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iomedicine: 研究揭示治療ALS的藥物前體

2021-01-10 生物谷

2020年3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最近一項研究中,來自利物浦和名古屋大學的研究人員表明,一種名為ebselen的基於硒的藥物分子以及其它在利物浦開發的新化合物可以改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1)的許多毒性特徵,從而有助於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治療。

該研究發表在《 EBioMedicine》雜誌上。

ALS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會影響運動神經元以及我們的大腦和肌肉之間的神經元聯繫。ALS患者往往會出現癱瘓症狀,其中大部分在診斷後2至5年內死亡。約有20%的家族性ALS病例來自sod1基因的顯性突變。在家族性病例中,突變SOD1蛋白的突變與聚集是該疾病的已知原因之一。在2017年,Edaravone仍然是僅有的療效有限的藥物。

原始SOD結構的穩定被視為避免蛋白聚集的關鍵策略。對此,該團隊開發了許多基於ebselen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在SOD1的穩定性和體外治療效果方面均有所效果,其功效遠高於Edaravone。

Samar Hasnain教授說:「事實上,新一代有機硒化合物Edaravone具有更好的體外神經保護活性,這一事實為此類化合物作為替代療法的潛力提供了重要的前景。

「這些化合物靶向半胱氨酸的能力可能具有更廣泛的治療應用」,負責藥物化學計劃的Paul O'Neill教授說:「我們的藥物化學方法在蛋白質-配體晶體學研究的指導下,著重於ebselen類似物的設計,該類似物具有改善的體外效能以及出色的可預測的中樞神經系統暴露和改善的效果。通過這種多參數優化方法進行藥物設計,下一個關鍵階段將是在適當的疾病模型中篩選我們的下一代化合物。」

名古屋大學的神經病學家Koji Yamanaka教授說:「令人鼓舞的是,許多新型硒化合物在小鼠神經元細胞中的體外神經保護作用均優於Edaravone。ebselen可延緩體內疾病的發作,有望首次在ALS小鼠模型中得到進一步的改進」。(生物谷 Bioon.com)

資訊出處:Scientists identify promising new ALS drug candidates原始出處:

Kangsa Amporndanai et al,

Novel Selenium-based compounds with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SOD1-linke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EBioMedicine

(2020). DOI: 10.1016/j.ebiom.2020.102980

相關焦點

  • Ebiomedicine: 新研究有助於治療炎症反應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來自WEHI的研究人員小組發現了一種新化合物,該化合物可以阻斷關鍵的炎症途徑,從而可能為新的治療包括COVID-19在內的多種疾病鋪平道路。WEHI的副教授Seth Masters和他的研究小組發現,該化合物可以阻止關鍵炎症蛋白CD14的上調。該發現最近發表在《EBioMedicine》雜誌上。
  • EBioMedicine :研究揭示驅動疾病發生的遺傳因素
    2020年9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近日,南澳大利亞大學澳大利亞精確健康中心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載脂蛋白E(APOE)基因參與人體脂肪代謝的三個主要變體(ε4,ε3和ε2)對人體健康具有不同的影響。總體而言,該研究揭示了APOE與18種不同疾病的關聯。
  • EBioMedicine:研究揭示腦癌細胞如何逃脫放療?
    2020年5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最近,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癌細胞在逃避放療方面的新機制。他們的工作發表在5月號的《EBiomedicine》雜誌上。放射療法是目前治療膠質母細胞瘤的標準治療方法。但是,這種治療很少能起到治癒的效果。雖然膠質母細胞瘤細胞的生長通常因輻照而停止,但幾乎所有接受治療的患者都不可避免地復發。
  • 研究揭示非淋巴組織調節性T細胞前體的產生機制
    研究揭示非淋巴組織調節性T細胞前體的產生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8 11:13:02 近日,德國雷根斯堡大學Markus Feuerer及其研究組發現,非淋巴組織調節性T(Treg)細胞的前體存在於次級淋巴器官中
  • 吳哲褒課題組揭示垂體瘤藥物治療耐藥的新機制
    原創 吳哲褒醫療組 瑞金神外醫哲褒揚今日(2020年6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外科吳哲褒教授課題組、上海生化與細胞研究所胡榮貴教授課題組合作揭示垂體腺瘤耐藥的全新機制—— KBTBD6/7介導多巴胺2型受體(DRD2)蛋白的泛素化降解調控垂體腺瘤對其治療的敏感性
  • 【重磅】酶作為治療性藥物的研究進展
    世界各國藥典中含有越來越多的酶製劑,其中大部分已成為治療各種重大疾病的有效藥物。酶對底物具有很高的親和力和特異性,而且能催化多種目標分子轉化為所需產物,這兩種特性使得酶可作為一種特殊藥物執行小分子無法進行的治療性生物化學反應。利用生物技術開發新的酶類藥物,採用化學修飾的手段降低治療酶的免疫原性及提高其相對穩定性,是目前探索酶類藥物的研究方向。
  • EBioMedicine:治療罕見神經疾病的新療法
    2020年3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最近,辛辛辛那提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一種用於治療包括膠質母細胞瘤在內的某些癌症的靶向療法可能也有利於治療其他神經系統疾病。這項研究4月6日在線發表在《EBioMedicine》雜誌上,該研究顯示,一種名為SapC-DOPS的納米顆粒的藥物載體能夠在不傷害健康細胞的情況下提供靶向治療。這種方法被證明可以成功治療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病等。
  • 異維A酸治療痤瘡的方方面面|維A酸|異構體|痤瘡|治療|藥物|反應|...
    異維A酸又稱為13-順維A酸口服異維A酸治療嚴重已有超過30年的歷史,目前在最新的國內外治療指南中其地位不斷提升。歐洲指南甚至將其作為治療中、重度的一線藥物,取代了傳統的口服抗生素(多西環素、米諾環素等)。
  • EbioMedicine:「異常細胞」的持續存在或會誘發COVID-19患者機體...
    2020年11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bio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倫敦國王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因COVID-19死亡的患者進行研究揭示了SARS-CoV-2給患者造成肺部損傷的分子機制。文章中,研究人員揭示了SARS-CoV-2病毒的特性,同時解釋了為何患者會遭受該病毒的感染。
  • Ebiomedicine:線粒體調節因子或為癌症治療新靶點
    2019年9月21日 訊/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Wistar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線粒體裂變因子(MFF)在控制癌細胞存活中的作用,表明該蛋白可能代表了有希望的治療靶標。他們還發現,MFF的表達受到Myc的調控。這些結果在線發表在《EBioMedicine》雜誌上。
  • 研究發現脂肪前體細胞分化命運的重要調控機制
    1月17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時玉舫/王瑩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Scd1 controls de novo beige fat biogenesis through succinate-dependent 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complex II 的研究論文
  • 藥物轉運體的研究方法
    轉運體的功能缺失或抑制是引起藥物相互作用及某些疾病的重要原因。 了解轉運體的功能對闡明藥物的體內藥代動力學特徵、藥效及毒性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對目前常用的主要藥物轉運體的研究方法進行綜述。 正文 藥物轉運體是位於細胞膜上的功能性膜蛋白。
  • Nat Chem Biol:揭示藥物泊馬度胺有效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分子機理
    2020年10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白細胞癌症,患者通常會在5年內發生死亡,而臨床醫生通常會使用藥物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及其在結構上類似的藥物(比如來那度胺和泊馬度胺)來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藥物泊馬度胺通常能給對來那度胺耐藥性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帶來一定的治療效益,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其背後作用的具體分子機制。
  • H3 Biomedicine治療肝癌藥物H3B-6527獲孤兒藥稱號
    2017年10月12日訊 /生物谷BIOON/ --H3 Biomedicine是一家專注於研發腫瘤藥物的臨床研究公司,衛材全球腫瘤業務部的一員。近日,FDA宣布,授予H3 Biomedicine治療肝癌(Hepatocellular Cancer,HCC)藥物H3B-6527獲孤兒藥稱號。
  • 下列哪些藥物是前體藥物(前藥)()
    下列哪些藥物是前體藥物(前藥)( ) A.撲炎痛(苯樂來) B.百浪多息 C.辛伐他汀 D.氯貝丁酯   自考365網小編精心為廣大自考學員整理的相關歷年試題及答案解析
  • 藥物機理最新研究盤點
    比如,阿片和嗎啡用於鎮痛和治療抑鬱已有幾百年了,但僅僅是不久前才發現與鎮痛欣快有關的大腦結構和腦化學成分。藥物必須到達發病部位才能起作用,這也是藥代動力學的重要性所在。藥物發揮作用時須在患部保持足夠的量,但又不能產生嚴重不良反應,每個醫生都知道選擇正確劑量是一門複雜的平衡藝術。許多藥物通過血循環到達作用部位。
  • 科學家揭示免疫蛋白酶體的晶體結構
    近日,一個由德國和瑞士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首次揭示了免疫蛋白酶體(immunoproteasome)的晶體結構,給出了針對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或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的藥物研發的關鍵線索,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月17日的《細胞》雜誌上。
  • 上海藥物所揭示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及聯合用藥方案
    HDAC抑制劑拓展實體瘤治療的重要進展,揭示了HDAC抑制劑對乳腺癌治療不敏感的機制。該研究以乳腺癌/三陰乳腺癌為切入點,首次揭示細胞因子受體家族成員白血病抑制因子受體(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receptor,LIFR)的反饋激活是介導HDAC抑制劑治療實體瘤不敏感的重要原因。
  • 張令強:泛素化研究將為藥物研發和疾病治療提供更多靶標
    對於生物體而言,蛋白質的生老病死至關重要,然而,科學家關於蛋白質如何"誕生"的研究成果很多,但關於蛋白質如何"死亡"的研究卻相對較少。直到20世紀70-80年代,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機理被揭示,指明了蛋白質降解研究的方向,這一研究在2004年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充分體現了泛素化修飾的研究價值。
  • 科學家揭示喜樹鹼類藥物腸道毒性機制
    喜樹鹼類藥物毒性機制模式圖 喜樹鹼類藥物是細胞毒類藥物的重要代表,也是當前臨床使用最為廣泛的一類細胞毒類藥物,在腫瘤臨床治療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中,遲發性腹瀉是喜樹鹼類藥物最嚴重的毒性反應,臨床發生率高達40%,且個體差異大,嚴重者可致患者死亡。一直以來,因機制不明,目前在臨床上僅能在腹瀉發生之後採用對症治療的手段,收效甚微,嚴重製約藥物臨床獲益。