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水域釣魚,魚情變化是最多的,常常會因為各種外界因素的幹擾而讓魚情發生變化。有時候同樣的餌料,同樣的釣位,昨天和今天的魚口都有很大的區別。明明感覺今天和昨天的溫度也沒有太大變化,可就是沒魚吃餌,有時候甚至感覺到窩子裡有魚,可浮漂就是不動。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還不做合理的調整,那肯定是不會有什麼好收穫的。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聊聊窩子裡有魚卻不吃餌的應對策略,希望能幫新手釣友多釣幾條魚。
1,餌料的味型
很多釣友釣魚時有這樣一個毛病,沒魚吃餌就怪餌料,總是第一時間懷疑餌料的味型不對。這個懷疑是合理的,餌料確實會影響魚口,所以在開餌的時候建議大家一開始不要開太多餌料。以免對魚情把握不準而造成餌料的浪費。
2,餌料適口性
除了餌料的味型以外,餌料的適口性也是影響魚口的關鍵原因。所謂的適口性,就是魚兒吸食餌料入口的狀態。首先,餌料就不能太硬,如果開餌時水比不對,水放少了,就會讓餌料過硬,且霧化效果差,對魚兒的吸引力可以說是大打折扣,魚兒將餌料吸到嘴裡也不是很方便。另外,餌料的比重也很關鍵,如果餌料的比重過大,魚兒發現餌團後很可能吸不動,這樣想吃都很難吃進去。(輕口和冷天需要格外注意)遇到輕口魚需要將餌料裡加入適量的狀態餌來減輕餌料的比重。
3,餌團的大小
餌團的大小也是造成有口不中魚的關鍵原因,尤其是在自然水域用搓餌作釣時,很多釣友都很喜歡搓大餌團。可是搓的餌團和水底的魚不匹配,就很容易出現有口不中魚的現象。比如說一般搓餌會搓花生米粒大小,可是水底來了一群瓜子鯽,你將餌團搓的想花生米粒那麼大,它們都吃不進去,這時候綠豆大小才能讓它們順利的將餌料吸入嘴裡。釣大魚可以搓大餌,釣小魚一定要控制餌團的大小。
4,餌料的霧化狀態
有時候餌料的霧化狀態會影響魚口的,如果霧化過快,鉤餌到達水底後可能殘留不多了,這時候鉤子上的那點殘留對魚來說根本沒有吸引力,魚不吃餌也就很正常了。所以,我們正常開餌後,餌料既要保障霧化性,也有有足夠的附鉤性,否則很容易出現魚窩子裡有魚卻不吃鉺的尷尬事。
5,調釣是否合理
有時候調得太靈敏,浮漂對餌料的牽制力太大,子線處於彎曲繃直的狀態,浮漂的剩餘浮力很大。這時候魚兒吸食餌料是需要克服浮漂的剩餘浮力的,很容易引起魚兒的警惕,這時候可以釣鈍一些。另外有時候水底有醬層,餌料的比重過大或者釣得比較鈍,餌料陷入泥層了,魚兒找不到餌料,自然是窩子裡有魚卻沒口。這時候我們可以減輕餌料的比重,增加浮漂的調目或減少釣目,讓浮漂將餌料帶出泥層,魚就能找到餌料了。
最後:窩子裡有魚沒口有很多種原因,有時候也可能是氣壓,或溶氧量的關係,魚層發生了變化,這時候我們可以試試搜尋魚層,從離底開始找,找到魚層就會有口了。不過在窩子裡有魚卻沒口的情況下,我還是建議大家先調整浮漂,在從餌料上想辦法,免得造成餌料不一樣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