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的煩心事:獲獎當天收500封郵件,被勸把獎金捐出去

2020-10-20 賽先生

諾獎得主的煩心事: 獲獎當天收到500封郵件,還有人上門勸說「把獎金捐出去」


以下文章來源於新華二代在德國 ,作者新華二代在德國。


導讀:上一次德國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在2005年,獲獎人為特奧多爾·亨施(Theodor Hänsch)。15年後,德國人再次獲得這一領域的榮譽,諾獎得主名為因哈德·根澤爾。實際上,他們都來自慕尼黑,準確地說,來自慕尼黑以北一個名叫加興的小鎮,這裡也是馬普研究所所在地,小鎮市民只有一萬五,但馬普研究所有一萬八名科研人員。根澤爾是馬普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現今68歲。此文主要內容出自Süddeutsche Zeitung對其採訪,相關內容發表於今年10月7號。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圖片來自Süddeutsche Zeitung


問:身為諾貝爾得主,您在第一天有何感覺?
Genzel:我昨晚接受Heute-Journal採訪後就直接回家了。因為跟伯克利大學還有一場視頻會議。大學方面召集了190多號人,包括校長。突然間,ZOOM不能用了。真是一場悲劇。平常都可以用,有時候開七個小時的會議。我的太太正在荷蘭看望女兒,因為她剛生了孩子。


問:這就是說,當你獲得諾獎的第一個晚上是獨自一人在家?

Genzel:是的。到凌晨兩點我還在回復部分郵件。那天我收到500多封郵件。我很想回復每一個人,因為我覺得這是我的義務。


問:您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時候第一件事想到的是什麼事?

Genzel:我必須要出門了,待會還要接受《南德意志報》的採訪。


問:您是否有過片刻的時間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成為諾貝爾獎獲得主意為著什麼?Genzel:還沒有,或許還要再等一段時間。毫無疑問,這是自然科學界的最高榮譽。我不清楚大家是否也這樣看待諾貝爾文學獎。畢竟曾經也出現過作家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


問:您的伯克利大學同事在會議上都說了什麼?

Genzel:很特殊。您無法想像當時的語調是什麼樣的。儘管我很少在伯克利,但他們給我一種一直都在那裡的感覺,似乎該獎項僅僅只是伯克利大學卓越成就的象徵。最後大學校長送給了我一份大禮,您猜是什麼?一個停車位。在正常情況下,每位在校區內停車的教授都要支付停車費。只有諾貝爾獎得主擁有自己的免費NL-停車位(注:NL是Nobel Laureate的縮寫,即諾貝爾獎得主)。但缺點是,至少來自美國的諾獎得主都完全受制於大學,從那時候開始,通過與募捐者共度晚餐的形式為大學籌集資金。

伯克利大學諾貝爾得主專用停車位


問:幸好因此次疫情而無需直接去那裡了。

Genzel:是的。再說了,我也不會跳舞,即使不能參加斯德哥爾摩頒獎儀式,對我而言也無所謂。


問:今年的頒獎典禮會如何舉行?

Genzel:我也不知道具體情況。但有人對我說,今年的斯德哥爾摩頒獎典禮被取消了,或許到明年會再補上。獎狀可以通過大使館領取。但我得承認,這對我而言並不重要。


問:關於諾貝爾獎,什麼對您更重要?

Genzel:首先是我的研究小組,它讓我們的研究成果成為可能。我稱之為我的"歐冠團隊"。他們是如此優秀,以至於可以立即成為任何國家中任何大學的教授,但他們依然選擇留在這裡,因為他們能在這裡做其他地方不可能做的事情;其次是地球物理研究所,我從1986年起就擔任這裡的所長: 我希望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諾獎就是其保障。然後是馬普學會(Max-Planck-Gesellschaft)。該學會主席昨天也剛來過,我很高興能為MPG做出一點貢獻。最後是德國,這也很重要。


問:您是指什麼?

Genzel:因為我們這裡的工作是由公共資助的。全球對最佳科研人員和最佳創新的競爭是很激烈的。人們仍將美國視為競爭對手,但他們正以幾乎無法想像的步伐崩潰。這種蠢事能夠發生就難以置信。毫無疑問,中國會跟上。我們德國目前表現的非常好,我要在此表揚默克爾總理。我希望她的繼承者能像她一樣高度重視科學。

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


問:您在八年前獲得過瑞典科學院的克拉福德天文學獎(The Crafoord Prize),這是一份諾貝爾獎未涵蓋的領域的對等獎項,大眾對此了解不多。但您現在以一種完全不同的形象出現在大眾面前,今後會經常聽到您的名字,您將如何應對?

Genzel:你會收到更頻繁的邀請,參加這個那個活動。比如特奧多爾·亨施(Theodor W. Hänsch)- 他也曾在這裡工作過,我們相識多年 - 就抱怨過。你會被當作一個展品傳遞著,到時候會出現只坐在飛機上的風險。然而我並不想這樣,我還不知道馬普學會(MPG)會為我作何打算,但我很樂意參與並提供幫助,馬普學會(MPG)是一種財富,我們德國必須要保留它。

特奧多爾·亨施


問:您之所以獲得諾獎,是因為您證明了銀河系中存在一個黑洞,或者至少對此沒有更多合理的懷疑。您如何向學校裡的學生們解釋,什麼是黑洞?

Genzel:理論上而言很簡單。由於地球引力,你最高只能跳一米,或許1.2米,更高就不太可能了。如果你真的想脫離(地球),你必須加速到每小時4萬公裡的火箭般速度才行。地球重力與質量和膨脹成正比。做一個思想實驗: 地球在質量不變的情況下越來越小,重力會變得越來越大,想要脫離,火箭的速度只能越來越快。假如地球只有一釐米大,火箭要以光速飛行。如果光速都不能脫離,這將是一個黑點。


問:特奧多爾·亨施教授現今已78歲,但在學術界仍然很活躍。您現今68歲。您有何規劃?

Genzel:幸運的是,我又獲得了研究所兩份三年合同的延期(共六年),在此我要感謝亨施。他實際上應該退休,但德國體制就這樣。然後他說: 既然這樣,那我就去其他地方唄,針對某些特殊級別科研者會有例外。


問:為那些獲得特殊榮譽的人。

Genzel:對於我而言,獲得克拉福德獎可以讓我在68歲之後還能繼續工作。但是,這不僅僅只是讓人贏得朋友,還會引起某些同事的嫉妒。基本上講,我認為要質疑社會的某些假設。比如所有人都應該必須去度假。


問:您是否想說: 必須要退休?

Genzel:是的。因為人們總假設,他們會逐漸變蠢。對此,我以及亨施要做出明確的反駁。亨施在正式退休前的兩年中獲得突破性成就,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我們團隊某些最佳學術成果也是在兩年前才實現的。


問:那麼"退休"一詞對您來說一點都不重要嗎?

Genzel:對的。去年我被一位70歲壽星邀請參加他的生日。他們都為自己現在能做的事而非常滿足: 開車到處逛,躺在沙灘上等。然後有人問我,是否也想過這種悠閒的生活。我回覆說: 我才不呢。我會死在馬鞍上(原文: "Nö, ich sterbe im Sattel")。這裡的工作是驅使我的動力。


問:您的家人怎麼看?

Genzel:我們家所有人都知道。我的兩個女兒都是科學家。一個在荷蘭,另一個在伯克利當教授,都是神經科學。我太太是慕尼黑大學(LMU)兒童醫學教授。她雖然正慢慢降低工作量,但任然繼續。我的父親曾經也這樣。但我父親是個典型的丈夫。他曾經是斯圖加特馬普研究所所長。每當我父親回家後,他就只會坐在餐桌上。最起碼我還親自做飯。


用晚飯時,他會喝一杯葡萄酒,然後又消失在他的書房中繼續工作。
問:您也這樣嗎?

Genzel:當然不是。到了晚上我就不工作了。我也要放鬆。像昨晚那樣就有點受不了。


問:最後一個問題: 您會拿到多少諾貝爾獎獎金?您對此有何計劃嗎?

Genzel:我的獎金大約是22萬歐元(注: 獎金是90萬歐元,共有三位獲獎者,Genzel的獎金是總額的四分之一)。我還沒想過該如何處理這筆獎金。我曾經獲得過比諾貝爾獎獎金更高的獎項,比如邵逸夫天文學獎(英文: The Shaw Prize)。得主是我一人,獎金是一百萬歐元。克拉福德獎獎金跟諾貝爾獎獎金差不多,但除以二。我總會把部分獎金分給研究所、伯克利和馬普學會。我也會把部分獎金分給團隊中的重要成員,也會把部分邵逸夫天文學獎獎金作為研究所的預算。

邵逸夫獎

在沒有冒犯他人的條件下,如何分配獎金本身也是一項艱巨工作。尤其是美國人的做法會讓人感到不舒服。當我獲得邵逸夫天文學獎後,有人派我的前任上司到我這裡。他曾因對雷射發展做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獎,是我的第二位父親。然後對我也做了一番父親式的演講,說到關於對機構履行的義務,機構對我的貢獻以及必須要回饋機構。聽了半小時後,耳根會變軟,多少都會給點。

相關焦點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2020諾獎大幕拉開,關於它,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諾獎誕生記:一份差點無效的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100多年前,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從1901年至今,諾獎發放的獎金總額早已遠超這個數字,但卻仍有錢發放,這要歸功於投資理財。
  • C肝病毒發現者拉開「諾獎周」序幕,明晚物理學獎得主揭曉
    3位C肝病毒發現者10月5日斬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拉開了2020年「諾獎周」的序幕。即將在北京時間10月6日傍晚亮相的則會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疫情下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抗擊病毒性疾病的功臣,不失為應景。按照慣例,諾貝爾獎得主名單會在每年10月上旬公布,隨後在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時舉辦頒獎晚宴。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迄今為止,只有一位女性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即2009年獲獎的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  獎金都怎麼用?獎金數額十分客觀,歷史上這筆錢的使用方式也各有不同。  捐助社會公益是諾貝爾獎得主的優良傳統,歷史上有多位諾獎得主將部分甚至全部獎金捐贈給慈善機構。比如,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就將這筆獎金全數捐給了法國紅十字會。  同時,還有許多諾獎得主也選擇將獎金投入他們的科研事業,或者用於學科教育。
  • 諾獎得主獲獎第一反應:感覺似「靈魂出竅」
    諾獎得主獲獎第一反應:感覺似「靈魂出竅」      2013  蘇德霍夫:起初以為獲諾獎只是玩笑  出生時地:1955年,德國哥廷根  現職:史丹福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理學系教授  現年57歲的蘇德霍夫因在30年研究生涯中,一直致力解開「突觸」(Synapse)之謎。
  • 關於「諾獎」,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截至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2020年諾獎已相繼頒布了生物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文學獎。一起來看都有誰獲獎!關於諾獎,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誕生記一份差點無效的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100多年前,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塞勒還曾客串出演獲得2016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大空頭》。將獨得735萬元獎金從2017年開始,諾貝爾經濟學的獎金由原來的800萬瑞典克朗(約619萬元人民幣)上升為900萬瑞典克朗(約735萬元人民幣),塞勒成為獎金提升後的第一位經濟學獎得主。諾貝爾官網提供的信息顯示,塞勒將心理學洞察融入經濟分析的嘗試最早見於1980年。
  • 盤點奇葩諾貝爾獎得主:沒手機不知獲獎(名單事跡)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扒一扒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省事兒」的諾獎得主  大家都知道科學家很忙,但上面這位鬍子哥,居然忙到連諾貝爾獎領獎都要省掉。  1901年, X射線發明人德國科學家倫琴收一封來信,信中邀請他前往斯德哥爾摩領取諾貝爾物理學獎。而這位教授隨即回復了一封出人意料的回信,信上說:斯德哥爾摩路途遙遠,需向校長請假才行,麻煩得很,將獎牌與獎金寄過來行不行?
  • 中國院士獲獎,捐出全部獎金,卻發愁:獎為啥不頒給年輕的工作者
    曾經他帶領自己的團隊在白血病臨床治療上找到了新的方法,能將惡性細胞改造為良性細胞,因此還獲得了國際腫瘤學界最高獎項——凱特林獎。不過在他獲獎之後,他的一系列舉動讓人為之嘆服。首先對於治療白血病的新策略沒有申請專利,並且還將所有的獎金都分捐了出去。據了解王院士每次在獲獎之後都會這樣做,已經分了幾百萬元。王院士這樣做的目的是貫徹心中的理念,他認為科研是場接力賽,每個研究所、實驗室都需要一代代傳承。
  • 2020年諾貝爾獎三大自然科學獎、文學獎揭曉 已有9人獲獎
    截至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2020年諾獎已相繼頒布了生物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文學獎。一起來看都有誰獲獎!發家史「巨額」獎金為什麼發不完?最初,諾貝爾的遺產只有3100萬瑞典克朗。從1901年至今,諾獎發放的獎金總額早已遠超這個數字,但卻仍有錢發放,這要歸功於投資理財。
  • 關於「諾獎」,這些你知道嗎?
    截至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2020年諾獎已相繼頒布了生物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文學獎。一起來看都有誰獲獎!關於諾獎,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誕生記一份差點無效的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100多年前,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
  • 揭秘WLF:上海市領導為論壇定名;28封郵件請來一位諾獎得主
    但是作為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發起方,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兩位主席認為,現場參會是他們的份內事,只要有一絲可能性,都要努力去爭取。最後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終於促成了他倆來華,確實非常不容易。我們的想法也很樸素,諾貝爾獎是科學界最具分量的獎項,諾貝爾獎得主是最具公眾影響力的科學家。能夠集合多一些的諾獎科學家,就能引起公眾的注意,進而激發對基礎科學的熱情。後來又把頂尖科學家群體從諾獎擴展到了其它主要科學獎項。
  • 一文看懂┋2020年三大諾貝爾科學獎|諾獎|生物化學家|諾貝爾獎...
    她是迄今諾貝爾獎得主中的第54位女性,也是第4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獲獎理由是「發現了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獎金份額為1/4。    關於諾獎,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誕  生  記  一份差點無效的遺囑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諾貝爾和平獎,758萬獎金,川普「落選」了
    昨天,一則名為「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獲獎」的詞條登上微博熱搜,什麼情況?起因是史丹福大學的兩位教授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獲得的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但諾貝爾獎委員會一直聯繫不上米爾格羅姆,於是作為他的鄰居,威爾遜和妻子不得不半夜跑到米爾格羅姆家門前,按門鈴把獲獎的消息告訴他。
  • 諾貝爾和平獎,758萬獎金,川普「落選」了
    昨天,一則名為「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獲獎」的詞條登上微博熱搜,什麼情況?起因是史丹福大學的兩位教授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獲得的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但諾貝爾獎委員會一直聯繫不上米爾格羅姆,於是作為他的鄰居,威爾遜和妻子不得不半夜跑到米爾格羅姆家門前,按門鈴把獲獎的消息告訴他。
  • 諾獎理財啟示錄
    前不久,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美國的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因「改進了拍賣理論和創造了新的拍賣形式」獲獎。同時,這兩位教授將分享1000萬克朗的獎金,折合人民幣近800萬。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都怎麼花的?
    據新華社消息,8月3日,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美國諾貝爾獎得主深夜被驚醒,鄰居敲門通知他得獎;鄰居亦獲諾獎
    兩位美國人,即保羅·R·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B·威爾遜因「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拍賣新形式的發明」讓全世界的賣家、買家和納稅人都受益,因此獲得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當天晚些時候,米爾格羅姆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家中接受美聯社採訪時回顧了當時有趣的情景,說他以一種奇怪的方式得知了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威爾遜深更半夜去敲了米爾格羅姆的門,他一會敲門,一會按門鈴,但屋內始終無人應答,後來米爾格羅姆到底通過對講機應答了,威爾遜說,保羅,我是鮑勃·威爾遜,你得了諾貝爾獎,他們找不著你,他們沒有你的電話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