邏輯縝密、材料詳實、文風清新,是一部幫助人們全面、系統、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國夢的好書。
  • 社交格局,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如何選擇這150人,又如何處理這150人的交際圈,這體現著一個人的社交格局。 而社交格局,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高度。 他領軍有謀,處世有道,教子有方,交友有則。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回首他的一生,之所以能夠取得滔天的成就,除了他個人的學識修養、智慧謀略之外,還離不開一點,那就是社交格局。 曾國藩說:「擇友乃人生第一要義。一生的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
  • 真正高境界的人,是心中有格局
    02從古至今,只有有格局的國家才能持續發展,國富民強;只有有格局的公司才能做大做強,可持續經營;只有有格局的人才能不斷突破,成就一生大格局決定事物的方向,控制大格局,就控制了局面。正所謂「態度決定高度,格局決定結局。」要想謀求更好的發展,首先要為自己規劃一個大的人生格局。有了大格局,才能正確把握自己的事業,才能合理配置各種資源。這樣,我們才能一步一步走上成功之路,達到人生的頂峰。
  • 大格局必有大氣度!做人,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有五種氣度,錯不了
    大格局必有大氣度!做人,真正格局大的人,必然會表現出卓爾不凡的氣度,與各種各樣的人都能很好的相處,不管對方有多討厭;在事業上也會獲得最終的成功,不管過程有多麼的艱難,這是很重要的一條格局思維。具體而言,做人,真正格局大的人,以及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有以下五種氣度,註定是人上人,錯不了。
  • 思維層次決定新聞報導的深度
    有的鮮活有思想,讓人回味、給人啟示,而有的卻乾癟老套,味同嚼蠟。這是報導者對新聞事件的認識程度不同造成的。而這個認識程度,其實就是稿件採寫者的思維廣度、高度、深度和準度在具體思維過程中最直接的表現。因此,要實現新聞報導的深入,必須摒棄對新聞事件觀察、思考、分析、判斷過程中固定的思路、角度或模式,跳出就事論事、就新聞事件看新聞事件的思維局限,將新聞事件放到全局的高度,多角度、深層次地解讀,這樣新聞事實才會變得立體、豐富,才更有價值和思想內涵。
  • 推動生態文旅深度融合 打造全域旅遊發展格局——四川省政協「推動...
    如何推動生態文旅深度融合,實現旅遊業態多元發展?應邀參會的阿壩州政協副主席陳福生、省政協委員馬宇等委員提出,守牢「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紅線,堅持科學統籌開發草原、溼地等特色旅遊資源,深入挖掘流域文化旅遊資源,全面構建以「大九寨溝旅遊區」「長徵國家文化公園」「格薩爾王」和「長沙貢瑪自然保護區」等為支撐的全域生態旅遊發展新格局;打造黃河文化旅遊節、雅克音樂節、國際熊貓節等一系列文化IP、旅遊IP;加強對牧民、從業人員以及自駕遊、自助遊遊客的行為引導和規範
  • 那些有大格局之人,到底比你強在哪?
    而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就看他能承受多大的委屈和對待委屈的態度。因為敢於承擔責任的人,思想更清明,心態更積極,眼界更長遠。一個帶著使命感活著的人,其人生格局,更加壯闊。中國現在有房奴,有車奴,有孩奴,但有這麼一個人,他是「館奴」。
  • 國產動漫:為什麼我們的國漫,現階段基本不會出現有深度的作品呢
    國產動漫:為什麼我們的國漫,現階段基本不會出現有深度的作品呢我們的國漫現如今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我相信很多人也一定是看在眼裡了。不是沒有,而是缺乏土壤我們的國漫真正發展,並且有了顯著的提高,事實上也不過就是這十幾年的時間而已,對比於動漫大國,我們的發展確實還是非常年輕的,沒有足夠的沉澱,並且過去和現在的斷層太過於嚴重,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日本的動漫行業也是存在師承關係的,也正是因為這種傳承,所以才會逐漸積累下來,而我們的國漫則發生了嚴重的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