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人類大腦是如何聽出說話韻律的

2021-01-07 生物谷


2017年8月24日 訊 /

生物谷

BIOON/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者發現人類大腦中對講話語調變化發生反應的神經元,語調是人類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情緒的重要基礎。這項研究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


「我們實驗室的任務之一就是了解大腦是如何將聲音轉化成訊息的,我們觀察到大腦的新皮層有很多神經元不僅僅在處理說些什麼,還處理怎麼說。」Tang說。


在談話過程中的語調變化,部分語言學家稱之為「語言韻律」是人類交流的基本組成成分,幾乎就像旋律和音樂的關係一樣。在有聲調語言中,比如普通話,聲調的變化後可以完全改變一個字的意思,然而在無聲調語言中,比如說英語,音調的不同可以明顯改變一句話的含義。就拿「Sarah plays soccer」說,「Sarah」是降調的話,表達的是Sarah這個人而不是其他人玩足球;如果是整句話都是降調的話,傳達的是Sarah玩的是足球而不是其他的;如果在句子的末尾用升調的話,則是表示疑問。


考慮到每個說話人都有他們自己的聲調和習慣,大腦能夠快速地理解這些變化是非常了不起的事。而且,大腦一邊要剖析哪些元音和輔音發生了改變,用了哪些單詞,這些單詞是怎樣被組成短語和句子的,同時還必須跟上和理解這些音調變化,這一切的發生也就在毫秒之間。


之前在人類和非人類靈長動物的研究中鑑定出大腦的額葉和顳葉皮層對音調變化敏感,但是沒有確切地回答到底這些區域的神經元是怎樣察覺和把變化告訴大腦,讓大腦理解說話人的意思的。


大腦顳葉皮層的不同神經元分辨講話者、發音和音調


UCSF癲癇中心的神經外科學家Chang是切除誘發癲癇的腦部組織的外科手術專家。在一些情況下,為了準備手術,他會在患者的大腦表面放置一排高密度的微小電極,幫助鑑定誘發病人癲癇的位置和找到其他重要的區域——比方說與語言相關,這樣就能避免在進行外科手術的時候傷害到這些區域。


在這項新研究中,Tang要求10名志願者在安上電極等待手術時聽4句由3種不同合成聲音說的句子:


"Humans value genuine behavior"


"Movies demand minimal energy"


"Reindeer are a visual animal"


"Lawyers give a relevant opinion"


這些句子設計成同樣的長度和結構,而且用4種語調進行敘述:平調,強調第一個單詞,強調第三個單詞或者是疑問。Tang和她的同事監測受試者的聽覺皮層也就是顳上回的活動,他們發現顳上回的一些神經元主要根據講話者的平均音調範圍來分辨3個合成的講話者;另外一些神經元可以根據發音的不同分辨4個句子,不管是哪個講話者講的;還有一些神經元可以分辨4種不同的聲調,這些神經元根據句子的重音位置不同會做出相應的變化,但不會對是誰講的還是到底是哪個句子做出反應。


為了證明他們自己的想法,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算法來預測神經元對不同講話者、發聲和聲調的句子所做出的反應。他們的結果顯示,對不同講話者敏感的神經元只對講話者的絕對音調敏感,對語調敏感的神經元對相對音調更敏感。


「對我來講,這個是我們研究中最讓人感到興奮的地方。我們的結果不僅顯示大腦能夠讀懂韻律,而且還解釋了對音調的特殊變化大腦是怎麼活動的。我們揭示了大腦是怎樣把複雜的聲音拆分開來和鑑定出我們聽到的重要訊息的,因為誰說,說的什麼,他們怎麼說的都一樣重要。」Tang說。 Chang說:「現在,主要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大腦怎樣控制我們的聲音,讓這些聲音充滿各種語調。我們希望我們能很快解決這個難題。」


USCF癲癇中心的志願者讓對人類大腦更深入了解成為現實


這項研究在USCF癲癇中心的患者全都是因為患有嚴重癲癇才進行手術的,大腦手術是有效控制癲癇的治療方式,基本能夠完全阻止癲癇發作,這與醫療技術能夠準確鑑定大腦的誘發癲癇的區域密不可分,這個設備為了解人類的大腦到底是如何工作的提供了機會,因為此設備可以直接記錄神經活動,還可以監測毫秒內的神經活動變化。(生物谷Bioon.com)


參考文獻:

C. Tang, L. S. Hamilton, E. F. Chang. Intonational speech prosody encoding in the human auditory cortex. Science,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m8577

相關焦點

  • Science:大腦中的神經元是如何連接的?
    2019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由大量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組成。數十年來,研究人員對神經元細胞的複雜模式如何在發育過程中發展成功能迴路的過程十分感興趣。如今,研究人源已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信號傳導機制,它指明了大腦中神經元迴路的形成。
  • 人類是如何進化出超級大腦的?
    當智人的祖先開始進化出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龐大大腦時,其他生理系統必須做出犧牲。目前,科學家已經開始破譯出那些讓大腦異常活躍的生物誘因。但是它們卻並未能告訴我們人類大腦如何以及為何能發展的如此迅速如此龐大。當然,針對這種飛速發展的原因,有很多種解釋它的理論:複雜性不斷增加的社交網絡,使用工具以及相互協作的集體文化,適應嚴峻多變的氣候情況,這所有的進化壓力都成為我們進化出更大大腦的原因。儘管這些可能性非常吸引人,但卻極難驗證。
  • 人類大腦認知六大迷思和誤區
    科學家已經證明,我們絕不只僅使用10%的大腦容量,就連說話這樣最簡單的任務都需要使用10%以上的大腦。 這一誤區可能是源自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908年的經典著作《人的能量》(The Energies of Men)一書。
  • Science:人類大腦大小的決定因素是什麼?
    Science:人類大腦大小的決定因素是什麼?研究這些基因已經揭示了神經發生和人類大腦大小控制的關鍵機制。目前,已有27個基因被發現與小腦萎縮症相關,其中中心粒/紡錘體生物發生和DNA損傷反應代表了兩條最常見的途徑,受到了負面影響。臨床基因組測序數據已將另外100多個基因與該病聯繫起來,其中大部分基因尚未被深入研究。研究這些基因在大腦發育和小頭症中的作用是複雜的,並且缺乏合適的模型系統。
  • Science重磅!人類特有的基因能夠觸發猴子長出更強的大腦
    人類大腦在進化過程中的擴張,特別是新大腦皮層的擴張,與諸如推理和語言等認知能力有關。有一種叫做ARHGAP11B的基因,只在人類身上表達,它能觸發大腦幹細胞形成更多的幹細胞,這是大腦更大的先決條件。
  • Science:更大的人類大腦優先擴張它的思考區域,但也為此付出代價
    2018年6月3日/生物谷BIOON/---一些人的大腦大小几乎是其他人的兩倍,但是這是如何發生的呢?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整合了3000多人的大腦掃描數據,發現這些大小的差異與大腦的形狀和組織方式有關。大腦越大,皮層中的思考區域增長就會佔據更多的面積,這樣的代價是皮層中的低級情感、感官和運動區域增長相對較慢。
  • 揭開大腦結構奧秘,進化和遺傳相關組織軸是如何塑造人類大腦的?
    人的智慧,源於大腦。記憶、語言和情緒等複雜的生理現象均源自於大腦的一系列電生理活動,作為意識的載體,大腦使得人類在感知世界的同時,對外界的諸事諸物做出即時性的判斷和反應。毫無疑問,大腦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直至現在,人類對自身大腦的認知仍極為有限。
  • Science:人類特有基因決定腦容大小
    2015年3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人類約有99%的基因與黑猩猩相同,只有極小部分不同。但是我們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即人類的大腦是黑猩猩大腦的三倍大。在進化過程中我們的基因組為了觸發大腦發育必然已經發生了改變。
  • Science:大腦如何形成感官記憶
    在哺乳動物進化過程中,新皮層的擴展和分化可以介導許多能夠區分人類與近親的能力。此外,該區域的功能障礙在許多精神疾病中也起著核心作用。大腦新皮層的所有高級認知功能都是通過匯集以下兩種不同的信息流來實現的:一種是來自周圍環境信號的「自下而上」的信息流,另一種是傳輸內部生成信息的「自上而下」的信息流,這些信息流編碼了我們以前的經驗和當前的目標。
  • 如何讓你的聲音更好聽?心理學家:聽聲音能聽出他人的性格
    人類也一樣,說話聲調也是傳遞情緒的一種原始方式。電視劇《還珠格格》中,扮演皇阿瑪的配音,說話喉音特別重,嗡聲嗡氣的,悶悶的,有點做作;但說話帶喉音的人,會顯得成熟穩重,世故老練,判斷力強。生活中有的人說話較慢,音量偏低,沒有明顯的高音和低音,聲調平平,沒有起伏變化,多是沉重呆板之人或地位較高之人。
  • 人類大腦是如何思維工作的?
    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類的大腦可以探索時間是如何起源以及宇宙將如何終結之類的問題,但卻始終無法弄清我們的大腦本身是如何進行工作的。目前,神經病學家和認知科學家們正在探究有關大腦的問題,希望能夠解開這一謎底。
  • 人類大腦如何工作?五篇計算神經學論文告訴你
    計算神經學是用理論方法去研究大腦的計算的學科。這些論文來自於 Neuron 雜誌的特刊:「How does the brain work」。這篇特刊邀請了來自不同研究方向的實驗神經學家和理論神經學家來探討人類大腦的理論,進展和假說。
  • Science:人類「大腦計劃」研究獲重大突破!SCAPE技術有望在3D模式...
    研究者Edmund Talley博士表示,這項研究中我們展示了如何利用「大腦計劃」(BRAIN Initiative)技術的強大力量來幫助研究人類大腦如何解析信息來產生機體的感覺、思維和行動。SCAPE顯微鏡能幫助科學家們研究一次性需要實時觀察的大體積組織樣本,由於細胞和組織能保持完好無損的狀態並在三維空間內高速觀察,因此後期研究人員還需要探索許多此前無法進行研究的新問題。
  • Science重磅發布:人類大腦細胞結構的三維概率圖譜
    該圖譜以概率的方式研究了個體大腦之間的差異。構建這樣一個腦圖譜是需要開發嵌套的、相互依賴的工作流程,用於檢測大腦區域之間的邊界、數據處理、起源追蹤,以及靈活地執行處理鏈,以處理不同空間尺度上的大量數據。間隙映射補充皮層映射,以實現皮層的完整覆蓋。
  • Science重磅發布:人類大腦細胞結構的三維概率圖譜
    該圖譜以概率的方式研究了個體大腦之間的差異。構建這樣一個腦圖譜是需要開發嵌套的、相互依賴的工作流程,用於檢測大腦區域之間的邊界、數據處理、起源追蹤,以及靈活地執行處理鏈,以處理不同空間尺度上的大量數據。間隙映射補充皮層映射,以實現皮層的完整覆蓋。
  • 如何啟蒙寶寶學說話,推薦5個妙招,你還等什麼
    寶寶在一歲左右的時候就開始學習走路說話了,這個時候的寶寶最喜歡的就是來模仿大人說話了。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按照如下的方法薰陶發展寶寶的語言習的能力,為以後打基礎。那麼,究竟該如何啟蒙寶寶學說話呢?1、適度的語言刺激語言刺激要儘早開始。
  • 科學家將人類大腦分為180個不同區域 下一步的計劃又是什麼?
    —大腦皮層進行了繪製,研究者將人類大腦皮層分為180個不同區域;人類連接組計劃(human connectome project)是美國政府發起的一項繪製人類大腦結構和功能性連接的重大計劃,利用人類連接組計劃的相關數據,科學家們對210名健康年輕人的大腦進行分析,相關研究結果將是人類大腦的現代圖集,其中97個區域是此前研究者並未描述過的。
  • 清馨百合誦讀作品《聽大自然在說話——雨林》
    聽 大自然在說話《雨林》文章︱網絡 朗誦︱清馨百合我是雨林我曾看著人類在我的懷抱中成長為了採集我的植物充當藥材我的美景是他們的世外桃源我有求必應我慷慨大方甚至可以付出全部現在這一切一去不返人類啊
  • 快訊 | Science發表最新人類腦圖譜
    學術快訊神外前沿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7/29/science.abb4588神外前沿訊,近日,《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德國Katrin Amunts教授團隊繪製的最新大腦圖譜。
  • 人類六大未解之謎。如何學會說話僅排第二,智慧又是從何而來
    人類是如何學會說話的?人類又是如何形成多種語言的?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有一種說法表示,在最開始全世界人們都說同一種語言,不過因為這樣人們之間的溝通就會特別的順暢,所以為了避免人類太團結,所以才形成了不同的語言,讓民族和民族之間,都無法進行流暢的溝通,除非我們學會他們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