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榮——重慶大學——膽道生物力學、膽道藥物學、生物醫學成像...

2020-12-07 生物谷

導師姓名:徐世榮         導師類別:碩士生導師  

  • 姓名: 徐世榮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47-01
  • 所在院校: 重慶大學       所在院系: 生物工程學院
  • 職稱: 副教授       招生專業: 生物醫學工程
  • 研究領域: 膽道生物力學、膽道藥物學、生物醫學成像技術等
  • 聯繫方式

  • E-Mail:       電話:       郵編: 0
  • 地址:
  • 個人簡介

      徐世榮 男,1947年生, 高級工程師。
      1982年畢業於成都科技大學力學系。現任生物力學與組織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碩士生導師。
      主講的課程有《流變學基礎及其在醫學中的應用》、《生工程原理及設備》、《生工程原理及設備課程設計》等。
      目前從事膽道生物力學、膽道藥物學、生物醫學成像技術等研究並招收研究生。現承擔和參與的科研項目有三項。

    獲得獎項

      獲獎有:(1)「人工心瓣脈動流試驗臺」,獲重慶大學科技成果三等獎,(2)「表觀粘度函數快測儀」,獲重慶市電子計算機應用優秀成果三等獎。(3)「體液表觀粘度函數快測方法及儀器」,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著作及論文

    已發表論文19篇,獲實用新型專利4項。

    承擔項目

      先後參與的科研項目有:(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體液流變學基礎理論及其在心血管、肝膽系統中的應用」;(2)重慶市科委項目「人工心臟瓣膜快測試臺」、「表觀粘度函數快測儀」、「血液及細胞流變學測量技術及應用」;(3)國家體委項目「自激振蕩掃描噴射淋浴法在快速消除疲勞中的理論及應用」。

    相關焦點

    • 吳雲鵬——重慶大學——生物力學及生物流變學
      姓名: 吳雲鵬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36-01 所在院校: 重慶大學
    • 探索膽道閉鎖「老藥」新用途
      11月28日凌晨,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在膽道閉鎖發病機制上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以研究長文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Cell》(《細胞》)在線發表。
    • 廣州醫生膽道閉鎖研究登上頂級期刊
      北京時間2020年11月28日凌晨,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在膽道閉鎖的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研究成果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 Cell(細胞)在線發表。
    • 新生兒膽道閉鎖能否避免肝移植?中國科研突破,探索藥物治療
      新生兒膽道閉鎖,患兒大都難免肝移植 北京時間11月28日凌晨,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在膽道閉鎖發病機制上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以研究長文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
    • 廣州醫生團隊揭示膽道閉鎖發病新機制和治療新策略
      專家提醒:足月兒 2 個月內黃疸沒退,小心患上膽道閉鎖新突破!11 月 28 日凌晨,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在膽道閉鎖 ( biliary atresia,BA ) 的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研究長文 "Liver immune profiling reveals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s for biliary atresia
    • 王遠亮——重慶大學——組織工程與生物材料研發
      姓名: 王遠亮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55-01 所在院校: 重慶大學
    • 膽道外科抗菌藥物規範化應用推薦|指南共識
      《膽道外科抗菌藥物規範化應用專家共識(2019版)》針對我國膽道感染特點,採用問題導向的方式,對膽道外科感染分級、標本檢驗規範、抗菌藥物使用、停藥指徵、耐藥菌感染及特殊情況下的藥物使用策略等問題提出了推薦意見,指導臨床準確判斷膽道感染的嚴重程度,制定規範的抗菌藥物使用方案。
    • 臨床應用最廣的就是膽道支架
      今天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膽道支架是鈦和鎳形狀記憶合金製成的編織網狀支架,形狀為直圓柱和一端或兩端為喇叭口。    膽道支架術治療惡性膽道梗阻,屬於微創治療,可重複,能有效地解除惡性膽道梗阻,其效果可與外科分流術相媲美。
    • 膽管癌是一種膽道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低,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該疾病是一種膽道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低。是肝膽系統長期慢性炎症狀態引發的癌變。患者早期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尿色加深等狀態。而且治療方法首選的是手術,放化療為輔助。01什麼是肝門部膽管癌?其病因和症狀有哪些?
    • 我院放射科成功開展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PTCD)
      膽道梗阻的病人無需路途周折,在家門口就可以解決問題。我區是肝膽疾病的高發區,膽道疾病的發生尤其是膽道梗阻性疾病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身體病痛和精神痛苦,患者會上腹脹痛、絞痛、發冷發熱,中重度患者會全身皮膚黃染伴瘙癢難忍;以往膽道引流需依靠外科開腹手術完成,現階段隨著高解析度多層螺旋CT設備的應用及導管介入診療技術的發展,膽道引流術已無需開腹治療,可實現微創操作。
    • 科學家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科學家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30 16:56:14 廣州醫科大學張玉霞等研究人員利用肝臟免疫分析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 38歲油漆工患上兇險膽管癌 醫生在他膽道裡放了兩個支架和一個秘密...
      8月22日,由浙江省抗癌協會、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共同組織的「2020年腫瘤微創介入創新共同體第三次會議」在杭州召開。據了解,腫瘤微創介入創新共同體於去年11月成立,由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作為主席單位,江蘇省腫瘤醫院、江西省腫瘤醫院、福建省腫瘤醫院、山東省腫瘤醫院、安徽省腫瘤醫院、四川省腫瘤醫院、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重慶市腫瘤醫院、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雲南省腫瘤醫院等10家醫院擔任核心層單位兼任輪值主席單位。
    •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功開展首例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膽總管探查取石術
      入院後,葛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鄧仕江及其醫療團隊一直與患方保持充分溝通,最終決定行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膽總管探查取石術。鄧仕江說:「手術的開展,基於多方面的原因。一是這幾年我們整個手術團隊都在不斷的專研腔鏡下的操作技術,包括縫合、打結以及和膽道鏡的配合。二是由於本例病人歲數比較大,身體條件較差,考慮到後期恢復,所以我們選擇其做首例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
    • 王貴學——重慶大學——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遺傳工程和應用生物...
      姓名: 王貴學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63-01 所在院校: 重慶大學
    • ...或已經放棄放化療治療的膽道系統惡性腫瘤患者,國內三甲醫院...
      背景介紹一項開放、單中心、單次細胞回輸的劑量遞增與劑量擴展,觀察 和評估 ScTIL-v2 治療原發性膽道系統惡性腫瘤的耐受性和藥代動力 學特徵、以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研。入選標準1、 年齡18 -70歲(含); 2、 預期自然存活 3 個月以上者;3、 組織學或細胞學證實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膽道腫瘤患者, 既往治療失敗或已經放棄放化療治療,自願接受細胞治療的患者。
    • 廣州婦兒中心小兒外科和研究所合作成果首登世界頂級醫學雜誌
      南都訊 記者 李春花 通訊員 周密 李雯 新生兒黃疸比較常見,膽道閉鎖是導致黃疸的最嚴重的疾病。北京時間2020年11月28日凌晨,廣州婦兒醫療中心小兒外科和研究所的合作成果在線刊登:膽道閉鎖發病新機制和治療新策略。這是中國小兒外科領域的研究首次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刊登。
    • 7個月大「鏡面人」寶寶先天性膽道閉鎖,「膽小」爸爸捐肝移植讓...
      今年夏天,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肝移植病房發生的「救女」故事仿佛還在眼前,這位母親爽朗的笑聲把我們的記憶帶回了那個夏天。「我真的要謝謝你們醫院,是你們醫院救了我孩子,救了我全家。」今年7月底,這位身穿地攤上15塊錢買的大花紋短袖的母親一說話就眼角泛酸。
    • 著名生物工程學家,「生物力學之父」馮元楨辭世……
      當地時間 12 月 15 日,世界生物力學之父、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馮元楨老先生,於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雅各布醫院(UCSD Jacobs Hospital)安詳離世。跨越 100 載的光輝歲月雖已暫停,但馮老先生的人生傳奇永不謝幕,從航空學泰鬥華麗轉身至世界生物力學之父,他的一生遠比戲劇精彩。
    • 拯救「小黃人」的新研究登上世界頂級醫學雜誌
      北京時間11月28日凌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cell》在線發表了在膽道閉鎖發病機制研究方面的突破,這是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取得的研究新成果,對臨床治療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 2020全國生物醫學工程-智能醫學工程博士生論壇召開
      本次論壇在全國智能醫學工程教育聯合體、全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協作組、IEEE EMBS的指導下,由天津大學研究生院主辦;天津大學醫學部、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及智能醫學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辦;天津市腦科學與神經工程重點實驗室、天津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天津神經工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天津市智能人機互動康復工程技術中心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