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 · 波義耳:把化學確立為科學,提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發現的「定律」

2021-01-20 化學加

來源 | 自然雜誌/科普中國            編輯 | 化學加

人類的化學知識 , 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古代。到了十七世紀初 , 人們在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 , 特別是在金屬冶煉 、藥物製造兩大部門中 , 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化學知識。不過當時的化學知識還相當零亂,需要收集整理。化學理論也非常空虛,化學家盲目地信奉著以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逍遙派哲學家的 「 四元素 」 學說, 以及醫藥化學家的 「 三元素 」 學說。著名的英國學者羅伯特 · 波義耳 第一個在這荊棘載途的土地上開出一條路來,指引化學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 從而把化學確立為科學。歷史上的今天,1627 年1月25日,羅伯特 · 波義耳於生於愛爾蘭利斯莫爾城。這篇文章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波義耳和化學之間那些事。

跳轉閱讀→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生:一招把「黑色黃金」石墨烯變成「白菜價」


波義耳肖像圖

波義耳生活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也是近代科學開始出現的時代,這是一個巨人輩出的時代。波義耳在1627年1月25日生於愛爾蘭的利茲莫城。就在他誕生的前一年,提出「知識就是力量」著名論斷的近代科學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剛去世。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比波義耳小16歲。近代科學偉人,義大利的伽利略、德國的克卜勒、法國的笛卡爾都生活在這一時期。

波義耳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家境優裕為他的學習和日後的科學研究提供了較好的物質條件。童年時,他並不顯得特別聰明,他很安靜,說話還有點口吃。沒有哪樣遊戲能使他入迷,但是比起他的兄長們,他卻是最好學的,酷愛讀書,常常書不離手。8歲時,父親將他送到倫敦郊區的伊頓公學,在這所專為貴族子弟辦的寄宿學校裡,他學習了3年。隨後他和哥哥法蘭克一起在家庭教師陪同下來到當時歐洲的教育中心之一的日內瓦過了2年。在這裡他學習了法語、實用數學和藝術等課程,更重要的是,瑞士是宗教改革運動中出現的新教的根據地,反映資產階級思想的新教教義薰陶了他。此後波義耳在實際行動中雖然未參與任何一派,但是他在思想上一直是傾向於革命的。

波義耳在家裡是14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個:在他三歲時,母親不幸去世。也許是缺乏母親照料的緣故,他從小體弱多病。有一次患病時,由於醫生開錯了藥而差點喪生,幸虧他的胃不吸收將藥吐了出來,才未致命。經過這次遭遇,他怕醫生甚於怕病,有了病也不願找醫生。並且開始自修醫學,到處尋找藥方、偏方為自己治病。哈特利伯的鼓勵使他下決心研究醫學。當時的醫生都是自己配製藥物,所以研究醫學也必須研製藥物和做實驗,這就使波義耳對化學實驗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研究醫學的過程中,他翻閱了醫藥化學家的許多著作,他很崇拜比他大50歲的比利時醫藥化學家海爾蒙特。海爾蒙特不論白天黑夜,完全投入化學實驗,自稱為「火術的哲學家」。這就成為波義耳學習的榜樣。波義耳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實驗室,整日渾身沾滿了煤灰和煙,完全沉浸於實驗之中。波義耳就是這樣開始了自己獻身於科學的生活,直到1691年底逝世。 

他發明了酸鹼指示劑

波義耳的口頭禪是:「要想做好實驗,就要敏於觀察。」而他就是如此踐行的。

相信讀過初中化學的人們對石蕊試紙一定不陌生,這種試紙有紅色和藍色,鹼性溶液使紅色試紙變藍,酸性溶液使藍色試紙變紅。有了石蕊試紙,就可以知道一瓶溶液的酸鹼性。聰明的讀者已經猜到了,石蕊試紙就是由波義耳所發明。

波義耳是一個熱愛生活和藝術的翩翩紳士,他喜歡在實驗室裡擺放一株自己最愛的紫羅蘭花,欣賞花的芬芳以中和實驗的緊張。在一次實驗中,波義耳不慎將濃鹽酸濺到花瓣上面,花瓣上立刻逸散出絲縷白煙,波義耳刻不容緩把花拿到水龍頭處衝洗一番,然後插回花瓶。這時波義耳突然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原本深紫色的紫羅蘭竟然變成了紅色。細心的波義耳將這一現象記錄在案,後續進行了許多花木與酸鹼相互作用的實驗。通過大量的實驗,波義耳發現大部分花草受酸或鹼作用都能改變顏色,其中從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為明顯,它遇酸變紅,遇鹼變藍。波義耳用石蕊浸液把紙浸透,然後烤乾,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張石蕊試紙。

他對化學元素下了清楚的定義

研究化學歸根結底是研究不同元素之間的反應,在波義耳之前,關於元素的說法最廣為人接受的有兩個,第一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四元素說」,他認為萬物都可以用以下這四種元素來表示,即:火、土、水、氣。這一說法廣為流傳,一度被認為是雷打不動的真理。第二個是由醫藥化學家學家們所提出的「三要素說」,醫藥化學家是一個在今天看來很奇怪的稱呼,但在當時卻非常流行。因為當時的醫生都是自己配製藥物,所以研究醫學也必須研製藥物和做實驗。值得一提的是,波義耳一開始就是通過醫藥研究實驗熱愛上化學。他們根據自己實驗的提取物,認為世界是由硫、汞、鹽三要素組成。

三要素也好,四要素也罷,波義耳都沒有輕信。一個好的科學家的必備是具有懷疑一切真理的能力,包括上帝。波義耳通過一系列實驗將這兩個說法相繼推翻。

 海爾蒙特認為,元素之所以稱為元素,是因為它們不能轉變成別的東西,而且也不能把它們還原為更簡單的狀態。波義耳借鑑前者的觀點,為化學元素下了一個清楚的定義:「我說的元素的意思和那些講得最明白的化學家說他們的要素的意思相同,是指某種原始的、簡單的、一點也沒有摻雜的物體。元素不能用任何其他物體造成,也不能彼此相互造成。元素是直接合成所謂完全混合物的成份,也是完全混合物最終分解成的要素。」

這樣一來,元素就不是簡單的三個或者四個,而是有無數個。

他是第一位真正的臨床分析化學家

如果你以為波義耳只會做一些實驗,那就太小瞧他了,他不僅能夠熟練地操作實驗室裡的器材,完成各種微妙而複雜的化學實驗,他同時對人體也有著開創先河的研究。

1684年,波義耳出版了一部名為《人血的自然史略》的醫學著作,在這本書裡,他總結了自己在血液分析方面的實驗成果。這是有史以來,人類第一次將化學分析方法用於臨床醫學。通過實驗,波義耳證明了血液中含有氯化鈉,並將之稱為固定鹽。血液蒸餾後的磚紅色殘渣也引起了他的注意,由此推斷血液中含有鐵。他是最早發現血液中存在氯化鈉和鐵的科學家。僅僅這一點,就足以讓他青史留名。但波義耳從來沒有停止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之上,他總是不斷地開創、開創、開創,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

研究完血液之後,波義耳對人體內另外一種液體發生了興趣——他通過對尿液的化學分析,獨立製取了磷元素,並對磷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都進行了研究。

波義耳發現了血液中含有氯化鈉和鐵

他是第一個引入並使用「化學分析」一詞的人

波義耳不但會做實驗,他還很會著書立說。波義耳一生出版了許多化學方面的書籍,每一本都是對化學發展一個巨大的推動力。

在波義耳的眾多著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本使他聲名大噪的《懷疑派化學家》。他在這本書中提出最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為化學正名。一直以來,化學都是藥劑學家和鍊金術師們所使用的一種工具而已。波義耳稱化學「絕不是醫學或藥學的婢女,也不應甘當工藝和冶金的奴僕,化學本身作為自然科學中的一個獨立部分,是探索宇宙奧秘的一個方面。」由於這本書影響之大,後來人們常常拿伽利略的著作《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來進行對比。如果把伽利略的《對話》作為經典物理學的開始,那麼波義耳的《懷疑派化學家》可以作為近代化學的開始。波義耳一直非常崇拜伽利略,《懷疑派化學家》的寫作風格就是模仿了《對話》一書。這本書出版於1661年,被認為是近代化學誕生的元年。

1663年波義耳出版了《實驗自然哲學的用途》,這本書對物質的本質進行了研究;1666年波義耳出版《物質形態與性質的起源》,書中闡述了「分解」和「分析」的術語。波義耳還陸續出版了《顏色的實驗與觀察》、《礦泉水的實驗研究簡史》、《論寶石》、《靜流醫學》、《神學大全》、《化學悖論》、《物理學的觀察與實驗》等等。後者是他發表的最後一部著作。

翻譯原因,有版本將《懷疑派化學家》譯為《懷疑的化學家》

波義耳定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發現的「定律」

在排氣泵容器中氣壓計水銀柱下降;在真空中虹吸作用失效;壓力降低時沸點降低在抽成真空的容器中動物(蜜蜂、鼠、鱔魚等)不能維持生命,鐘錶不能傳出嘀嗒聲等等。這些在今天看來是非常普遍的常識,但在17世紀時卻很新鮮。這些都被羅伯特•波義耳實驗所證明。

波義耳生活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也是近代科學開始出現的時代,這是一個巨人輩出的時代。而在他科學生涯的早期,氣體物理學是科學界頗為熱門的研究方向。

氣體實驗儀器

當時法國科學家根據實驗得出「空氣沒有彈性」的結論,波義耳宣稱法國科學家的實驗不能說明任何問題。他指出,活塞之所以不能全部彈回來,是因為他們使用的活塞太緊。有人反駁道,如果活塞稍松,四周就會漏氣,影響實驗。羅伯特·波義耳許諾要製造一個鬆緊適中的絕好活塞,證明上述實驗是錯誤的。

1659年,他了解到蓋利克的神奇的抽氣泵之後,決心設計出更好的抽氣機。他與年輕的助手胡克製造出了精密的抽氣機。這個裝置的精妙之處便在於它能夠使觀察者看到玻璃試管內部的情況,並允許人們引導甚至控制實驗的發展。空氣泵現在看起來似乎貌不驚人,但在當時造價卻極其昂貴,全世界也不過只有4臺。

波義耳定律

因為波義耳的泵大部分是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所設計,並由羅伯特•虎克負責建造,整臺機器非常複雜。儘管有不足,他用這種抽氣機做了一系列關於空氣壓力和稀薄空氣中的現象的實驗,並於1660年出版了《關於空氣彈性及其效應的物理、力學新實驗》一書。在書中,詳細闡述了他所進行43個實驗,說明了空氣在不同現象中的效果,試驗了抽空空氣時的氧化、磁場、聲音及氣壓特性,檢驗了在不同物質上增加氣壓的效果。

在這本書中,波義耳提出了對氣體「彈性」的兩種可能解釋。一種認為把氣體微粒看成是許多細小彈性遊絲;另一種認為微粒在熱的擾動下不斷作旋渦運動,由這種運動引起彈性。但書出版後卻得到荷蘭的以研究科學為名的教會神父利努斯的攻擊。

利努斯不相信關於存在真空的說法,他認為空氣的重量和彈性不能夠大到足以承受託裡拆利管中的29英寸水銀柱的重量,並與之均衡。他說氣壓表中的水銀柱是由某種特殊的無形的線懸掛住的,這無形的線就在管子的上端。他甚至要求在將玻璃管理上端封口時用手摸一摸,企圖找出這根無形的線。

為了反駁這一無端的批評,波義耳發表了《關於空氣的彈力和重量學說的答辯》,並決定重新做實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還得感謝這位利努斯神父,如果沒有這一荒謬的批評,波義耳也許永遠不會發現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

波義耳把一根長玻璃管彎成二臂和短不等的U形管(虹吸管),把短的一臂上端封住,附上標尺,然後把水銀一點一點灌入管內,使水銀在玻璃管兩邊相等,記下刻度。再灌進水銀肝至封閉的一邊的空氣食糖壓縮到原來的一半,波義耳發現此時管子長臂中的水銀比另一臂高出29英寸。這說明「當空氣的密度嗇到約為原來的兩倍時,它的彈性也增加兩倍」。

但這根玻璃管偶然被打碎了,波義耳又重新作了一根更長的管子,約有8英尺高。由於在室內用太長了,因此只能在二層樓的樓梯裡用繩子吊起來作實驗。他使密封空氣的壓力在1-英寸到117-英寸高銀柱之間變化,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做了40多次實驗,每一次都把觀察值與按設想「溫度一定時,壓力與膨脹成反比的假設」應得的值作比較,發現兩者非常相符合,從而得到了歷史上除運動現象之外的又一個度量的自然規律。

1666年,波義耳發表了《流體靜力學佯謬》一文,有力地駁斥了那種輕的流體不能對重的流體施加壓力的傳統偏見,得出了氣體的體積與壓強成反比的關係,這正就是波義耳氣體定律的最初發表形式,它為分子運動論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藉助空氣泵實驗,波義耳提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發現的「定律」——「波義耳定律」。當他向堵住的空氣施加雙倍的壓力時,空氣的體積就會減半;施加3倍的壓力時,體積就會變成原來的1/3。

波義耳據此實驗結果在1662年提出:「在密閉容器中的定量氣體,在恆溫下,氣體的壓力和體積成反比關係。」這是第一個描述氣體運動的定律,為氣體的量化研究和化學分析奠定了基礎。這個定律的偉大不是在怎麼計算、怎麼運用,這個定律的永垂不朽,是因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發現的『定律』,證明宇宙裡是有不改變的律。

一個世紀以後,法國人查理和蓋一呂薩克建立了更全面的定量規律。

實驗表明,一定質量的某種氣體,在溫度不變的情況下,壓強與體積成反比。

這個結論是英國科學家波義耳(1627-1691)和法國科學家馬略特(1620-1684)各自通過實驗發現的,叫做波義耳定律。這些實驗都在他出版的《新機械物理實驗——感受空氣的活力及其效用(由新氣壓泵所完成的大部分實驗)》一書中作了詳細的描述。

[1] 劉勁生. 羅伯特·波義耳——把化學確立為科學的人[J]. 自然雜誌, 1983(8):65-68.

[2] 化學之父波義耳 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5-10/28/c_134757980.htm[3]波義耳定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發現的「定律」 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5-12/04/c_134884079.htm

更多精彩,關注本號後,後臺回復相應代碼查看

回復 c001:漫畫化學    回復 d001:化學趣史

回復 f001:視頻動畫    回復 g001:趣味實驗
回復 a002:餐桌化學    回復 i001:繽紛化學
回復 j002:化學趣聞   回復 m002:創意化學
回復 k001:趣味化學   回復 L004:漲—知識

回復 w009:化學前沿   回復 z001:科研名人

回復 q003:科學解釋   回復 u001:化學心得

歡迎廣大讀者分享賜稿或者有償投稿

原創稿一經採用:200-1000元/篇

編輯手機/微信 :18676881059 

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

化學化工行業交流群:413544856

藥物化學中間體API群:177675326

日用化學精細化工群:456356583

相關焦點

  • 波義耳定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發現的「定律」
    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波義耳波義耳生活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也是近代科學開始出現的時代,這是一個巨人輩出的時代。而在他科學生涯的早期,氣體物理學是科學界頗為熱門的研究方向。他使密封空氣的壓力在1-英寸到117-英寸高銀柱之間變化,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做了40多次實驗,每一次都把觀察值與按設想「溫度一定時,壓力與膨脹成反比的假設」應得的值作比較,發現兩者非常相符合,從而得到了歷史上除運動現象之外的又一個度量的自然規律。
  • 羅伯特·威廉·波義耳:聞名世界的英國化學之父,愛爾蘭自然哲學家
    而在化學研究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有著這樣一位舉世矚目的人物,他就是英國的化學之父羅伯特·波義耳(Robert Boyle)。羅伯特·博伊爾今天被公認為第一位現代化學家,是現代化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現代實驗科學方法的先驅之一。他最著名的是波義耳定律,該定律描述了在一個封閉系統中,如果溫度保持不變,氣體的絕對壓力與體積之間的反比關係。在他的著作中,《懷疑論化學家》被視為化學領域的奠基之作。他是一個虔誠而虔誠的聖公會教徒,以他的神學著作著稱。
  • 才財雙全的管家 ——「現代化學之父」 羅伯特.波義耳
    ‍+++@波義耳才華橫溢,在神學、醫學和哲學領域,也多有建樹。為此,他自學了義大利文,如饑似渴地研讀伽利略的著作。讀後他決心效法這位「偉大的觀天者」,力求以客觀、嚴謹的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索這個大千世界的奧秘。21歲時,波義耳在自己的家中建立了一個實驗室。27歲時,他的好朋友,牛津大學沃德姆學院的約翰.威爾金斯院長,特許他在牛津大學不受限制地選課。此時的牛津大學,聲譽日隆,已超越劍橋大學,成為英國的學術中心。
  • 才財雙全的管家——記「現代化學之父」 羅伯特.波義耳(科學家信主的故事,推薦!)
    @為波義耳贏得「現代化學之父」美譽的,不是這個「波義耳定律」,而是他在1661年出版的、為人津津樂道的科學著作《狐疑的化學家》。 才華展露 在17世紀中期的英國倫敦,有一群品行端正、志同道合的年輕科學家,常常聚在一起探討數學、化學、神學和物理學等領域的問題。他們沒有固定的地點,亦沒有固定的組織,所以被人戲稱為「影子大學」。 通過姐姐凱薩琳的推薦,波義耳加入了「影子大學」,並成為非常活躍的成員。
  • 波義耳的科學與信仰
    科學革命時期的化學大師波義耳(Robert Boyle,1627-1691)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波義耳是被稱為「近代化學之父」的物理化學家,英國「皇家學會」創始人之一。波義耳是「波義耳-馬略特定律」的發現者之一,這個大家在中學物理、化學課都學過的定律,數學表述是「pV=k」或「pV=nRT」,文字表述是「理想氣體的體積與壓強的乘積在一定的溫度下為一確定的常數」。
  • 才財雙全的管家——記「現代化學之父」羅伯特﹒波義耳
    連日暴雨的衝刷,已經使這條平日靜謐的溪流變成了脫韁的野馬,咆哮著衝過兩岸。急躁的馬夫決心鋌而走險,命令車隊冒雨闖過溪流。不料,馬車行駛到中途漸漸失控,隨波逐流,冰冷的河水開始灌入車廂。馬夫和僕役們奮力遊回岸邊,卻發現小男孩和僮僕還留在車上。還好一位忠勇僕役,策馬衝進河裡,逆流而上,奮不顧身地將小男孩和僮僕救了出來。
  • 懷念化學家——羅伯特波義耳
    在物理學上,發表了氣體的體積與壓強成反比這個著名的波義耳定律。做了大量的化學實驗,一些成果至今還在應用,比如用鹽酸生煙法來檢驗氨氣,酸使指示劑變色,是一種溶劑等等。波義耳把化學引向科學,比如他認為一個好的科學假設,不能假定不可能的或荒謬的東西,是前後一貫的等等。他對當時傳統的,被人們奉為經典的鍊金術大膽懷疑,勇於標新立異的科學革命精神。他去世時才64歲,他將死後的一大筆財產捐給了基督教用於布道!
  • 科學與信仰,互不相屬?——從近代化學之父波義耳說起
    每個人初中學化學的時候,都會學到「波義耳定律」:在固定溫度下,氣體的體積與壓力成反比。但是若問到波義耳是誰?恐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波義耳對後世有許多重大的貢獻,他被稱為「近代化學之父」,是英國「皇家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是「波義耳定律」的發現者,是17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化學家。他設計的許多實驗儀器和方法,成為後來化學實驗的基礎。
  • 科學網—波義耳的氣體實驗哲學
    在他科學生涯的早期,氣體物理學是科學界頗為熱門的研究方向。 當時法國科學家根據實驗得出「空氣沒有彈性」的結論,波義耳承諾設計製造出更精確的儀器進行實驗,這個儀器看上去是一個「U」形大玻璃管。這個「U」形玻璃管是不勻稱的,一支又細又長,高出3英尺多,另一支又短又粗,短的這支頂端密封,長的那支頂端開口。
  • 【化學百科】波義耳的愛情故事~~~
    ●●●波義耳的愛情故事羅伯特·波義耳(Robert Boyle,1627—1691),英國化學家。化學史家都把1661年作為近代化學的開始年代,因為這一年有一本對化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著作出版問世,這本書就是波義耳的《懷疑派化學家The Skeptical Chemist》。
  • 教資統考中學《綜合素質》高頻考點:教師的科學素養(二)
    12.克裡斯蒂安•惠更斯克裡斯蒂安•惠更斯(1629---1695),荷蘭物理學家,發現光的波動原理,即「惠更斯原理」,主要著作《光論》等。13.羅伯特•胡克羅伯特•胡克(1635--1703),英國物理學家,發現彈性定律,主要著作《從觀察角度證明地球周年運動的嘗試》《顯微圖集》等。
  • 人類歷史最偉大的100位科學家
    泰勒斯:科學之祖,古希臘時期的思想家、科學家、哲學家,他是第一個提出「世界的本原是什麼?」波義耳:近代化學之父,英國化學家。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也同意這一觀點稱讚「波義耳把化學確立為科學」。拉瓦錫:化學革命家,被廣泛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他使化學從定性轉為定量,給出了氧與氫的命名,並且預測了矽的存在。
  • 化學的聖經——《化學綱要》
    在此基礎上,拉瓦錫發展了波義耳的元素觀點(實際上,波義耳懷疑元素的存在,參考波義耳一節),提出了近代元素學說,列出了第一種元素表。在研究燃燒問題之前,拉瓦錫就探討過「水能否變成土」的問題。在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提出了「四元素學說」,水和土是其中兩種元素。
  • 化學的發展歷程
    化學知識的形成、化學的發展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它的發展,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它的發展,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歷史的前進。
  • 第一位現代化學家:波義耳
    波義耳(R. Boyle)是發起人之一,常被稱為第一位現代化學家。然而他最著名的工作是闡述了絕對壓力和氣體體積之間關係的物理定律。波義耳1627 年,波義耳出生於愛爾蘭,家中共有14 個小孩,父親是愛爾蘭科克的伯爵,也是富有的地主。
  • 化學家—波義耳
    當時德國有位工業化學家格勞伯的關於化學實驗的著作《新的哲學熔爐》給了波義耳一個重要的啟示,使他認識到化學在工業生產中所具有的廣泛意義。化學不應只限於製造醫藥,而是對於整個工業和科學都有著重要作用的科學。為此,他認為有必要重新來認識化學,首先要討論的是什麼是化學。
  • 為什麼歷史上那麼多優秀的大腦都鍾愛鍊金術
    不過歷史上的鍊金術更像是現代科學的先驅,特別是化學。從事鍊金術的這些人中不乏擁有那個時代最優秀的科學頭腦,他們的創新開啟了全世界的科學洞察。鍊金術的核心其實是一種好奇的思維方式,致力於探索世界的運作方式,試圖破譯自然的規則並利用它們達到各種目的。一般來說,鍊金術士認為要達到這些目的,必須淨化精神、身體和心靈。鍊金術主要是幹什麼?
  • 波義耳的發現——奇異觀察法
    好奇心是愛因斯坦成功的原因之一,那在平時的生活中,你是不是也像愛因斯坦一樣,對周圍事物充滿了好奇,會細心發現周圍的事物的一些不同尋常的特點,然後再去仔細觀察找出原因呢?事實上,學著發現周圍事物奇特的地方,然後進行深入觀察,就是奇異觀察法。這種奇異觀察法在科學實驗中經常會用到。就像化學家波義耳的發現一樣。
  • 趣話化學史——化學家的誕生——波義耳和他的《懷疑派化學家》
    並且,在此後的幾千年裡,隨著人類從新石器時代步入到青銅器時代再到鐵器時代,生產力是不斷提高,社會上興起了鍊金/丹術,在這些古代哲學的思想指導下,人們開始了懵懂的化學研究。在研究中,中國的煉丹術士們發現了火藥的配方,西方鍊金術士賈比爾發現了硫酸、硝酸、鹽酸,並且發現了能溶解黃金的王水。賈比爾甚至還提出「凡是金屬,都是硫和汞構成」的一套鍊金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