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狼虎豹」這個詞,一般用於泛指各種傷害人畜的猛獸,也常用於比喻惡人。
至於為什麼按照「豺狼虎豹」這個順序,可能只是因為平平仄仄讀著順口。另外也有「虎豹豺狼」之說,可見這四種動物誰先誰後並非固定的。
不過一些網友借題發揮,說「豺狼虎豹」是古人對這四種猛獸的排名,認為豺是排在首位的「老大」,更有甚者將豺說成是老虎的天敵。這些說法究竟是對是錯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豺是種什麼樣的動物?
豺,屬於犬科—豺屬,外表介於狼、狐之間,體重15~20千克,少數大個體可接近30千克。
豺一般是家庭式群居,群體成員數量少則兩三隻,通常為5~12隻,個別大群體的成員數量可達二三十隻。
歷史上豺分布廣泛,但隨著棲息地的縮減和人類的捕殺,現今豺數量可能不足兩千隻,主要分布於南亞、東南亞地區,在中國也有零散分布。
豺群的捕獵能力相當出色而且手段多樣,挖眼掏肛、開膛破肚,可謂極其兇殘。而且豺群的食量不小,有動物學家描述豺群連殺帶趕,可以很快把一塊區域內的獵物清除乾淨,所以豺群會在幾處領地間來回遷徙以滿足食物需求。
傳說中的豺
在民間傳說中,豺有著很高的地位和不錯的口碑。
《逸周書·時訓》上說:「霜降之日,豺乃祭獸。」清朝進士朱右曾對此注釋道:「豺似狗,高前廣後,黃色群行,其牙如錐,殺獸而陳之若祭。」
「殺獸而陳之若祭」意思是說豺殺死野獸放在那裡,像是在用野獸來祭天。這給豺增添了幾分神話色彩,因此豺也被稱為「神犬」。
1958年的《東北獸類調查報告》裡引用了當地老鄉的敘述:「豺常聚集成群,在山上捕捉鹿、野山羊和狼為食,虎、豹非常怕它」。
在當代文學作品《長白山獵話》中有這樣的描述:「黑熊、山豹子,就是號稱百獸之王的老虎,只要一發現豺狗子,也得敬而遠之,撿著小道,提著腳尖,悄悄溜開……」、「但它有一個好處,只要人不傷害它,它也不來傷害人。長白山裡也很少聽說豺狗子傷人的事」。
在其他的傳說裡,人們還將豺描述為一種很有靈性的動物:當豺遇到在山林裡趕路的人,會跟在人的後面保護他,直到把人送出山林;遇到露宿的人,豺會在周圍撒尿,警示其他野獸不要靠近。
這些傳說都很有趣,但以科學客觀的眼光來看,豺不過是種普通的動物,恐怕沒有「敬天」、「護人」的思想覺悟,只是人們把豺的一些行為主觀曲解了。
所謂豺用獵物祭天,實際上是豺吃不了就放在那了。這方面豺可能有些地區的狼相似,對於獵物的保存和守衛似乎不怎麼上心,捕到獵物先吃個飽,剩下的就扔在原地不管了,什麼時候餓了再回來吃。而古人看到這種情況,就誤以為豺在用獵物祭天。
豺很少傷人倒是真的。主要因為豺喜歡在山林活動,生境相對封閉,與人接觸不多。而且在豺的眼裡,人類這種大個子似乎不太好惹。所以豺很少把人作為攻擊目標。
「豺會保護人」的說法恐怕與事實恰好相反,豺不是在保護人,而是對人的出現感到不安。但豺又對人類這種陌生的大個子有所忌憚,於是就不遠不近跟在人後面,或者在附近撒尿——這其實是一種施壓的行為,意在向入侵者宣示領地主權,直到把人「趕」出自己的領地。
至於虎、豹等猛獸怕不怕豺,我們下面詳細說一下。
豺VS豹
豹是獨行俠,如果是遇到落單的豺,豹會痛下殺手;但是豹面對豺群是吃虧的。
動物學家烏勒斯·卡倫斯(Ullas Karanth)在其著作《狩獵臺上的風景》中描述了一次豹與豺群的遭遇,一隻目測重達60千克的大公豹子被三隻豺嚇得倉皇逃竄——儘管它的實力要強於那三隻豺。
豹對於豺群的避讓似乎已經成了習慣,而豺群趕走豹或搶奪其獵物的記錄也不少。總的來說,豺群在其生活環境中地位不比豹低。
豺VS虎
大多數情況豺還是怕虎的虎的體型是豺的幾倍甚至十倍以上,一個小規模的豺群全家老小加起來可能都不如一隻老虎的分量,如此懸殊的差距,豺群當然不會輕易地去自找麻煩。現代科考中也發現,大多數情況下豺還是怕老虎的,會和老虎保持距離;而老虎則會驅趕或者捕殺豺。
但老虎面對豺群也不是毫無忌憚,豺群的出現也會讓老虎緊張不安。有時候會出現豺群與老虎對峙的情況,然後雙方都不戰而退。這說明老虎也不太願意和這些擅長死纏爛打的「小流氓」起衝突。
難以證實的豺殺虎傳說網上流傳著好幾個版本的「印度豺群殺孟加拉虎」案例,內容都大同小異:大群的豺圍攻老虎,最後老虎被豺群咬死了,而豺群也傷亡慘重。
我找到了兩個有確切出處的案例,在這裡分享一下。
1944年,Connell.W報導了一例豺群攻擊老虎的事件:兩名狩獵嚮導目擊了22隻豺包圍了一隻雄虎,老虎除了吼叫之外沒有採取其他手段,雙方對峙了半小時後,一隻豺抓住老虎的破綻進行攻擊,並讓老虎受了傷。在老虎舔舐傷口的時候,豺群發起了群攻。經過幾輪攻擊,老虎被殺死,但也有12隻豺喪命。[1]
1954年,Anderson.K目擊的案例:有7隻豺包圍著一隻雌虎,並從各個方向攻擊老虎。同時這些豺一直在呼喚隊友,很快就得到了大部隊響應。老虎聽到大豺群的動靜後發飆,衝向了兩隻豺,殺死了一隻、趕跑了一隻,並藉此機會衝出了包圍圈;剩下的5隻豺緊追著老虎,跑出了目擊者的視野範圍。隨後,大豺群趕到並從目擊者附近經過,有23隻。第二天,Anderson帶著獵犬去搜尋,找到了一些虎皮的碎塊——很顯然,豺把老虎趕出了五英裡並把它肢解了。另外,又有5隻豺在戰鬥中被老虎殺死了。[2]
由於年代久遠,條件有限,這些豺殺虎的案例都沒留下影像資料,只有文字描述,難以確定這些記敘是否屬實,是否有演繹或猜測的成分。
況且豺群不是紀律嚴明的軍隊,也不是缺乏思考能力的螞蟻,在同伴傷亡慘重的情況下仍然悍不畏死、前赴後繼,這樣的情節不合常理。難道是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原因導致豺群如此狂熱好鬥?
卡倫斯的著作《狩獵臺上的風景》中也提出了質疑:
因為植被茂密,豺行動迅速,清點一個群體中豺的數量並非易事。這些關於30隻甚至更多豺的古老傳說,是不是計數不準的結果呢?這些老獵人是看到了追逐的全過程,還是僅憑零星片段推測的呢?……一隻成年虎重達120~300千克,它的體型是豺的6~15倍。要攻擊這樣一隻龐大而危險的獵物,豺群會損兵折將。如此好鬥對豺有任何生存意義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除非老虎病弱或嚴重受傷,使豺受到反擊的風險微乎其微。
理論上來說,豺群有能力威脅到虎雖然上面這些豺殺虎事件的真實性難以考證,但也也不意味著豺群對老虎沒有威脅。有的網友認為即使再多的豺也無法戰勝老虎,這也是不客觀的。
2013年的一則新聞:印度潘納保護區的一隻老虎被5隻豺的攻擊,受到嚴重的傷害。護林員發現了受傷的老虎,並對其進行了治療。
在非洲也有類似的情況。一般而言,獅子是非洲野犬在自然界的頭號天敵,對非洲野犬有著很大的威懾力。但也有落單獅子被非洲野犬攻擊,甚至被殺死的案例。
以此為參考,豺群有能力威脅到老虎。說得再保守一些,至少豺群對老弱病殘虎是有威脅的。尤其在老虎受傷或者抵抗不力的情況下,可能更容易激發豺群的攻擊性。
但總而言之,在虎與豺的關係中,大多數時候虎是佔優勢的一方。豺殺死虎是罕見的特例,不能代表一般情況,更不能因為幾個特例就說豺是虎的剋星/天敵。
參考資料:
[1]Connell, W. 1944. Wild Dogs Attacking a Tiger. Journal of Bombay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Vol. 44 (3) PP 468-470.
[2]Anderson,K.1955. Nine man-eaters and one rogue. New York: E.P.Dutton and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