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狼虎豹」這四個字我們從小沒少別人說過,只是到如今,虎豹可能我們比較常見,作為全國大大小小的動物園裡的明星物種,所以想要看它們並不是難事。狼雖然相對來說少見一些,但其外形跟一些狼犬類似,如果真要看一看的話,相信多去幾家動物園也不是難事。
但說起排在首位的豺,大家可能就沒什麼概念了,畢竟它們在動物園裡很少見,而且在影像作品、文學資料裡,豺的出鏡率也沒有虎豹、狼高。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想,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動物?為何先人們會將豺放在虎豹的前面,而且在如今的大多數文學故事裡面,豺都被描繪成一種非常神秘且極其兇悍的動物,甚至搏殺老虎都不是難事。
那麼現實中的豺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它真的能夠坐上猛獸的頭把交椅嗎?以及它又是如何在我國絕大多數森林中消失的?帶著這些所有疑問把文章看下去,讓我們來了解一個真實存在的豺。
現實中的豺狗
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是能夠看見豺影的,那個時候相信很多人都見過這麼一個場景,一群類似於狗,但是卻比狗小一點,還有那麼一點神似狐狸的「狗」,常常出沒在田埂、山間小路中央,有時會發出瘮人的叫聲,它們以野豬為食,捕捉林間的各種中小型動物,有時候也會危害家畜,總體上比較怕人,但卻會在林間或者遠處觀察人類。
其實這種動物就是豺,不同的地方對它們可能會有不同的稱呼,比如紅毛狗、豺狗、紅狗等等。
豺是一個物種的總稱,包含了多個亞種,曾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部,而生活在我國境內的豺,主要有5個亞種,分別是:中國豺、西亞豺、東亞豺、四川豺以及克什米爾豺。由於分布地區不一樣,所以各大種群之間的豺在外形上也會有一些細微的差異,但總體上是類似的。
中國的豺體型偏小,多數集中在20千克左右,只有少數的雄性大豺能夠長到30千克以上。其毛色多為紅棕色,腹部有白毛,嘴巴及尾巴的毛髮為褐色,毛色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發生略微變化。
豺的歷史分布及生存現狀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現在我國的一些地方依舊生活著野生豺的,比如四川的黑水河自然保護區,就有數量不多的豺,早在2003年,架設在保護區的紅外觸髮式相機就曾拍到過豺影,這些年國內一些生態環境比較好的地區,關於豺的新聞也陸陸續續地多了起來。
2010年,衢州市一農戶報告自己家的牲畜被不明野生動物襲擊,現場留下了許多證據,人們估計是狼或者豺。
還有去年2月份的時候,廣東梅州市一農戶報告了當地有野生動物襲擊牲畜,後來專家經過對現場遺留下來的糞便、腳印,以及牲畜身上的傷痕判斷出,襲擊牲畜的猛獸正是豺。
豺對生態環境的要求很高,必須有足夠的獵物才能使它們生存下去,而如今我國絕大多數的森林已經沒有了中大型的食草動物,所以豺狼虎豹自然也沒有辦法在這些地方存活。
目前全球豺的數量預估為949-2215隻,受到棲息地破碎化、分散、孤立等因素影響,豺群與豺群之間無法交流,導致近親繁殖嚴重,如今的已經很難發現大型的豺群了。2019年青海都蘭縣工作人員發現的6隻組成的豺群,在如今來說,已經算是中型豺群了。
歷史上豺在我國的分布很廣,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所以上了一定年紀的人,對豺多多少少還會有些影響。
20世紀80年代之後,是豺數量銳減的時間段,而且幾乎是集中在80-90年代消失的,豺退出我國大部分森林的速度很快,仿佛是一夜間就消失的,很多人談起它們,都說「昨天傍晚還看見的,但是睡醒之後就再也沒有看見過它們了」。可見豺消失的速度是有多快!
豺是如何消失的?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豺的數量非常多,尤其是江西偏西北一帶,更是多得驚人,給當地農戶造成了不小的損失。豺之所以會在短時間內消失,與人們大肆開墾荒地、捕獵野生動物等脫不開關係,當年除虎豹的時候,豺狼也是主要的針對目標。由於豺會捕食家畜,所以就免不了會遭到人們的報復性捕殺。
以前由於捕獵方式和工具落後,所以即使人們捕殺,也對豺群的發展造成不了太大的危害,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將毒藥、炸彈等現代科技引用到狩獵過程中,這給豺群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直接造成日後的豺群大量消失。
其實豺的消失,也並不是完全因為人類的捕殺,其中還有它們自身的原因。比如在我國西南腹地的一些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人跡罕見的地區,所以即便是人們熱情高昂除獸害的那個年代,這些地方的野獸也沒有被波及到,可如今這些地方卻沒有多少豺,可見並不是因為與人類產生衝突而遭到滅絕的。比如宜豐縣官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在明朝的時候就封山了,自然也沒有多少獵戶進去過,所以專家們推測,或許是由於棲息地被隔離,豺群內近親繁殖嚴重,才導致種群衰退的。
豺真的比虎豹強悍嗎?
言歸正傳,豺能夠排在虎豹的前面,難道真的是因為它足夠強悍嗎?或是有超於野生動物的智慧嗎?實際上這只是人們將事實經過文學潤色之後再次傳播造成的誇大現象而已。
比如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衍生出了許多關於豺的故事或傳說,其中傳得最廣的故事是說豺其實是驅除獸害的神狗,它們會捕殺毀壞農作物的野豬、狗熊等,但是卻不會傷害人類,遇到在山間行走的人,豺還會跟在後面保護人類,有了豺的護送,虎豹等其他猛獸就不敢靠近了。
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不然,豺是一種犬科動物,屬於犬科豺屬,與非洲野犬的關係比較近,所以說它只是一種與狼等非常類似的犬科動物,並不具備人類一樣的高智慧。
人們之所以會認為豺能夠打贏虎豹,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豺生性兇狠,又是群居的,所以戰鬥力比較強,但也遠遠沒有達到能與老虎爭鋒的地步。
印度有一個新聞,說是群豺用纏鬥的方式拖垮了一隻孟加拉虎,事實上權威的資料裡面並沒有相關的記錄,這可能只是人們的一次謠傳而已。
大多數犬科動物判斷對手實力的高低,都是用自己水平視線去評估的,所以豺最主要的捕食對象,通常是野豬、野兔、山羊等體型較小的動物,少數情況下會攻擊水牛、馬等大型的獵物。
在豺的眼中,成年人身高比較高,所以它不太會對成年人發起攻擊,但小孩卻很危險,這也就造成了文學作品裡說豺不攻擊人,保護人的假象了。對於豺來說,老虎體型也大,實力更是強悍,所以即便是大型的豺群,在遇到老虎時,也不會貿然發動攻擊。
目前的資料來看,沒有關於豺跟老虎之間究竟誰強誰弱的權威研究或者記載,但是我們卻可以從東北虎與狼的例子,去評估豺與老虎之間的關係,畢竟狼跟豺都屬於犬科動物,而且生活習性也都類似。在西伯利亞遠東地區,東北虎的數量也曾有過比較大的波動。
19世紀末以前,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生活著大量的東北虎,此時這裡的狼群數量較少,但是進入20世紀之後,俄國大量捕殺東北虎,導致它們數量大幅度下降,到了30年代時俄國東北虎的數量就只有20-30隻了,此時狼的種群數量呈現出上升的趨勢;
到了20世紀後半葉,俄國意識到東北虎的重要性,開始逐漸保護起來,到21世紀初時,東北虎的數量已經恢復到500隻,此時狼的數量又到了歷史新低。
將東北虎與狼數量的發展用數學模型統計起來的話,不難看出,當東北虎數量較多時,狼的數量則較少,當東北虎大量減少時,狼的數量在增多,而當東北虎數量增多時,狼的數量就下降,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東北虎抑制了狼的種群發展。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或許能夠對豺與老虎之間的關係做一個大致的認知,就會發現,豺歸根結底還是一種中小型的犬科動物,無法逾越老虎,坐上猛獸的頭把交椅。
(原創用心的作品,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