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超15億廢棄口罩淪為野生動物殺手,需數百年才能分解……

2021-01-21 紅網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全球疫情防控依然嚴峻的當下,戴好口罩是個人所能採取的有效的防控手段。今年,全球的醫用口罩數量大幅度上升,而這些能夠挽救人命的口罩,有時候卻成為了野生動物的殺手。據最新數據統計,去年釋放到環境中的超15億隻口罩給陸地和水上的野生生物造成了負面壓力。

數量龐大的口罩垃圾侵入動物棲息地,容易被其吞咽誤食,最終損害身體機能甚至造成生物死亡。雖然這種一次性口罩材質較薄,但亦需要好幾百年才能降解。

人類廢棄的大量口罩多數侵入到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相關話題#口罩淪為野生動物殺手#衝上微博熱搜,引發大量網友關注!不少人表示口罩同樣是人類製造的垃圾,需要得到妥善處理。

口罩垃圾對自然構成新的威脅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醫用口罩便得到大量生產與應用,為防止病毒傳播,人們紛紛戴上了口罩,卻沒想到,對人類來說救命的口罩,正對自然構成新的威脅。從世界各地的街道,人行道到海灘,到處都能發現口罩垃圾。

「醫用口罩不會很快消失。這種防護口罩在野外可能需要數百年的時間才能分解。釋放到環境中,會對野生生物造成傷害。」 PETA動物權利組織的Ashley Fruno表示。

去年10月,攝影師抓拍到了兩隻獼猴, 他們誤食了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郊外的一個廢棄口罩。

在英國的另一起事件中,自然保護區RSPCA報告發現,在切姆斯福德市,一隻海鷗的腿上纏繞了口罩,躺在地上靜止不動。RSPCA檢查員亞當·瓊斯說:「這隻動物肯定已經被困了很長時間了,因為它的腿關節腫了。」

口罩亂丟對海洋生物危害更甚

根據環保組織OceansAsia的數據,去年,有超過15億個醫用口罩被衝入世界海洋,需要長達450年才能被分解成微塑料,將對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

巴西環保主義者在企鵝的屍體衝上岸後在其胃內發現了一個口罩。在美國邁阿密海岸附近漂浮的河豚屍體中也發現了一個口罩碎片。9月,法國環保主義者在地中海附近的鹹水瀉湖中的口罩中發現了一隻死蟹。

「口罩和手套對海洋生物特別危險。當這些塑料材料分解時,會形成微塑料的較小顆粒,然後進入食物鏈,最終影響了整個生態系統,」位於美國NGO海洋保護組織總部的科學家George Leonard說。

曾經有人呼籲使用可重複使用的織物口罩,但是許多人仍然選擇醫用口罩,因為它們更輕便,佩戴更舒適。

根據環保人士的說法,最好的解決方案是禁止亂扔垃圾,以減少動物被困的風險。OceansAsia還呼籲政府增加亂拋垃圾的罰款,並鼓勵人們使用可洗口罩。

醫療垃圾需妥善處理

年關將近,各地區客流量加大,我國部分地區暴發了零星的疫情。

民眾在戶外出行,也必須佩戴口罩,做好防護工作。由於口罩使用量加大,醫療垃圾也逐漸增多。

醫療垃圾區別於普通的生活垃圾,其接觸過病人血液、肉體等,由醫院生產出的汙染性垃圾。由於醫療垃圾具有空間汙染,急性傳染和潛伏性汙染等特徵,其病毒,病菌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倍。如果處理不當,將造成對環境的嚴重汙染,也可能成為疫病流行的源頭。

被衝進海洋的口罩在海水中隨意飄動,容易纏住過往的海洋生物。(圖片來自海洋保護組織OceansAsia臉書粉絲團)

廢棄口罩處理方式

如在醫療機構,可直接投入醫療廢棄的垃圾桶中,由專業處理機構集中處置;

如有廢棄口罩專用桶,社區居民可將口罩處理後,投放至專用桶中;

如無廢棄口罩專用桶,對於無症狀的普通居民,可直接將廢棄口罩毀壞後投放至其他垃圾或有害垃圾桶內,有發熱、咳嗽等症狀的居民,需要對口罩進行基礎消毒後,投放至有害垃圾中。

口罩處理注意事項

用對方法,正確處理。廢棄口罩攜帶大量細菌、病毒,需要妥善處理,切勿按照網傳「開水煮」「剪碎」等方式處理,可能會導致細菌的傳播和蔓延;

消毒處理,集中投放。居民在投遞口罩前,可用酒精將口罩簡單消毒,進行簡單處理,最好單獨用塑膠袋密封好,投放至指定地點,方便後續進行無害化處理;

及時清運,高溫焚燒。安排專門人員專業車輛清運「廢棄口罩」,做好工作人員防護和車輛消毒工作,按照相關規定組織高溫焚燒,確保安全、無害化處理,杜絕處理不當造成汙染或不法分子將廢棄口罩循環流入市場。

相關焦點

  • 15億隻口罩流入海洋.....企鵝屍體胃內有口罩
    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挽救人命的口罩,如今卻成了野生動物殺手。數量龐大的拋棄式口罩侵入動物棲地,傷害鳥類與水中動物的狀況時有所聞。
  • 450年才能分解!已有15億個口罩遭廢棄,海洋生態系統恐遭破壞……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持續擴散,全球對口罩、手套等一次性防疫物資的使用量持續大增。而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越來越多難以分解的垃圾,韓媒報導稱,一次性口罩分解需要450年時間,而即使分解也會破壞海洋生態系統。
  • 2020年有數10億隻廢棄口罩流入生態系統,嚴重破壞環境
    據最新數據統計,去年釋放到環境中的數十億隻口罩給陸地和水上的野生生物造成了負面壓力。醫用口罩對人類有用,但對自然構成新的威脅。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從世界各地的街道,人行道到海灘,到處都能發現口罩垃圾。「醫用口罩不會很快消失。
  • 2020年估算至少15億個口罩汙染海洋,需450年才能分解……
    (圖/翻攝自海洋保護組織OceansAsia臉書粉絲團,以下同)儘管2021年已到來,新冠疫情仍持續延燒,全球已有187萬人病逝,為避免被傳染,過去一整年大家把口罩戴好戴滿,口罩也成為每日外出的基本配備,但用完就丟的醫療級口罩對環境的傷害也逐漸湧現。
  • 2020年估算至少15億個口罩汙染海洋,需450年才能分解
    根據海洋保護組織OceansAsia發表最新報告指出,2020年估算約有15.6億個口罩被亂丟入海洋中,需要長達450年才能被分解成微塑料。海洋保護組織OceansAsia在報告中提到,2020年全球生產口罩的數量推估有520億個,保守損耗率為3%,由於一次性口罩是各種熔融塑膠製成,再加上成分和汙染及感染的風險,很難回收利用,當這些口罩被亂扔、沒有妥善做好廢物管理系統,或是廢棄量多到不堪負荷時,就有可能流進海洋;以一個口罩平均約重3、4克來估算,將造成4,680~6,240公噸海洋塑膠汙染。
  • 莫讓守護你安全的口罩成為野生動物的噩夢
    你或許從來沒有想到,你隨手丟棄的口罩,可能成為困死一條生命的「枷鎖」。  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蔓延,戴口罩成為人們的日常。用的多,丟棄的就多,數量龐大的口罩垃圾侵入動物棲息地,傷害鳥類與海洋生物。
  • 口罩,18代人才能降解的材料,口罩對自然的破壞.
    據海洋保護組織Oceans Asia發表的最新報告,2020年全球總共生產了大約520億個口罩,其中至少有15.6億個口罩被亂丟流入海洋中,降解這些口罩需要超過450年。海洋保護組織Oceans Asia研究員自然要平衡不然我們的骨灰只能埋在塑料裡社會有社會的運行邏輯
  • 為解決廢棄口罩汙染環境 濟南8名高中生研究出可降解口罩獲全球金獎
    &nbsp&nbsp疫情下,他們這樣解決廢棄口罩帶來的環境壓力&nbsp&nbsp&nbsp&nbsp「2020年,由於疫情原因,口罩成為生活必備的防護用品,世界範圍內口罩的消耗量大增。
  • 海珠區設立廢棄口罩專用桶近800個
    為確保廢棄口罩得到安全有效處理,減少病毒傳播途徑,海珠區城管部門在全區各物業小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公共場所及商圈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原有垃圾分類投放點,增設了近800個「廢棄口罩收集專用桶」,用於收集居民廢棄口罩。
  • 2020年15億隻口罩流入海洋 塑料垃圾汙染海洋生態
    巴黎12月31日電(任宛)非政府組織(ONG)表示,2020年,15億餘只口罩進入海洋。海洋保護組織「亞洲海洋」(Oceans Asia)警告說,被丟棄在大自然中的口罩會造成環境汙染。
  • 馬雲:呼籲認真處理廢棄口罩並且合理有效使用口罩
    但口罩成了重要的資源之後,又成為新的問題。他呼籲,認真處理廢棄口罩,避免形成新的傳播隱患和環境汙染。對於每天大量的廢棄的口罩,建議按照醫療廢棄用品進行分類,居民在家中將使用過的口罩放入密封的袋子裡或者容器中,居民小區也設立單獨的垃圾桶用於丟棄使用過的口罩,再由防疫部門與市政部門統一處理。
  • 「環保」警惕:口罩汙染
    經過解剖,發現死亡企鵝的胃裡有一個廢棄的 N95 口罩。根據企鵝遷徙路線推測,它是跟隨隊伍從阿根廷南部巴塔哥尼亞地區出發覓食,然後錯把口罩當成了食物。研究人員認為,「兇器」很有可能來自遊客。因為 9月 7 日是當地法定假日,聖保羅北部海岸的海灘上遊客成群,僅在 4 月 16日至 9 月 13 日期間,研究人員就在此區域撿到了 113 個被丟棄的口罩。這隻企鵝是全球範圍內第一隻被記錄到的因吞食口罩而死的野生動物,但它不會是唯一的受害者。
  • 應對大風預警,西城城管緊盯廢棄口罩收集裝置
    除了這些常規動作,西城管隊員們還專盯緊廢棄口罩收集裝置。3月18日上午,記者來到廣安門外街道,這裡的城管執法隊員正在開展廢棄口罩收集裝置的專項檢查。「在之前的檢查中,我們曾經發現有的場所為方便收集廢棄口罩,將收集桶設置在室外,雖然平時看著明顯、用著方便,但是在大風天氣裡存在傾倒和飄散的隱患。
  • 世界上唯一的黑人發達國家,曾淪為殖民地百年,人均GDP為我國2倍
    世界上唯一的黑人發達國家,曾淪為殖民地百年,人均GDP為我國2倍雖然我們生活在亞洲,但是在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對非洲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野生動物,如獅子、大象、老虎等,自由自在的在大草原上奔跑;其次就是動亂、落後、貧窮和黑人。種族歧視是一件很不對的事情,不管膚色如何,其生命的價值都是一樣的,不過在現實社會中,發達國家一般集中在歐洲、北美洲以及亞洲等部分地區,而這些地區的人種也以白種人和黃種人居多,所以提到黑人,很多人都會聯想到貧窮和落後。
  • 中國人造太陽1億度新紀錄 大規模應用或還需數十年
    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近期,有「
  • 15種超稀有的貓科動物
    但是,貓科動物的生存環境不斷的被人類所破壞,貓科的很多動物也變得越來越稀少,而被歸類為瀕危動物。很多稀有的貓科動物都美麗、特殊、奇特,國外有心的網友就為大家收集了15種超稀有的貓科動物,真是讓人大開眼界。1、魚貓顧名思義魚貓就是一種擅長捕魚的貓科動物,是貓科裡面最會遊泳玩水的貓貓啦~但因為生存的溼地與森林大量被破壞為農業用地,現在也是瀕危狀態的物種。
  •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發聲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2014年底至2015年年初,陝西省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就發生過一起嚴重的大熊貓感染犬瘟熱疫情,共導致5隻大熊貓染病死亡,損失慘重。 在曝光的視頻中,不管身邊是否有專業人士陪同,韓國女藝人徒手接觸熊貓,或是摟抱熊貓幼崽的行為顯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並不符合熊貓飼養的基本規定。
  • 33 年後 「人間地獄」車諾比:野生動物將這裡變天堂
    受輻射最嚴重的一個地區是核電站附近的松林,核洩漏事件之後這片松林被稱為「紅色森林」,這裡遭受的核輻射劑量最高,松樹當即死亡,所有的松葉都變成紅色,此地區的動物同樣幾乎無法生存下來。因此,1986年車諾比核電站洩漏之後,這裡曾被人們認為是「生命的沙漠」,考慮到一些放射性化合物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從環境中分解消失,專家預測稱,該地區在未來幾個世紀裡將繼續不適合野生動物生存。
  • 貓咪變身動物殺手造成全球33個物種滅絕
    貓咪變身動物殺手。(資料圖)中國日報網8月13日電(信蓮)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導,研究人員估計,貓咪每年大約殺死14億至37億的鳥類以及69億至207億的哺乳動物。科學家在《自然通訊》(Natural Communication)中說,走失的家貓和野貓是其中最厲害的殺手。
  • 又一物種泛濫澳洲,每年殺死10億隻動物,中國人卻把它當祖宗
    因為這塊大陸相較於其他大陸,很早就從其他大陸板塊分離出去,所以這塊大陸擁有很多獨有的動物,而且一旦有動物入侵澳洲,便會迅速繁衍,威脅到其他物種的生存。比起上述這些光聽名字就讓人毛骨悚然的野生動物,還有一種在澳洲作威作福的野生動物,危害同樣很大,和澳大利亞泛濫了一個世紀的野兔一樣,野貓最初也是西方殖民者用船隻帶到澳洲大陸的,憑藉強大的繁衍能力,再加上沒有什麼天敵,食物也很充足,野貓就這樣在澳大利亞成功泛濫,數量高達600多萬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