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科學家研製「人工血液」獲突破-新華網
本報北京7月25日電 (沈基飛、蔣建科)軍事醫學科學院野戰輸血研究所、全軍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裴雪濤團隊歷經10年集智攻關,建立了「人工血液」製備工藝,並通過幹細胞技術成功製備出「人工紅細胞」。經軍地衛生和藥監權威機構檢測,該「人工紅細胞」與正常紅細胞的血紅蛋白含量、攜氧能力和滲透脆性等各項指標基本一致,是幹細胞來源、體外製備最接近臨床應用的生物科技成果,擴增率可達10萬倍以上,明顯優於以往技術水平,為規模化生產奠定了重要基礎,使我國幹細胞製備「人工血液」的研發水平進入國際一流行列。
-
我國利用幹細胞技術研製人工血液取得突破
我國利用幹細胞技術研製人工血液取得突破 2016-07-26 09:11:05 來源: 同花順財經 作者:幹細胞
-
【科技趨勢】中國「人工血液」獲突破
中國利用幹細胞技術製備「人工血液」獲重大突破。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野戰輸血研究所、全軍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裴雪濤團隊歷經10年集智攻關,建立了「人工血液」製備工藝,並通過幹細胞技術,成功製備出「人工紅細胞」。
-
我國利用幹細胞技術研製「人工血液」獲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野戰輸血研究所、全軍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裴雪濤團隊歷經10年集智攻關,建立了「人工血液」製備工藝,並通過幹細胞技術,成功製備出「人工紅細胞」。 據中國新聞網7月25日消息,從軍事醫學科學院獲悉,經軍地衛生和藥監權威機構檢測,該「人工紅細胞」與正常紅細胞的血紅蛋白含量、攜氧能力和滲透脆性等各項指標基本一致,是幹細胞來源、體外製備最接近臨床應用的生物科技成果,擴增率可達10萬倍以上,明顯優於以往技術水平,為規模化生產奠定了重要基礎,使中國幹細胞製備「人工血液」的研發水平進入國際一流行列。
-
人造血液時代即將到來?——中國科學家利用幹細胞技術研製「人工血液」取得突破
中新社北京7月25日電 (沈基飛 張郡)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野戰輸血研究所、全軍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裴雪濤團隊歷經10年集智攻關,建立了「人工血液」製備工藝,並通過幹細胞技術,成功製備出「人工紅細胞
-
裴雪濤團隊利用幹細胞技術研製人工血液取得突破—新聞—科學網
」製備工藝,並通過幹細胞技術,成功製備出「人工紅細胞」。經軍地衛生和藥監權威機構檢測,該「人工紅細胞」與正常紅細胞的血紅蛋白含量、攜氧能力和滲透脆性等各項指標基本一致,是幹細胞來源、體外製備最接近臨床應用的生物科技成果,擴增率可達10萬倍以上,明顯優於以往技術水平,為規模化生產奠定了重要基礎,使我國幹細胞製備「人工血液」的研發水平進入國際一流行列。 血液是生命之源。
-
暨南女科學家造出中國「人工腎臟」,獲「中國僑界貢獻獎」一等獎!
,曾榮獲2016年第十二批 「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創業人才,多次獲得教育部科學技術獎勵技術進步一、二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技術進步獎,多次獲評暨南大學及華僑醫院科研之星,發表高質量論文百餘篇,出版及參編專業著作多部。
-
暨南女科學家造出中國「人工腎臟」,獲「中國僑界貢獻獎」一等獎
作為產學研結合的優秀代表及國產透析設備行業的領軍人物,尹良紅教授自主研發的血液透析機獲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優秀專利獎,2006年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並受到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的親切接見。多項技術專利已實現臨床轉化並獲得市場準入資格,惠及廣大透析患者。
-
我國利用幹細胞研製「人工血液」,能解決「血荒」嗎?
這次成功製備出的「人工紅細胞」就是「人工血液」研發的一部分。 (圖片來自網絡) 貫穿「人工血液」製備工藝始末的就是一系列幹細胞程序性高效擴增與血液定向誘導分化關鍵技術的集成創新,包括「幹細胞、祖細胞、終末細胞」這3個關鍵環節,這三個環節正是「人工血液」製備工藝的限速步驟,正如一串項鍊上最耀眼的三顆珍珠,十餘年來,我們一直專注於這三個關鍵點的研究,在關鍵點取得突破,然後「以點帶線」,並在今後逐步
-
美國近日研製出一種新型人造血液
易立 據《每日郵報》報導,美國科學家最近成功研製出新型「人造血液」,將在5年內用於救治戰場上的傷兵。這種「人造血液」和真正的人體血液有何區別?能廣泛用於醫學領域嗎?請關注—— 據《每日郵報》報導,美國近日研製出一種新型「人造血液」,它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製造而成的。
-
人工血液有望未來十年內被用於拯救創傷患者
不過,科學家們有望在未來10年內藉助人工血液及時拯救更多創傷患者的性命。科學家們希望,人工血液能夠凍幹,並以粉末狀儲存,從而方便戰場上的護理人員和軍醫使用。該項技術突破的核心在於模擬紅血細胞的微小合成細胞。紅血細胞會捕捉氧,然後在身體內流動時緩慢釋放氧。該類人工細胞的開發者是華盛頓大學團隊,它會將氧帶到體內組織,已經被證明適用於動物。
-
墨爾本科學家獲重大突破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華輿訊 據澳洲網報導 據Herald Sun報導稱,墨爾本科學家研究登上醫學期刊!探討疫苗人體反應差異化的原因...科學家想研究為什麼有些人反應良好,有些卻沒有。在ARC生物聚合納米科學卓越中心的團隊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可能是由於人血液中的蛋白質不同所致。首席研究員尤義(Yi Ju音譯)博士說:「我們發現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血液蛋白質組成,因而產生不同的免疫反應:。
-
加入水就能注射:人工血液未來十年內或用於救命
不過,科學家們有望在未來10年內藉助人工血液及時拯救更多創傷患者的性命。科學家們希望,人工血液能夠凍幹,並以粉末狀儲存,從而方便戰場上的護理人員和軍醫使用。該項技術突破的核心在於模擬紅血細胞的微小合成細胞。紅血細胞會捕捉氧,然後在身體內流動時緩慢釋放氧。該類人工細胞的開發者是華盛頓大學團隊,它會將氧帶到體內組織,已經被證明適用於動物。
-
澳婦女被人工合成血液救活 屬世界首例
國際在線專稿: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澳大利亞新聞網5月5日綜合消息,澳大利亞一名婦女出車禍後失血過多生命垂危,被醫生用人工合成血液成功救活,屬世界首例。2010年10月,33歲的澳大利亞婦女塔馬拉·科克利發生嚴重車禍,頭骨、肋骨、肘部多處骨折,心肺功能衰竭,脾臟破裂,失血過多,生命垂危。
-
俄科學家研製出獨一無二的人工生物心臟瓣膜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俄羅斯克麥羅沃州州長謝爾蓋·齊維列夫表示,該州心血管疾病綜合問題研究所科學家研製出了獨一無二的人工生物心臟瓣膜。新聞處援引齊維列夫的話說:「克麥羅沃州科學家成功製造出人工生物心臟瓣膜,這無論是在俄羅斯還是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計劃在克麥羅沃州建立臨床前研究中心,以開發符合世界標準的其它醫療技術。」
-
在身體裡建一座發電站 人體生物電池研究獲突破
中新網11月13電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已成功研製成一種小型人體生物電池,它能依靠人體內的液體自行發電。據科技日報報導,研究人員說,該電池可為植入人體的一些微電子設備提供能源。 人體中存在著一些化學物質,它們之間發生反應時能產生能量。比如新陳代謝過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反應就有能量產生,這種能量可以轉化為電能。
-
日本團隊研製出人造血液,能救命嗎?
哈哈哈哈哈哈哈白血病、熊貓血、大出血……失血過多得不到及時補充,生命即將戛然而止嚴重的疾病常常由血液問題導致醫療中,合理利用血液也可以拯救患者的性命哈哈哈哈哈哈為為解決經常出現的血荒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研製人造血液
-
中國香港科學家盧煜明同日同獲2021科學突破獎
當地時間 2020 年 9 月 10 日晚,突破獎基金會宣布 2021 年突破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Dennis Lo) 獲 2021 年突破獎生命科學獎。
-
「人造血液」可以取代血液嗎?
那麼:什麼是人造血液,未來會取代血液嗎?下面就一探究竟吧!人造血液(Artificial blood),又稱氟化碳乳劑人工血液,是一類具有載氧能力,可暫時替代血液部分功能的液體製劑。人造血液主要有三種:(1)人工合成的血紅蛋白;(2)用天然血紅蛋白製成的人工紅血球;(3)人工合成具有攜氧功能的氟碳化合物。
-
日本成功研發小型人工肺 建立小型的人工血液循環系統
日本成功研發小型人工肺 建立小型的人工血液循環系統 2020年4月16日 HuangJiang來源:網際網路 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