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I推動平面光路器件的發展

2020-11-25 OFweek光電新聞網
作者:作者:Myo Ohn,Ilya Vorobeichik 譯者:陳利兵

    多年來,器件設計人員始終致力於開發出能用於平面光路(PLC)的定向耦合器(DC)和馬赫-曾德幹涉儀(MZI)。

    利用這些器件和各種波導整形方法,便可製造出1×2和2×2光開關、可變光衰減器(VOA)和光分接器(tap)。雖然使用DC和MZI已經能夠生產出商用產品,但是它們還需要克服許多困難,PLC技術才能真正在市場上獲得成功。

    受控模式相互作用(CMI)開關技術的許多重要光學性能超越了DC和MZI技術。此外,在任何生產環境中,強壯的CMI器件對製造誤差不敏感、成品率更高,因此表現更出色。CMI技術能很好地滿足PLC的要求,能以低價為PLC生產出高性能的部件。

    MZI工作原理

    MZI開關的工作原理如下:將一束光分裂為兩個光束,使之分別進入兩個波導,然後在其中一束光上附加一定的相位偏移,最後再將兩束光合在一起(圖1)。通過改變MZI兩臂上的相位偏移,可以在MZI的輸出部分實現對光束的幹涉控制。這種機制決定了光開關的效率。但是,正如其他基於光幹涉原理的器件一樣,MZI對波長變化和任何影響光路的因素都非常敏感。

    在矽基氧化矽PLC開關中,最常用的分波、合波器件是DC。相移器通常是位於MZI一個波導臂上的加熱器。它可以通過熱-光效應來改變光束的相位。根據兩臂上的相位差的不同,輸入光將從光開關的不同輸出埠輸出。

    MZI用作光信號開關器件和VOA時,由於幾個難題的影響,在製造上有些難度,也限制了其通信性能。例如,在所需的波長範圍內和兩個偏振方向上,MZI很難實現精確的相移和分光比。由於存在光的雙折射(在不同偏振方向上相速度不同),所以,相移對偏振非常敏感。此外,DC的分光比受波導幾何形狀、折射率、波長的強烈影響(呈指數規律),而且所有這些因素都隨製造誤差而變化。

    相移和分光比對生產條件的變化過於敏感使得MZI光開關的製造難度很大。前者要求MZI兩臂上的參數差異足夠小,而後者對DC部分的精確度和可重複性要求很高。

    MZI光開關的串擾水平取決於兩臂之間的相差和分光比。即使精心挑選出最好的MZI光開關,在所需波長範圍內,其串擾的典型值仍然很難達到-20dB。光開關的級聯可以降低串擾值,但是需要使用大量光開關,這又會受產量問題的制約。用於分光的DC要求兩個平行波導之間的距離僅為幾個微米。DC部分的精度和MZI兩臂的一致性都是關鍵的參數。由於MZI光開關對生產條件非常敏感,所以即使用最新的晶片製造設備也很難製造。

    MZI光開關的「開」狀態是通過改變光開關中MZI兩臂上兩束光的相位差來實現的。所需要的相位差可以通過加熱器實現,它的功耗非常小。然而,為了補償製造過程產生的相位差,當光開關處於「關」狀態時,也需要消耗能量。因此,由多個光開關組成的MZI光開關矩陣的功耗就較大,而且校準非常複雜。此外,由於MZI是基於光幹涉原理的,而雙折射的存在將引起偏振相關損耗(PDL),因此它不適合用作VOA。

    CMI工作原理

    CMI光開關的物理原理和ZMI光開關完全不同。CMI光開關不是基於幹涉原理,而是根據波導內不同階模式之間的光學特性不同而進行工作的。CMI光開關可以在標準的PLC製造環境和平臺(例如矽基氧化矽、絕緣矽和磷化銦)上生產。其組成模塊包括模分復用器和動態模式轉換器。

    模式復用器以多模波導為基礎。它們能以很低的串擾和PDL實現高階模式在波導中的上下路。這種器件的設計思路和WDM有些類似,不同的是它是對不同的模式進行操作,而不是對不同的波長進行操作。模式之間的高隔離度不是靠幹涉實現的,而是根據不同模式的不同光學特性來實現的。通過相對簡單的掩膜結構,就可以將這些模式區分開來。與MZI光開關中使用的DC器件相比,它更強壯。

    從某種意義上說,CMI模式上/下路器件是一個復用器,它可以在一個波導和另一個波導之間實現光波的上下路。CMI模式上/下路器件可以將造成損耗的模式相互作用與造成串擾的模式相互作用隔離開。這是由於不同模式在波導中的傳播路徑不同。如圖2所示,第一個波導的零階模式(在圖中用0in表示)通過第一條路徑和本波導的零階模式0out相連。第一個波導的一階模式1in通過第二條路徑和第二個波導的零階模式0『out相連。

    在這些路徑上,僅僅存在損耗。而造成串擾的是第三條路徑。第一個波導的零階模式0in通過第三條路徑和第二個波導的零階模式0『out相連。因此復用器在損耗方面的效率與其在串擾方面的效率無關。這種特性可以使模式上/下路器件具有較低的串擾水平,而且也能容忍生產條件的較大變化。此外,由於串擾對耦合係數和相位差具有較大容忍度,因此可以降低對生產工藝的要求。與DC器件相比,CMI器件的串擾水平降低了幾個數量級,而且幾乎與波長和偏振無關。

    CMI光開關的另一個組成模塊是動態模式轉換器件。該器件對多模波導進行操作,它有兩種工作模式。在「關」狀態下,模式轉換器是一個無源器件。光束可以直接通過它而不發生任何變化。此時,模式的階數沒有改變,而且插入損耗非常低。模式轉換器的結構是完全對稱的,因此它對波長的依賴性很小,而且可以提供較大的帶寬。在「開」狀態下,通過熱-光效應可以改變器件的折射率,從而完成模式轉換。此時,進入模式轉換器的光束的模式發生了變化(通常是從零階模式變為一階模式)。

    光開關

    通過集成上述兩種組成模塊,就可以構成一個開關。通過集成兩個帶有模式轉換器的模式上/下路器件,就可以構成一個2×2光開關(圖3)。CMI2×2光開關的功耗非常低(50mW量級),而且在「關」狀態無功耗。

    圖4顯示了CMI光開關在1530-1610nm波長範圍內平坦的低串擾水平,及其對溫度的不敏感性。因此它可以工作在C波段和L波段。此外,由於「關」狀態下無功耗,熱管理將更加簡單,電子控制部分將更加簡捷。這種器件的簡單特性使PLC上能集成更多的光開關,成為分立光開關的實用、高性價比的替代品。

    圖5所示為波導間隔的變化對串擾值的影響。對比兩個等效的2×2光開關,其中一個採用MZI,另一個採用CMI。可以看出,MZI光開關的串擾水平和間隔參數關係非常密切。在當前典型的技術條件下,製造誤差僅能達到±0.5祄,而基於DC的MZI光開關對加工設備的質量和生產條件非常敏感。對於CMI光開關,即使在波導間隔與設計值偏差達到±2祄的情況下,信道隔離度仍然保持較高的水平。而這個偏差是PLC製造誤差典型值的四倍。因此,CMI器件對製造誤差具有較大容忍度,晶片的成品率將大大提高。

    CMI器件的許多重要光學性能都超過了MZI器件。在任何生產條件下,CMI器件受製造誤差的影響小,成品率更高;在相同生產條件下比MZI器件性能更優越。此外,CMI器件可以在任何標準的PLC生產環境和平臺中生產。因此,CMI技術能很好地滿足PLC的要求。CMI技術將提供高性能、高性價比的器件,佔領MZI器件留下的市場空間。

    MyoOhn:Optun公司市場和業務發展部副總裁;IlyaVorobeichik:Optun公司創始人和技術主管。

    陳利兵:北京郵電大學光通信中心

    譯自Lightwave04年2月30頁《Controlled-modeinteractionboosts PLC device designs》

相關焦點

  • 平面光波導技術及其器件發展趨勢分析
    平面光波導器件  平面光波導器件是採用平面光波導技術製造而成的器件,分為無源器件、有源器件以及有源/無源混合集成器件。  無源平面光波導器件,顧名思義,無需能(電)源的器件就是無源器件,僅作為光波信號的傳輸、分波/合波濾波等功能。
  • 平面光波導技術及其器件發展趨勢分析 - 訊石光通訊網-做光通訊...
    20世紀是微電子的世紀,其發展遵循著名的「摩爾定律」;21世紀是光電子的世紀,其發展也將遵循「光摩爾定律」,即光纖通信的傳輸帶寬平均每9~12個月增加一倍,用戶數每3~6個月翻一番。要實現高容量數據的高速傳輸與交換,對以密集型波分復用為基礎的全光網絡器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光纖通信器件的發展也將發生很大變化,從原來的分立元器件向陣列器件發展,從體塊型器件向波導型器件發展,從離散器件向集成化發展。
  • 淺談平面光波導技術和應用
    隨著FTTH的蓬勃發展,PLC(Planar Lightwave Circuit,平面光路)已經成為光通信行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而PLC的概念並不限於我們光通信人所熟知的光分路器和AWG,其材料、工藝和應用多種多樣,本文略作介紹。
  • 幾種不同材料的平面光波導
    平面波導型光器件,又稱為光子集成器件。     光波導是集成光學重要的基礎性部件,它能將光波束縛在光波長量級尺寸的介質中,長距離無輻射的傳輸。平面波導型光器件,又稱為光子集成器件。
  • 「光電通信」未來光器件的主流發展方向:光子集成技術
    光集成技術是未來光器件的主流發展方向,近年來一直是業內關注和研究的焦點。當前,各種新的光集成技術層出不窮,各有所長,大有百花齊放的勢頭,但在未來的發展中,究竟何種技術會成為真正的熱點、將獨佔鰲頭主導光子集成領域?國內光集成研究現狀又究竟如何?
  • 推動甘肅光電子器件等產業升級,甘肅省有機半導體材料及應用技術...
    集微網消息(文/小如)近日,甘肅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批覆依託蘭州交通大學成立「甘肅省有機半導體材料及應用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據悉,該工程研究中心的目標將新型半導體材料、尤其是新型發光材料和有機/聚合物光伏材料開發和產業化先導技術研究為核心,力圖成為甘肅省乃至西北地區先進有機半導體材料開發、器件製備與測試和應用技術先導研發基地,建成集科學研究-材料開發-器件製備-工程示範-服務諮詢-人才培訓-國際合作等功能於-體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平臺,並建立西部地區領先的科研開發團隊,使中心的科研成果在稀土
  • 混合集成量子光路
    近期,來自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德國明斯特大學、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Photonics 聯合發表了綜述文章,介紹了片上混合集成量子光路的技術要求和實現方式,回顧了其發展現狀,並展望了混合光量子技術在固態平臺之外的發展方向。
  • 用於光纖通信的集成光學器件概覽
    作者:酈炬烽,袁一方,虞洋,陶偉,侯建偉 集成光學發展初期,田炳耕曾對集成光學作了三條定義:(1)光波導能限制光束在其中傳播。(2)利用光波導可製成各種光波導器件;(3)將光波導和光波導器件集成起來可構成有特定功能的集成光路。 集成光學在一開始就將光纖通信作為其主要應用目標之一。
  • 陳益新教授光通信雲課堂——《光纖通信光器件技術和應用》開課啦!
    ICCSZ訊 (編輯:Nicole)您是否剛進入光通信行業?是否想對光器件技術發展歷程有一個系統了解?又是否已經畢業離開學堂多年,希望在工作之餘繼續進修?如果剛好有以上需求,那接下來我們介紹的雲課堂系列或許能為您的職業生涯錦上添花。
  • 無源光器件之光纖耦合器
    光纖通信系統中,需要一些不用電源的光器件,統稱為無源光器件,如光纖連接器、光纖耦合器、光纖適配器以及光衰減器等。
  • 光無源器件與光纖傳感
    光波導:就是能使光低損耗傳輸的通道,它將光限制在一定路徑中向前傳播,減少了光的耗散,便於光的調製、耦合等,為光學系統的小型化集成化打下了基礎。 2. 視場光闌:安置在物平面或者像平面上限制成像範圍的光闌。 3.
  • 光迅陣列波導光柵型(AWG)密集波分復用器件納入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
    日前,武漢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行研發的陣列波導光柵型(AWG)密集波分復用器件被納入2006年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隨著光通信的發展,光器件的集成化趨勢猶為突出。光迅公司在現有的設備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平面光波導器件開發優勢,自行研發了平面光波導集成器件中的典型器件——陣列波導光柵(AWG),並早在2001年提出了立項申請,得到863課題組的批准,2004年項目完成,建立了一條完整的平面波導工藝線,為製作平面光波導集成器件提供工藝平臺。
  • 二維聲子工程推動微觀熱功能器件發展 | NSR觀點
    熱學超構材料(Thermal Metamaterials)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宏觀熱流調控的發展,也相繼催生了諸如熱隱身、熱偽裝、熱聚集、熱折射、熱反射、熱編碼、熱列印、熱二極體等不同熱學功能器件。
  • 德克薩斯大學鄭躍兵團隊:光-熱電微型遊泳器件助力靶向給藥
    光-熱電微型遊泳器件助力靶向給藥近日,德克薩斯大學的鄭躍兵教授課題組根據大腸桿菌的運動行為,開發了仿生光-熱電微型遊泳器件。器件由聚苯乙烯/金(PS/Au)雙面PS/Au微粒構成,這些PS/Au微粒由光熱反應產生的自維持的電場驅動。
  • 研究人員研製出產生激子新規則 將有助於推動下一代器件的發展
    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化學》上的研究指出,他們開發了一種利用單線態裂變產生的更多能量來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方法,為推動下一代設備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工具。該研究的作者之一、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路易斯·坎波斯指出,所有現代太陽能電池板的工作過程都是一樣的,由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
  • 光學基礎:光的反射及平面鏡成像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跟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於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特別注意一下,光路是可逆的。二、平面成像1.平面成像原理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物體上的點S發出的光有一部分射向平面鏡,經平面鏡反射後,反射的光束還是發散的,這些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交於點S′,反射光線進入人眼,人感覺光好像是從S′點射來的,點S′叫點S的虛像。
  • 初中物理《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平面鏡成像》習題練習
    以下對於「看到未點亮的燈泡」所畫的光路圖,正確的是(  )4.如圖所示是晚上汽車在乾燥的瀝青路面和潮溼的瀝青路面上行駛時大燈部分的光路簡圖,在晚上開車時(  )A.潮溼的路面更容易發生光的漫反射B.乾燥的路面發生光的折射C.對面無車時,駕駛員看潮溼的路更暗D.照射到乾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5.如圖甲所示,一把透明塑料刻度尺放在平面鏡前一定距離處
  • 華人團隊開發出比紙薄的平面透鏡
    薄如紙張的眼鏡片、不凸起的手機鏡頭、微型醫學成像工具……華人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研製出一種只有1微米厚的超薄平面透鏡,有望大幅降低光學器件的尺寸和重量。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應用物理學副教授虞南方團隊新近發表在《光:科學及應用》雜誌上的報告顯示,這種由「超像素」構成的平面透鏡比普通紙張還要薄。這些像素均小於光的波長,能不同程度延遲光波通過透鏡的時長,從而實現傳統透鏡的功能。   不同顏色的光通過不同介質和結構時速度不一樣,因此複色光通過稜鏡會分解成單色光,這種現象被稱為光的色散。
  • 40Gb/s及以上光器件模塊和AWG產業化轉換項目順利通過驗收
    ICCSZ訊    日前,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下屬武漢電信器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WTD公司),承擔的「40Gb/s及以上速率光器件及模塊產品轉化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和武漢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迅科技)承擔的「基於平面光波導技術的無熱陣列波導光柵(AWG)晶片和器件產業化」兩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順利通過驗收。
  • 《中國光電子器件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2018-2022年)》發布
    光電子器件是光電子技術的基礎和核心,也是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領域,直接拉動形成了數千億美元規模的光電子產業。「十三五」以來,隨著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等國家戰略出臺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我國光電子器件產業也迎來了獲得了重大發展機遇,但相關基礎研發薄弱、產業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鏈發展不均衡情況依然存在,核心高端光電子器件水平相對滯後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