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多年前的基礎研究救活了卡特總統,今天的基礎研究也是未來臨床創新的先導和源泉

2020-11-30 二三裡資訊好醫生

2015年,當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被診斷為黑色素瘤並已發現腦部和肝臟轉移時,沒有人認為他能活過半年,連他自己都覺得生命走到了盡頭。儘管如此,他還是聽取了醫生的建議,接受一種新的免疫藥物治療。結果,腫瘤奇蹟般地消失了。今年,卡特已經96歲高齡,成為美國最長壽的總統,仍然在發文關注美國競選。

他的親身經歷無疑讓更多人認識到免疫治療的神奇療效,給無數腫瘤患者帶來新的希望。有趣的是,這位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能夠戰勝病魔,得益於另外兩名在腫瘤基礎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正是他們發現了通過重新啟動免疫系統的治療癌症的新方法。

實際上,這並不是一個特例,基礎領域的研究已經深入到我們醫生臨床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以前我們熟悉手術、化療和放療等治療方法,現在又新添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新方法,各有特點又相互補充,相輔相成。

然而這些新的治療方式並不是一蹴而就,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基礎研究證實,並通過嚴格的臨床試驗篩選,才能最終寫入腫瘤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中。就像1990年全球第一個取得腫瘤免疫治療「許可證」的卡介苗,自1908年開始,研究者通過13年的培養才獲得安全的減毒疫苗,再經過59年漫長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才最終獲批用於淺表性膀胱癌術後的灌注治療,顯著提高了患者的預後。而我們目前正在探索的醫學基礎研究領域,也必將為以後的臨床醫學提供理論基石。

幸運的是,我們所處的時代科研能力已有很大的提高,基礎研究可以更加高效地轉化為臨床應用,有利於腫瘤患者更快的接受最前沿的治療。

在卡特的故事中,還要提到一位從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走出的陳列平教授。他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首次驗證了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一個重要通路,由於他的傑出貢獻獲得全球免疫學界最高獎項——威廉·科利獎,卻可惜與當年的諾貝爾獎失之交臂。儘管陳列平教授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大家都感到惋惜,但是,他對現代腫瘤免疫治療的貢獻是巨大的,是得到全球學術界廣泛認可的 。未來的基礎研究大咖也許就在你我身邊,他們默默無聞的努力值得我們尊重和敬仰。

基礎醫學的不斷進步促進著臨床醫學的實踐和發展,而每一個臨床醫學的成功案例也融入了太多的基礎研究成果。歷史的車輪滾滾碾過,在人類醫學科學的道路上留下深刻的印跡,這些印跡影響著整個人類醫學世界的發展。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每個看似平常的基礎研究實驗,都可能產生出一個個對未來具有決定性影響力的偉大進程。這種基礎研究可能決定著某一位外科腫瘤病人的生死,也可能會大幅度地減輕病患的痛苦……而這些基礎研究以及臨床醫生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將成為人類在與疾病鬥爭的黑暗中探索光明的燈盞。

文: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邢念增 瓦斯裡江·瓦哈甫

編輯製作:鄭穎璠

審核:方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來源:健康報?醫生頻道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電話:029-81203269

相關焦點

  •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源
    今天對基礎研究的投資就是在播撒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種子,明日的應用研究及商業競爭力一定是根植在雄厚的基礎研究沃土中。   二、基礎研究引領著當代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   基礎研究對引領我國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我國科學家在973計劃支持下,在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理論方面開展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推動了該領域的科技水平和生產力的提高。
  • 中科院啟動「衰老的生物學基礎和幹預策略」戰略先導專項
    中新網北京9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獲悉,該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衰老的生物學基礎和幹預策略」專項啟動會,近日通過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召開,正式啟動該戰略先導專項。啟動會上,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張永清介紹「衰老的生物學基礎和幹預策略」專項立項背景,並宣讀專項立項通知和諮詢專家組名單。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陽元: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為產業發展注入源泉
    王陽元指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投票通過了設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的一級學科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的一級學科設立,為集成電路的人才培養,以及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和產教融合或者產學融合,提供了一個新的歷史機遇。
  • 美國前總統卡特:免疫細胞治療讓我成為「最長壽的總統
    免疫療法,讓卡特成為最長壽總統 美國癌症專家表示,得知卡特接受免疫療法抗癌後,對於存活他們表示很樂觀。而卡特在面對新抗癌療法時,也表現的極為樂觀。 而卡特無疑就是那40%裡的幸運兒之一。 2018年,老布希過世後,卡特成為在世的美國前總統,2019年3月,卡特超越老布希締造長壽記錄(94歲171天),成為最長壽的美國總統。 04.
  • 臨床研究:為什麼一定要學好基礎?
    1995年,我帶著這幾百篇文章和幾本專業「聖經」,來到香港中文大學執教,自以為這就是我未來幾十年可以「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大有作為」的秘密武器。 很可惜,直到今天,那些辛勤收集的文章絕大部分都沒有派上用場。在我30多年的教學和科研經歷中,用的最多的、來回反芻的還是老師教過的那些基礎的東西,合起來不過薄薄的一小本。
  • 專訪|未來科學大獎王振義:沒有基礎研究,臨床問題就很難解決
    王振義院士認為在腫瘤治療領域,應該鼓勵更多的年輕人進行基礎研究工作,讓更多的病人得到治癒。特別是在誘導分化方向的研究,他也說這個領域很難,很可能 「研究一輩子,都研究不出好的成果」。這是他的心聲,也更像是一種呼籲和號召。
  • 戰略研究丨支持基礎研究 促進全鏈條顛覆性技術創新
    從事各類基礎研究的不同機構要定位明確,國家對不同類型的基礎研究要實施差異化穩定支持,形成我國關鍵技術的全方位綜合實力,進而帶動顛覆性技術創新實現突破。基礎研究通常以興趣為導向,但也必須兼顧需求導向。基礎研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基礎研究泛指所有能夠引發科學思想創新、促使技術突破的科學實踐活動,而狹義的基礎研究是指那些不直接以應用為目的的純科學探索活動。後者不能、也不要求在短期內解決「卡脖子」問題。純基礎研究主要是與物理、數學等基礎學科相聯繫,是「基礎的基礎」。
  • 支持基礎研究 促進全鏈條顛覆性技術創新
    基礎研究通常以興趣為導向,但也必須兼顧需求導向。基礎研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基礎研究泛指所有能夠引發科學思想創新、促使技術突破的科學實踐活動,而狹義的基礎研究是指那些不直接以應用為目的的純科學探索活動。後者不能、也不要求在短期內解決「卡脖子」問題。
  • 清除基礎研究道路上的「荊棘」
    基礎科學研究的進步和突破往往能引領重大的科技創新,進而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正因如此,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普遍強化基礎研究戰略部署,全球科技競爭不斷向基礎研究前移。
  • 全國基礎醫學拔尖人才培養經驗交流會暨基礎醫學類教指委2020年度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
    希望教指委專家們深刻領會《指導意見》精神,準確把握「三個面對」、「三個結合」、「三個原則」及「四新引領」的總體思路,進一步明確基礎學科是國家創新發展的源泉、先導和後盾,基礎醫學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基石、是臨床診療創新源泉的基礎,把脈當前基礎醫學人才培養總量偏少、人才培養質量整體不高、拔尖創新人才緊缺、師資隊伍非醫化、對臨床診療創新支撐不強等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用更高的標準、更開闊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加快改革創新
  • ...徵程上不斷提升醫學科技創新能力 復旦上醫醫學基礎和臨床研究...
    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生命科學國際前沿,復旦上醫要不斷提升醫學科技創新能力,在解決醫學基礎和臨床研究重大問題上作出新貢獻!闞海東發現,空氣汙染和健康領域長期存在著各國科學家自行組織研究、方法學不統一的問題,導致研究結果的一致性常被質疑,「剛好,我們這支團隊是國際上一個環境與健康的多國研究平臺的重要成員,這給我們開展跨國、多地協同合作研究提供了機會。
  • 楊雄裡院士專訪:談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
    在第十一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上,丁香園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楊雄裡院士,探討了基礎研究與臨床工作之間的關係。他表示基礎研究的結果用於臨床要非常慎重。
  • 基礎研究新進展和新成果
    2.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保持國際領先地位  在紫外和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設計、生長和原型雷射器的研製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成果。  11.古生物研究  以我國豐富的古生物資料為基礎,在後生動物、脊椎動物、鳥類等重要生物類群的起源,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生物大輻射,古生代三次生物大滅絕及其後的復甦,探索生物和環境協同演變的基本規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和創新性成果,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和NATURE雜誌發表論文32篇,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 餘夢倫院士:加強基礎研究 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
    注重人才培養 為航天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強國論壇:習近平總書記對科學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視,他指出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人。那您認為如何才能面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同時,我們又將如何有效鼓勵科技工作者專注於自己的科研事業? 餘夢倫: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人。
  • 深度丨支持基礎研究,促進全鏈條顛覆性技術創新
    文章認為,基礎研究分四大類型,即面向重大科學目標的基礎研究、國家需求牽引的基礎研究、以人才為本的自由探索型基礎研究和以實際應用為目標的基礎研究。從事各類基礎研究的不同機構要定位明確,國家對不同類型的基礎研究要實施差異化穩定支持,形成我國關鍵技術的全方位綜合實力,進而帶動顛覆性技術創新實現突破。
  • 巡禮「十三五」|康復醫學科:紮根臨床康復,加強基礎研究,建設高...
    編者按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過去五年,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醫院建設和社會服務各方面取得矚目成績,我們特別策劃巡禮「十三五」系列報導,本期推出《康復醫學科:紮根臨床康復,加強基礎研究,建設高水平國家臨床重點專科》。
  • 基礎研究有什麼用
    其實不只是「卡脖子」技術問題需要通過基礎研究來解決,它也是保障民生和攀登科學高峰基石——沒有堅實的基礎研究,這一切都將是空中樓閣。  基礎研究的突破帶動了臨床發展。劉光慧領導的科研團隊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大學等單位進行合作,正在對小分子藥物治療科凱恩氏症候群進行探索和嘗試。期待通過他們的努力,這些患兒可以早日減輕病痛、恢復健康。
  • 湯其群:漫談基礎醫學的歷史與未來
    21世紀的今天,隨著生物信息學、蛋白質組學、結構生物學和基因治療的快速發展,基礎醫學研究變得更為微觀、更為量化、更為系統,形成了以多學科交叉為基礎,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協同創新研究體系,基礎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
  • 不產生經濟效益 基礎研究何用?科學家回應
    1   基礎研究是技術創新的源泉   如果沒有電磁理論,就不會有後來的電動機和無線通信   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三大類科研活動中,基礎研究既不像應用研究那樣有明確的目的性,所產出的新知識、新原理、新定律也不像技術開發所產生的新產品
  • 濟南發力量子信息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這意味著,濟南未來不僅要進行量子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還將致力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和量子技術標準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2019年1月5日,由12位院士組成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對該規划進行了討論研究,後經修改完善形成了規劃的徵求意見稿。經先後徵求山東省科學技術廳、濟南高新區管委會等省市有關部門意見,形成了《規劃》正式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