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是指觸及事物本質的程度。而所謂思想深度,就是對問題和現象認識深入的程度。
思想膚淺的人,對問題和現象的認識,常常只停留在表面,無法做到深刻。而思想有深度的人,能拋開表象,直指問題的核心。也就是說,思維主體在思考問題時,不局限於問題的表象,而是能著眼於問題的本質,逐漸由表及裡,進而實現對問題的深入思考。
領導幹部如何讓自己的思想有深度?首要的一個答案,就是深刻思考。
有深刻思考方能有深刻見解,思想才能有深度。一個人不管是閱讀書籍,還是看人生百態,假若他不帶著思考去深究,那麼,他得到的只能是很膚淺的認知,自然也談不上思想的深度。為此,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多加注意:
第一,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人們常用「獨到見解」或「見解獨到」來評價有深刻思想、有深刻內涵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講話或文章。
這種「獨到見解」是怎樣來的呢?它不是說話者或作者頭腦中固有的,而是來自於他的「獨立思考」。
關於「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德國著名哲學家亞瑟·叔本華說得很清楚。他說:「一種純粹靠讀書學來的真理,與我們的關係,就像假肢、假牙、蠟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獨立思考獲得的真理就如我們天生的四肢:只有它們才屬於我們。」
獨立思考,才能克服教條主義和拿來主義,思想才能不僵化。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所以,毛澤東同志形象地要求:「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善於獨立思考,要培養質疑意識。「學起於思,思源於疑」。
只有疑問,才能激發探究的欲望。西方哲學史曾經記載過這樣一則故事:
一天,羅素問大哲學家穆爾:「誰是你最好的學生?」穆爾毫不猶豫地回答:「維根斯坦。」「為什麼?」「因為,在我所有的學生當中,只有他一個人在聽課時總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問題問我。」
後來,維根斯坦的名氣超過了羅素。於是,有人問維根斯坦:「羅素為什麼落伍了?」維根斯坦回答道:「因為他沒有問題了。」
缺乏質疑意識,是不能獨立思考的一個重要原因。能獨立思考的人,對任何問題、任何事物都能問一個「為什麼」,並能很快地進入到思考的狀態,即有強烈的質疑意識。他們愛提出疑問,並且努力地探求原因,尋求答案。相反,不善於獨立思考的人,對任何問題、任何事物都視而不見,熟視無睹,充耳不聞,無動於衷,即缺乏問題意識。
古人認為:「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不善於質疑,只是一味地相信,「凡是書本上寫的便是正確的,凡是前人說的便是真理,迷信書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這樣的人,自然不會有什麼獨到的見解。
第二,養成思考的習慣。思考的習慣是需要培養的。但實際上許多人每天忙於具體工作,很少能夠騰出點時間來進行思考。結果,遇到問題,就只能人云亦云了。
養成思考習慣,要清除怠惰因子。我們中華民族向以勤勞著稱,但也毋庸諱言,我們的頭腦中也有怠惰因子。這種怠惰因子雖然有先天的遺傳,而更多是由話語霸權所造成。所謂話語霸權,就是由某些機構、某些人或某個人壟斷著話語的權力,別人只能俯首聽命,沒有說話的資格。如封建社會皇帝的話就是金科玉律,任何人都要遵照執行,不允許有任何的異議。
正是這種話語霸權,造成了怠惰因子。因為在話語霸權下,一般人的思考、表達是無效的,不僅想也白想,甚至還會造成滅頂之災。因此,就從不敢想,到不敢說;從不願想,到不願說;從懶得想,到懶得說。結果,最終形成了怠惰因子,而這怠惰因子便導致了思維的僵化。於是,人們習慣於接受聖人現成的教誨,懶得自己獨立思考;習慣於接受別人現成的經驗,懶得自己多作分析。
第三,把知識轉化為見識。有知識不一定有見識。沒有見識談何思想有深度?君不見有些文章,有些講話雖然能體現出一種材料的豐富性,體現出一種知識積累的「厚度」,但往往沒有深度,沒有「透」度,道理沒有講透徹,理論與實際不相聯繫。讀來、聽來熱鬧非凡,但讀後、聽後常常會給人一種空洞的感覺。其原因就在於作者、講話者的知識沒有轉化為見識,尚未把從他人書本上讀來的東西,消化、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對於知識和見識,日本的稻盛和夫說過一段很精闢的話:
知曉了各種事情,就把「知識」拿出來炫耀,這是評論家做的事。他們閱讀大量文獻,博學且擁有豐富的知識。但即便擁有再多的知識,對人生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你只是成了一個知識淵博的人而已。
同時,如果說「那個人有見識」,則不僅指擁有知識。是指在廣泛學習後,在擁有知識的基礎上,還通過領會知識,擁有了「非這樣做不可」的信念。
不僅擁有知識,而且知識升華到「非這樣做不可」的信念時,就成了見識。
通過自己的所知,能強烈認識到「非這樣做不可」。像這樣,將知識升華為一種信念,這就叫見識。
要知道,一個人僅有知識,而沒有見識,那就是紙上談兵。戰國時期的趙國人趙括就是紙上談兵的典型人物。
據史書記載,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兵家大事,認為天下沒有能比得上他的。他曾經和父親趙奢談論兵事,父親都難不倒他。但他父親並不認為他有能力。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曰:「打仗,是生死攸關的地方,而趙括太輕率的討論它了。如果趙王不讓他當將軍就罷了,如果一定要讓他當將軍,打敗趙軍的人一定是趙括自己。」
趙括代替了廉頗以後,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的任用軍官。秦國的將軍白起聽說以後,指揮奇兵,假裝打敗撤退,而斷絕趙軍的糧道,把趙軍一分為二,趙軍士氣不能統一。被困四十多天,趙軍非常飢餓,趙括親自指揮精兵搏戰,秦軍用箭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數十萬趙軍投降了秦國,秦國將他們全部活埋了。
(原文: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
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告訴後人,空談理論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所以,有了知識,還要把它轉化為見識,以此來解決實際問題。
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他的見識。因此,領導幹部不僅要積累豐富的知識,還要把知識轉化為見識。
如何把知識轉化為見識?
讀書學習,要「六經注我」,不要「我注六經」。「六經注我,我注六經」,是宋代理學家陸九淵的名言。
所謂「六經注我」,是閱讀者利用六經的話,來解釋自己的思想;所謂「我注六經」,是閱讀者去儘量理解六經的本義。
要把知識轉化為見識,讀書學習就不能「我注六經」,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而應該是「六經注我」,即帶著目的去讀書學習,將別人的知識為己所用,變成自己的見識,來指導自身的生活和工作。
讀書學習,要把握知識點本質上所講的道理。事情的背後總有道理,讀書學習要善於把握這種道理,把握了這種道理,就要用它來解釋工作生活中的現象,並思考自己的行為通過這個理論可以進行哪些方面的改進。
第四,建立自己的哲理思維框架。列寧在讀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一書時,曾摘錄了這樣一段文字:「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探求一種可以據以理解和評價一切事物的觀點,並堅持這一觀點。因為只有根據一個觀點,我們才能從許許多多現象中掌握其統一性,只有具有一個統一的觀點,我們才不至於陷於矛盾。」
這種能統御一切事物、一切現象的觀點,就是哲學上所說的本原。人類歷代有智慧的人,都試圖直接抓住萬事萬物的本原。莊子說:「吾生有涯而學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現象世界是無限紛繁的,追逐現象莫如探求本原。古希臘米利都學派認為萬物的本原是水;畢泰戈拉派認為「一」是萬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是一團不斷轉化的活火」;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萬物的本原;宋明理學家認為「理」是萬物的本原,如陸九淵說:「千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後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東南西北海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的統一性是物質,即物質是萬物的本原。
如果我們能從本原論出發,建立起自己的哲理思維框架,那麼對紛繁複雜的現象世界,就能在一個高層次上把握其本質,在各個學科之間,各種學說之間看到它們的內在聯繫,這樣我們關於事物的見識、見解,也就不是零碎的、割裂的,我們能從世界萬象中掌握其統一性,而不致於陷於矛盾之中。
而要抓住事物的本原,建立自己的哲理思維框架,不可能通過接受某種現存理論模式而達到。這需要我們有一種不斷地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精神,需要不懈的努力,我們才可能逐步增長我們的見識,擴大我們的見解,使我們的精神境界、智慧不斷地躍上更高的層次。(本文節選自《領導幹部要有大格局》)
《領導幹部要有大格局》
ISBN:978-7-5166-5457-6
劉玉瑛 著
新華出版社 2020年10月
定價:48.00元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