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電商應用人員正在參加電商培訓班。
「硒有慈利」品牌形象旗艦店展示了慈利本土10多個品類百餘種產品。
莫洪軍(右二)向採訪團記者介紹慈利農特產品的電商銷售情況。
茶坤緣公司研製的杜仲黑茶以及以杜仲為原料的牙膏、洗髮露等日用品。
華聲在線12月6日張家界慈利訊(記者 龍騰 鄧拓平)室外冬雨淅瀝,而慈利縣電商公共服務中心二樓的教室裡暖意融融,20多位農村電商應用人員正在這裡參加免費的電商創業培訓班。從基本的圖片處理到網店的註冊、裝修、商品上架等,他們的學習勁頭十足。
據悉,自去年5月獲批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慈利縣委、縣政府從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促進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高度,全力推進電子商務工作。目前,該縣已有電子商務企業超過100家,僅去年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8億元,農特產品線上交易額突破1.5億元,增加就業3215人,帶動2608個貧困戶7953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一個公用品牌 演繹生態農特產品逆襲之路
杜仲雄花、土蜂蜜、紅薯粉絲……12月5日,「電商扶貧在張家界」媒體採訪團走進「硒有慈利」品牌形象旗艦店,包裝精美且均產自慈利本土的10餘個品類農特產品引來大家齊點讚。仔細一看,雖然這些產品來自不同廠家,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品牌——「硒有慈利」。
「『硒有慈利』有兩層含義,一是體現慈利有天然的富硒資源農特產品,二是諧音『稀有』,代表珍貴。」張家界「硒有慈利」眾創協會理事長卓亞軍介紹說,去年11月「硒有慈利」公用品牌正式發布,也成為湖南首個全品類縣域公用品牌。
據了解,慈利資源、人才豐富,但農副產品企業長期集中在初加工階段,產品叫不響,市場打不開,產品附加值不高。基於此此,慈利縣委、縣政府整合多而散的品類,全力打造公用品牌——「硒有慈利」,演繹了一條生態農特產品的逆襲之路。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慈利已有80餘家「硒」字牌農企,16個富硒產業園區,富硒產業基地150多萬畝,富硒農產品100多個,研發出擁有全國特色富硒農產品稱號的「康添牌」富硒大米、「富硒紅酒」、「富硒鳳頭土雞」等一系列「硒有慈利」知名品牌。
張家界茶坤緣杜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研製、生產和銷售杜仲茶系列產品和以杜仲、中草藥為原料的純植物原萃保健養生產品的公司。得益於授權使用「硒有慈利」公用品牌,公司負責人朱玉梅對未來的銷路充滿信心,「雖然目前公司處於起步階段,但是前景廣闊。」
三級服務站點 全面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
「慈利有很多優質的農特產品,我的工作就是做好它們的『推銷員』。」在慈利縣「張家界特產館」線下體驗店內,中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莫洪軍告訴記者,成立於2014年的中景公司,目前擁有「勁拍商城」「慈利縣電子商務公用平臺」「京東中國特產·張家界館」等多個電商平臺,年銷售額達5000多萬元。
據了解,中景公司正是慈利全力打造的縣鄉村三級服務站點體系的一部分。近年來,該縣堅持把健全體系作為電商扶貧發展基礎,不斷完善電子商務縣、鄉、村三級服務體系,全面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目前,已建成村級服務站點(農家店、農資店)710家,實現了鄉鎮服務中心點和主要交通幹道站點「全覆蓋」,農村淘寶村級站點覆蓋率達16.9 %。
此外,投資300萬元建成集運營管理、產品展示、電商培訓、營銷服務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今年10月正式啟用,首批入駐企業18家,搭建大型電子商務平臺3個,培育省級電子商務企業9家,建成各類配送企業(基地中心)34家,實現了「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
電商扶貧,人才支撐是關鍵。近年來,該縣堅持把人才培育作為電商扶貧發展基石,積極引進電商人才,激發發展後勁,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QQ群和微信群等網絡平臺以及開展各類線下活動,先後培訓城鄉電商人員1.2萬人次,帶動貧困人口就業1227人。
今年以來,該縣已實現電子商務網上交易額8億多元,其中農產品上行超過2億元,直接帶動貧困群眾人均增收1000多元,增加就業3528人,帶動2808個貧困戶8424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