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我校於2月1日發起「把牢政治方向,加強課程思政」倡議,進一步落實學校「每門課程講德育,每位教師講育人」的總體規劃目標,鼓勵廣大教師在尊重課程內容的科學性、邏輯性、完整性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本次疫情阻擊中湧現出的先進事跡、先進典型等育人元素並有機融入各門課程。此前已推送了化學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紫金礦業學院、外國語學院的17個課程思政典型案例,本期將繼續推送石油化工學院的6個課程思政典型案例,以期給其他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更多啟迪。
石油化工學院
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石油化工學院響應上級黨組織「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積極組織起形式多樣的本科生遠程教學活動嘗試。雖然是首次大範圍利用網際網路媒介、採取新型教學素材和教學模式,廣大教師在摸索中迅速建立了一套普適易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不僅確保了正常的教學任務,更積累了難得的教學經驗、收穫了珍貴的教學素材。在線教學實施近一個月,教師信心倍增、學生反響良好,所有人對攻克疫情、渡過難關充滿信心。
案例18:袁佩教授
主講《質量與能量平衡》
化學工程師能做什麼?這是袁珮老師在完成線上授課準備工作的同時布置給學生們的思考問題。學生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尋找和思考,為第一堂《質量與能量平衡》雙語課程做好了充分的課前準備。
課上,袁珮老師將提前收集到的學生回答集中整理,挑選出觀念新穎、有代表性的答案在釘釘直播中與同學們一起展開討論。借著延伸出來的問題,袁珮老師進而引導同學們更進一步思考面對疫情,我們化工還能做什麼?堂逐漸變得更加活躍、高效起來。
此番精心的課前思考和課堂討論的策略意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不斷拓展自身知識面和終身獲取新知識的學習能力,從而更能適應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專業知識與當下的疫情相結合,一方面鞏固專業思想,對所有專業有了新的認知,另一方面更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感、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意識。
課後袁珮老師還針對學生課上的口罩問題,尋找了相關的信息共享於在線上授課群中,另外還推送了微信連結:「這次疫情,讓我重新認識了-化工!」給與學生更多啟迪。
圖2017級本科生劉澤群對課堂問題的回答
圖袁珮教授正在通過網絡直播授課
圖袁珮教授通過實時通訊軟體與學生互動
案例19:英曉光副教授
主講《聚合物合成工藝學》
英曉光老師在他主講的《聚合物合成工藝學》一課中,結合目前國家對特種日化產品資源的統一調配現狀,發動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布置了以「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橡膠商品研發及質量調研」的課程作業。
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橡膠(TPU)是一種具有良好韌性和透明度的聚合物材料。高性能TPU因具有優異的強度、彈性、耐磨以及良好的光學和生理友好特性而被廣泛用於家裝、建材、包裝、奢侈品、日用品、玩具等領域。
然而我國目前TPU產業為少數大型企業所壟斷,而原料異氰酸酯則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發達國家企業在質量和穩定性方面掌握核心技術,嚴重製約我國高品質TPU的普遍研發和廣泛使用。
另一方面,受生產工藝制約,國內市場TPU商品質量參差不齊,消費體驗不夠理想。以透明TPU透明膜材料為例。如圖所示為兩種市售TPU「軟玻璃」桌布,左右透明度在深色木紋襯託下顯示出不同效果。同時兩種材料厚度相當,但軟硬也有不同。
圖市售TPU「軟玻璃」桌布的觀感體驗;
在光照條件一致的情況下,
從不同角度觀察得到的透明度差異顯著
授課過程中,英曉光老師鼓勵學生通過文獻及專利調研,全面分析TPU材料結構與性能的關係;了解國內外TPU材料的研發現狀;掌握國內TPU商品銷售與使用現狀;為異氰酸酯原料研發及TPU工藝改進提供借鑑依據;為國內相關廠商提供科學技術參考;同時使廣大普通消費者對該種材料的商品增進了解、並為他們提供適當幫助。
通過這項教學活動,學生們對以聚氨酯熱塑彈性體為代表的日用精細化工品的研發、性能、關鍵技術、國內外市場等方面有了一定了解。認識到我們國家近年來在自主創新、突破技術壁壘方面做出的重要努力,以及在某些科學技術領域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增強了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明確了專業方向及目標。學生們還通過「優慕課」網絡教學平臺,反饋了網絡課程學習過程的心得和建議,為幫助教師進一步提升網絡授課質量獻計獻策。
2017級本科生通過「優慕課」教學平臺
反饋自己的學習心得和教學建議
圖英曉光老師利用視頻網站公開教學
錄像、通過實時通訊軟體在線指導
案例20:胡暉副教授
主講《化工分離過程》
在《化工分離過程》一課的緒論中,胡暉老師結合結合目前抗疫的嚴峻形勢,啟發學生思考化工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和自豪感。他從化工分離過程在清潔生產中的突出地位為出發點,講述化工分離技術在處理醫療三廢以及衛生消殺過程中產生廢液的關鍵技術;並通過適時引導學生開展討論的靈活方式,令專業知識深入人心。
在另一節課中,胡暉老師結合膜分離相關章節,通過普通口罩和醫用口罩的例子,講解過濾、微濾、超濾的區別。結合目前口罩暫時供應緊張、同時大量廢棄口罩需要處理的現狀,分析了膜汙染的再生技術難題。他在課程內容中講到:工程院化工院士陳建峰帶領科研團隊,面向應急時期口罩重複使用的問題,提出開展「口罩荷電再生重複使用技術」研發課題攻關。激勵年輕學子現階段刻苦攻讀專業知識,為將來學以致用,為國攻關,打下堅實的基礎。
圖2017級本科生通過釘釘群
圍繞課程展開討論
圖過濾、微濾、超濾的
應用對象與尺度區別
案例21:孫志新副教授
主講《流體力學》
在嘗試多種線上教學手段、探索最佳授課方案的實踐中,孫志新老師做出了大量嘗試。她主講的《流體力學》課程是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和油氣儲運工程的專業基礎課程。為了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孫志新老師在開學前兩周註冊並測試多個教學平臺後,最終選擇建立獨立SPOC課程、慕課堂輔助線上教學、釘釘平臺直播補充SPOC內容及疑難課後習題解答、實時通訊軟體群分享教學資料並批閱作業的教學模式。同時,她還精心選取MOOC國家精品課程《流體力學》作為SPOC課程資源。
孫志新老師在教學期間督促學生觀看學習視頻、在線答疑;對視頻觀看個數與時長不夠的同學私聊提醒。對於個別學生出現的問題,通過實時通訊軟體進行指導;對於大部分學生出現的問題,採用釘釘直播進行講解。雖然線上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有時空上的阻隔,但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組合的方式積極彌補缺陷。作業批改發現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比率大幅提升,提問也比線下授課更積極,說明合理的線上課堂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結合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孫志新老師與學生分享家庭錄製的抗疫視頻,激勵學生在國難面前,每個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每個學生認真完成計劃的學習內容,我們的國家就能順利度過難關,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孫志新老師在釘釘平臺直播視頻
孫志新老師通過實時通訊軟體指導學生
案例22:王瑩淑副教授
主講《化學反應工程》
「親愛的同學們,新學期好,祝願大家心之所向無所不成。由於疫情原因,我們改變了上課的方式。大家知道抗擊疫情阻擊戰中咱們化工起著極其重要的重要,各地石化企業迅速行動,紛紛啟動應急機制,加班加點生產防疫急需的醫療、消毒和防護用品,捐款捐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授課伊始,王瑩淑老師通過這樣鼓舞人心的開場白,給大家帶來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化學反應工程》線上教學體驗。
《化學反應工程》是化工專業必修主幹課程,無論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搶救的重要物料--氧氣,或是用於醫藥治療的藥物原材料和中間體,以及作為疫情防控的必備物品--消毒劑,和疫情防控的防護用品--口罩、防護服等等,所有這些都是來自咱們化工。再試想這個世界如果沒有化工,街頭將都是沒有色彩的粗麻布衣服,這比現在冷清的街頭還要悽涼。學生聽了這樣的導課講解,專業的興趣以及自豪感油然而生!
王瑩淑老師在第一章的化學工程發展史及化學反應工程學科的形成章節中,講到中國古老的化學工業,通過愛國情懷的融入,增強了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鼓勵學生刻苦鑽研、積極進取;在反應工程的研究方法章節中,強調科學思維的養成及創新意識的價值。最後,學生們的熱情被這樣一句話徹底點燃:
——「所以孩子們你們都將是棟梁之才,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化工人才。那麼我們今天要上的這門課就是化工專業的必備專業主幹課程《化學反應工程》。」
圖王瑩淑老師授課直播
案例23:肖龍強副教授
主講《聚合反應工程基礎》
《聚合反應工程基礎》主要是討論化學反應工程、聚合過程工程分析及聚合體系傳遞過程的基本原理及技術方法的一門課程。該課程緊密結合疫情形勢及課程專業背景,對課程內容進行延伸。結合抗擊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相關產品的生產製備過程,啟發學生開展學習和討論。在抗擊疫情初期,國內口罩、防護服、消毒劑等產品面臨短缺。結合疫情現狀和化工學科的專業特點,普及化工學科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1.通過實例教授課程中得知識點。在口罩的生產過程中多種聚合物材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學習聚合方法的課程中以口罩中所含的幾種聚合物材料為主要授課內容。結合實例討論聚合過程(流動、混合、傳熱等物理過程及聚合反應過程)對聚合反應器設計和操作控制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該課程後,能夠更加明白基礎知識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在授課過程中拓寬相關知識。在講述乳液聚合等課程內容中涉及到表面活性劑的內容,而表面活性劑等物質在消毒液等產品中被廣泛使用。授課時結合當下抗疫工作,適當普及相關內容在抗疫中的應用,為學生拓寬知識面。
結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處在最吃勁的關鍵階段。石化學院廣大師生將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教學不鬆勁、抗疫不鬆懈;堅定必勝信念,始終走在前列,戰鬥在前沿,為取得最後勝利貢獻力量。
石化學院學子線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