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各位的關注,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蜜蜂中的馬蜂。馬蜂屬胡蜂總科、馬蜂科。馬蜂為捕食性昆蟲,它分布廣,數量多,在我國南北各地,城市、鄉村、野外均可看到。最常見的馬蜂有兩種:一種紅黃或紅褐色,俗稱長腳馬蜂,體長約有20毫米左右,飛行時兩條長腿拖在後面;另一種為黃色,體長有許多黑斑或黑色條,體長約14~15毫米,俗稱「小馬蜂」。
馬蜂體疲長,有較光滑的堅硬的幾丁質外殼,無有或有少量的短毛著生,上頻少運,觸角呈絲狀,活動自如,翅呈棕褐色或褐黃色,棲息時能摺疊在背上,腹部呈紡錘形,末端有警針,贅刺時能排出毒液,以此進行自衛。它和蜜蜂、熊蜂一樣,是營群居生活。一群馬蜂多則幾百隻,少的數十隻,一般多是10~30隻。馬蜂這個「小社會」,由雌、雄、職(中性)三種不同的成員組成。雌馬蜂和雄馬蜂不象蜜蜂的雌蜂(蜂王)、雄蜂那樣專管產卵和交尾,什麼事都不幹,而它們除了交尾、產卵外,還擔任職峰的一些工作,如採食、飼餵、保衛等。職蜂擔任很多的工作,如築巢、採食、飼餵、清潔、保衛等。
馬蜂雖體小,但兇猛,易刺殺,防衛能力較強,有守衛、報警、傳達信息之活動。一旦遇敵,它們便群起而致之,毫不憫惜自己。另外,還表現在成員之間有傳遞食物和互相餵食的現象。在不良氣候條件下,大家不能出去採集食物,如有一隻馬蜂冒雨採食回巢,其它成員便一齊圍上去,採食者把食物一點一點的分給它的夥伴共同享受,從不自私;無食時,便一起挨餓。
馬蜂把自己的「房子」建設得很漂亮。它們共同努力,依靠集體的力量築造出美麗、經濟、牢固的蜂巢。其巢為單面,呈平圓盤狀,由許多相同的蜂房組成。蜜蜂築巢是用腹下蠟腺分泌出來的蠟質作原料,而馬蜂則利用最普通的纖維質作為築巢的原料。我們常常看到長腳馬蜂飛到朽木上,柵欄上或發褐的舊紙上,啃取褐色的木纖維或紙屑,加以嚼碎。並混入唾液和少最的樹膠類,使其變成很碎又很粘的「紙漿,」然後用「紙漿」築起蜂巢。
馬的蜂巢多汽在屋簷下、牆洞內、石堆的石塊下、建免物滿於上,也可築在灌木和草叢中。巢的顏色為灰褐色求灰白色,大的:條集直徑8~15釐米,小的2~4釐米。為了防水,集口向下,以便保護卵和幼蟲,也便於棲息。馬擇邊築巢邊產卵,隨著繁殖的需要,蜂巢體積也逐漸擴大。越過冬的馬終一到春天,當外界右訝蟲之類的小蟲可捕食時,它便開始找地方築巢產卵。馬蜂在一個巢房裡產一粒卵,有時才起房基便在房底急急忙忙的產上卵。到了夏天,原來只有一、兩隻越冬馬蜂的蜂巢,便發展成為比較熱鬧的「小家庭」。入秋後,馬蜂繁殖速度減慢,蜂兒逐漸減少。秋末天氣漸涼,當外界氣溫下降到7~10C時,馬蜂便逐漸離巢而去,有的被餓死凍死,有的找越冬用的「安樂窩」。剛出房的年輕的馬蜂,交尾受精之後,找到較保溫的牆洞、樹洞,鑽在一起越冬或單獨越冬,有的還三三兩兩鑽進竹杆或蘆葦稈內越冬。
馬蜂被觸怒後或巢被搗毀,會一齊飛來螫刺,人畜被螫處感到痛和腫,因此人們常把馬蜂視為害蟲而加以毀巢捕殺,這是對它不甚了解的緣故。馬蜂可消滅害蟲,也可為農作物授粉,蜂巢可入藥。馬蜂的幼蟲是肉食性的,食量相當大,要靠成蜂捕捉害蟲來飼喂,否則是不能生長發育的。捕食性的馬蜂偏食鱗翅目的幼蟲,利用它作天敵,其主要優點如下。
(1)食性廣。馬蜂可捕食農林業害蟲,如紅鈴蟲、棉鈴蟲、造橋蟲、棉大卷葉螟、粘蟲、玉米螟、菜青蟲、稻縱卷葉螟、甘薯天蛾、慄灰螟等多種鱗翅目害蟲的幼蟲和蛹,尤對抗藥性較強的老齡幼蟲,馬蜂更喜歡捕食。馬蜂還捕食林業上的許多害蟲以及雙翅目中的蠅、蚊等昆蟲。對人類健康,畜牧業的發展和環境衛生等都是有利的。
(2)捕食迅速。馬蜂體強,飛行力較好,性格兇猛,捕食害蟲效熱好。據調查,利用馬蜂對棉鈴蟲掃殘,放蜂6天以後,消滅棉鈴蟲98.5%。
(3)捕食量大。由於馬蜂分布廣,數量多,又加上它的幼蟲為肉食,捕殺害蟲能力強。尤其是在繁殖盛期(夏天),浦殺害蟲能力更強。一隻長腳馬蜂,一天要飛出去5~10次,每次能捕捉到兩隻左右的棉鈴蟲,或8~12隻的小蚜蟲,按6個月的繁殖期計算,一隻長腳馬蜂可消滅棉鈴蟲3000~4000隻或小蚜蟲10000~12000隻,甚至更多些。如果我們留心觀察,可以看到植物叢中,有不少馬蜂飛上飛下,甚至一個葉片一個葉片的檢查,尋找害蟲。據統計,一棵向日葵,一天有2~8隻馬蜂飛來「巡捕」害蟲。馬蜂是一支強大的「以蟲治蟲」的力量,它不聲不響地幫助人們消滅農林業上的各種害蟲。
(4)能反覆使用。利用馬鋒有歸巢和飼餵幼蟲的特性,蜂放出去後,可收回,再移到別的田間使用。
(5)節省人力、物力、財力。據調查,凡每畝放蜂100隻左右的棉田,皮棉單產比歷年可增產11斤,每畝可節約農藥投資10元,既節省了開支,又節省了勞力。
(6)來源容易。馬蜂,在我國各地農、林區均有分布,不需要到外地引進,只要就地選用就可解決問題。
(7)避免造成汙染。利用馬蜂消滅害蟲,可不用或少用農藥,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汙染,保護農產品的清潔,對人、畜健康均有好處。
近幾年來,不少地方進行了人工飼養繁殖馬蜂,或把野生的馬峰連巢收養起來,加以管理訓練,再放到棉花等農作物田裡去消滅棉鈴蟲、蚜蟲等害蟲,收到較好的效果。不管是人工飼養的或收捕野生的馬蜂,都要連蜂巢在晚間移入田間,這樣馬蜂才不致於逃走。因為馬蜂有戀巢性,巢房內的馬蜂幼蟲需要它哺育。對分散在人們住房附近和建築物上的營巢馬蜂,應加以保護,不能認為是蜇人的害蟲而任意加以毀巢和捕殺。對於馬蜂一些知識大家有所掌握了嗎?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感謝大家的欣賞,大家有被馬蜂蜇過嗎?小編是被蜇過的,那種滋味反正是永遠也不想再遇到了。你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