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修復全國最大古代"鐵鍋" 順利通過驗收

2021-01-11 人民網

  浙江一口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大「鐵鍋」,1月中旬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的巧手下重獲「新生」。

  這口大「鐵鍋」,是珍藏在浙江省樂清雁蕩山能仁寺的大鐵鑊。口沿外徑2.7米,深1.65米,內部有清晰的銘文記載:鑄於宋元祐七年(1092年)。是我國現存的最大古代鐵鍋。

  千年的風雨中,它見證了能仁寺的盛衰、滄桑,是研究雁蕩山及樂清歷史文化、佛教活動重要史料;它鑄造難度極大,體現了宋代冶金、鑄造技術水平,是研究中國古代鑄造技術不可多得實物。自鑄造之日起,它就再也沒有移動過。

  由於腐蝕嚴重,大鐵鑊的口沿有3處較大殘缺,身上亦有多處大縫隙,雖早年經過維修,但是仍然未能阻止它快速鏽蝕。去年7月,樂清文管所邀請全國上百名文物修復專家前往能仁寺參觀大鐵鑊,尋求保護措施。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陳顯丹提出的修復建議得到認可。

  去年12月中旬,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攜帶多種材料、設備和試劑,前往浙江為大「鐵鍋」「治病」。他們根據照片對比,發現在近20年時間內,大鐵鑊的腐蝕明顯加快。除口沿的殘缺、鑊身有大裂隙外,鑊身開裂部位受力不均而發生嚴重的變形現象,鑊底、鑊身內外壁均有大面積的層狀剝離,鐵鑊瀕臨毀滅。

  修復難度很大,四川專家確定了機械除鏽、清洗、脫鹽、矯形、錨固、緩蝕和封護等數道工序。通過清鏽的方法,清除鐵鑊上的有害成分。之後,又對鐵鑊上缺失的部分進行修補,「我們選用了目前常用的先進修復材料——改性環氧樹脂。」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工作人員王衝說,這種材料是可逆材料,如果以後科技進步找到更好的填補材料,就可以用新材料進行替換,而不會對大「鐵鍋」造成影響。最後,對鐵鑊進行做舊處理。

  採用「修舊如舊」方式修復的大鐵鑊得到省內外專家的一致認可,日前順利通過驗收。

  記者 陳四四

(來源:四川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現存最大古代鐵鍋修復 或用於僧人圓寂後沐浴
    幾名工人正在給修復後的樂清雁蕩山能仁寺大鐵鍋加設地基。鄭之越攝  經過文物考古專家為期一個月的修復,浙江省樂清市雁蕩山能仁寺口沿外徑達2.72米的「亞洲第一大鐵鑊」終於告別了「鏽爛破舊」,重現當年風採,迎接過往遊客。當地文物管理部門近日正組織人員環繞鐵鑊修建一條排水暗溝,進一步改善其保存環境,減緩腐蝕速度。  據史料記載,該鐵鑊鑄於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內深1.45米,能同時容納10餘人。
  • 某課題通過專家驗收領先國內
    近日,市三院介入科楊春旺主研的省科技廳課題「抗癲癇藥物丙戊酸致乳腺腫瘤放射增敏作用機制及其臨床治療腫瘤的應用研究」順利通過專家驗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該課題首次在國內外詳細地闡述DNA損傷修復機制障礙是臨床安全劑量VPA致乳腺癌細胞放射增敏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並擁有兩處創新點。該課題依託基礎研究,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檢索查新顯示國內外未見相同的文獻報導。驗收專家認為,該課題具有較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較廣闊的應用前景,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 省水產所「海馬齒修復技術的生態網箱應用示範」項目通過驗收
    11月27日,省水產研究所「海馬齒修復技術的生態網箱應用示範」項目在寧德召開了項目結題驗收會。與會專家察看了示範基地現場,聽取了項目組的工作匯報,查閱了項目驗收材料,一致認為項目組完成了各項建設內容和績效目標,示範基地海馬齒的生物量、示範面積均達到了項目要求,符合驗收要求,項目順利通過驗收。據悉,基於海馬齒修復技術的生態網箱是將海馬齒生態浮床應用於傳統網箱養殖生境的一種新型原位修復技術。
  • TLJ-500大型土工離心機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
    生意社9月6日訊  9月1日上午,由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中國物理研究院工體研究所共同研製的TLJ-500大型土工離心機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
  • 「全國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標準化示範區(長島)」項目通過驗收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3日訊 12月2日,山東省市場監管局組織來自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中國標準化協會、中科院建築設計研究院標準化研究所、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的5位專家,對長島綜合試驗區承擔的「全國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標準化示範區(長島)」項目進行了評估驗收
  • 亞洲最大運行控制中心項目通過驗收
    日前,由中國鐵建所屬中鐵建設集團承建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南航基地運行控制中心和機組出勤用房項目如期通過竣工驗收。該中心是亞洲最大的運行控制中心。 南航基地運行控制中心和機組出勤用房項目,總建築面積20多萬平方米,位於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內。
  • 美蘭機場2號航站樓工程順利通過竣工驗收
    8月26日,海航集團旗下海口美蘭國際機場二期擴建項目(以下簡稱「美蘭二期」)T2航站樓工程經過連續奮戰、精心施工已順利通過竣工驗收。從2016年9月6日開工典禮到2020年8月26日竣工驗收,美蘭二期T2航站樓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華麗轉身。
  • 美蘭機場二期T2航站樓通過竣工驗收!將設全國最大機場免稅商業區
    海南日報記者從海航集團獲悉海口美蘭國際機場二期擴建項目T2航站樓工程已於26日順利通過竣工驗收目前美蘭二期已完成校飛、試飛,各設備系統已全面進入聯調聯試階段,將充分做好行業驗收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力爭2020年底通航投運。
  • 邯鄲氯代特戊醯氯新型製取工藝順利通過專家驗收
    長城網邯鄲1月29日電(助理記者 武萌 通訊員 李治梅)29日,邯鄲市科技局傳來好消息,河北福德化工有限公司承擔的「氯代特戊醯氯新型製取工藝研究與應用」項目近日順利通過了專家驗收。  氯代特戊醯氯主要用作醫藥中間體、橡膠添加劑、新型輔助顯影劑、殺菌劑、除草劑等新型化合物的製取。
  • 海口美蘭機場二期T2航站樓通過竣工驗收!將設全國最大機場免稅商業區
    8月26日,海口美蘭國際機場二期擴建項目(以下簡稱「美蘭二期」)T2航站樓工程順利通過竣工驗收。目前,美蘭二期已完成校飛、試飛,各設備系統已全面進入聯調聯試階段,將充分做好行業驗收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力爭2020年底通航投運。
  • 考古重塑古代成都
    史料記載,成都,這座「秦並巴蜀」以前就已存在的古代都市,在漢代已「列備五都」,唐、五代至宋則擁有「揚一益二」的繁華……  隨著近年來不斷展開的考古發掘,成都靚麗的身姿風華再現——從邁向文明門檻、距今四千多年的新津寶墩古城到「王者歸來」的金沙遺址,從老官山漢墓織機、醫簡到天府廣場石犀的「出世」……每一次重大考古發現,猶如拼圖,描摹出古代成都瑰麗的色彩。
  •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臂出土,專家經修復發現,後面還有13個字
    無論時間多麼貪婪地吞噬一切,我們都應該在還能呼吸的時候盡最大努力來贏得聲譽,這樣時間的鐮刀就不會傷害我們。—— 莎士比亞 在我國新疆和田地區的一座古代遺址中,考古專家們找到了一件極其特殊的文物。該文物為一件漢代織錦護臂,其上還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字樣。
  • 新疆和田:于田萬方機場順利通過竣工驗收
    11月30日,于田萬方機場順利通過質量竣工驗收,圓滿完成各項建設任務,為下一步投入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11月29日至30日,于田萬方機場竣工驗收委員會成員分組對機場飛行區工程、航站區工程、空管工程、總圖工程、財務檔案等5個大項進行實地驗收。
  • 宜賓市第三人民醫院五項科研項目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
    驗收會現場2020年12月21日,宜賓市第三人民醫院區級科研項目評審驗收會在門診五樓會議室召開。腫瘤科項目「Endostar和/或順鉑熱灌注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的臨床應用」、肝膽外科項目「基層醫院胰腺假性囊腫及時性內鏡內引流治療研究」、檢驗科項目「動脈血氣初始階段分析前質量評價與前介入研究」、麻醉科項目「複合型監護探頭在 COPD 患者腹腔鏡手術中的臨床運用研究及骨一科項目「骨質疏鬆型股骨粗隆間骨折基於LCP固定方案治療下植骨的探討」五個項目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
  • 貴陽機場新建東跑道順利通過行業驗收
    央廣網貴陽8月27日消息(記者王珩 通訊員張勤月)8月26日,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三期擴建飛行區工程和空管工程行業驗收順利完成,飛行區東跑道及相關項目順利通過了民航西南地區管理局組織的行業驗收。民航建設工程行業驗收是民航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後、交付使用前,民航管理部門對工程質量、建設規模、設施功能、投資完成及運行準備等進行的全面檢查和綜合評價。
  • 監利:新一代雙偏振天氣雷達順利通過業務試運行驗收
    12月23日,監利市氣象局召開了新一代雙偏振天氣雷達試運行驗收會,順利通過中國氣象局、湖北省氣象局、荊州市氣象局組成的專家組驗收。經過為期三天的現場勘查和雷達考機測試,驗收專家組實地查看了雷達配套基礎設施、雷達運行環境和探測環境等,經現場測試和專家質詢討論,一致同意監利X波段雙偏振都卜勒天氣雷達通過試運行驗收,進入業務準入階段。
  • 對話南粵古代文明 修復嶺南歷史圖卷
    原標題:11個項目先後入選全國「十大」,廣東考古接續歷史記憶對話南粵古代文明 修復嶺南歷史圖卷12月21日,以宋代沉船「南海Ⅰ號」的展示與研究為主題的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新晉國家一級博物館,這是廣東考古文博界的一件大事。在古代,嶺南被認為是化外煙瘴之地。
  • 北京口腔醫院核酸檢測實驗室(PCR實驗室)順利通過驗收
    9月17日,受北京市衛健委和市臨床臨檢質控中心委託,由北京朝陽醫院檢驗科主任範新萍、廣安門醫院南區檢驗科主任袁玉亮、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華文浩組成的專家組來北京口腔醫院對新建的核酸檢測實驗室(PCR實驗室)進行增設「臨床細胞分子遺傳學」診療科目、核酸實驗室備案及生物安全三項資質驗收。
  • 雄安要建國家考古公園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從2017年7月起對雄安新區南陽遺址開展考古工作,以求最大程度復原遺址城市功用與原貌,為南陽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供實物和數據支撐。 近日,南陽遺址2020年考古發掘工作通過了專家驗收。在河北省文物局組織下,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對南陽遺址2020年考古發掘工作進行了現場檢查與驗收。
  • 廣東「南海I號」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日下午,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出爐。此前備受矚目的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成功入選。 作為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今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首次以網絡會議形式在全網直播,向公眾呈現入圍終評的20個考古項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