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微博中的「粉都」:一個準社會交往的視角

2020-11-23 人民網

摘  要:本文在反思國內對於粉都文化研究的基礎上,著力於跳出以往文本/消費/接受的研究範式,主要從準社會交往的理論視角出發,通過對於「學習粉絲團」的個案分析,研究微博中的粉絲團與偶像及其關注者之間的交往方式。文章認為,微博中的粉絲團在對偶像的關注程度、關注的事務類別等方面與其他粉絲團存在共同點,而學習粉絲團在後期的內容關注度上從「偶像指向」向「關注者指向」轉變,開始重視與粉絲之間的交往。同時,本文還分析了學習粉絲團與偶像和關注者之間準社會交往的話語方式,從而總結出微博粉都文化的相關特點。

關鍵詞:微博;粉都;準社會交往;學習粉絲團

引言

「粉絲」(Fans)群體大約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量出現,通常被稱為「追星族」。美國當代著名的文化研究學者約翰·費斯克認為:「粉都」[ 在《韋氏大字典》中,將fandom譯為兩種意思:一是指所有粉絲,另一個是指作為粉絲的狀態和態度(http://www.merrian-webster.com/dictionary/fandom)。第一個可譯為粉絲群,與粉絲(fans)一詞通用;第二個意思可大致譯為「喜好」,如某明星是「the object of my fandom」(我喜歡的對象)。本文沿襲部分臺灣學者的譯法,將fandom一詞音譯為「粉都」,是為了儘量避免兩個意思產生的混亂,當fandom表達的是第一個意思時,有時也可以直接譯為「粉絲群」。](fandom)是工業社會中的通俗文化的一個普遍特徵。」[ John Fiske,」The Cultural Economy of Fandom」,In The Adoring Audience: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ed.Lisa Lewis,London:Routledge,1992,pp.30]他認為粉絲是「過度的讀者」(excessive reader)[ 陶東風.粉絲文化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p17],主要是大眾文化的消費者。也可以說,是大眾文化成就了「粉絲」這一獨特的亞文化群體的出現。粉都文化研究在西方文化研究,尤其是媒介文化研究和大眾文化研究領域佔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擁有豐富的理論框架和研究視角。

受眾與文本之間的關係一直是西方粉都研究的重鎮,陶東風介紹了兩種不同的研究範式[ 陶東風.粉絲文化研究: 閱讀——接受理論的新拓展.社會科學戰線.2009.07],即伯明罕學派提出的「收編/抵抗」範式(簡稱IRP),這個範式的關注重點在於受眾在參與文化消費活動時,到底是被文本體現的主導意識形態收編,還是對其進行抵抗。這一模式有兩種極端立場,即文本主導或受眾主導。而後期這一範式遭遇挑戰,尼古拉斯·艾伯克龍比和布萊恩·朗赫斯特認為這一研究範式過於簡單,無法就受眾對各種媒介產物的闡釋進行全面探討,因而提出了「奇觀/表演」範式(簡稱SPP)。前者的核心是權力,後者則突出了身份概念,關注受眾在日常生活的複雜語境中變化不定的身份建構,帶有後現代主義色彩。

同時,消費主義的研究框架也一直為粉都研究所重視,強調粉都文化對於社會、文化的等級複製,同時認為,粉絲選擇與消費的對象是通過人們的習慣被建構起來的,而習慣是正是人們的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的反映和進一步顯示。[ 鄧惟佳,試析西方「迷研究」的三次浪潮和新的發展方向,國際新聞界,2009.10]理論源泉則來自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關於社會階層和文化資本等理論。

隨著網際網路的出現新傳播革命的到來,很多學者開始討論關注網絡社區中的粉絲行為,如Andrea MacDonald的《不確定的烏託邦:科幻媒體迷群和網際交流》[ Cheryl Harris, Alison Alexander (Edited). Theorizing Fandom:Fans,Subculture and Identity[M] . Hampton Press Inc.1998:p131-151](「Uncertain Utopia:Science Fiction Media Fandom&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一文以美國電視系列劇《時空怪客》的女性迷們為對象進行了研究,重點探討了網絡技術對迷群的影響以及網際交流這種傳播方式對粉絲群的改變。

《粉都:在一個協商世界中的身份認同和社區》(「Fandom:Identities and Communities in a Mediated World」)一書中總結了當下西方粉都文化發展的六個新動向[ Jonathan Gray , Cornel Sandvoss , and .C Lee Harrington .Fandom -Identities and Communities in a Mediated World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 2007:pp.10-11],第一,強調作為當代協商世界標記的符號和代表;第二,模糊不同文本和文化形式之間的邊界,從而侵蝕了流行文化和高雅文化這兩個對立面之間的界線;第三,在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和發生在這兩個空間中的社會交互與行為之間的關係在逐漸去領土化的世界中不斷變化;第四,在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全球和地方兩者相互影響;第五,就社會和技術變革而言,新的身份認同和實踐活動來源於生產和消費的變遷;第六,衝突、差異和歧視在一個協商的語境中形成。

與西方相比,國內對於粉都文化研究的起步時間較晚,名稱有所改變,多稱為「粉絲文化研究」、「迷群體研究」等,是在2005年、2006年湖南衛視《超級女聲》引發的諸如「玉米」、「涼粉」、「筆迷」等「粉絲」熱潮下展開。成果比較突出的有陶東風主編的《粉絲文化讀本》一書,對國外粉絲文化進行系統介紹;同時,從大眾文化[ 陶東風.粉絲文化研究: 閱讀——接受理論的新拓展[J].社會科學戰線.2009.7:p164-172]、消費社會[ 孫慧英.漫談「粉絲」現象及其文化解讀.[J].現代傳播.2006.6]、身份認同的構建[ 鄧惟佳.能動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認同建構——以「伊甸園美劇論壇」為例的中國美劇網上迷群研究[J]..復旦大學.2009]、社會心理學[ 蔡騏,毛娜.社會心理學視野中的「粉絲」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9.3]、傳播學[ 聶晶磊,王秋豔.從大眾傳播學視角談一種文化現象. [J].中國出版. 2010.1]等各角度研究粉絲文化的文章數量頗為可觀。從新媒介角度出發,有研究認為虛擬社區為粉絲聚集提供了一個中轉站[ 歐陽菁.E時代的「迷」文化[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7:p46-48.];其次,網絡空間成就偶像文本再編碼的符號狂歡[ 歐陽菁.E時代的「迷」文化[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7:p46-48.];第三,網絡傳播為粉絲經濟架構商業平臺[ 歐陽菁.E時代的「迷」文化[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7:p46-48.];第四,網絡技術支持在線狂歡[ 尚香鈺.網絡時代的」粉絲」狂歡一對後現代人眾文化fans群體的症侯式分析[J].廣東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4:p105-108]。也有從粉絲的行為方式出發,對粉絲的網絡電視劇的收視行為進行定量分析[ 曹書樂,何威.誰是美劇迷?——網際網路上中國觀眾的美劇觀看與接受.[J].國際新聞界.2012.09],從網絡社區角度研究各種迷群體的消費行為和心理機制[ 徐波,朱麗麗.消費與抵抗:科技浪潮下的蘋果迷群體.[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以及文化實踐模式研究。[ 曹洵.虛擬社區的動漫迷文化實踐模式研究——以《聖鬥士星矢》動漫迷為個案的質化研究.[J].青年研究.2011.4]

總體來說,國內對於粉絲文化的研究存在著一種研究範式同質化的現象,即在一種文本/消費/接受的理論範式下進行研究。大都研究粉絲群體的「媒介呈現」,或對粉絲群體的媒介使用行為進行分析,且多是描述性意義上的低水平重複文章。同時,也存在著將「粉絲」的範圍窄化,將其視為即某一消費產品或文本的「粉絲」。對其他類型的「粉都」研究關注甚少,如對於領導人的粉絲的關注就受到冷落。同時,從新媒介角度研究粉絲文化的文章多是以BBS論壇為研究對象,其他新媒介類型中粉絲文化特徵未受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微博作為一種新興的自媒體平臺,與BBS等網絡社區擁有不同的信息傳播方式,用戶在其中表達自我和進行社交活動,是通過維護個人主頁以及轉發評論實現的。因而,出現在微博平臺上的粉都更多的是個人化的表達,而非粉絲群體間的交流討論。同時,由於很多名人本身開通了微博,粉都就表現為對偶像微博的轉發和回復。而本研究主要將關注點放於粉絲本身作為一個微博博主,其同時也擁有著自己的關注者,那麼,如何「粉」自己的偶像,博主與自己的關注者之間又建立起怎樣的關係,成為微博粉都文化的重要研究取向。

以「學習粉絲團」為例,博主通過在其微博主頁上發布習近平相關消息來表達喜愛之情,關注博主的人會對相關微博進行轉發評論,但博主本人直接回復的情況相當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並非像網絡粉絲貼吧中的「眾聲喧譁」,形成對偶像的共同討論氛圍。同時,學習粉絲團對自己的關注者也並非完全「不理不睬」,其運用獨特的話語方式與粉絲進行「交流」,恰恰是這種虛擬交往的方式成為微博粉都文化的一大特徵。

那麼,微博中的粉絲團如何「粉」自己的偶像,與關注自己的志同道合的粉絲之間的交往關係為何,同時,如何跳出文本/消費/接受這一傳統的理論範式,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學子論文]「擬社會互動」與科學傳播
    摘要:航天技術作為一個遠離大眾生活的話題,很難引起大眾關注。但是「月球車玉兔」微博成功吸引了微博用戶的注意力,讓普通民眾對於科學知識有了興趣。本文對「月球車玉兔」發布的微博、與粉絲互動的文本進行內容分析,根據擬社會互動中對於媒介角色進行分析,將其科學傳播的手段分解為以下三個方面。
  • [學子論文]微博「蝴蝶效應」的勃發與流變
    無論其成長速度、規模還是路徑,不僅為當下紛亂中的公益界提供了一個範本,同時也給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播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兒童的問題是一個最大公約數。」③鄧飛出席活動中的一個偶然發現,卻孵化出轟動全國、影響整個社會的「免費午餐」公益行動,正是因為抓住了社會的關注點、敏感點和「興奮點」,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情感共鳴,並在隨後的運作中把微博的積極作用和意見領袖的才能發揮到極致。
  • [學子論文]淺議微博評論的狂歡化傾向
    在微博平臺的技術支持下,網民一方面可以對新近發生的,甚至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作出評價並即時發布更新,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評論或轉發已發布的微博,以示贊同或反對某一觀點。上述兩種參與形式都是個體針對新聞事件客體作出的價值判斷和意見表達。無論是發布、評論還是轉發,網民都參與到了網絡評論的內容生產和消費中來。
  • 從「圍觀模型」看交流困境——微博社會網絡圖譜分析
    這幾種說法對於微博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模式及模式背後的原因,觀點各有不同;共同點是都認為微博已經形成了社會網絡,應該從這個視角出發對其進行研究;但多數研究還停留於猜想和推理階段,缺乏客觀數據支持。這個觀點同時又認為:微博的溝通機制允許用戶之間直接連結,這就意味著, 每一個用戶在理論上都有可能與這一平臺上的任何一個用戶相識,當全世界所有的微博平臺打破藩籬互通互聯後,地球上的任何兩個人之間都有可能直接對話,而不必通過其他節點作為中介。【1】「嵌套說」揭示了微博中社會網形成的基本原因,但後半部分的推論只是一種理想情況,過於樂觀。
  • 論文抽檢鞭策學子踏實求學
    本科生論文抽檢制度是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然之舉。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在學總人數達到4002萬,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本科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最大群體,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工作中處於基礎地位。此前,國家推出了本科專業教學國家標準、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基礎學科「拔尖計劃」等一系列教育質量過程保障舉措。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子,心繫民生"社會實踐
    學院團委具體負責學生社會實踐的組織實施工作,目前已經建立起以暑期實踐為主、寒假實踐和雙休日實踐為輔,校友訪談和多個經典實踐品牌項目相結合的社會實踐體系,並在全國各地擁有多個實踐基地。十二年以來,新聞學子走遍祖國大江南北,逐步確立了「新聞學子,心繫民生」的實踐主題,用獨特的目光和專業的視角去觀察、去體驗、去思考,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成長鍛鍊。
  • [學子論文]Rumor:一個需要澄清的概念
    而一旦失實、錯誤的網絡謠言快速傳播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輕則引起恐慌,重則甚至可能引發重大突發事件,對社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2013年8月,全國公安機關集中開展了打擊網際網路上有組織地製造傳播謠言等違法犯罪的專項行動。網絡紅人「秦火火」、「立二拆四」等利用網絡謠言製造的事件公開後,大量微博大V 主動在網絡上和秦火火撇清關係,並刪除以前轉發秦火火的造謠微博。
  • 微博使用習慣與自我意識及動機的相關性研究
    在網絡這樣的一個流動空間,當互動的方式在場所不再依賴於物理上的接近性(卡斯特,1999),網絡的互動方式是否與「個性」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領域。 人對自己心理及性格的自我認知,是否會潛在地影響到其使用媒體的習慣?更確切的問題是,當人意識到自己是個怎樣性格的人,或者說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是否意識到並控制自己的感情、情緒和形象,是否會遷延到微博這樣一個社交空間中來?
  • 在與人交往中,長著一雙勢利眼,趨炎附勢的星座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重在一個「誠」字,只不過在如今這個追求利益的社會裡,真誠的交往或許只能局限在很少的人中間,那些討厭的勢利眼反而大行其道。那麼今天就來看看最勢利眼的星座都有誰,大家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小心了。
  • 動物會主動尋求社會交往嗎?科學家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研究以果蠅為模型,建立新的社交親和行為範式,以此量化動物主動尋求社會交往的內在驅動力,並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動物主動接近並探索同類的自然行為,即社會親和行為(social approach behavior)。該行為提供近距離社會交往的必要條件,並表徵動物摒棄孤獨去社會交往的意願。
  • 論話語在NGO微博資源動員中的作用
    」獲獎名單揭曉 2012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10月30日揭曉,中國人民大學張蓋倫同學的論文《論話語在NGO微博資源動員中的作用》獲得二等獎,以下是論文全文: 【摘要】伴隨著新浪微博在國內的正式運營,微博逐漸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的新生力量;自誕生以來,微博就是多起網絡公共事件的策源地。
  • 吳元元:認真對待社會規範——法律社會學的功能分析視角
    從治理技術的角度觀察,國家治理的現代性變革和轉型,其核心要義就在於:如何確立「巧治理」(smart governance)的意識自覺和決策視角,有機整合不同的制度資源,深入提煉其中的治理機能,使得各類規範都能因事因地而宜,皆有用武之地。特別地,不少規範都有相應的自我實施機制,當適配的社會約束條件成就之時,自我實施機制隨之浮出地表。
  • 原來每個人都是一個「社會人」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處於一個社交環境中,很多時刻都在與周圍的人打交道——家人、朋友、伴侶、同事、街上的陌生人,同時我們也能知道什麼事情應該與哪些人分享,我們會預判出,他們會給出什麼樣的反饋,從而指導你的下一步行為。如你遇到了挫折,你和家人傾訴或許會獲得安慰,你和朋友傾訴或許是獲得一些發洩,你與陌生人傾訴或許獲得是譏諷。
  • 如何提升孤獨症幼兒的社會情景交往能力?
    孩子不知道如何交往,或者孩子不需要交往就可以滿足自己的所有需求,交往的結果從來沒有給過孩子強化作用,孩子從沒有在交往中獲得過愉快體驗,那麼交往動機就難以形成(如外面很熱,渴使我們產生了喝水的需求,怎樣才能得到水呢?
  • 「全域攬燕 智匯甌海」甌籍學子暑期家鄉行活動...
    論壇上,區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王世昌用「家燕有魅力,值得大家駐足」「家鄉有潛力,值得大家奮進」「家鄉有誠意,值得大家參與」三句話分析甌海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和人才招引特點,向大學生推介甌海。區人社局副局長張秋輝就甌海區基礎人才回甌留甌相關政策進行解讀。武漢甌籍學子聯盟秘書長、華中農業大學周凱正代表在外甌籍學子作「家燕歸巢」青春倡議。
  • 交往行為理論的真實意蘊及其困境
    後者注重的則是在語言對話中所形成的主體間的思想觀念、倫理道德、社會規範等方面的彼此聯繫,凸顯的是個體與個體間的精神溝通、價值認同、視界融合等交往關係,以及符合語言有效性要求和交往合理性的話語交往形式。在哈貝馬斯看來,只有將主體性的研究視角由純粹精神領域轉向現實生活世界,才能真正解決主體性的本質問題。沿此思路,其創立了「語言理性範式」的交往行為理論,雖然此舉志在重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遺產,卻因忽視了「生產和再生產範式」的基礎性意義,而無法完整說明和展現人的社會行為與交往實踐。
  • 論文撰寫中,引論如何寫
    從一般小論文來說,它是論文的開頭部分,起到引出問題,作為本論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也起到自然承下的作用。從大論文(畢業論文)來說,引論的內容,包括的內容比較多,一般包括選題的背景、緣由、意義和目的,或者研究的目的、範圍、方法或手段、取得研究成績和論文基本結構,或者對本論文的基本觀點、論文研究內容和方法等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 沈佳欣質疑鍾南山院士,其微博漲粉數萬,這幫都是什麼人啊?
    這次疫情都做了什麼貢獻」「辛巴的產品好 支持年輕有為的企業家辛巴 ,清者自清,永遠信任你。」「我不知道這個丁真搞了個啥,就這樣天天上熱搜了。就因為他的長相清純?說真的,他這種長相在我們這邊農村裡真的一抓一大把的好吧!」
  • 符號互動論視角下的微信朋友圈
    微信的高歌猛進對個人人際交往乃至社會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作為一款即時通訊軟體,自然是吸引了傳播學界學者的強烈關注,對於微信的傳播機制,微信營銷等的研究成果纍纍。朋友圈雖只是微信中的一個插件,但它引發的「朋友圈控」和「點讚之交」的社會現象近來也吸引了大批學者的目光。
  • 科學共同體社會角色研究的四個視角
    科爾兄弟「用職位、科學榮譽、科學獎勵、聲望」作為「分層標準描述了美國大學物理科學共同體的分層輪廓」,朱克曼「用學術聲譽作為分層標準」研究了美國不同聲譽科學家的分層情況,孫玲和尚智叢用「專業技術職稱、行政職務和社會/學術聲望」標準研究了當代中國科技人員的分層情況。這些分層現象中的「馬太效應」因素,使得「科學共同體中的新手往往邀請知名科學家聯名發表論文」,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受關注度和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