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和榆不是啥親戚關係,榆(Ulmus)是榆科(Ulmaceae)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是薔薇科(Rosaceae)植物。
地榆,地榆,為什麼能叫地榆呢?兩種不同科的植物咋就能聯繫在一起,這肯定得和榆有點關係吧。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其葉似榆而長,初生布地,故名。其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又名玉豉。」
地榆 圖片來源於中國植物圖像庫
原來地榆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葉是基生的,也就是說,它的莖特別短,節間不明顯,葉子如同直接從根生出一樣。它的羽狀複葉有4-6對小葉,小葉是長圓形的,邊緣有粗大的鈍齒,很像榆樹的葉子。當來年發芽時,就感覺葉子好像直接從土裡冒出來一樣,因此叫它地榆。
地榆
大約在7、8月,地榆的花柄就嗖嗖嗖往上長,頂端生出一個個小棒槌。
瞧那個小小的棒槌,暗紅暗紅的,土裡土氣,怎麼也不好聯想到它和漂亮美麗大氣的玫瑰和月季是一個大家族的吧。
而且,薔薇科比較典型的特徵是「5瓣花」,地榆的花卻是四基數,萼片4枚,雄蕊4枚,這在薔薇科中是比較少見的。不過,地榆的羽狀複葉倒是有點玫瑰和月季的影子。
地榆,花序
說起這個小棒槌呀,其實就是很多朵花長在伸長的花軸上,叫穗狀花序,開花順序是沿花序軸由上到下依次開放。
小花沒有花瓣,暗紅色的是花瓣狀的萼片,萼片是膜質的,可以做成乾花;雄蕊的花絲伸出花萼外,花絲頂端的突起就是花葯,花葯成熟之後會開裂,黃色的花粉就會洶湧而出;雌蕊則很短在花芯不明顯。
地榆,花序
將來這一整個花序就會變成聚花果,也叫復果。想想我們愛吃的桑椹和菠蘿也是聚花果哦。
地榆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華南地區,它叫黃爪香,或者水檳榔;在西北一帶,它叫山棗子,或者是血箭草。
有人說地榆之所以叫「黃爪香」,因為地榆葉片揉碎後有黃瓜的香氣。我不禁懷疑到底是「黃瓜香」還是「黃爪香」,是筆誤還是真就叫「黃爪香」?
地榆屬植物分布在亞洲北溫帶,廣布於歐洲以及中國大陸各個省份,全世界約30餘種,中國有7種。
歐洲常把地榆的嫩葉當作蔬菜食用,中國古代也有地榆泡茶的記載:「乏茗時用菜作飲亦好。」但在藥用方面,中國傳統中藥名不虛傳。
地榆,紡錘狀根 圖片來源於網落
藥用部位是根,它的根粗壯,大多膨大呈紡錘形,曬乾後即為中藥「地榆」。 主要化學成分有皂苷、鞣質和黃酮類,具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的功效,同時在治療燒傷、燙傷方面也有不錯的效果。
地榆作為傳統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無毒居上品,有毒無毒之間處中品,有毒可炮製調控列下品)。
屬名Sanguisorba意思是「止血」,種加詞officinalis來自於拉丁語officina,「藥房」的意思。可見在中西方傳統醫學裡地榆是很好的止血良藥。
2010年,地榆與其他三種中藥(三七、拳參、紅花)被收入到《歐洲藥典》(在歐盟36個成員國由法律強制執行的官方藥典),意味著中藥向國際又邁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