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給醫院的電動病床做電子設計。這個設計不難,只需在兩個方向使用六個致動器(actuator),外加幾個按鍵。4Awednc
競爭對手使用一對繼電器來切換馬達的方向,但我們決定在H 橋電路中使用場效電晶體(FET)作控制。這是典型的電路設計,而且並非我們為馬達控制所作的第一個電路設計。設計中會出錯嗎?結果發現問題很多。4Awednc
完成最初的原型組裝後,開始測試。一切似乎運作正常,但是由於某些原因,當我快速切換方向時(例如快速地按上、下按鈕時),實驗室的紅色LED顯示燈有時候會突然閃爍一下,這表明電流超過限制而發生了電路跳閘。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個電路板本身正在測試,沒有附加負載(只有微小的LED),唯一的解釋就是H 橋短路。4Awednc
重新檢查控制驅動器的軟體,用示波器檢驗控制FET驅動器的信號,並確認我們在相反方向打開H 橋之前,已經完全關掉所有設備。但問題依然存在。4Awednc
然而,如果在切換方向時加上至少10ms的延遲,問題就消失了。我想這是一個解決辦法,對吧?在實際應用中,這種延遲並沒有任何影響,因為用戶不可能注意到這個微小的差異。但是我真的不太喜歡在生產設備時存在任何不明狀況。我得把問題弄個水落石出。4Awednc
現在來研究一下電路圖。因為客戶希望降低成本,因此我們沒有使用任何專用FET驅動器IC。如下圖所示,上方的柵極(Q1)由非常原始的分壓器控制,而底部的柵極(Q2)有較為精細的驅動器。實際上,底部驅動器的開關速度約為1μs,而上方驅動器的開關速度約為100μs。這種折衷方案很容易理解。我們不確定是否所有六個通道上都需要脈寬調製(PWM)功能,例如軟啟動/停止(soft start/stop)。我們這樣做的理由是讓上方其中一個柵極維持開啟狀態,並且對下方的柵極進行脈寬調製。因此,應用中只需要降低上方驅動器的速度。4Awednc
圖1:電路中沒有使用任何專用FET驅動器IC。4Awednc
4Awednc改變方向時,我們發現上方的驅動器速度變慢,在打開左、右兩邊柵極時會有200μs的延遲時間(反之亦然)。4Awednc
將每一次柵極切換(gate switching)事件分離出來,我們很快發現,這個問題與打開下方柵極時產生的問題是一致的。當時亂成一團,12V線路崩潰了,24V線路也崩潰了(其電流受到電源控制),底部驅動器的振蕩時間達到10到15μs。到底是怎麼回事?!4Awednc
同時,H橋的地迴路(ground return path)出現了極大的突波(surge)。起初我以為接地反彈(ground bounce)會大到足以關閉Q39,並打開橋底錯誤的那一面。可能情況也的確如此,因為直接連接CPU接地和橋接地會防止過電流跳閘(overcurrent tripping)。但是原來的接地反彈來自何方?接地的布線設計(layout)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覆檢查,確認沒有任何錯誤。將接地(ground)連接起來沒有任何意義,因此也無法解決問題。 4Awednc
通過對問題進行充分的研究分析,我意識到可能是頂部驅動器的原因。的確,將電阻R1和R15降低到500Ω會減少接地反彈,並停止過電流跳閘。但是問題依然存在,只是受影響的程度大大降低。4Awednc
然後我就知道原因了。例如,當我打開左邊的柵極(Q1B)後,橋的輸出都是24V(因為它們通過負載連接,底部柵極是關閉的)。當我打開右邊的柵極(Q2A)時,我有一個電容分壓器—— Cgd和Cgs,它由上方的FET Q1A所形成,柵極為分壓器的中點。電流對電容進行充電使上方的柵極變成12V,與源極(source)相對應,因此導通了右上方的柵極。現在電流直接流過橋的右側,結果出現接地反彈,並打開了左下方的柵極。現在四邊的柵極都打開了! 24V線路開始崩潰,導致12V線路斷電。4Awednc
事後看來,原因似乎顯而易見。如果不需要快速切換功能,為什麼要設置快速且功能強大的FET驅動器?吃一塹長一智,不要再將電阻驅動器當作功率FET了。4Awednc
《電子技術設計》2017年7月刊版權所有,謝絕轉載。4Awednc
4Awed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