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全球疫情防控依然嚴峻的當下,戴好口罩是個人所能採取的有效的防控手段。今年,全球的醫用口罩數量大幅度上升,而這些能夠挽救人命的口罩,有時候卻成為了野生動物的殺手。據最新數據統計,去年釋放到環境中的超15億隻口罩給陸地和水上的野生生物造成了負面壓力。
數量龐大的口罩垃圾侵入動物棲息地,容易被其吞咽誤食,最終損害身體機能甚至造成生物死亡。雖然這種一次性口罩材質較薄,但亦需要好幾百年才能降解。
人類廢棄的大量口罩多數侵入到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相關話題#口罩淪為野生動物殺手#衝上微博熱搜,引發大量網友關注!不少人表示口罩同樣是人類製造的垃圾,需要得到妥善處理。
口罩垃圾對自然構成新的威脅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醫用口罩便得到大量生產與應用,為防止病毒傳播,人們紛紛戴上了口罩,卻沒想到,對人類來說救命的口罩,正對自然構成新的威脅。從世界各地的街道,人行道到海灘,到處都能發現口罩垃圾。
「醫用口罩不會很快消失。這種防護口罩在野外可能需要數百年的時間才能分解。釋放到環境中,會對野生生物造成傷害。」 PETA動物權利組織的Ashley Fruno表示。
去年10月,攝影師抓拍到了兩隻獼猴, 他們誤食了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郊外的一個廢棄口罩。
在英國的另一起事件中,自然保護區RSPCA報告發現,在切姆斯福德市,一隻海鷗的腿上纏繞了口罩,躺在地上靜止不動。RSPCA檢查員亞當·瓊斯說:「這隻動物肯定已經被困了很長時間了,因為它的腿關節腫了。」
口罩亂丟對海洋生物危害更甚
根據環保組織OceansAsia的數據,去年,有超過15億個醫用口罩被衝入世界海洋,需要長達450年才能被分解成微塑料,將對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
巴西環保主義者在企鵝的屍體衝上岸後在其胃內發現了一個口罩。在美國邁阿密海岸附近漂浮的河豚屍體中也發現了一個口罩碎片。9月,法國環保主義者在地中海附近的鹹水瀉湖中的口罩中發現了一隻死蟹。
「口罩和手套對海洋生物特別危險。當這些塑料材料分解時,會形成微塑料的較小顆粒,然後進入食物鏈,最終影響了整個生態系統,」位於美國NGO海洋保護組織總部的科學家George Leonard說。
曾經有人呼籲使用可重複使用的織物口罩,但是許多人仍然選擇醫用口罩,因為它們更輕便,佩戴更舒適。
根據環保人士的說法,最好的解決方案是禁止亂扔垃圾,以減少動物被困的風險。OceansAsia還呼籲政府增加亂拋垃圾的罰款,並鼓勵人們使用可洗口罩。
醫療垃圾需妥善處理
年關將近,各地區客流量加大,我國部分地區暴發了零星的疫情。
民眾在戶外出行,也必須佩戴口罩,做好防護工作。由於口罩使用量加大,醫療垃圾也逐漸增多。
醫療垃圾區別於普通的生活垃圾,其接觸過病人血液、肉體等,由醫院生產出的汙染性垃圾。由於醫療垃圾具有空間汙染,急性傳染和潛伏性汙染等特徵,其病毒,病菌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倍。如果處理不當,將造成對環境的嚴重汙染,也可能成為疫病流行的源頭。
被衝進海洋的口罩在海水中隨意飄動,容易纏住過往的海洋生物。(圖片來自海洋保護組織OceansAsia臉書粉絲團)
廢棄口罩處理方式
如在醫療機構,可直接投入醫療廢棄的垃圾桶中,由專業處理機構集中處置;
如有廢棄口罩專用桶,社區居民可將口罩處理後,投放至專用桶中;
如無廢棄口罩專用桶,對於無症狀的普通居民,可直接將廢棄口罩毀壞後投放至其他垃圾或有害垃圾桶內,有發熱、咳嗽等症狀的居民,需要對口罩進行基礎消毒後,投放至有害垃圾中。
口罩處理注意事項
用對方法,正確處理。廢棄口罩攜帶大量細菌、病毒,需要妥善處理,切勿按照網傳「開水煮」「剪碎」等方式處理,可能會導致細菌的傳播和蔓延;
消毒處理,集中投放。居民在投遞口罩前,可用酒精將口罩簡單消毒,進行簡單處理,最好單獨用塑膠袋密封好,投放至指定地點,方便後續進行無害化處理;
及時清運,高溫焚燒。安排專門人員專業車輛清運「廢棄口罩」,做好工作人員防護和車輛消毒工作,按照相關規定組織高溫焚燒,確保安全、無害化處理,杜絕處理不當造成汙染或不法分子將廢棄口罩循環流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